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戰群儒
第五場是諸葛亮與陸績的論辯。陸績的觀點是劉備無法與曹操抗衡。理由是:曹操出身名門,是“相國曹參之后”;劉備出身低微,“雖云中山靖王苗裔,卻無可稽考,眼見只是織席販屨之夫耳”。諸葛亮對此分三步進行了駁斥。第一步用反問句點出陸績幼年時“座間懷桔”的故事,意在回敬陸績對劉備早 年“織席販屨”的譏諷。第二步用釜底抽薪法通過否定對方的論據來反駁對方的觀點。先用事例論證法證明曹操名為“曹相國之后”,實為“曹氏之賊子”,再用揭悖法指出“劉豫州雖云中山靖王苗裔,卻無可查考”的說法與“劉豫州堂堂帝胄,當今皇帝,按譜賜爵”的事實相悖謬,駁斥了劉備出身低微的說法。這樣,構成對方論據的兩個要件就被否定了,對方的論點也就不攻自破了。第三步用漢高祖與劉備 類比,“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劉備織席販屨也就不見得無法與曹操抗衡,通過反駁對方的論證而完全駁倒了對方。
第六場是諸葛亮和嚴峻的論辯。嚴峻問諸葛亮“治何經典”,意思是要興邦立事就要治經典,諸葛亮不治經典就沒有資格在此談論抗曹、降曹的軍國大事。諸葛亮聽出這層意思,運用揭悖法,通過指出嚴峻的言論與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卻未曾治何經典的客觀實際之間存有的悖謬進行了駁斥。
第七場是諸葛亮和程德樞的 論辯。程德樞以“儒”自居 ,指責諸葛亮“好為大言,未必真有實學,恐適為儒者所笑”。程德樞指責諸葛亮“未必真有實學”,也就是說他這樣的“儒”是有“實學\"的。于是,諸葛亮抓住“儒”字,用追加前提的辦法將之分成“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而分別闡釋,著重譏刺“小人之儒”的所謂“實學”不過是“雕蟲”、“翰墨”之技,又舉出楊雄的例子予以證明。因為程德樞是以“儒”自居來嘲諷諸葛亮
的,所以,諸葛亮說的是“小人之儒”,譏刺的就正是程德樞。一頓痛斥,說得程德樞張口結舌。
二論辯特點
(一)充滿自信,以勢奪人,從心理上壓倒對方。
舌戰亦是心戰,在這場論辯中,諸葛亮面對的是眾多的東吳儒士,.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之中,諸葛亮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抱有必勝的信念,在言語上表現出藐視一切對手的氣概。就客觀形勢而論,劉備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與孫權聯合的,他的力量也確實無法與曹操抗衡,這就給張昭等人的發難提供了依據,但諸葛亮并未因此而喪失信心,亂了方寸,而是站在戰略的高度,取高屋建瓴之勢,對東吳諸儒表現出不屑一顧,不屑 與語的輕蔑,“啞然而笑”對張昭,“厲聲”喝問對薛綜,調侃揶揄對陸績。同時有理有據地給予痛擊。此外,諸葛亮言辭犀利,常常結合反問、排比等手法形成無法抗拒的氣勢,來削弱對方的攻勢,增強自己的反擊力量,在這場論辯中,他運用反問達十次之多,次次都擲地有聲振聾發聵。用排比、對偶如“甲兵不完,城郭 不固,軍不經練,糧不繼日”,“博望燒屯,白河用水”,“不惟無君,亦且蔑祖,不惟漢室之亂臣,亦曹氏之賊子”,“耕莘伊尹,釣渭子牙,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弁之輩”等等也都氣勢浩蕩,奪人耳目。這些都是他信心十足的表現,都能在心理上給對方造成壓力。
(二)靈活運用多種論辯方法。
在這場論辯中,論辯的雙方都不是等閑之輩,各種論辯方法運用嫻熟。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引言論證、對比論證、歸謬反駁、反辱相譏、揭悖反駁等等,比比皆是。(上文已談,不再贅述)而諸葛亮更以他淵博的知識、超群的見解、雄辯的才能 以一當十,以少勝多,取得了這場論辯的勝利,從而為劉備與東吳的聯合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