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 > 《蠟燭》綜合能力測試(通用13篇)

《蠟燭》綜合能力測試

發布時間:2022-12-24

《蠟燭》綜合能力測試(通用13篇)

《蠟燭》綜合能力測試 篇1

  一、選擇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偷襲(xí)     手臂(bèi)    珍藏(cáng)

  b.附近(fǔ)     埋葬(zàng)   掩護(yǎn)

  c.間歇(jiàn)   地窖(jiào)   匍匐(pú)

  d.瓦礫(lì)     腋窩(yè)     僵硬(yèng)

  二、解釋下列詞語及加粗字的意思

  1.精疲力竭:

  2.名副其實:

  3.永垂不朽:

  三、對下列句中標點符號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

  a.老婦人育乞西本來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層,這是她死了的男人——守橋的更夫留給她的。(破折號表示解釋)

  b.走了不多幾步,她馬上找到她要的東西了:一個大的炮彈坑。(冒號表示解釋)

  c.她雙手捧起彈坑四周的浮土(浮土有這么多),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括號表示補充說明)

  四、閱讀

  (一)

  ①拂曉前,契柯拉耶夫所屬的那一連紅軍,在猛烈的炮火掩護下,直奔(    )方場,占領了那座橋。

  ②隔了一兩個小時,天色已經大亮。紅軍的坦克緊跟著步兵過橋去了。戰斗在河的對岸進行著,再沒有炮彈落在方場上。

  ③這時候,連長派了幾個士兵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打算把他和今天早上戰死的戰士一同埋葬。

  ④那幾個士兵到處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可是找不著。突然,有一個士兵吃驚地大聲叫了起來。

  ⑤“看呀!”那紅軍說

  ⑥大家都朝他指點的方向看。

  ⑦在已經被破壞的鐵欄桿附近,聳立著一個小小的墳堆。一支蠟燭,旁邊還有生銹的洋鐵片給它擋住了風,在墳堆上閃耀著柔和的火焰。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給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閃爍。

  ⑧站在墳旁的紅軍士兵們立刻脫下了帽子。他們圍著墳堆,靜默地站著,看著這漸漸暗淡下去的燭光。

  ⑨這時候,一個披著黑色大圍巾的高身材的老婦人走近來了。她默默地走過那些紅軍身邊,在墳旁跪下,從黑色的大圍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蠟燭來。這一支和墳上的快點完的那一支一模(    )一樣,顯然是一對。老婦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蠟燭頭,把那新的一支點著,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來的時候,行動很困難,離她最近的紅軍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來。

  ⑩即使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jū gōng(    );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沒有再回過頭來,看一下那蠟燭和那些士兵。

  (11)紅軍士兵們目送著她走遠了。他們小聲地談論著,似乎怕jīng rǎo(    )那肅穆的空氣,他們穿過方場,走過橋,趕上他們的連隊,投入戰斗。

  (12)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

  (13)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1.在原文括號內為加粗字注音,根據拼音寫出漢字。

  2.選文中兩次出現“這時候”,請說出具體指什么時候。

  3.文中多次提到老婦人的黑色圍巾,這有什么特殊意味?

  4.第⑦段對蠟燭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5.請找出第⑨段描寫老婦人的動作的詞語,并說說這些動詞有什么作用。

  6.畫曲線的語句屬于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

  7.為什么在第(12)段不點出人物的姓名,而只說“南斯拉夫的母親”和“蘇聯青年”?

  (二)

  ①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有一位家庭婦女,人稱伯諾德夫人。她身邊只有兩個幼小的兒女。為把德國強盜趕出自己的祖國,母子三人都參加了秘密情報工作。

  ②伯諾德夫人的任務是把收到的絕密情報藏好,等盟軍派人前來取走。為了情報安全,她想了許多辦法,但始終放心不下。最后,她終于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把裝著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然后把它插在一個燭臺上。由于蠟燭擺在顯眼的桌子上,反而騙過了德軍(    )的搜查。

  ③一天晚上,屋里闖進了三個德國軍官。他們坐下后,一個中尉順手拿過藏有情報的蠟燭點燃,放到少校軍官面前。伯諾德夫人知道,萬一蠟燭點燃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蠟燭的秘密就會暴露,秘密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著他們一家三口的生命將告結束。她看著兩個臉色蒼白的孩子,急忙從廚房中取出一盞油燈放在桌上。“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說著輕輕把蠟燭吹熄。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

  ④輕松的心情沒有持續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著青煙的燭芯重新點燃。“晚上這么黑,多點支小蠟燭也好嘛。”他說。

  ⑤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這時候,大兒子杰克慢慢地站起來,“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來生個火吧。”說著伸手端起燭臺朝門口走去,屋子頓時暗下來了。中尉快步趕上前,厲聲喝道:“你不用蠟燭就不行嗎?”一把奪回燭臺。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運即將到來了,在斗爭的最后時刻,他從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著。燭光搖曳著,發出微弱的光。此時此刻,它仿佛成了這屋子里最可怕的東西。伯諾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軍那幾雙惡狼般的眼睛盯在越來越短的蠟燭上。

  ⑥突然,小女兒杰奎琳嬌聲地對德國人說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少校瞧了瞧這位可愛的小姑娘,說:“當然可以。我家也有一個你這樣年紀的小女兒。”杰奎琳鎮定地把燭臺端起來,向幾位軍官道過晚安,上樓去了。

  ⑦正當她踏上最后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粗詞的詞性。

  (1)蠟燭的秘密就會暴露(    )

  (2)秘密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    )

  2.根據上下文,為文中括號處選填一個詞語。

  由于蠟燭擺在顯眼的桌子上,反而騙過了德軍(    )的搜查。

  a.嚴謹    b.嚴峻    c.嚴密    d.嚴厲

  3.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母子三人為保護秘密情報的具體行動。

  伯諾德夫人:

  大兒子杰克:

  小女兒杰奎琳:

  4.“伯諾德夫人的心提到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軍那幾雙惡狼般的眼睛盯在越來越短的蠟燭上。”這兩個分句,分別運用了________和比喻的修辭手法,表現了伯諾德夫人此時既________又________的復雜心理。其中的比喻成分寫出了德軍的________。

  5.第⑤段中“他知道,厄運即將來了”中的“厄運”指的是什么?

