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全冊基礎知識點整理(人教版)
(8)交代桃源人來歷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5、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寫了桃花源人社會風尚的哪兩個方面?(簡答):生活幸福;民風淳樸。 (2)本文的哪兩件事能說明桃花源是虛構的理想社會?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未果,尋病終。 (3) 虛構目的:描繪無剝削,壓迫,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寧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同當時的黑暗社會形成鮮明對照,表達了作者和廣大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4)作品意義:盡管這種理想不可能實現,但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6、討論、 回答下列問題
1、 為什么“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設下懸念,使故事更加離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它呢?
(為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廣大人民的意愿 ,對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社會現實的厭惡)
3、 漁人離開桃源后,還寫太守與劉子驥先后探訪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這是一個虛構的無法實現的理想世界)
7、全文翻譯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靠捕魚謀生。(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船,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生長在溪流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于是就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閑快樂。
(那里面的人)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備酒殺雞做飯菜(款待他)。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與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他們)問起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他們聽罷)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也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在這里)住了幾天,就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后,找到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回到郡里,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前次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到路。
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沒有探訪 (桃花源)的人了。
《三峽》 一、文學常識1、本文選自《水經注疏》,作者是酈道元,他是我國北魏杰出的地理學家、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經注》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文筆絢爛,語言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