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全冊基礎知識點整理(人教版)
6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 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 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7劉禹錫《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8魯山山行 梅堯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
9浣溪沙 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10十一月四曰風雨大作 陸游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三、文言文復習
《答謝中書書》(作者:陶弘景)[南北朝]
一、解釋下列詞語: 答案
1五色交輝 交相輝映 2四時俱備 季 3曉霧將歇 歇 消散
4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參與,這里指欣賞
二、翻譯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見底 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
2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
3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太陽快要落山了,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
4實是欲界之仙都 實在是人間天堂。
三、簡答:
1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情。
2、“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言外之意是自從南朝謝靈運以來,只有自己才會欣賞這種奇境。表達了作者對謝靈運的仰慕之情,又抒發了欣賞山水時不同凡響的審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賞、自鳴得意之情。
四、理解性默寫
(1)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時注意了山水的相映、色彩的配合、晨夕的變化,動靜的結合等。 (2)高峰為靜,流水為動;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
《記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蘇軾,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學過他的文章有《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江城子 密州出獵》
二、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念:考慮,想到 寢:睡 但:只是 相與:共同,一起 閑人:清閑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戶: 門 水(月光)中藻、荇(水草,這里指竹子和柏樹的影子)交橫 。
二、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張懷民也沒睡,于是我們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哪一夜沒有月亮呢?哪里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很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
三、填空
1、全文以“月光”為線索,依據作者的行蹤,以詩的筆觸描繪了夏夜月光圖,創設了一種清冷皎浩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曠達心境。
2、文中描寫月光美景的語句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表達作者微妙復雜的感情語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主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