  6.母子三人保護秘密情報的行為表現了他們什么樣的優秀品質?

  (三)紅布條兒

  她來的時候,他在擦他的小號。她看了他一眼,就去連長那里報到去了。

  她的到來,對這幫男性公民們來說無疑是頭號新聞。幾個被硝煙熏得像黑猴般的戰士像看外星人一樣目送著她從坑道這頭兒走向另一頭兒;坐在一起打瞌睡的人都站了起來,幾個人還因為神情專注而被手里燃著的紙煙燒了手,樣子很是好笑。

  沒有人知道她的名字。也沒有人打聽她的名字。大家只知道,她是上邊派來的衛生員。她的頭上扎了根紅紅的布條兒,時間一長,大家便叫她紅布條兒。

  很多人找紅布條兒說話。

  紅布條兒偏偏愛和他說話。

  很多人都不明白,她怎么喜歡和他說話?他們的疑惑不無道理,因為——他是個啞巴。

  很多人不屑:“啞巴嘛,除了吹吹號,還能干什么?”

  那是一場惡仗。敵人的飛機下冰雹一般把一枚枚炸彈傾瀉下來,不遠處敵碉堡里面的重機槍子彈嚎叫著飛過掩體。不斷有請求炸碉堡的戰士沖上去,又倒下去。

  掩體里,連長和他都負了重傷。她是衛生員,她知道他和連長都需要馬上輸血。然而現實往往令人遺憾:她手上只有一瓶血漿和一枚輸血針頭了。連長已經深度昏迷,他仍然清醒。

  她拿針頭的手有些顫抖。然而最終,在他和連長之間,她沒有選擇他。

  他看著她把那枚輸血針頭插進了連長的身體。看著血一滴滴流入連長體內,她捋了捋頭發,怯怯地看了他一眼。

  他擠出一絲笑,雖然勉強,但很平靜。

  他艱難地抬起手,比劃了幾下,她明白了,她把頭上那根紅布兒解下來遞給他。他費力地把它塞進了內衣口袋。

  他的呼吸明顯急促起來,她知道屬于他的時間不多了。然而就在此時,他竟然抱起炸藥包艱難地爬出了掩體。

  她突然明白了。她也爬了出去。

  他們兩個艱難地爬向了敵碉堡。后來一齊用力把炸藥包頂在了碉堡口,再后來就聽到一聲驚天動地的炸響……

  有人看到,一根紅紅的布條兒,從半空中裊裊飄落下來……

  殘陽如血。負責清理戰場的戰士把一把小號和那根紅紅的布條兒交給了連長:“報告,除了這些,其他什么都沒找到。”

  上邊來了人,來人輕輕告訴連長:據我們了解,他們是一對夫妻。

  連長雕塑般地站住了。

  有人悄悄告訴連長說,連長我們走吧。

  連長未置可否。有人看到,連長把那紅紅的布條兒緊緊系在小號上,緊緊地……

  1.題目“紅布條兒”在文中起________作用。“很多人找紅布條兒說話”這句話中的“紅布條兒”運用________修辭方法。

  2.文章第二段寫了戰士們對女衛生員的到來的種種反應,這樣有什么作用?

  3.揣摩下列句中加粗詞語的含義。

  (1)“她拿針頭的手有些顫抖”,為什么會“顫抖”?

  (2)“她突然明白了”,“明白”了什么?

  (3)“連長雕塑般地站住了”,為什么是“雕塑般”的?

  4.這篇文章多次運用懸念的手法,試舉例說明。

  5.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

  【參考答案】

  一、c

  二、1.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勞,一點力氣也沒有了。竭,盡。2.名副其實:名稱或名聲與實際相符合。副,符合。3.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業、精神等)永遠流傳,不磨滅。垂,流傳。

  三、b

  四、(一)1.bèn  mú  鞠躬  驚擾  2.第③段的“這時候”是指當那一連紅軍已經占領了那座橋,再沒炮彈落在方場上的時候;第⑨段的“這時候”是指當紅軍戰士圍著墳堆靜默的時候。  3.黑色,表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這一著色,渲染了肅穆的氣氛,表達了老婦人的哀悼之情。  4.一方面是照應上文,對燭光進一步交代,另一方面這微弱的燭光也象征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  5.動詞略。老婦人莊嚴而鄭重的舉動表現了她內心對烈士的哀思和敬意。  6.環境;勾勒出戰爭破壞后的景象,控訴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踐踏。  7.不寫出姓名,揭示出這種感情的意義,是兩國軍民感情的集中表現,這種感情情同母子。(二)(1)名詞(2)形容詞2.c   3.伯諾德夫人:取出油燈,吹熄蠟燭;大兒子杰克:借口搬柴,端走燭臺;小女兒杰奎琳:說要睡覺,拿走蠟燭。  4.夸張;緊張;憎恨;兇惡5.厄運指蠟燭的秘密被暴露,秘密情報站必遭破壞;他們一家三口的生命將告結束。  6.機智、勇敢、鎮定  (三)  1.線索;借代  2.戰斗的最前線上,女性出現比較少,因此女衛生員的出現使戰士們大為吃驚,從側面烘托出女衛生員的勇敢。 3.(1)表示她在做出抉擇前內心的矛盾。(2)她明白了他抱起炸藥包要與敵人的碉堡同歸于盡。(3)“雕塑般”表明連長聽說他們是夫妻后非常震驚,對他們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4.如第1段“她來的時候,他在擦他的小號。她看了他一眼,就去連長那里報到去了”“很多人都不明白,她怎么喜歡和他說話”“然而最終,在他和連長之間,她沒有選擇他”等。 5.連長被夫妻二人的英勇無畏的行為所感動,因此他把紅布條兒系在小號上,意思是讓他們夫妻二人永遠在一起。

