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兩篇》—— 《日》、《月》八下
《短文兩篇》—— 《日》、《月》教學設計
貴溪市二中 鄧榮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掌握一定的自讀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誦讀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目標: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作者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犧牲一切的精神。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犧牲一切精神
教學輔助:多媒體
教學時間:40分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進入情境
一年前的初秋,一個純凈靈魂告別,整個中國屏住呼吸對他說:“老人啊,一路走好”。巴金走過了一個世紀的風云 文壇巨星隕落,今天我們學習巴金的散文詩,在這個日子里,誰愿意為我們這一節課說一句話。(謹以此悼念巴金先生)
二、初次朗讀 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可以大聲讀,也可以默讀。
2、交流讀后體會。
3、教師點撥肯定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同時提出問題:《日》、《月》是巴金在抗日戰爭時期創作的散文詩,那時,中華民族大敵當前,當時情境下的我們中國人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把這和日、月、飛蛾、夸父、嫦娥等建立起聯系嗎?請大家思考一下,也可以討論。
4、投影展示:《日》、《月》散發著作者憂郁而又熱情的青春氣息。《日》表現了作者熱情洋溢的一面,在那個沒有了光和熱,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間的飛蛾,飛向火熱的日球,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也要追求理想的人生。《月》則表現作者細膩幽靜的一面,作者贊頌姮娥為一個理想而放棄原有的一切,妄想改變“月”這個冰冷的星球。姮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這兩篇文章都表現了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三、技巧朗讀 領會情感
1、學生自由談對朗讀的想法:正確、流利、有感情。
2、教師引導朗讀前要做的準備:如何領會作者復雜而豐富的內心世界?
3、指出學生朗讀時的優點與存在的不足,教師作總結:首先要很好地理解原作,其次要具有一定的朗讀技巧。出示知識鏈接。
(1)巴金其人 (2)寫作年代 (3)生字生詞
(4)朗讀方法 (5)表現手法 (6)引申想像
(1)巴金其人 巴金(1904.11.25 - .10.17)原名李堯棠,字沛甘。祖籍浙江嘉興,生于四川成都一個官宦家庭。 現、當代著名文學家。。1927年赴法國,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1929年在《小說月報》發表后引起強烈反響。1928年冬回國,居上海,數年之間,著作頗多。主要作品有著名的“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寫作年代 這兩篇作品寫于抗日戰爭時期的1942年,其時的中國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蹂躪,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殺侵淫。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的生存,千千萬萬不甘做亡國奴的人們,拿起武器,走上戰場,不惜犧牲。
(3)生字生詞
旸(yáng) 姮(héng) 皓(hào) 浸(jìn)
一撮(cuō)灰,撮,量詞。 一瞬(shùn)間,一眨眼,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