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色龍基礎知識、練習、拓展
3.寫作背景
《變色龍》創作于1884年,作品發表前,正是俄國民意黨人刺殺亞歷山大二世(1881)之后,亞歷山大三世一上臺,面對民主浪潮的沖擊,為了強化反動統治,挽救其必然滅亡的命運,豢養了一批趨炎附勢、狡詐多變的奴才。沙皇的這些爪牙媚上欺下,對平民百姓是一副嘴臉,對貴族老爺則是另一副嘴臉。沙皇政府在竭力強化統治的同時,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給殘暴的專制主義蒙上一層面紗。1880年成立的治安最高委員會頭目洛雷斯•麥里可夫后來當上了內務大臣,這是一個典型的兩面派,人民稱他為“狼嘴狐尾”。這時的警官再不是果戈理時代隨意用拳頭揍人的警棍了,而是達著遵守法令的官腔,干著媚獻邀功的勾當。契訶夫刻畫的警察奧楚蔑洛夫正是沙皇專制警察統治的化身。因此,這篇作品諷刺、揭露的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孤立的警察,而是那個崇拜官爵的俄國社會,是那個窮兇極惡的沙皇專制主義。
四、課文內容分析
(一)題目解說
變色龍本是蜥蜴的一種,小說借這種動物顏色多變的特點,喻指奧楚蔑洛夫見風使舵的奴才性格特征。用“變色龍”作標題,不僅富有諷刺意味,而且形象、醒目,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全文緊扣一個“變”字展開情節,刻畫人物。
(二)結構分析
按故事情節的展開,小說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故事的開端。
第二部分(第6—27段),這是故事發展和高潮,也是全文的重點。
這一部分生動地描述了奧楚蔑洛夫“斷案”的幾次變化。在光天化日之下,作家讓奧楚蔑洛夫六次判定,五次“變色”,作了淋漓盡致的丑惡表演。
第一次判定(第6—8段):弄死狗;罰狗的主人。
第二次判定(第9—13段):狗是無辜的;“原告”是“敲竹杠”。
第三次判定(第14—17段):狗是“下賤坯子”;原告是受了害,要教訓狗的主人。
第四次判定(第18—20段):狗又變成“嬌貴的狗”“名貴的動物”。
第五次判定(第21—23段):“這是條野狗”,“弄死它算了”。
第六次判定(第24—27段):小狗“怪伶俐的”,咬人咬得好,“好一條小狗”。
第三部分(第28—29段),故事的結局。
(三)整體感知
1.重點段落分析
第1段,首先登場的是主人公警官奧楚蔑洛夫。他“穿著新的軍大衣,提著小包,穿過市場的廣場。他身后跟著一個火紅色的頭發的巡警,端著一個篩子,盛滿了沒收來的醋栗”。軍大衣是沙皇警官的特殊標志,也是他裝腔作勢、用以嚇人的工具。“新”和“跟”顯示了奧楚蔑洛夫的威風凜凜;但跟的只有“一個”巡警,還又端著“一個”篩子,這就顯得不倫不類,和威風凜凜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收到了諷刺的效果。“沒收來”暗示了軍警憲兵橫行,老百姓的自由和財產得不到保障的時代背景。接著作者以簡潔的筆法勾勒出案件發生的環境,交代了“案子”發生的社會背景。“商店和飯店的門無精打采地敞著……就跟許多饑餓的嘴巴一樣”,反映了社會經濟的凋敝蕭條。
2.重點語句點撥
(1)商店和飯館的門無精打采地敞著,面對著上帝創造的這個世界,接跟許多饑餓的嘴巴一樣;門口連一個乞丐也沒有。
用比喻、擬人手法渲染環境,勾畫出一幅死氣沉沉的景象。
(2)“他哥哥來啦?是烏拉吉米爾•伊凡尼奇嗎?”奧楚蔑洛夫問,整個臉上洋溢著含笑的溫情,“哎呀,天!我還不知道呢?他是上這兒來住一陣就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