《蠟燭》綜合能力測試 篇2

  教學目標: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動,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通過細膩的動作描寫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3.體會作品中所表現的各國人民在戰爭所凝結的友誼。

  [教學重點與難點]

  學習用動作、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蠟燭,曾是人們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點昏黃的光往往勾起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勾出無限遐想。于是,無論中外,都有許多詩文以蠟燭為題。現在,蠟燭已失去它本身的實用價值,但我們仍常用它來寄托某種情感:喜慶,或是憂傷……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西蒙諾夫的《蠟燭》更是抒寫了一種人類最美好的情感,純潔而又令人震撼。

  二、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2、詞語積累

  (1)燒灼:燒、燙,使受傷(2)珍藏:認為有價值而妥善地收藏;(3)穿越:通過;穿過。(4)目睹:親眼看到。(5)拂曉:天快亮的時候。(6)瓦礫:破碎的磚頭瓦片。(7)地窖:保藏薯類、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8)匍匐:爬行。(9)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勞,一點力氣也沒有了。竭,盡。(10)名副其實:名稱或名聲與實際相符合。副,符合。(11)聳立:高高地直立。(12)柔和:溫和而不強烈。(13)閃爍:(光亮)動搖不定,忽明忽暗。(14)肅立:恭敬莊嚴地站著。(15)顫巍巍:抖動搖晃(多用來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動作)。(16)肅穆:嚴肅安靜。(17)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業、精神等)永遠流傳,不磨滅。垂,流傳。朽,腐爛。

  3、作者簡介

  西蒙諾夫,蘇聯俄羅斯作家。1934年開始寫作。1938年畢業于高爾基文學院。1939年任軍事記者,以后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創作。曾任《文學報》主編、《新世界》雜志編委、《文學俄羅斯》報編委、蘇聯作協副總書記和書記處書記等職。主要作品有劇本《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俄羅斯問題》,詩集《友與敵》,長篇小說《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與死者》等。1949年訪問中國,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寫中國人民進行解放戰爭的《戰斗的中國》一書。

  三、探究質疑

  1、整體把握

  --全文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7段):寫蘇聯紅軍要偷襲橋頭堡時,有一位戰士犧牲了。

  第二部分(8-13段):寫老婦人育乞西親眼目睹這位戰士犧牲的經過。

  第三部分(14~31段):詳寫老婦人育乞西置生死于度外,安葬紅軍烈士,還在墳堆上點上藏了45年的結婚喜燭。

  第四部分(32~44段):寫蘇聯紅軍尋找戰士尸體時,卻發現墳堆、老婦人和燭光。

  2、本文為什么要以蠟燭為題。

  --燭光是紅軍烈士生命之光,燭光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燭光是兩國人民戰斗情誼的象征。

  3、這是一篇戰地通訊,它主要是記敘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嗎?

  --事件發生的時間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

  地點是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岸附近的一塊方場。

  起因是五個紅軍戰士偷襲薩伐河上的一座橋,

  結果其中一個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紅軍戰士犧牲在方場上了。連長準備第二天再去進攻時,再埋葬這位戰士。

  (一)分析第一部分:故事的開端

  (二)分析第二部分:

  這一部分敘述的地點發生了轉變,以老婦人的住處為中心進行交代。

  4、文章中多次寫到炮火在離老婦人很遠的地方響起來,有什么特殊的意義嗎?

  --☆(第10段)第二層被炮火轟毀了,她就搬到樓下去住,住在樓下的人早已搬得一個不剩了。后來樓下也毀了,老婦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第11段)她從地窖里爬出來,想招呼那五個紅軍到她那里去--她認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較安全,然而她剛爬出一半,一顆炮彈落在近旁炸開了。老婦人被這一震,耳朵也聾了,腦袋碰在墻上,失去了知覺。

  ☆(第13段)德國人又開炮了,炮彈在這小小的方場上炸開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來,柱子似的。碎片把那些剩下來的樹木的枝條都削去了。

  ☆(第16段)德國人還在轟擊,可是沒有一顆炮彈打在老婦人的近旁。

  ☆(第18段)德國人還在開炮,可是跟先前一樣,那些炮彈落得離老人很遠。

  ☆(第20段)天氣很冷,四下里很靜,除了炮彈的炸裂聲外,沒有任何其他聲音。

  ☆(第24段)德國人的炮火沒有停止過,可是炮彈仍舊落在離老婦人很遠的地方。

  ☆(第30段)但是有好幾次,炮彈落得相當近,蠟燭被爆炸的風吹滅了,有一次,竟給震倒了。

  --突出老婦人在炮火中種種行為的感人力量。同時,炮火在離老婦人很遠的地方響起,似乎也喻指法西斯的炮火在反法西斯各國同盟的友誼的巨大力量面前也望而卻步了。

  6、第17段:中關于”她“的動作描寫的詞語有哪些?表現了他什么樣的感情?

  --穿,翻,看見,理,彎,坐反映的感情:對年輕戰士的哀憐、嘆息。

  7、老婦人能夠舍身掩埋紅軍戰士的動機是什么?

  --動機:痛恨法西斯,熱愛自己的祖國。(紅軍戰士是為解放南斯拉夫而犧牲的,他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墳堆是南斯拉夫老婦人育西乞為他堆的,她不忍心紅軍戰士暴尸戰場,她要讓紅軍烈土安息在南斯拉夫國土上。)

  8、文章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老婦人的身體不是很好?

