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教案設計
(3)要求:15分鐘翻譯完課文(按成語接龍順序進行,讀一句,譯一句)。
1.小組派代表翻譯課文,注意程序。
2.如果小組代表發言時其他同學有不同意見,可舉手更正。
3.預見性問題:學生可能對以下字詞的理解產生偏差
(二)學生小組內合作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三)展示提升,教師引導、評價、更正、補充、小結。
學生明確:
野芳發而幽香 “芳”古義為花。今義,芳草,花草的香味。
山間之四時 “時”古義為季節。今義,時間,時刻。
②詞類活用
a 山行六七里 “山”名詞用作狀語,在山上,順著山路。
b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翼”名詞用作狀語,像鳥兒張開翅膀。
c 名之者誰 “名”名詞作動詞,命名。
d 故自號曰醉翁也 “號”名詞作動詞,取號。
e 傴僂提攜 “傴僂”形容詞用作名詞,代指老人。“提攜”動詞用作名詞,代指小孩。
f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前一個“樂”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后一個“樂”形容詞用作名詞,樂趣。
③一詞多義
臨溪而漁 ( 動詞,靠近 )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動詞,到)
云歸而巖穴暝(動詞,聚攏)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動詞,回去)
雜然而前陳者(表修飾)
而不知人之樂(表轉折)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表承接)
太守謂誰(判斷動詞,為,是)
太守自謂也(動詞,稱謂)
山水之樂(名詞,樂趣)
游人去而禽鳥樂也(形容詞,歡樂)
環滁皆山也 (表陳述語氣)
山之僧智仙也 (表肯定語氣)
在乎山水之間也(表感嘆語氣)
五、第三次自學展示
(一)自學指導iii
(1)內容:誦讀課文,在揣摩“也”字“而”字的用法和語氣的基礎上,進一步感受本文的語言美,意境美。
(2)方法:先聽讀,再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揣摩。
(3)要求:8分鐘后能說出文中“也”字,“而”字的用法和語氣。
(二)學生小組內合作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三)展示提升,教師引導、評價、更正、補充、小結。
學生明確:
①朗讀時要注意21個“也”語氣不盡相同。“也”大致表達了以下幾種語氣:
a.陳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環滁皆山也。 瑯琊也。
b.肯定(用于介紹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謂也。
c.感嘆(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間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讀時,應通過上述語氣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到“也”字后面應有較長的停頓。
②朗讀時還要注意25個“而”字,讀時應分辨輕重。一般來說,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凡作為連接詞語的“而”和有調整音節作用的“而”,則可以輕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