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 > 《海水為什么是藍的》(通用6篇)

《海水為什么是藍的》

發布時間:2022-12-02

《海水為什么是藍的》(通用6篇)

《海水為什么是藍的》 篇1

  鄧琮琮

  【自學指導】

  1.學習本文隨筆式的表現形式,不必拘泥文章中的科學術語及科學原理。

  2.感受文中不同表達方式的作用,學習在敘述故事中穿插議論、闡述道理的寫作方法。

  3.了解“好奇心”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意義,培養勤學好問的觀念。

  【正音正字】

  寫出下列漢字的拼音:

  呈  勛爵  稚  愧疚  忌諱

  【積累詞語】

  一時語塞  饒有興味  聞名于世  源源不斷  訓練有素  不知不覺  閉目塞聽

  止步不前  失之交臂  痛心疾首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不得而知  難以信服

  【朗讀課文】

  【課文簡析】

  第一部分(第1-9段),寫拉曼巧遇一對母子,并為他們釋疑解惑。這一部分以記敘為主,并為下面拉曼的質疑作鋪墊。

  第二部分(第10-15段),舉例證明好奇心的重要性。這一部分以議論為主,兩個反面事例論證有力。

  第三部分(第16段),寫拉曼的新探索、新貢獻。這一部分以說明為主。

  第四部分(第17-18段),寫拉曼榮獲諾貝爾獎。卒章顯志,揭示文章的主題。

  作者文筆生動,中心亦不難看出,但其中隱含的許多意思未必一下子都能注意到。

  要在朗誦中感受文章的美,在朗誦中體會作者的深意,在朗誦中提高文學修養。文章中所涉及到的科學原理,恐怕難以解釋透徹,所以這部分雖然會成為閱讀文本的難點,利用課后自己搜尋資料的方式解決,課堂上只要明白作者的寫作目的不是為了介紹具體的科學原理,而是著重于表達認識就可以了。

  【思維訓練】

  1.拉曼為什么會獲得諾貝爾獎?

  ①他發現了“拉曼效應”,為人類科學發展作出了貢獻。

  ②“好奇心”將他領上了神圣的獎臺。

  2.概述課文內容,“好奇心”有什么作用?如果在科學研究中失去好奇心會怎么樣呢?

  拉曼受充滿好奇感的稚童的觸動,喚醒科學的“好奇心”,經過科學的探索,終于探明了“海水為什么是藍的”原因,也由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約里奧•居里和李比希兩位科學家因失去好奇心而錯失機會。這就是失去“好奇心”帶來的惡果,從而強調“好奇心”在探究科學知識中的重要性。

  3.圈劃課文的中心語句。這個句子的含義是什么?

  全文的末句。

  要點:只有始終保持不斷反思、孜孜以求、不倦探索的精神,我們才能獲得成功。

  4.列舉中外科學家因好奇心而獲成功的例子,進一步體會科學發明需要好奇心的道理。

  牛頓看到蘋果落地,產生好奇心,進而創立萬有引力定理。

  瓦特看到壺水沸騰,產生好奇,進而發明蒸汽機。

  5.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以拉曼的故事告訴我們:對任何事物始終都要保持“好奇心”,“失去好奇心是科學家發現與發展中最大的忌諱。”

  6. 用自己的語言解釋“拉曼效應”。

  拉曼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分別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被人們稱為“拉曼效應”。

  7. 讀了這篇課文,你認為科學發現需要哪些精神品質?

  科學發現需要有好奇心;有嚴謹細致的研究態度;不迷信權威、不自以為是,深入探究的精神品質。

  8. 你從約里奧•居里和李比希的經歷悟出什么道理?

  輕信和自以為是往往會扼殺科學家的好奇心,使他們不能深入研究,最終使他們與科學發現失之交臂。

  9. 約里奧•居里和李比希的經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從反面說明失去好奇心是科學家發現與發展中最大的忌諱,同時與拉曼形成對比,襯托拉曼作為一名科學家而具有好奇心的難能可貴。

  10. 拉曼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拉曼的成功在于既有好奇心,又有嚴謹的科學態度、細致的工作方法,不自以為是、馬虎松懈等素質。

  11. 用日常生活實例,說明好奇心的培養對學習的重要意義。

  12. 舉例說明“也許新的發現就在你‘已知’的‘未知’之中”這個觀點。

  【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

  2.通過圖書館、因特網,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預習《訴衷情》。

《海水為什么是藍的》 篇2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印度科學家拉曼從地中海輪船上一個小男孩兒的好奇心中得到啟示,從而研究出海水呈藍色的原因,并從固體、液體、氣體中分別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表現了拉曼不斷探索,致力于科學研究的精神。

  教學目標:

  1.學會“惰、忌、諱、液”4個會認字和“惰、稚、疚、液”4個會寫字,掌握“惰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陽光融融、暖風徐徐、源源不斷”等詞語。

  2.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

  3.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了解印度科學家拉曼是如何發現光散射效應的。

  教學難點:理解拉曼的發現給予人們的警示,體會課文中給人以啟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學準備:詞語卡片及拉曼的介紹。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惰、忌、諱、液”4個會認字和“惰、稚、疚、液”4個會寫字,掌握“惰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陽光融融、暖風徐徐、源源不斷”等詞語。