  --兩次“休息”“站起來的時候,行動很困難”“顫巍巍”等詞。

  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婦人都非常吃力,假如籠統地說“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彈坑里”,那就不夠感人,作者是這樣寫的:“路并不遠,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來休息了三次。最后,她總算把死者拖到了彈坑里。她已經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許有一小時。”這樣描述,情景歷歷在目,仿佛老婦人的喘息聲都聽得見,真是感人肺腑。

  9、寫老婦人安葬烈士的禮儀也很具體,例如掩埋之前“老婦人跪到死者旁邊,用手在死者身上畫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額”,一個一個動作都作了描寫,也是很感人的。

  10、閱讀第28段,“老婦人就從她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壞里的東西,這是一支大蠟燭,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不舍得用,珍藏到今天。”

  (1)“摸出”能不能用“拿出”或者“取出”來代替,為什么?

  --不能換。“摸出”與后邊的“揣在懷里”相呼應,說明老婦人把這支大蠟燭藏得很深,只能用手去摸索著拿出來。說明她非常珍惜這支蠟燭。

  (2)為什么要交代這支蠟燭的來歷?

  --補充說明這支蠟燭的來歷,才能說明這支蠟燭對老婦人來說是多么珍貴,也才肯附托出老婦人的這種行為是多么偉大,令人敬佩。

  四、小結課文:

  五、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復述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

  本文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戰地通訊。在炮火燒灼了的戰場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焦了的樹木中間,一位南斯拉夫母親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花燭,點在一位蘇聯紅軍士兵的墳頭。文章贊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斗的友誼,謳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二、分析課文第三部分:

  1、這一部分的開頭照應了第一部分連長的決定--攻下橋再埋葬契柯拉耶夫。可是他們找不到那位烈士的尸身,后來士兵們發現了那個墳堆,還有燃著的蠟燭,他們知道烈土是被葬在這里了,然而這些戰土怎么也想不到是一位老婦人為這位烈士安葬的。

  2、老婦人又送了另一支蠟燭,并且為它點燃,臨走時“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雖然沒有說一句話,可此時無聲勝有聲。老婦人明白這些異國戰土是為了解放南斯拉夫而戰斗在此,犧牲在此的,她心中懷著對他們的崇敬與仰慕之情。由此,我們更加憎恨法西斯侵略者的卑劣行徑,心中也加深了對“和平”二字的理解。

  3、蠟燭是本文中人物情感的寄托線索,請從課文再找出有關燭光的描寫。

  --蠟燭是這篇文章中一個小小的道具。文章在第28段交代了蠟燭的來歷“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這個交代說明了這支蠟燭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它雖然渺小,但卻是老婦人的寶物,老人把它最珍貴的寶物奉獻給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對紅軍戰士的愛戴與敬意。文章后面多次對燭光進行描寫,特別是文章的結尾處“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這里的描寫不僅僅是燭光的寫照,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這燭光象征著兩*民的感情,象征著老人與烈士之間的*深情。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深摯的情誼,戰爭才能夠取得勝利。

  4、這里有3處提到了老婦人的“黑色大圍巾”,這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給人一種沉重肅穆之感。老婦人不只用自己的行動,也在用自己的衣著表現對紅軍士兵的哀悼。這圍巾也渲染了一種沉郁悲涼的氣氛,襯托了人們悲哀的心情。(渲染了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寄托老婦人的哀思。)

  5、整個場面莊嚴肅穆,老婦人從始至終不說一句話,這樣設計的用意何在?

  --這里既有緬懷死難戰友的懷念又有對老婦人高尚心靈的烘托,此時無聲勝有聲

  6、請你用一個詞語來概括這個場面的氛圍:

  --肅穆

  7、老婦人為什么要:“十分莊嚴的對他們深深鞠躬。”--既是表示感謝又是表達敬意。

  8、老婦人為什么:“沒有再回過頭來,看一下那蠟燭和那些士兵”。--過于悲傷,不忍心再去看。

  9、“紅軍士兵們目送著她走遠了”表達了紅軍什么樣的心情。

  --“目送”寫出這些戰士對老婦人的敬意

  10、將“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改成:“在方場上,老婦人的蠟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有何不好?

  --改后不能體現蠟燭的珍貴。(補充說明這支蠟燭非同尋常的意義,表現了老婦人給紅軍烈士獻出的是一份最珍貴的感情。)

  11、“她站起來的時候,行動很困難,離她最近的紅軍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來。”這一細節描寫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表示老婦人是在身體極其虛弱的情況下安葬紅軍戰士的,從而表現了這位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戰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歌頌了紅軍戰士對這位南斯拉夫母親的體貼關切。

  12、談談結尾句的含義:

  --結尾兩句話謳歌了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份感情不分國界,情同*。這份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為和平而戰是每一個人的心聲,在這共同的戰斗中用血肉凝成的友誼將永遠長存。)

  13、讀了課文后,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這是一首贊美詩,一曲頌歌,贊美反法西斯同盟國各國戰斗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14、這篇文章的感人之處在什么地方?

  --首先當然是題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題材要寫得感人,寫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這篇戰地通訊的寫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筆之前,對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種種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敘述過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著力描寫。再則,突出蠟燭,更是作品成功的關鍵。

  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分析起來有四點。一是環境危險,炮火連天;二是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土;四是點在墳上的蠟燭有特殊意義。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凡是寫到這四點的,都著力描寫,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寫炮火,不是籠統地寫一句就算了,幾乎隔幾行就寫炮火,叫人一直為老婦人的安危揪著心,老婦人在炮火之中的種種行為就格外感人。)

  三、總結:

  1、寫作特色

  (1).選材恰當,真實感人。

  (2).燭光,象征生命,象征情誼。

  (3).描寫細膩,意境深遠。

  四、作業

  1、課后練習一。

  2、完成練習冊。

  第三課時

  一、導入

  面對這樣的燭光,我們感受到了老師那份情同*的愛。可同樣的蠟燭,在南斯拉夫老婦人的手里,卻有著不同的意蘊,它會使我們感受到一種超越國界的情感。

  二、合作探究

  1、課文以蠟燭為題,這里的燭光,你認為有什麼特殊的象征意義呢?

