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何時鑄劍為犁
春秋末年,齊簡公派國書為大將,率軍前去攻伐魯國。魯國勢弱,不堪一擊,形勢非常嚴峻。子貢分析形勢之后,認為只有吳國的實力可以同齊國抗衡,可以借助吳國兵力打敗齊軍。于是子貢便前去游說齊相田常。田常當時急欲鏟除異己。子貢以理相勸,勸他不要讓異己在攻伐魯國的戰爭中輕易得手而取得主動;而應讓他們去攻打吳國,借以鏟除異己的勢力。田常為之心動,但苦于齊國已作好伐魯的部署,如在此時轉而攻吳,怕是出師無名。子貢說:“這事不難,我前去勸說吳國救魯伐齊,這不就有了攻吳的理由了嗎?”田常聽了非常高興。子貢便來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如果齊國攻下魯國,它的勢力必定得以強大,接著必將伐吳。大王不如先動手,聯魯攻齊,吳國不就可以借此與強晉分庭抗禮、成就霸業了嗎?”子貢又去說服趙國,派兵隨吳伐齊,以解除吳王的后顧之憂。子貢這次穿梭游說,實現了預期的目的。他又想到吳國勝齊之后,必然要挾魯國,而使魯國不能真正解除困境。于是,他又暗自來到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利害關系:吳國伐齊成功之后,必定轉而攻晉,爭霸中原,勸晉國有所準備,以防吳國的進犯。
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親自統率精兵103 000人(其中有越國兵3 000人),北上攻打齊國,魯立即派兵助戰。齊軍中了吳軍的誘敵之計,深陷重圍之中,結果齊軍大敗,主帥國書及其他幾員大將死于亂軍之中。此戰以齊國請罪求和而告終。夫差大獲全勝之后,便立即率軍轉而攻晉。因為晉國早就有所準備,故順利擊退吳軍的進攻。這樣,子貢充分利用了齊、吳、越、晉四國的矛盾,智于周旋,借吳國之“刀”,擊敗齊國;借晉國之“刀”,滅了吳國的威風,使魯國從弱勢而危難之中,得以徹底的解脫。
還有,春秋末年,吳國在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大敗越王勾踐后,吳王夫差的重要謀臣伍子胥多次建議乘勢消滅越國。越王勾踐便用借刀殺人之計,離間吳王與伍子胥的關系。越王派大夫文種攜帶厚禮,前去買通吳王的寵臣伯。伯受賄后,千方百計替越國說話,多次在吳王面前詆毀伍子胥。吳王聽信了伯的讒言,以伍子胥陰謀通齊叛吳之罪將其殺害。
在中國古代,這方面事例很多,如曹操借刀殺禰衡等。
趁火打劫
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決柔也。
【譯文】
當敵方發生嚴重危機的時候,就要乘勢發兵戰而勝之。這正是強者戰勝處于困境之敵而采取的重要決策。
【評點】
“趁火打劫”一語,其原意謂:趁別人失火,一片混亂,無暇自顧的時候,去搶人家的財物。此計用于軍事方面是指:當敵方發生危機的時候,就要果斷出擊,以爭取迅速取勝。《十一家注孫子•計篇》有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杜牧注曰:“敵有昏亂,可以乘而取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互相攻伐,戰事不斷。經過長年征戰,越國終因不敵吳國,而俯首稱臣。越王勾踐被扣押在吳國,失去了人身自由。但是,勾踐決不屈服,他立志復國雪恥,立下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宏圖大志。他表面上順從吳王夫差,終于騙取了他的信任,被放回越國。
勾踐回國之后,依然臣服吳國,年年進獻財寶,以麻痹夫差。在國內,勾踐則采取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措施。經過數年的發奮圖強,越國的實力大大加強了,人丁興旺,物豐給足,人心穩定。而吳王夫差卻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被勾踐的假象所迷惑,從沒把越國放在眼里。他驕橫跋扈,拒納諫言,殺死了名將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閉目塞聽;他生活淫亂,奢侈無度;他加緊搜刮,大興土木,搞得民窮財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