  2.初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3.理清課文脈絡,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4.學習第一部分。

  教學準備:

  1.詞語卡片。

  2.拉曼簡介。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1.導語:蘋果熟了會從樹上落下來這是人們司空見慣的現象,而牛頓小時候卻想“為什么它向下落而不是向上?”長天后,他發現了“地球引力”;水壺里的水開了,壺蓋會不停地跳起來,這引起了瓦特的注意,他長大后發明了蒸汽機……凡是有所作為的科學家,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從而不斷有了科學的發現與發明,有了科技的進步,有了人類的現代文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印度的物理學家拉曼的故事。

  2.簡介人物。

  拉曼(1888——1970)。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拉曼效應的發現,獲得了1930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拉曼是印度人,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亞洲科學家。拉曼還是一位教育家,他從事研究生的培養工作,并將其中很多優秀人才輸送到印度的許多重要崗位。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標注自然段序號,勾畫生字詞語,自學生字。

  2.想一想: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3.找出自己沒讀懂的地方。

  4.小組交流自學情況。如果還有不懂的地方記下來。

  ⑴出示生字,檢查認讀。

  字音:諱、疚

  字形:惰、疚

  ⑵理解詞語

  語塞:由于激動、氣憤或理虧等原因而一時說不出話來。

  饒有興味:饒:豐富,多。非常有興趣。

  愧疚:因自己錯誤而自責,慚愧不安。

  頗有作為:頗:很;作為:作出成績。指作出很多成績。

  閉目塞聽:塞:堵塞。閉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聽。夸張形容對外界事物不聞不問,脫離實際。

  散射:光線通過有塵埃的空氣等介質時,部分光線向多方面改變方向。

  殊榮:特殊的榮譽。

  5.弄清故事的六要素

  ⑴時間:1921年。

  ⑵地點:取道地中海的一艘輪船上。

  ⑶人物:拉曼與一對印度母子。

  ⑷起因:男孩提出“海水為什么是藍的”這一問題,使拉曼對英國物理學家瑞利原來的解釋產生疑惑,而男孩強烈的好奇心給了他啟發與警醒。

  ⑸經過:拉曼回國后,針對男孩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地研究,發現了光散射效應,成為亞洲歷第一位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

  ⑹結果:即故事給予我們的啟示:要對“已知”心存好奇,善于從“已知”的“未知”中獲得新的發現。

  6.根據故事的六要素,練習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印度科學家拉曼從地中海輪船上一個小男孩兒的好奇心中得到啟示,從而研究出海水呈藍色的原因,并從固體、液體、氣體中分別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7.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寫在地中海的輪船上拉曼向一個小男孩兒解釋海水之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寫拉曼對自己向小男孩兒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后來研究出海水對陽光進行散射而出現藍色,從而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第三部分(第l4自然段)寫男孩兒的故事提醒人們:新的發現就在你的“已知”內的“末知”之中。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結。

  三、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學生默讀課文第l—8自然段,說說地中海得名的原因?

  2.“饒有興味”是什么意思?

  3.拉曼認為海水呈藍色的原因是什么?

  4.教師適時點撥,引導深人理解。

  四、課堂小結

  從男孩兒與媽媽的談話中可以看到,他知道這個大海叫地中海后,還要知道為什么叫這個名字,進而還想知道海水為什么是藍的。他總能從已經知道的知識里產生新的問題,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東西。這對母子的對話引起發拉曼的興趣,并給孩子做出解釋。

  五、作業設計

  1.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繼續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3.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細讀課文,理解感悟

  1.質疑。

  2.研讀課文第二部分:為什么說是地中海輪船上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臺?

  ⑴自讀第9自然段,了解瑞利的觀點。

  ⑵拉曼是怎樣發現“光散射效應”的?

  ①男孩兒的源源不斷的“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他對自己向孩了的解釋產生了懷疑(第10、11自然段)。

  理解句子:“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稚童,那雙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斷涌現出來的‘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為一名科學家,他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了男孩兒那種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理解句子:“失去好奇心是科學發現與發明的忌諱,即使是一個頗有作為的科學家,也會因此而變得閉目塞聽,止步不前。”

  ②拉曼研究的經過和結果(第12自然段)。這一段是分三層來敘述的。

  第一層:寫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釋,認為他的解釋證據不足。

  第二層:他經過深入研究證明出水分子對光線的散射使海水呈藍色的原理。

  第三層:后來拉曼又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分別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被人們稱為“拉曼效應”。

  ③教師小結:拉曼對自己向小男孩兒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后來研究出海水對陽光進行散射而出現藍色,從而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并由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印度也是亞洲歷第一個”“殊榮”充分表明了拉曼這一研究成果的分量(第13自然段)。

  ⑶你認為拉曼能取得這樣的研究成果,最關建的是什么?(品讀第三部分)

  永遠不要放棄你對“已知”的好奇心,也許新的發現就在你的“已知”內的“末知”之中(第l4自然段)。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結。

