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復習重點資料梳理
13.《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本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情系中華”大會上發表的演講。丁肇中在這篇演講中,以一個科學家的身份,對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反思,提倡要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求世界上的未知世界。一、知識梳理1.給加點的字注音。丁肇中( ) 授予()遵照( )彷徨( )( ) 實踐()不知所措( )2.形近字┏授:授予 ┏措:措施 ┏致:招致┗受:接受 ┗錯:錯誤 ┗至:極至3.詞語解釋【格物致知】指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榮幸】榮耀而幸運。【授予】給予(勛章、獎狀、學位、榮譽等)。【清談】泛指一般不切實際的談論。【袖手旁觀】藏手于袖,在旁觀看。比喻置身事外,不參與其中。【一帆風順】本指帆船一路順風。亦用為祝人旅途安吉之辭。比喻境遇順利或辦事容易。【激變】課文中指急劇變化。也指因刺激而生變亂。4.文學(文體)常識丁肇中,當代第一流的________。一九七六年他獲得了________獎。本文是作者于一九九一年十月十八日在北京_________舉行的“_________”大會上接受________獎時發表的演講。【參考答案】1.丁肇中(zhào) 授予(yǔ) 遵照(zūn)彷徨(páng huáng) 實踐(jiàn)不知所措(cuò)4.實驗物理學家 諾貝爾物理學 人民大會堂 情系中華特別榮譽二、遷移訓練課內閱讀在中國傳統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 “四書”之一的《大學》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說,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用這個名詞描寫現代學術發展是再適當也沒有了。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但是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使人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大學》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為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便被淹沒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論家王陽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有一天王陽明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顯然,這位先生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永遠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從內心領悟到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傳給一般人。所以經書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傳之于萬世”的。這種觀點——經驗告訴我們——是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的。1.“在中國傳統教育里,最重要的是‘四書’”,一句中“四書”指的是( )a.《詩經》《尚書》《禮記》《易經》 b.《大學》《中庸》《論語》《孟子》c.《春秋》《論語》《孟子》《禮記》 d.《韓非子》《列子》《孟子》《莊子》2.這幾段文字的論點是什么?選擇正確的一項( )a.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b.王陽明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c.儒家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從內心領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