  --紅軍烈士生命之光;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是兩國人民戰斗情誼的象征。

  2、課文中的老婦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嗎?

  --①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②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他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③他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④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并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3、你發現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復描寫?

  --文章不斷對炮火(11)、老婦人的黑色圍巾(4)、老婦人的動作“跪”、“爬”(各3)、燒焦的樹木、閃爍的蠟燭(6)等內容進行了反復交代和描寫。

  4、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反復加以描寫?

  --①對“炮火”的多次描寫,突出了當時環境的危險,更突出了老婦人不顧生死、臨危不懼的高尚品格,同時也使我們為老婦人的行為而感動。

  ②對“蠟燭”的多次描寫,說明蠟燭有著特殊的意義。燭光,象征著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的哀思,是兩國人民戰斗情誼的見證。

  ③對“黑圍巾”的多次描寫,表現了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渲染了肅穆氣氛,突出了老婦人與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之間跨越國界的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④三次“爬”寫出了老婦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寫出了行動不便的老婦人對犧牲戰士的沉痛哀悼。

  三、語段品讀,體會精神。

  1、學生品讀課文語段,暢談感受。

  例:課文倒數第二小節。

  感受:勾畫了戰后的環境、燭光的背景,控訴著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肆意踐踏,再次點出燭光非同尋常的意義,足以表現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至高無上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勝*,它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戰爭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2、內心體驗:

  ①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豐富的內心世界都是通過她的動作來表現,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請展開想像,揣摩一下老婦人的內心世界。

  a、老婦人為什么不說話?她心里是怎樣想的?

  b、老婦人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②你還能舉出像老婦人這樣的例子嗎?

  3、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四、小結

  學生可能這樣說: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婦人不顧生死,不顧年老體衰,滿懷愛意地埋葬蘇聯紅軍烈士的遺體,這種感情,達到了跨越國界、*情深的境界,使我們每一個人的思想都得到升華。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

  2、把你想像的老婦人的心理活動寫下來,整理到練習本上,不少于二百字。

《蠟燭》綜合能力測試 篇3

  學習目標

  1、識記重點字詞

  2、分析品味重點語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3、分析人物外貌、動作描寫,品味感受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

  4、體味文章思想感情,教育學生珍視現在的幸福生活,珍愛世界和平。

  學習難點:把握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學習難點:探究這篇通訊感人的藝術效果是如何產生的。

  知識鏈接:

  1、背景了解

  l941年,法西斯德國占領南斯拉夫,建立了“克羅地亞獨立國”傀儡政權,對反法西斯人民實行殘酷鎮壓,南斯拉夫政府被迫流亡國外。與此同時,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結成了統一聯盟。1945年,南共游擊隊在蘇聯紅軍的幫助下趕走了德軍,解放了南斯拉夫全境。本文是作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隨蘇聯紅軍到南斯拉夫時所寫的一篇戰地通訊,寫的是蘇聯紅軍幫助南斯拉夫人民解放首都貝爾格萊德是發生的一個故事。

  2、關于通訊的文學常識

  通訊也是新聞(廣義)的一種,又叫通訊報道。它和消息有相同之處,且都要用事實說話,講究時效等,但它和消息也有區別:

  (1)在時效性上,通訊不及消息強;

  (2)在內容上,通訊比消息更詳盡更具體,要對所報道的事實作全方位、多角度、多側面的描述、報道,要表現出典型事件、典型人物;

  (3)在篇幅上,通訊較長,而消息則相對較短;

  (4)在表達方式上,消息以記敘為主,間有議論,而通訊則還可以采用描寫、說明、抒情等;

  (5)在語言上,消息多用概括性的語言,而通訊的語言更詳盡、具體、生動、形象,比消息更生動,更具感染力。

  預習導學

  1、《蠟燭》一文的作者是___,___(國籍)作家。本文是一篇___(體裁),它與消息的不同點在于更具有___性和___性。

  2、給加點的字注音。

  削去(  )    間歇(  )    腋窩(  )    瓦礫(  )    顫巍巍(  )

  3、把文中描寫戰爭場面的詞語找出來,并寫出你積累的描寫戰爭場面的詞語。

  課內詞語:_____                                         _______;

  我的積累:____________                                       

  4、《蠟燭》是一首贊美詩,一曲頌歌,它贊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國之間的戰斗情誼,說明___,___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課內探究

  (一)自主探究

  1、速讀課文,復述課文內容,并梳理出文章的記敘要素。

  復述課文內容:                                                           

  記敘的要素:(時間)___     (地點)___        (人物)__     _  

  (事件)_                                                 __

  2、根據課文內容選詞填空(體味作者準確的措詞)

  ①老婦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__出那些水。(舀、取、捧)

  ②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邊,兩手__在死者的腋窩下,把他拖走。(放、扶、抄)

  ③德國人還在轟擊,可是沒有一顆炮彈__在老婦人的近旁。(打、落、炸)

  (二)合作探究

  1、課題解讀

  課文以蠟燭為題,有什么特殊意義呢?屬于           表現手法。

  2、揣摩語句,回答問題

  ①“做好了墳堆后,老婦人就從她那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里的東西,這是一支大蠟燭,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為什么要對這支蠟燭的來歷做補充說明?