  二、總結全文

  “那個有著無窮問題的男孩了的故事”實際上是男孩兒的問題喚起了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拉曼追求“未知”從而獲得新的“已知”的故事,這個故事反映了一個科學家不斷追求,不斷進取的自覺性與探索精神。

  三、拓展延伸

  老師:同學們還想了解有關科學家拉曼的更多情況嗎?(由老師和同學介紹一些課前查找到的有關資料。)

  四、作業設計

  1.采集詞語句子。

  2.完成自測練習。

《海水為什么是藍的》 篇3

  教材簡析:

  課文講述了印度科學家拉曼從地中海輪船上一個小男孩的好奇心中得到啟示,從而研究出海水呈藍色的原因,并從固體、液體、氣體中分別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表現了拉曼不斷探索,致力于科學研究的精神。 課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寫在地中海的輪船上拉曼向一個小男孩解釋海水之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寫拉曼對自己向小男孩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后來研究出海水對陽光進行散射而出現藍色,從而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寫男孩的故事提醒人們:新的發現就在你的“已知”內的“未知”之中。

  設計理念:本課教學根據議論性散文的特點,緊扣“好奇心”來展開教學。引導學生讀中體驗,以讀促悟,讓學生在研讀中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感受拉曼的心路,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幫助學生學會“惰、忌、諱、液”4個會認字和“惰、疚、液”3個會寫字,掌握“惰 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陽光融融、暖風徐徐、源源不斷”等詞語。

  過程與方法

  了解“好奇心”對于科學探究的重要意義,樹立學生勤學好問的求學觀念。

  情感與價值

  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拉曼是如何發現光散射效應的。思考“已知”與“未知”之間的關系,讓好奇心成為學生求知的不竭動力。

  教學難點:

  理解拉曼的發現給人的警示,體會課文中給人啟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學準備:

  1、查找印度科學家拉曼的資料。

  2、預習課文,初步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提問引入,揭示課題

  1、海水是藍色的,這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然而大家有沒有想過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板書課題: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

  2、印度的物理學家拉曼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探明了“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的原因,由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簡介拉曼的資料。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交流哪些字詞的讀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如,諱(huì) 疚(jiù)等。

  3、指名輪流朗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說說課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課文先寫在地中海的輪船上拉曼向一個小男孩解釋海水之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再寫拉曼對自己向小男孩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后來研究出海水對陽光進行散射而出現藍色,從而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最后寫男孩的故事提醒人們:新的發現就在你的“已知”內的“未知”之中。

  三、默讀課文,感受男孩的“好奇心”

  1、指名朗讀1—8自然段,思考:從男孩與母親的談話中你知道了什么?

  (1)抓住男孩的問題,感受他總能從已經知道的知識里產生新的問題,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2)這對母子的對話引起拉曼的興趣,他給孩子做出解釋:海水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2、分角色朗讀課文的第一部分,說說男孩留給自己的印象。

  3、男孩源源不斷的“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喚醒他的“好奇心”,使他對自己向孩子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并著手進行科學探索,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被人們稱為“拉曼效應”。這一發現被英國皇家學會稱為“20年代實驗物理學中最卓越的發現之一”。請你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對“好奇心“的看法。

  我們每個人都應保持一顆好奇心,讓好奇心成為我們求知的不竭動力。

  四、布置作業

  1、教師范寫“惰、疚”字,提醒學生注意字形,學生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感受男孩和拉曼的好奇心。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2、拉曼受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男孩的觸動,喚醒了科學的好奇心,經過科學的探索,終于探明了“海水為什么是藍的”原因,由此拉曼登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臺。

  二、研讀課文,感悟好奇心在科學探究中的作用。

  1、默讀課文,思考:為什么說“地中海輪船上的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臺”?

  2、小組討論。 交流匯報;

  探究“男孩的問號”,了解拉曼的心路。

  導言:男孩的問號與拉曼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有什么關系?

  指讀課文9—11自然段,理解句子;

  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稚童,那雙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斷涌現出來的“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為一名科學家,他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了男孩兒那種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學生讀句

  師:拉曼回答了男孩的問題為什么會“愧疚”?“他的心不禁一震”說明了什么?

  學生聯系上下文談感受。 拉曼愧疚是因為“海水的藍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顏色”這一解釋是英國大科學家瑞利提出的,而且幾乎所有的人也包括拉曼都認可這一解釋。拉曼為自己沒有像男孩兒那樣提出“為什么”而感到愧疚。 男孩兒那些源源不斷的問號使拉曼敏感地發現了自己的問題——喪失了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因此“他的心不禁一震”。這“一震”使他警醒,他意識到作為一個科學家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多么重要。

  C、小結:正是由于他從男孩的問號中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才使他在科學研究中有新的作為,從而獲得諾貝爾獎這一殊榮。

  研讀“拉曼效應”,體會拉曼的科學研究精神。

  A、讀12自然段,說說拉曼研究“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的經過和結果。 首先,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釋,認為他的解釋證據不足。

  接著,他經過深入研究證明出水分子對光線的散射使海水呈藍色的原理。海水看上去呈藍色的原因是海水對陽光進行了散射。 后來,拉曼又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分別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被人們稱為“拉曼效應”。

  B、拉曼發現了“拉曼效應”,為人類科學發展作出了貢獻,因此登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臺,成為印度也是亞洲歷第一個獲得此項殊榮的科學家。你認為拉曼能取得這樣的研究成果,最關鍵的是什么? 結合課文最后一段讓學生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關鍵是: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和不斷追求、積極進取的自覺性和探索精神。 朗讀課文最后一段。

  4、結合課文內容,回答:如果在科學研究中失去好奇心會怎么樣?

