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復習重點資料梳理
d.這種觀點——經驗告訴我們——是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的。3.作者在概述了《大學》本身所說的格物致知的目的后指出:“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就被淹沒了。”請以作者所舉王陽明“格物”這一事例說說這句話的含義。4.選文中作者著重強調“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作者這樣強調的目的是什么?5.細讀下列語句,注意標有紅色字體詞的作用。(1)這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使人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2)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6.作者為什么講王陽明對著竹子苦想七天的故事?7.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樣的論證方法證明論點?8.這四段論述文字是如何緊扣全文的中心論點的?9.從這幾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對王陽明的態度嗎?【參考答案】1.b2.a3.王陽明的“格物”不是通過做實驗對竹子進行,而是對著竹子空想,要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的目的,這樣做,就遠離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所以作者說:“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就被淹沒了。”4.這樣強調是為了說明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被淹沒了,進而說明這種傳統的教育思想應該改變。5.(1)作者強調傳統教育的弊端。“不是……而是……”起強調作用。(2)作者強調“現代學術的基礎”的本質和特性。兩個“就是”起說明作用。6.用王陽明的故事說明了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儒家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7.采用了講道理和舉例子的論證方法。8.作者提倡格物致知精神。首先論證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格物致知并不是作者所倡導的“格物致知”即實驗,這點必須講明白,不然會引起人們的誤會,以為作者老調重彈。為了把這點論述清楚,作者除了分析“格物致知”在中國的起源以論證它的真實目的外,還舉了大學問家王陽明的例子,這就非常富有代表性,很有說服力。9.作者對王陽明先生的行為并不持批判態度,而只是以他的行為為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相反他認為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里是可以理解的。閱讀《智者無言》,回答1—5題。智者無言大海的深處是平靜的。花朵的一生是無聲的。巍峨的山巒是緘默的。大自然中許多蔚為壯觀的生命往往以沉默示人,而人的生命是否亦當如此?有這么兩個人應考廚師。甲一開言便說了個天花亂墜,從傳統的中國名菜到洋派的西式糕點,從每道菜的用料著色到火候調味,似乎無一不能無一不精。乙則靜候一旁一語不發。待問及他時,他只是說:“給我30分鐘的時間,我做一桌菜出來看看便是。不用說,“訥于言”的廚師被錄取了。機智和美妙的語言有時只不過是一種一瞬的智慧和淋漓的表達,但智慧和表達本身并不證明結果。樸實的行動才是開在成功路上的鮮花。認識一個人,不要光聽他怎么說,而應當看他怎么去做,因為有的語言言不由衷。就像認識一棵樹,不需急于去看它春天開的什么花,因為有一種事實叫做華而不實。你可以等到秋天,那時候你去看樹上的果實,果實是花的語言,也是樹的注釋。蕓蕓眾生,那個與你僅有一面之交便一覽無余的人,你會覺得他索然無味,因為他說得太多。而那個一直一聲不吭以沉默示人的人,你不僅僅對他印象深刻,而且產生了探詢他的愿望——因為那沉默帶給女性的是典雅矜持,帶給男性的是深邃練達。你要記住,生活中有些東西藏在心里便是一種真實,一種深刻;說出來,反而索然無味,比如一生一世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