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短文兩篇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理解文章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子。
2.理解《名二子說》中作者給兩個兒子命名的深意。
3.欣賞《記承天寺夜游》中描寫月色的句子,感受其精妙之處,結合作者在黃州的經歷,揣摩作者寫作本文時的心境。
教學重點
1.理解文章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子。
2.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理解《名二子說》引物托喻的寫作特點。
2.體會《記承天寺夜游》中起伏的情感,深入探究“閑人”的內容。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宋代文壇“父子兵”中,我們知道最有名氣的莫過于“三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和弟弟蘇轍。父親蘇洵對兩個孩子寄予很大希望,決心不“使之復為湮淪棄置之人”,和他們一起讀書,討論古今成敗得失,教導他們:“士生于世,治氣養心,無惡于身。推是以施之人,不為茍生也;不幸不用,猶當以其所知,著之翰墨,使人有聞焉。”這就是進則兼善天下,退則獨善垂文。正因為如此,他又對他們的生活道路充滿憂慮。《名二子說》正是通過闡釋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達他對愛子的勸誡與勉勵的。讓我們來體會一下蘇洵的良苦用心吧!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朗讀課文,疏通文義。
1.蘇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號老泉。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年間,其文得舉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的文章多為政論和軍事論著。如《衡論》《上皇帝書》等文,以古鑒今,明確提出治國興邦的政治革新主張;在《六國論》中,認為六國破滅,弊在賄秦。實為借古諷今,指責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同時提出改革兵制,信用將才等主張。所作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優秀之作。
2.古人命名時非常重視其含義。蘇洵這篇《名二子說》寫于他參加科舉考試失敗后,絕意于功名,把希望全都寄托在兒子身上。文章對二子的名字加以解說,并用比喻象征手法,針對二子不同的性格特點,對二子進行告誡、勉勵,表達了父母愛護關心子女的一片深情。
3.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指派學生讀。在教師的幫助下疏通文義,鞏固重點字詞的含義。
三、講讀課文,體會情感。
1.文章從何處起筆?
文章先從輪、輻、蓋、軫說起,說這些是車子的主要構成部件,其作用十分明顯,而車軾似乎不起什么作用。雖然如此,去掉車軾就不成其為“完車”,可見車軾還是有作用的。
2.蘇洵寫車軾,借助車軾對蘇軾提出怎樣的希望?
蘇洵針對蘇軾的性格特點,語重心長地對他說:“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蘇軾個性剛直不阿,才氣過人,鋒芒畢露,所以蘇洵告誡他要注意“外飾”,注意收斂約束自己,隱蔽自己,要像車軾那樣不顯眼而又不可或缺。
3.從這一段文字中能看出蘇洵對蘇軾什么樣的情感?
能看出蘇洵對蘇軾的擔憂和關愛,蘇洵了解蘇軾的性格,為蘇軾的鋒芒畢露深深感到憂慮。
4.第二段文字寫車轍有什么特點?
蘇洵認為天下所有的車輛都必須循轍而行,但是論車之功時車轍是排不上的,而當車發生災禍時,禍患也不會殃及到車轍。車轍是“善處乎禍福之間也”。
5.從車轍能夠看出蘇轍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從蘇洵的這番話里不難看出蘇轍溫良敦厚,謹慎持重,能夠避免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