  失去好奇心是科學發現與發明的忌諱,會帶來閉目塞聽、止步不前的可怕后果。

  教師簡介約里奧·居里和李比希兩位科學家因失去好奇心而錯失良機的事例,讓學生進行對比,領悟好奇心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

  三、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讀一讀課文中對自己有所啟迪和教益的句子,再結合生活實例,談談好奇心對學習的重要性。

  2、介紹科學家拉曼的相關資料。

  四、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摘抄課文中你認為給人以啟迪或教益的句子。

  板書設計:

  海水為什么是藍的

  男孩的問號 → 諾貝爾物理學獎

  “已知”中追求“未知” 好奇心

《海水為什么是藍的》 篇4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印度科學家拉曼從地中海輪船上一個小男孩兒的好奇心中得到啟示,從而研究出海水呈藍色的原因,并從固體、液體、氣體中分別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表現了拉曼不斷探索,致力于科學研究的精神。

  教學目標:

  1.學會“惰、忌、諱、液”4個會認字和“惰、稚、疚、液”4個會寫字,掌握“惰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陽光融融、暖風徐徐、源源不斷”等詞語。

  2.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

  3.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了解印度科學家拉曼是如何發現光散射效應的。

  教學難點:理解拉曼的發現給予人們的警示,體會課文中給人以啟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學準備:詞語卡片及拉曼的介紹。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惰、忌、諱、液”4個會認字和“惰、稚、疚、液”4個會寫字,掌握“惰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陽光融融、暖風徐徐、源源不斷”等詞語。

  2.初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3.理清課文脈絡,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4.學習第一部分。

  教學準備:

  1.詞語卡片。

  2.拉曼簡介。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1.導語:蘋果熟了會從樹上落下來這是人們司空見慣的現象,而牛頓小時候卻想“為什么它向下落而不是向上?”長天后,他發現了“地球引力”;水壺里的水開了,壺蓋會不停地跳起來,這引起了瓦特的注意,他長大后發明了蒸汽機……凡是有所作為的科學家,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從而不斷有了科學的發現與發明,有了科技的進步,有了人類的現代文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印度著名的物理學家拉曼的故事。

  2.簡介人物。

  拉曼(1888——1970)。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拉曼效應的發現,獲得了1930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拉曼是印度人,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亞洲科學家。拉曼還是一位教育家,他從事研究生的培養工作,并將其中很多優秀人才輸送到印度的許多重要崗位。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標注自然段序號,勾畫生字詞語,自學生字。

  2.想一想: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3.找出自己沒讀懂的地方。

  4.小組交流自學情況。如果還有不懂的地方記下來。

  ⑴出示生字,檢查認讀。

  字音:諱、疚

  字形:惰、疚

  ⑵理解詞語

  語塞:由于激動、氣憤或理虧等原因而一時說不出話來。

  饒有興味:饒:豐富,多。非常有興趣。

  愧疚:因自己錯誤而自責,慚愧不安。

  頗有作為:頗:很;作為:作出成績。指作出很多成績。

  閉目塞聽:塞:堵塞。閉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聽。夸張形容對外界事物不聞不問,脫離實際。

  散射:光線通過有塵埃的空氣等介質時,部分光線向多方面改變方向。

  殊榮:特殊的榮譽。

  5.弄清故事的六要素

  ⑴時間:1921年。

  ⑵地點:取道地中海的一艘輪船上。

  ⑶人物:拉曼與一對印度母子。

  ⑷起因:男孩提出“海水為什么是藍的”這一問題,使拉曼對英國物理學家瑞利原來的解釋產生疑惑,而男孩強烈的好奇心給了他啟發與警醒。

  ⑸經過:拉曼回國后,針對男孩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地研究,發現了光散射效應,成為亞洲歷史上第一位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

  ⑹結果:即故事給予我們的啟示:要對“已知”心存好奇,善于從“已知”的“未知”中獲得新的發現。

  6.根據故事的六要素,練習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印度科學家拉曼從地中海輪船上一個小男孩兒的好奇心中得到啟示,從而研究出海水呈藍色的原因,并從固體、液體、氣體中分別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7.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寫在地中海的輪船上拉曼向一個小男孩兒解釋海水之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寫拉曼對自己向小男孩兒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后來研究出海水對陽光進行散射而出現藍色,從而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第三部分(第l4自然段)寫男孩兒的故事提醒人們:新的發現就在你的“已知”內的“末知”之中。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結。

  三、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學生默讀課文第l—8自然段,說說地中海得名的原因?

  2.“饒有興味”是什么意思?

  3.拉曼認為海水呈藍色的原因是什么?

