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兩篇》—— 《日》、《月》八下
教師:《日》這一篇表達的情感,重點在哪里?朗誦時,如何處理這重點?
教師認定:應該在這里──“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這才是作者要表達的真實含義,這才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人生。所以,作者“甘愿做人間的飛蛾”,“飛向火熱的日球,讓我在眼前一陣光、身內一陣熱的當兒,失去知覺,而化作一陣煙、一撮灰”。
教師:在這里,朗誦者的情感狀態,應該激情洋溢,在這里,朗誦者的聲音的力度和氣度,應該達到頂點。
【教師請同學醞釀情感,正式朗誦《日》,并可以配合有肢體語言。】
指導《月》的朗誦,這里的情感狀態,應該是細膩、幽靜,平穩、抒情,清幽、寂寞的。巴金筆下的月是別樣的,“寒夜對鏡,只覺冷光撲面。面對涼月,我也有這種感覺”,沒有了前文對日的熱情禮贊,而有了對冷的別樣的獨特的感受。……請想像一下作者寫作時的真實情景:一個人踱步在月光之下,孤寂、凄清,“我望著明月,總感到寒光冷氣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見了落了霜的月色,覺得自己衣服上也積了很厚的霜似的”,此時的心情應該是憂愁、沉重的。所以,朗誦時,語調應該平靜、冷寂,把冬日夜晚的月光的意象捕捉到。要知道,它代表的是死。
(教師請同學起來嘗試朗誦。)
教師: 寫月的清寒部分的文字的收煞句,真可謂是寒意襲人,侵人骨髓!文章到這里,是一片死寂的氣氛,簡直沒有一點生氣,讓人感到壓抑和無盡的苦悶。這里應收束得干凈、利索,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全文都是在這一種情感氣氛里結束的嗎?(不因為下文就要轉折了,就說到姮娥的不怕寒冷了。)
教師: ……接下來一句,和上面的清冷的語調完全不同,(教師示范)“但是/為什么還有/姮娥奔月的傳說呢?”這里出現了一個重要的邏輯上的轉折,“但是”這個詞,應該有足夠的停頓,加以強調。隨后出現在這里的姮娥,和前面一則的飛蛾、夸父是相似的,她“妄想”改變冰冷的月球,改變冰冷的月光,她的這種精神是值得贊頌的。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青年巴金雖然用的是一些很熟的意象,但他的感情是非常纖細的。
四、整體朗讀指導
教師:關鍵性的詞語,就是朗誦的重點。在文章中,“日”“飛蛾”“夸父”“月”“姮娥”,它們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達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絕寒冷的思想感情,都應該被重點表現。大家可以練習一下。
教師:“飛蛾”為什么值得贊美?怎么把關于飛蛾的語句讀出贊美、崇仰的語調來?
教師: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表達手段,如顫音、泣訴等。也可以用你個人的方式。……等一會,我們要把兩則一起來朗誦,大家看看,還有什么疑問?
教師引導并回答:這兩篇文章,一篇寫日,一篇寫月,看一看寫作時間,僅僅是一天之隔。將兩則文章聯系起來看,表達的感情也是一致的,并不是對立的。所以,兩則的朗誦適合放在一塊,中間只要作稍微的停頓,就可以了。后一則適合女生讀。不過,這兩則大家都可以讀。
教師:同學們,現在我們再來嘗試分角色朗誦,讓個別同學的朗誦與全體齊讀相配合,你能設計一下方案嗎?
學生安排,大家配合。集體深情朗誦《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