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諫》
要點:宮婦左右,宮中姬妾、身邊近臣。 蔽,受蒙蔽。 四境之內,以處所借代人。
原文:王曰:“善。”
翻譯:齊威王說:“(說得)好。”
原文: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翻譯:(齊威王)就下達命令:“眾臣百姓能夠當面批評我過錯的人,授予大獎;寫信給我提意見的人,授予中獎;能在眾人集聚的場所指責議論而被我耳朵聽到的人,授予小獎。”
要點:面刺,當面批評。 謗譏,指責議論。 市朝,眾人集聚的場所。
原文: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翻譯:命令剛剛下達,大臣們積極進諫,朝廷像集市一樣。
原文: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
翻譯:幾個月以后,有時偶然有人進諫。
要點:時時,有時。 間,間或,偶爾,有時候。 間進,偶然有人進諫。
原文: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翻譯:一年以后,(人們)即使想進諫,沒有值得進的了。
要點:期年,一周年。 言,動詞,進諫。
原文: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翻譯:燕、趙、韓、魏聽說這件事,都到齊國朝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身居朝廷就戰勝了(敵國)。
第三課時
【朗讀課文】
【討論問題】(根據學生情況,選擇若干討論)
1.說說同類詞“諷、諫、刺、謗譏、說”的含義。
諷,微刺。托言感人,即婉言規勸之意。
諫,以直言正人之非也,即直言規勸。
刺,當面指責。 謗譏,指責議論。
說,用一般的話勸說別人。
2.鄒忌為何用諷的語言形式?
提示:思考鄒忌為何要去諫,看看用文中哪一句話能回答。
3.從中及下文可看出鄒忌是怎樣一個人?
典型詞句:服、窺、謂→忌不自信、復問→與坐談→熟視、窺→暮寢而思之。鄒忌特殊的智慧——善于觀察、冷靜思考、以小見大。
4.“三問三答三思”各表現人物怎樣的心理?
點評三問:問妻,自信沾沾自喜;問妾,嚴肅疑慮急切;問客,試探著小聲問。
點評三答:妻→私:偏愛贊揚;妾→畏:卑微畏怯;客→有求:逢迎敷衍。
5. 鄒忌諷諫成功的因素還有哪方面?哪一字最典型體現?
齊威王從善如流。 一個“善”表現齊王的大度坦誠。
6. 鄒忌“比美”的內容是否離題?它與給齊王納諫有何關系?
7. 寫三賞三變的目的是什么,從中你發現文章結構特色了嗎?
提示:關鍵詞語——面、聞、間、門庭若市等。
8. 補全下列有關諫說改過的名句,然后選擇一句與課文內容結合起來談談你的感想。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國語》
②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資治通鑒》
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④聞過即改,從諫如流。 ——《貞觀政要》
⑤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論語》
⑥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孔子家語》
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
【拓展學習】
閱讀劉向《說苑》的《螳螂捕蟬》片段,說說大意,比較與課文內容及寫法的異同。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于后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 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課外預習】
1.讀一遍《人類的第一次環球航行》,掃除文字障礙。
2.大概理解新課文的內容,思考“學習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