  4.教師適時點撥,引導深人理解。

  四、課堂小結

  從男孩兒與媽媽的談話中可以看到,他知道這個大海叫地中海后,還要知道為什么叫這個名字,進而還想知道海水為什么是藍的。他總能從已經知道的知識里產生新的問題,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東西。這對母子的對話引起發拉曼的興趣,并給孩子做出解釋。

  五、作業設計

  1.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繼續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3.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細讀課文,理解感悟

  1.質疑。

  2.研讀課文第二部分:為什么說是地中海輪船上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臺?

  ⑴自讀第9自然段,了解瑞利的觀點。

  ⑵拉曼是怎樣發現“光散射效應”的?

  ①男孩兒的源源不斷的“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他對自己向孩了的解釋產生了懷疑(第10、11自然段)。

  理解句子:“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稚童,那雙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斷涌現出來的‘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為一名科學家,他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了男孩兒那種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理解句子:“失去好奇心是科學發現與發明的最大忌諱,即使是一個頗有作為的科學家,也會因此而變得閉目塞聽,止步不前。”

  ②拉曼研究的經過和結果(第12自然段)。這一段是分三層來敘述的。

  第一層:寫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釋,認為他的解釋證據不足。

  第二層:他經過深入研究證明出水分子對光線的散射使海水呈藍色的原理。

  第三層:后來拉曼又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分別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被人們稱為“拉曼效應”。

  ③教師小結:拉曼對自己向小男孩兒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后來研究出海水對陽光進行散射而出現藍色,從而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并由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印度也是亞洲歷史上第一個”“殊榮”充分表明了拉曼這一研究成果的分量(第13自然段)。

  ⑶你認為拉曼能取得這樣的研究成果,最關建的是什么?(品讀第三部分)

  永遠不要放棄你對“已知”的好奇心,也許新的發現就在你的“已知”內的“末知”之中(第l4自然段)。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結。

  二、總結全文

  “那個有著無窮問題的男孩了的故事”實際上是男孩兒的問題喚起了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拉曼追求“未知”從而獲得新的“已知”的故事,這個故事反映了一個科學家不斷追求,不斷進取的自覺性與探索精神。

  三、拓展延伸

  老師:同學們還想了解有關科學家拉曼的更多情況嗎?(由老師和同學介紹一些課前查找到的有關資料。)

  五、作業設計

  1.采集詞語句子。

  2.完成自測練習。

《海水為什么是藍的》 篇5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學會“惰、忌、諱、液”四個會認字和“惰、稚、疚、液”四個會寫字,掌握“惰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陽光融融、暖風徐徐、源源不斷”等詞語。

  2、引導學生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

  3、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了解印度科學家拉曼是如何發現光散射效應的。

  教學難點:

  理解拉曼的發現給予人們的警示,體會課文中給人以啟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師教法:

  創設情境激趣法、啟發引導法、

  學生學法:

  讀中感悟、讀中理解法、小組討論法、合作探究學習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欣賞多媒體課件:浩瀚的大海、蔚藍的海水

  2、談感受。

  3、啟發提問,引起思考。

  海水是藍色的,這已是一個常識問題。大家有沒有想過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呢?

  4、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找出不理解的詞語。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自學生字、詞語。

  (1)讀準下列字音:惰、忌、諱、液、稚、疚

  (2)談識字方法:惰、稚、疚、液

  (3)根據學生實際理解疑難詞語:萬頃、惰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忌諱、饒有興味、源源不斷

  3、說一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4、理清課文思路。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在地中海的輪船上拉曼向一個小男孩兒解釋海水之所以呈藍色,是因為他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第二部分:(9——13自然段)拉曼對自己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回國后立即著手研究,研究出海水呈現藍色是因為海水對陽光進行了散射,從而發現了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第三部分:(14自然段)男孩兒的故事給人們的提醒。

  5、質疑、提出不懂的問題。

  預設問題

  (1)地中海、亞歐大陸、非洲大陸。

  (2)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

  (3)為什么說“地中海輪船上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臺”?

  作業

  1、讀準字音,會寫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搜集資料,了解中外科學家因好奇心而獲成功的例子。

  3、思考:為什么說“地中海輪船上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臺”?

  第二課時

  一、細讀課文,感悟理解。

  (一)學習第一部分

  1、自讀課文。

  2、說說你知道了什么。

  3、提出不明白的問題。

  (通過課件展示讓學生了解地中海、亞歐大陸、非洲大陸的大概位置。)

  4、從對話中初步感知這是一個怎樣的小男孩兒?

  (二)學習第二部分

  1、默讀課文,思考: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找出相關句子。

  2、小組討論:為什么說“地中海輪船上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臺”?(引導學生分兩步理解)

  (1)科學家拉曼是如何發現“光散射效應”的?