  ②“老婦人對著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叉抱在胸前,披著那黑色的大圍巾。”這里又提到圍巾的顏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③“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唯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這段文字如果寫成“在方場上,老婦人的蠟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契柯拉耶夫的墳頭”好不好,為什么?

  3、領悟形象

  ①刻畫老婦人形象都采用了哪些描寫手法?并找出例句加以分析。

  ②歸納形象:

  4、這篇戰地通訊非常感人,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這樣的藝術效果是怎樣產生的?試從以下這兩個方面談談你的看法。

  ①事件感人

  ②人物感人

  拓展延伸

  伴隨著戰爭,形成了豐富的戰爭文化。請寫出兩句與戰爭有關的詩(詞)句;列舉出一部戰爭題材的小說及其中一位軍事人物或一場戰役。

  兩句詩(詞)句:                                                                   

  小說及人物或戰役:

  課堂小結

  “蠟燭”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獻精神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蠟燭將穿透戰爭的陰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讓我們為紅軍烈士致哀,讓我們用行動表達對南斯拉夫母親的崇敬之情吧!我們熱愛和平,反對戰爭!

  當堂訓練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一列火車緩緩地駛出柏林,車廂里盡是婦女和孩子,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在一節車廂里,坐著一位頭發灰白的戰時后備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個身體瘦弱而多病的老婦人。顯然她在獨自沉思,旅客們聽到她在數著:"-,二,三……"聲音蓋過了車輪的"咔嚓咔嚓"聲。停頓了一會兒,她又不時重復數起來。兩個小姑娘看到這種奇特的舉動,指手劃腳,不加思慮地笑起來。一個老頭狠狠地掃了她們一眼,隨即車廂里平靜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婦人重復數著。兩個小姑娘再次偷笑起來。這時那位灰白頭發的后備役老兵挺了挺身板,開口了。

  “小姐,”他說,“當我告訴你們這位可憐的婦人就是我的妻子時,你們大概不會再笑了。我們剛剛失去了三個兒子,他們是在戰場上死去的。現在輪到我自己上前線了。在我走之前,我總得把他們的母親送進瘋人院啊!”

  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

  1、文段寫老婦人多次重復數著“一、二、三……”,其含意是指老婦人對____________的痛苦訴說,也表現了作者對戰爭的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2、文中對老婦人身體狀況作了怎樣的描寫?這描寫是為了揭示什么?

  3、戰時后備役老兵對那兩位小姑娘所講的話中,讓她們不要再笑的原因是什么?

  4、文末“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這句話怎么理解?

《蠟燭》綜合能力測試 篇4

  【教學目標】

  1、明確文章的六要素,把握全文。

  2、學會用細膩的外貌、動作、細節描寫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3、通過朗讀品味作者感人至深的語言,感受各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用血肉凝結的情誼,熏陶學生的道德情操。

  【教學重難點】

  1、分析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

  2、體會主人公對戰士深厚的情誼。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1、學生:

  預習課文(早讀課朗讀),積累字詞,查找相關資料。

  2、教師:

  了解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知識和南斯拉夫解放戰爭的史實,弄清課文所牽涉的歷史背景。

  【教學方法】

  學生自學為主,教師輔導為輔,討論法、問答法、點撥法、朗讀法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開門見山)

  本文的是一件十分普通的東西──蠟燭,誰能告訴我蠟燭有何作用?

  師:蠟燭的最大作用就是照明,然而在本文中它又被賦予了什么意義呢?

  二、介紹相關背景資料(作者及文體)

  請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1、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知識。

  2、南斯拉夫解放戰爭的史實。

  三、閱讀課文,整體把握

  學生朗讀課文(默讀),理清這篇文章的記敘要素:

  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4年9月19日

  地點: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岸

  人物:老婦人瑪利•育乞西、蘇聯紅軍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蘇聯紅軍戰士在南斯拉夫國土上犧牲了,南斯拉夫母親不顧槍林彈雨,以驚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愛的結婚花燭點在烈士墳頭。

  四、品讀課文,理解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

  1、朗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有關老婦人的片斷,齊讀。

  2、文中的老婦人始終未說一句話,作者通過行動描寫來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要求學生展開想象,推想文中老婦人的心理活動。

  揣摩人物心理活動,進行練筆。

  文中的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豐富的內心活動都是通過她的動作、細節描寫表現出來的。細讀文章中的這段話,設想一下段中表現的老婦人的心理活動,并用一二百字寫下來。

  “即使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沒有再回過頭來,看一下那蠟燭和那些士兵。”

  (引導學生從老婦人對蘇聯紅軍戰士的崇敬與熱愛以及對失去戰士的悲痛心情等來描寫。)

  如:

  ⑴老瑪利•育乞西看著那戰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這件事告訴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帶,不用說人,連一個活東西都沒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過了四天的那一只貓也被剛才炸起來的磚石碎片砸死了。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東西來,揣在懷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想告訴人們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

  ⑵她穿過方場,到了那戰死的蘇聯士兵身邊,她用力把那尸身翻過來。看見他的面孔了,很年輕,很蒼白。她輕輕理好了他的頭發,又費了很大的勁把他那一雙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彎過來,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邊坐了下來。

  德國人還在開炮,可是跟先前一樣,那些炮彈落得離老人很遠。這樣,她坐在那里,靜靜地,一小時,也許兩小時。

  老婦人為什么要這么做?她做這一切時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做在那里,靜靜地。”她想了些什么?

  ⑶即使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老婦人為什么不說話?為什么鞠躬?

  3、揣摩語句,體味文章豐富的意蘊:

  ⑴做好了墳堆后,老婦人就從她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里的東西,這是一支大蠟燭,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為什么要對這支蠟燭的來歷做補充說明?)

