沙漠里的奇怪現象
教學目標:1.理解沙漠中奇觀現象及產生的原因
2.學習文章的寫作思路,體會這種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的寫法的好處
3.反復朗讀,體會文章所帶有的一定的文藝色彩
4.積累有關沙漠的知識,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1.作者是怎樣解釋“魔鬼的海”和“鳴沙”現象的
2.品味語言,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文藝色彩
教學難點:
理清本文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的寫作思路
一、導入新課:
一提起沙漠,人們的腦海里會閃現出不同的畫面來,同學們的腦中會出現哪些與沙漠有關的畫面:在一望無際的沙海里,一隊駱駝迎著太陽由遠方而來;狂風不息,飛沙走石,烈日炎炎,寸草不生的沙塵暴天氣……你想了解這些沙漠奇觀嗎?你想探覓它們的緣由嗎?讓我們一起跟隨竺可楨去體驗沙漠里的奇怪現象吧。(板書課題,作者)
二、簡介作者竺可楨
[設計意圖]導語用相關畫面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緊扣課文內容,容易產生共鳴。
三、整體感知課文:生速讀課文
1.掃清字詞障礙,進行字詞練習。
2.師:作者給我們介紹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現象?你能用簡潔的語言給大家描述一下嗎?
板書:魔鬼的海(海市蜃樓)、鳴沙現象
明確:“魔鬼的海”是由于貼近地面的氣溫與上面一兩米的溫度有高低之差,使光線折光和反射,于是藍天“倒映在地上”成為“汪洋萬頃的湖面”;如果上面的氣溫比下面的高,遠處地面景象便“倒映在天空中”成為“海市蜃樓”。“鳴沙”是由于細沙“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陽曬得火熱后,經風的吹拂或人馬的走動,沙粒移動摩擦而發聲的。
[設計意圖]:從全文把握沙漠的奇怪現象及成因,內容淺顯,無閱讀障礙,可通過自主閱讀獲得信息。
四、精讀課文:
1.通過朗讀、小組討論、交流、歸納的方法解決以下問題:
師:這些奇怪的現象是如何產生的(板書)
魔鬼的海:溫差和光線的折射、反射
鳴沙、溫度、外力、摩擦
師:作者是怎樣把這些光怪陸離的現象說清楚的?
明確:
可穿插以下問題:
①“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樓”的形成原因一樣嗎?
②“據一些專家的意見”能否省略?為什么?
(不能,省略就缺乏了語言的嚴密性及說明的準確性。關于“鳴沙”現明,在1961年還未達成共識。)
③通過說明得出什么結論?
(沙漠里的一切怪異現象 ,其實都是可以用科學道理來說明的。)
④這篇文章寫于1961年,距今已幾十年了,同學們還知道其他的沙漠奇怪現象嗎?
生回答后師可補充以下內容:
師:大家都知道有個月牙泉吧,她就在鳴沙山群峰環繞的一塊綠色盆地中, 自古說水火不相容,沙漠清泉難共存。但月牙泉就像一彎新月落在沙漠之中,在沙山的懷抱中嫻靜地躺了幾千年,雖常受到風沙的襲擊,卻依然碧波蕩漾,不因干旱而枯竭。是否奇怪?
XX年連云港中考試卷課外閱讀選了張抗抗的《沙之聚》,里面有這樣的描述“前來膜拜沙山的人,幾乎每個人都要從沙山上帶走些許沙子,帶到山下,可是,這鳴沙山它一日日依然如故,巍然聳立,每日里流失的沙子,為什么竟沒有使它低矮下去呢?這是否也很奇怪?
[設計意圖]:本環節是理解全文的重點,應立足于文本,明確要解決的問題,通過朗讀、討論、交流、探究等活動弄清科學道理、激發學生用科學方法解釋自然現象,特別是月牙泉的奇特和張抗抗文章中蘊含的情趣,引起了學生極大的熱情。把本來枯燥的理論說明得生動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