  ①齊讀第10、11、12自然段。

  ②引導學生學習重點句體會拉曼的情感變化及其原因。

  a、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稚童,那雙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斷涌現出來的“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為一名科學家,他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男孩兒那種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疑惑——愧疚——研究)

  b、失去好奇心是科學發現與發明的忌諱,即使是一個頗有作為的科學家,也會因此而變得閉目塞聽,止步不前。(指導品讀,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2)你認為拉曼能取得這樣的研究成果,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①“好奇心”的作用。

  ②嚴謹的科學態度、細致的工作方法,不迷信、不自以為是,不斷探索的精神品質。

  (三)學習第三部分

  1、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在文中找出來,反復品讀。

  2、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1)理解“已知”的“未知”。

  (好奇心;不迷信、不斷探索的精神)

  (2)交流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二、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引導學生列舉中外科學家因好奇心而獲成功的例子,進一步體會科學發明需要好奇心的道理。

  (牛頓看到蘋果落地,產生好奇心,進而創立萬有引力定理。

  瓦特看到壺水沸騰,產生好奇,進而發明蒸汽機。)

  2、用日常生活實例,說明好奇心的培養對學習的重要意義。

  3、談學習本文后的感受。

  學習資料補充

  拉曼效應:當單色光定向地通過透明物質時,會有一些光受到散射。散射光的光譜,除了含有原來波長的一些光以外,還含有一些弱的光,其波長與原來光的波長相差一個恒定的數量。這種單色光被介質分子散射后頻率發生改變的現象,稱為并合散射效應,又稱為拉曼效應。這一發現,很快就得到了公認。英國皇家學會正式稱之為“20年代實驗物理學中最卓越的三四個發現之一”。

  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

  人眼看到的海水的顏色,是海水對太陽反射光的顏色。海水的顏色主要是由海水的光學性質,即海水對太陽光線的吸收、反射和散射造成的。我們知道: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光復合而成,七色光波長長短不一,從紅光到紫光,波長由長漸短,其中紅光、橙光、黃光穿透能力強,最易被水分子所吸收。波長較短的藍光、紫光穿透能力弱,遇到純凈海水時,最易被散射和反射。又由于人們眼睛對紫光很不敏感,往往視而不見,而對藍光比較敏感。于是,我們所見到的海洋就呈現出一片蔚藍色或深藍色了。如果打一桶海水放在碗中,則海水和普通水一樣,是無色透明的。

  其實海水看上去也不全是藍色的,而是有紅、黃、白、黑等等,五彩繽紛。因為海水顏色除了受以上因素影響外,還會受到海水中的懸浮物質、海水的深度、云層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如我國的黃海,看上去一片黃綠,這是因為古代黃河夾帶的大量泥沙將海水“染黃”了。雖然現在黃河改道流入渤海,但黃海北部有寬闊的渤海海峽與之相通,加之它還有淮河等河水注入,故海面仍呈淺黃色。亞非兩洲之間的紅海,因其水溫很高,海里生長著一種水藻,大批死亡后呈紅褐色,將海水染成紅色。紅海由此而得名。而黑海,由于多瑙河、頓河、第聶伯河等河水的注入,表層密度很小,深層受地中海高鹽度海水影響,密度很大。這樣,上層密度小,下層密度大,且差異很大,上下層水體難以交換。黑海與地中海之間也僅有一又窄又淺的土耳其海峽相通,使得它們之間海水也難以大量交換。這樣,黑海下層海水長期處于缺氧環境,上層海水中生物分泌的穢物和各種動植物死亡后沉到深處腐爛發臭,大量污泥濁水,使海水變黑了。北冰洋深入俄羅斯北部的白海,則是因為它的緯度較高,終年寒冷,冰雪茫茫,加之有機物含量少,海水呈現出一片白色,故名白海。

  作業

  1、搜集相關格言、警句及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摘抄到采集本上。

  2、閱讀科學家發明創造的故事,從他們的事跡中受到教育。

  3、閱讀本文后,寫一篇讀后感。

《海水為什么是藍的》 篇6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印度科學家拉曼從地中海輪船上一個小男孩兒的好奇心中得到啟示,從而研究出海水呈藍色的原因,并從固體、液體、氣體中分別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表現了拉曼不斷探索,致力于科學研究的精神。

  教學目標:

  1.學會“惰、忌、諱、液”4個會認字和“惰、稚、疚、液”4個會寫字,掌握“惰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陽光融融、暖風徐徐、源源不斷”等詞語。

  2.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

  3.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了解印度科學家拉曼是如何發現光散射效應的。

  教學難點:理解拉曼的發現給予人們的警示,體會課文中給人以啟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學準備:詞語卡片及拉曼的介紹。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惰、忌、諱、液”4個會認字和“惰、稚、疚、液”4個會寫字,掌握“惰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陽光融融、暖風徐徐、源源不斷”等詞語。

  2.初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3.理清課文脈絡,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4.學習第一部分。

  教學準備:

  1.詞語卡片。

  2.拉曼簡介。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1.導語:蘋果熟了會從樹上落下來這是人們司空見慣的現象,而牛頓小時候卻想“為什么它向下落而不是向上?”長天后,他發現了“地球引力”;水壺里的水開了,壺蓋會不停地跳起來,這引起了瓦特的注意,他長大后發明了蒸汽機……凡是有所作為的科學家,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從而不斷有了科學的發現與發明,有了科技的進步,有了人類的現代文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印度的物理學家拉曼的故事。

  2.簡介人物。

  拉曼(1888——1970)。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拉曼效應的發現,獲得了1930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拉曼是印度人,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亞洲科學家。拉曼還是一位教育家,他從事研究生的培養工作,并將其中很多優秀人才輸送到印度的許多重要崗位。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標注自然段序號,勾畫生字詞語,自學生字。