  交代蠟燭的來歷,表明這支蠟燭的珍貴,有著特殊的意義。表明老婦人的至情至愛。

  ⑵老婦人對著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叉抱在胸前,披著那黑色的大圍巾。(這里又提到圍巾的顏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這里提到圍巾的顏色“黑色”,暗示戰爭的殘酷,表明老婦人對失去蘇聯紅軍戰士的悲痛之情。

  ⑶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這段文字如果改寫“在方場上,老婦人的蠟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契柯拉耶夫的墳頭”,同原句比較一下,說說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渲染了戰火紛飛,突出了蠟燭的珍貴,生動形象地表達了南斯拉夫母親蘇聯紅軍為親人,她的恨與愛是那樣深沉。改句過于平淡,表達效果顯然不夠。

  ⑷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這句話的含義是?)

  這個抒情詩般的結尾,深情贊美了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4、老婦人是一個怎樣的人?

  這是一個十分勇敢、不顧生死,把蘇聯紅軍戰士當作自己的兒子一樣對待,不畏法西斯惡勢力的人。

  ⑴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⑵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他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⑶他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炮火連天(環境危險)──不顧生死。

  年老體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婦人力量的源泉。

  保護遺體──想到老婦人對烈士的感情。

  ⑷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并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燭光閃爍──想到老婦人奉獻的精神。

  五、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探討這篇文章的感人效果是怎樣產生的

  學生朗讀,找出文中感人的片段,并體會其表達效果,交流活動。

  這位南斯拉夫母親在法西斯強盜的鐵蹄下飽受苦難,她的房屋被炮火轟毀,他的男人死去,他視蘇聯紅軍為親人,他的愛與恨是那樣深沉。

  師:通過剛才的品讀,我們可以體會到老婦人對這位犧牲了的紅軍戰士的情感是怎樣的?

  師:這篇文章如此感人,這種藝術效果是怎樣產生的?

  題材感人,更重要的是作者對感人因素進行了著力描寫。

  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師歸納小結。

  歸納:作者著力描寫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點。一是環境危險,炮火連天,老婦人不顧個人生死;二是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異常吃力,烈士犧牲的精神是老婦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對待烈士如親人,表現出母子親情;四是老婦人獻出一生中最珍貴的東西──結婚蠟燭,悼念烈士。

  六、問題探究

  1、那么,這里的燭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義?

  ⑴紅軍烈士生命之光。

  ⑵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

  ⑶兩國人民戰斗情誼的象征。

  2、文中幾次提到“德國人的炮火轟響”?有什么作用?

  五次,表現出法西斯的殘酷和老婦人的勇敢。

  七、小結

  這篇文章反映了二戰時期法西斯陣營啊人類拖入深重的苦難,反法西斯陣營的各國軍民在埋葬法西斯強盜的戰斗中結下了深深的情誼。在這場正義的戰爭中,各國人民用血肉鑄成了堅固的城墻,許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難忘。

  “蠟燭”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獻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蠟燭將穿透戰爭的陰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蠟燭》是一首贊美詩,一曲頌歌,這首頌歌將永遠回蕩在熱愛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讓我們為紅軍烈士致哀,讓我們用行動表達對南斯拉夫母親的崇敬之情吧!我們熱愛和平,我們期盼著世界遠離戰爭,人類遠離罪惡的那一天!

  八、布置作業

《蠟燭》綜合能力測試 篇5

  【教學設計說明】

  《蠟燭》寫的是1944年9月19日,紅軍決定偷襲貝爾格萊德薩伐河上的一座橋,一位名叫契柯拉耶夫的戰士犧牲了,為了盡快攻占那座橋,紅軍沒來得及埋葬他,一位老婦人親手埋葬了他。本文特點是人物思想感情集中于一點,概括起來就是“敬愛”和“哀痛”,作品感人之處是詩意般的表現出這種感情的深度和濃度。所以宜從各方面體會這種情感的深度。看炮火連天,想老婦人不顧生死;看年老體弱,想老婦人力量的源泉;看保護遺體,想老婦人對烈士的感情;看燭光閃爍,想老婦人奉獻的感情。如果停留在概括人物思想感情上,作品的感染力就會大大減弱,另外本文意蘊豐富,有許多意味深長的句子,宜細細揣摩探究,每一部分將注意力放在意蘊豐富之處,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可以讓學生提問,也可以向學生提問,確立探究方向后,逐一研討,根據以上特點,在教學本課時設計如下步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這樣一個特殊的葬禮,炮火是葬禮的伴奏音樂,炮彈炸出來的水坑是埋葬地點,墳堆是用手一捧一捧地捧出來的,舉行葬禮的人與被葬的人素不相識,這樣一個特殊的葬禮,發生在反法西斯戰爭中。

  二、板書課題并出示學習目標

  三、整體感知

  1、朗讀

  2、復述課文情節,小組討論老婦人是怎樣的人。

  四、研讀欣賞

  1、文章非常感人,給我們留下難忘的印象,那么,感人的因素有哪些?

  2、找出令你感動的情節,段落或句子,分析使你感動的原因。

  3、分析蠟燭有什么特殊意義。

  五、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文章中的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她豐富的內心世界是通過動作來表現的,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精讀文章倒數第四、五兩段,展開想像,揣摩一下老婦人有哪些心理。

  六、教師小結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婦人不顧生死,不顧年老體衰,滿懷愛意地埋葬蘇聯紅軍烈士的遺體,這種感情,達到了跨越國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們每一個人的思想都得到升華,希望每一個同學都能體會這種美好的感情。

  【教學片斷】

  師:這篇課文寫了哪些人?

  生:課文寫的人物有五個紅軍,一個老婦人,還有德國人。

  師:他們做了哪些事?

