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教案
一、教學目標:1、 掌握并積累常用的文言詞匯。
2、 反復朗讀,體會作者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介紹“七絕”,表達作者對大自然喜愛的情感。
3、 了解字里行間所傳達的作者的清高脫俗的生活態度。
[來源:z§§]
說明:本文是袁宏道的游記散文中的一篇,內容短小,但文中的一些詞語,涉及到的有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等,因此有必要給學生進行梳理;另外,它與一般的以介紹行蹤和沿途景色的游記散文有所不同,重點介紹了天目的“七絕”,緊扣“幽邃奇古”這個特征,引導學生品詞讀句,從而領悟其描寫的佳境。而文章中所透露的作者的思想,含而不露,但卻很分明的告訴了讀者自己的生活態度。
重點: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抓關鍵詞語,品讀“七絕”之妙。
難點:字里行間所表達的清高脫俗的生活態度。
說明,引導學生領會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采用比喻,擬人等修辭,調動視覺,聽覺等各種感官器官,對“七絕”“幽邃奇古”的特征予以描述,這是本文的重點,正是有了這種溢于言表的喜愛山水的熱情,才能自然表現作者清高脫俗的生活態度,而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含而不露,體會可能會有難度,所以,它應該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來源:中.考.資.源.網][來源:學&科&網] 1、浙江是一個旅游的好去處,請你列舉一下你所知道的風景名勝,并列舉一例說說它有什么值得一游的原因。
2、今天我們學習《天目》,讓我們跟隨作者的文字記錄去游覽一番天目的景色。 學生可以自由回答。 激發學生興趣,喚起學生游歷山水的情感。
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請學生朗讀課文,要求:(1)借助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
2、梳理一詞多義,通假字等,疏通文意 黑板出示:逾、峭、壑、鎬、迂、學生標音
一詞多義:可、鮮
通假字:顛、縣、直、分
詞類活用:面
古今異義:率 邊讀課文,邊查字典,培養學生閱讀的好習慣,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積累文言詞匯,嘗試了解簡單的文言現象
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思考:作者游歷天目,共逗留了幾天?
天目山有什么特征?
(用文中一個詞語) “宿幻住之次日”,“晚宿”、“次日”等詞句中,游歷天目共計三天
幽邃奇古 閱讀文本要細心,能從文本中找依據
細讀課文,圈劃點評[來源:中.考.資.源.網] “七絕”中,你比較喜歡哪一絕,請依據文本內容,適當想象,闡述理由。 1、學生閱讀課文后,對文中的關鍵詞語進行圈劃,寫好點評
(可從不同角度予以點評)
2、交流點評 圈劃點評是閱讀中精讀的一個重要環節,要讓學生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品讀質疑 文中介紹的第七絕和“幽邃奇古”不相吻合,請你根據文中內容,談談看法。(可適當介紹袁宏道的生平和性格) 一解:從內容看,第七絕和前文總寫的特征“幽邃奇古”不相吻合,因此不妥。
二解:第七絕寫土特產,表明作者對天目游歷念念不忘的原因之一,突出表明他對天目山喜愛的感情,補上這一筆,更添生活情趣,同時也為下文“有出纏結室之想”,“某等亦是一分子”埋下伏筆,從而含蓄表達作者的超凡脫俗的生活情趣。因此是妥當的, 品讀中的質疑,除了激起學生思維的興趣外,更培養了學生懷疑的精神和思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