  2.想一想: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3.找出自己沒讀懂的地方。

  4.小組交流自學情況。如果還有不懂的地方記下來。

  ⑴出示生字,檢查認讀。

  字音:諱、疚

  字形:惰、疚

  ⑵理解詞語

  語塞:由于激動、氣憤或理虧等原因而一時說不出話來。

  饒有興味:饒:豐富,多。非常有興趣。

  愧疚:因自己錯誤而自責,慚愧不安。

  頗有作為:頗:很;作為:作出成績。指作出很多成績。

  閉目塞聽:塞:堵塞。閉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聽。夸張形容對外界事物不聞不問,脫離實際。

  散射:光線通過有塵埃的空氣等介質時,部分光線向多方面改變方向。

  殊榮:特殊的榮譽。

  5.弄清故事的六要素

  ⑴時間:1921年。

  ⑵地點:取道地中海的一艘輪船上。

  ⑶人物:拉曼與一對印度母子。

  ⑷起因:男孩提出“海水為什么是藍的”這一問題,使拉曼對英國物理學家瑞利原來的解釋產生疑惑,而男孩強烈的好奇心給了他啟發與警醒。

  ⑸經過:拉曼回國后,針對男孩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地研究,發現了光散射效應,成為亞洲歷第一位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

  ⑹結果:即故事給予我們的啟示:要對“已知”心存好奇,善于從“已知”的“未知”中獲得新的發現。

  6.根據故事的六要素,練習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印度科學家拉曼從地中海輪船上一個小男孩兒的好奇心中得到啟示,從而研究出海水呈藍色的原因,并從固體、液體、氣體中分別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7.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寫在地中海的輪船上拉曼向一個小男孩兒解釋海水之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寫拉曼對自己向小男孩兒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后來研究出海水對陽光進行散射而出現藍色,從而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第三部分(第l4自然段)寫男孩兒的故事提醒人們:新的發現就在你的“已知”內的“末知”之中。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結。

  三、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學生默讀課文第l—8自然段,說說地中海得名的原因?

  2.“饒有興味”是什么意思?

  3.拉曼認為海水呈藍色的原因是什么?

  4.教師適時點撥,引導深人理解。

  四、課堂小結

  從男孩兒與媽媽的談話中可以看到,他知道這個大海叫地中海后,還要知道為什么叫這個名字,進而還想知道海水為什么是藍的。他總能從已經知道的知識里產生新的問題,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東西。這對母子的對話引起發拉曼的興趣,并給孩子做出解釋。

  五、作業設計

  1.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繼續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3.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細讀課文,理解感悟

  1.質疑。

  2.研讀課文第二部分:為什么說是地中海輪船上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臺?

  ⑴自讀第9自然段,了解瑞利的觀點。

  ⑵拉曼是怎樣發現“光散射效應”的?

  ①男孩兒的源源不斷的“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他對自己向孩了的解釋產生了懷疑(第10、11自然段)。

  理解句子:“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稚童,那雙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斷涌現出來的‘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為一名科學家,他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了男孩兒那種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理解句子:“失去好奇心是科學發現與發明的忌諱,即使是一個頗有作為的科學家,也會因此而變得閉目塞聽,止步不前。”

  ②拉曼研究的經過和結果(第12自然段)。這一段是分三層來敘述的。

  第一層:寫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釋,認為他的解釋證據不足。

  第二層:他經過深入研究證明出水分子對光線的散射使海水呈藍色的原理。

  第三層:后來拉曼又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分別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被人們稱為“拉曼效應”。

  ③教師小結:拉曼對自己向小男孩兒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后來研究出海水對陽光進行散射而出現藍色,從而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并由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印度也是亞洲歷第一個”“殊榮”充分表明了拉曼這一研究成果的分量(第13自然段)。

  ⑶你認為拉曼能取得這樣的研究成果,最關建的是什么?(品讀第三部分)

  永遠不要放棄你對“已知”的好奇心,也許新的發現就在你的“已知”內的“末知”之中(第l4自然段)。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結。

  二、總結全文

  “那個有著無窮問題的男孩了的故事”實際上是男孩兒的問題喚起了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拉曼追求“未知”從而獲得新的“已知”的故事,這個故事反映了一個科學家不斷追求,不斷進取的自覺性與探索精神。

《海水為什么是藍的》(通用6篇) 相關內容:
  • 說說為什么(精選2篇)

    目標 發展幼兒陳述理由、說明原因的能力。 準備 各種玩具圖片。 過程 1.物品分類 請幼兒將混放在一起的各種玩具分類放好,并說明理由。提醒幼兒可以使用“因為……,所以……”句式。...

  • 為什么一年有四季?(精選3篇)

    第四單元 地球的運動 7.【教學目標】 1.嘗試探究地球上四季形成的原因,知道四季是在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過程中形成的。 2.通過探究,對四季的成因有正確的認識。 3.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

  • 為什么是雷奈克?——我讀《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通用15篇)

    《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講述了法國醫生雷奈克發明聽診器的過程,親愛的孩子,你讀過課文之后,有沒有想一想,為什么是雷奈克發明了聽診器呢?因為雷奈克是一名對工作極負責任的醫生。...

