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 范進中舉
(用“攥”“舒”“縮”“揣”四字,使這個見錢眼開、虛偽做作的市儈小人的丑態躍然紙上。)
五、概括小結。
課文用對比的手法描寫范進中舉前后,特別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著重刻畫范進癲狂的丑態與他周圍各色人等趨炎附勢的嘴臉,作者不但諷刺了科舉制度外在的種種弊端,而且將他銳利的筆觸深入到為科舉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靈魂深處,預示了大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必然性。
六、布置作業。
課外閱讀《儒林外史》第四回:薦亡齋和尚吃官司 打秋風鄉紳遭橫事
七、相關知識。
1.作者介紹。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號粒民,晚年又自號文木老人,除代表作《儒林外史》外,還著有《文木山房詩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在吳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極大的變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墜入貧困;思想上,對于功名富貴表示了截然相反的觀點。
他生長在長江北岸安徽省全椒縣一個“名門望族”的大家庭。曾祖和祖父兩輩官運亨通,在明清之際,有50年“家門鼎盛”的時期。但他自己的祖父在同輩中功名很小,而且早逝;他從小被出嗣給長房吳霖起,吳霖起只做了幾年縣教諭,后來因為得罪上司而丟官,郁郁而終。吳敬梓13歲喪母,23歲喪父,本身既不熱心功名,又輕視錢財,隨意揮霍,慷慨仗義,上代留下的家產在幾年之內被他揮霍得所剩無幾,以致“田廬盡賣”“奴逃仆散”,一時“鄉里傳為子弟戒”。
雍正末年,皇帝下詔舉行博學鴻詞科。令各省督撫推薦,但未及舉行考試雍正就死了。清乾隆元年(1735)才在京考試,各省推薦的176人,取15人,次年又舉行,取4人。吳敬梓36歲(1735)時安徽巡撫推薦他去應考,就是這一次距上次已五十多年,當時讀書人都認為是難得的機會,最光榮的事情,可是吳敬梓卻斷然拒絕,這也說明他對當時科舉制度絕不妥協的態度。
2.科舉考試制度。
(1)科舉考試階段。
科舉的初步考試有三種:童試;歲試;科試。
童生——參加了童試的考生。
生員——錄取入學的童生。
秀才(相公)——通過了歲試或者科試的童生,這是功名的起點。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舉人——通過了鄉試的秀才,第一名稱解元,其他的稱亞元。
貢士——通過了會試的舉人,第一名稱為會元。
進士——通過了殿試的貢士。
進士分三甲——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第一甲錄取三名——狀元、榜眼、探花。
(2)八股文。
科舉考試的內容。八股文結構有一定程式,字數有一定限制,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句法要求對偶,叫四比,后來又叫八股。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措詞要用古人語氣,即所謂代圣賢立言。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它關系到一個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舉考試中進士。
3.和課文內容相關的情節。
范進的宗師周進長期未能進學,后來他做生意的朋友為他捐了一個秀才的資格,他才能考上舉人,最后考上了進士。他特別注意老童生,看到了衣衫襤褸的老范進,他就特別關照。周進看范進的卷子,根本就看不懂,不知在說些什么。又看了幾遍后,說了這樣的話:“這樣的文字,連我看一兩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曉得是天地間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所以在別的卷還沒有看時,就給范進填了第一名,范進因此中了秀才,并囑他參加鄉試。課文中說“宗師說我火候已到,自古無場外的舉人”就是指這些內容。
范進中舉后不久,他的母親喜極而逝。范進為自己所謂“功名”著想,為了做官,便隱秘不報。又在張靜齋的唆使下去高要縣湯知縣處打秋風,最終成了一個貪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