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兩篇》—— 《日》、《月》八下
寂寞:孤單冷清。倘使:假使 長空:遼闊的天空 皓月:明亮的月亮。
詠嘆:歌詠。 舍棄:放棄。 甘愿:心甘情愿。 憑欄:依著欄桿。
飛蛾撲火:飛蛾撲到火焰上,今比喻自取滅亡。
(4)朗誦方法
常用的表達手段有:停頓、重音、語速、句調。停頓指語句或詞語之間聲音上的間歇,可給聽眾一個領略、思考、理解、接受的余地。重音指對某些詞語進行強調。語速是指說話或朗誦時每個音節的長短及音節之間連接的緊松。一般說來,熱烈,歡快、興奮、緊張的內容速度快一些;平靜、莊重、悲傷、沉重、追憶的內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敘述、說明、議論則用中速。句調,在漢語中,字有字調,句有句調。句調又稱語調,是指語句的高低升降。句調可分為四種:升調、降調、平調、曲調。升調(↑),一般用來表示疑問、反問、驚異等語氣。降調(↓),一般用于陳述句、感嘆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堅決、贊美、祝福等感情。平調(一),用于不帶特殊感情的陳述和說明,還可表示莊嚴、悲痛、冷淡等感情。曲調,這種句調常用來表示諷刺、厭惡、反語、意在言外等語氣。此外還有一些特殊的表達手段,如笑語、顫音、泣訴、重音輕讀等。
(5)表現手法
《日》這篇短文通過飛蛾撲火,夸父逐日這兩個事例,贊美了他們為追求光和熱的英勇獻身精神,表達了自己寧可轟轟烈烈的戰死,也不愿寒冷寂寞地偷生的戰斗決心。《月》這篇短文,通過對寒冷月光入侵的細膩感受,寫現實世界的寒冷和毫無生機,贊頌了姮蛾一樣為改變清冷現狀而不惜犧牲的獻身精神的人。
作者用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托飛蛾、夸父,借這兩個形象作為追求光明、寧愿獻身的象征,借姮娥奔月,作為追求光和熱、創造美好未來生活的象征。中國的抗戰是非常艱苦的,整個民族遭受劫難,沉入沒頂的黑暗之中,在這短文里,巴金既表達了個人心聲,也表達了民族情感。他個人的人生態度,也在這些精美的語句里。
(6)引申想像
在文章中,“日”“飛蛾”“夸父”“月”“姮娥”,你怎么理解他們各自的意象?他們給你的想像又是什么?它們寄托了作者什么樣的理想?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追求?
“飛蛾”為什么值得贊美
你能說出“夸父追日”“姮娥奔月”的神話傳說嗎?
4、再次請學生朗讀。 【教師對學生的現場朗誦指導】
教師:朗誦整篇課文的感情,應該如何選擇?語速應如何選擇?
學生回答(由教師認定):感情應該沉靜、內蓄,前一篇的激情也是不過分外現的,帶一點悲壯,后一則凄清,優雅。語速,前一則中速,后一則慢速。
指導《日》的朗讀。在《日》中,作者寫道:“沒有了光和熱,這人間不是會成為黑暗的寒冷世界嗎?”這一句是什么句式?應該怎么進行朗誦表現?
明確:是反問句;應采用升調朗誦。
“沒有了光和熱,這人間不是會成為黑暗的寒冷世界”這個長句應該如何停頓和強調?
沒有了/光和熱,這人間/不是會成為/黑暗的寒冷世界?
教師點評指導:……“飛蛾”,一種渺小而不美麗的生物,上古的夸父,他追趕日影,渴死在路上,從飛蛾到夸父,他們為了光明,都寧愿放棄自己的生命。……這里,朗誦時,隨著語意內容的改變,兩個意象發生轉變,由低級到高級,這里朗誦者的聲音應該漸漸高昂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