  • 壺蓋為什么會動(精選8篇)

    教學目標1、能在閱讀的過程中熟練地借助拼音讀準8個生字的音,并能在新的語言環境中正確認讀這些生字。學習音序查字法,在老師的指導下查到“沸、驗”。2、能熟練地借助拼音朗讀課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標點停頓。...

  • 憲法為什么是國家的根本大法(通用7篇)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通過教學,幫助學生了解我國憲法關于國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的規定是什么;對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有充分、準確的認識;知道我國現行憲法是1982年憲法。...

  • 為什么會有齲齒(通用4篇)

    活動目標:1.幫助幼兒樹立保護身體健康的意識,知道牙齒健康的重要性。2.培養幼兒在觀察活動中探索學習的能力。3. 引導幼兒初步了解齲齒形成的原因及怎樣預防。...

  • 教育筆記:告訴孩子我為什么生氣

    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天真可愛的人群,有時候真的是令人忍俊不禁,可是,有時候淘氣起來,也讓人好生氣,忍不住要大聲地批評。可是怎樣的批評才能讓孩子接受,不傷害孩子的心靈呢? 我曾經看到過很多的父母甚至是老師,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

  • 漢字為什么是方塊字的閱讀答案

    漢字為什么是方塊字?因為古人追求端莊、平衡對稱沒有一種周正之美。漢字是方塊字,也體現了所謂的字如其人。下面由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關于漢字為什么是方塊字的閱讀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漢字為什么是方塊字的閱讀材料為什么漢字是方...

  • 2022年閱讀人為什么會迷路閱讀題答案

    人類為什么會迷路呢?你想知道這個原因嗎?以下是由第一范文網小編收集整理的《人為什么會迷路》閱讀題目及答案,歡迎閱讀!《人為什么會迷路》閱讀原文對于大多數動物來說,確定方向尋找路徑并不是什么難事,以金黃地鼠為例,即使把它的雙眼...

  • 教育筆記:為什么老師不穿襪子

    我們班以前有一名小朋友,上幼兒園經常不穿襪子,鞋子因為有汗臭味就會變得特別難聞。小朋友們也經常說他,說他不講衛生。有的小朋友甚至讓他離自己遠點兒。...

  • 教育隨筆:王詩為什么不睡覺

    最近,我班有幾個孩子一到中午睡覺的時間就趴在桌子上哭哭啼啼,不肯進寢室。這不,又到了午睡時間,王詩小朋友又一個人趴在桌子上了,起初,我還真以為她哪兒不舒服,就走過去摸摸他的頭,試試她的體溫,沒想到,他卻抬起頭笑嘻嘻地望著...

  • 孩子為什么發脾氣

    有沒有人敢說自己從來沒有發過脾氣,相信肯定沒有,無論是多美完美,多美儒雅的人,他也一定是有脾氣的,既然大人都會發脾氣,孩子當然也不例外,但是因為孩子的弱小和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所以可能大人對于發脾氣的孩子更多的是無奈和不...

  • 人為什么會迷路的閱讀答案

    研究人員發現,當人在回想回家的路時,人腦海馬區的某種神經元放電劇烈。這說明,人腦具有專管導向能力的神經元,而且,這些神經元的位置與在大鼠、猴子和金魚大腦海馬區中發現的類似。...

  • 你為什么拿這一個閱讀題答案

    《你為什么拿這一個》的作者是張曉風。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收集整理的《你為什么拿這一個》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習。《你為什么拿這一個》閱讀原文:回家之前,我去買了一些水果。我買了一根香蕉,兩個橘子和一個泰國椰子。...

  • 為什么人們寧愿相信謠言閱讀題答案

    對于謠言,你會選擇相信嗎?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網絡整理的《為什么人們寧愿相信謠言》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習。《為什么人們寧愿相信謠言》閱讀原文:人們在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沒有根據的謠言。...

  • 八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人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AV无码中文字幕美国 | 精品人伦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蜜桃牛 | 久久综合伊人 | 超碰97观看| 男女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老妇偷乱视频在线小说 | 大地资源网最新更新 | 超碰成人网 | 狂野欧美性猛xxxx乱大交 | 成年人视频免费看 | 国产精品国语版在线观看 | www.超碰97.com | 欧美亚洲国语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 日美一级片 | 亚洲黄色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精品在线播放 | 欧洲亚洲国产图片综合 | 亚洲天堂久久精品 | 久久96国产精品久久99软件 | 超凡蜘蛛侠在线 | 26uuu国产亚洲精品 | 1204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 污污的视频免费观看 | 亚洲—本道在线无码AV发 | 女同一区 | 午夜在线不卡精品国产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无人区 | 激情综合网俺也去 | 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高清在线 | 中文字幕在线看第二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2 | 男人靠女人免费视频 | 久草免费福利视频 | 做爰全过程免费120秒 | 欧美a级成人淫片免费看 | 久激情内射婷内射蜜桃 | xxxx日韩| 日韩精品在线网站 | 亚洲欧美自拍制服日韩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