  生:五個紅軍做的事情是決定偷襲一座橋。

  生:德國人做的事情是阻止他們偷襲,不斷用炮襲擊他們。

  生:老婦人做的事情是埋葬一個犧牲了的紅軍。

  師:大家分別說出了文中人物各做了什么事情,但這些人物、事件之間是有聯系的。請你們考慮。如果把文中所有人物和事件綜合起來,想想他們之間的關聯,該如何敘述這件事情?

  生:五個紅軍決定偷襲一座橋,德國人嚇壞了,不斷地用炮轟擊他們。

  生:德國人的炮火很猛烈,五個紅軍,兩個輕傷兩個重傷,還有一個犧牲了。

  生:為了盡快攻占那座橋,紅軍沒有時間埋葬犧牲的戰士,老婦人就親手把他埋葬了。

  師:不錯,大家的表述已經綜合地反映了人物和事件之間的聯系,這還不夠,希望同學們能用一句話或者一段話,既能表達出文中所有人物、事件之間的聯系,又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想一想,該怎么說?

  生:五個紅軍決定偷襲一座橋,在德國人猛烈的炮擊下,兩個輕傷兩個重傷,還有一個犧牲了。附近的一位老婦人親手埋葬了死了的那位紅軍。

  師:正確,概括比較全面,如果能加上時間,地點就更好了。

  生:1944年9月19日,紅軍決定偷襲貝爾格萊德薩伐河上的一座橋,德國人為了阻止他們的偷襲,用炮火不斷地轟擊他們,在德國猛烈的炮擊下,一位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紅軍戰士犧牲了,為了盡快攻占那座橋,紅軍沒來得及埋葬他,一位老婦人親手埋葬了他。

  師:很好,這樣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就比較清楚了,大家再想一想作者著力寫的是什么?

  生:作者著力寫的是老婦人埋葬契柯拉耶夫的經過。

  ……

  【教學反思

  復述課文,從而提煉課文梗概是語文教學中經常進行的環節,而這個環節往往是令學生不感興趣的,且語言組織的也不恰當。要想讓學生如行云流水般說出,除了加強朗讀,在朗讀中感知,在誦讀中品味,在朗讀中揣摩外,還需要教師做好引導,即像上面的教學片斷那樣,師做恰當的提問,適時的引導。使問題由淺而入,由深而出,把“復述梗概”這樣一個大問題化難為易,化整為零,化大為小,而且又層層相聯,環環緊扣,最后得出課文梗概真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素質教育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主導,這說的再恰當不過了。而上面的片斷體現的再完美不過了。教師的提問恰是引導學生做主體的關鍵,只有教師引導好了,學生才能淋漓盡致的發揮,這正是我以后的教學中所追求的。

《蠟燭》綜合能力測試 篇6

  背景

  能不能把閱讀學習中問題的發現權交給學生,這是我在教學中長期思考的一個問題。這節課我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全組先合作研究討論,然后到全班交流。

  片段過程:

  我把全班分成兩個大組,并命名為甲組、乙組。

  上課伊始,我面對全班學生宣布:“這節課大家自己從書中找問題學習。讀一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中哪些問題有價值,值得我們探求。”話音剛落,學生們熱情高漲,紛紛進入到書的海洋里去暢游......大約過了十多分鐘,甲組、乙組分別提出了下面的問題:

  甲組:(一)課文中多次重復德軍不停的開炮及爆炸聲和炸點離老婦人遠的語句其作用是什么?(二)為什么樸實無華的語言具有這樣撼人的魅力?

  乙組:(一)對老婦人的描寫為什么不用語言描寫?(二)“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 ——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好在哪里?(三)課文寫老婦人被震昏與全文內容有什么關系?.....在學生提了許多問題后,我組織學生把問題歸結成上述的五個問題點,隨后我又把問題返還給學生,我鼓勵學生向自我挑戰,試著看看能否憑著自己的努力,以“我能”的勇氣去突破這幾個問題。于是兩組學生分別就自己組的問題予以研討。十五分鐘過后,我組織學生交流,首先是甲組同學交流:

  生1:我談談我們組的第一個問題。作者寫炮火連天,炮聲隆隆,但始終離老婦人遠,其實是渲染一種嚴酷的戰斗環境。

  生2(馬上補充):這是用炮火,用戰場的殘酷,危險襯托老婦人的剛毅和舍身忘死的品格。

  生3(立即站起):還有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的作用。你看,每次寫完炮聲,寫炮聲離老婦人遠的環境后,老婦人的行為——掩埋蘇聯紅軍戰士的情節就向前推進:想埋——掩埋——點燭紀念(兩次)。

  學生的回答令我欣喜。我正想表揚......

  生4(提出了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老師,炮彈不長眼,為何偏偏炸不著老婦人?難道說是老婦人的行為感動了上蒼,叫炮彈有眼嗎?

  課堂熱鬧的氣氛稍稍沉了下來。見此情境,我想何不把問題再推給學生,于是我說:“是呀,我們怎么沒想到呢。哪位同學能幫助解決這個問題?”學生還是有些納悶。于是我作了下面的提示:“想一想,在我們看過的電視里有沒有這樣的藝術處理。”過了一會兒,一位學生舉手了,我讓他起來發言。

  生5:老師,我看過一部電影,內容是描寫抗日的,其中有一個場景是敵軍在屋子里商量作戰計劃,結果恰恰被路過的丫環聽到,這個丫環又是我軍的一個情報人員。為什么其他人聽不到,而又偏偏是丫環聽到呢?我聽到這里認為點撥的時機已經成熟,于是和全體學生一起聯系課文內容對剛才這位同學的發言進行小結,認為這種藝術處理其實是一種藝術巧合,但又是藝術真實。既是偶然,又是必然。試想一下,如果沒有蘇聯紅軍強大的攻勢,英勇奮戰,德軍能有這樣心驚膽寒,沒目標地亂打嗎?學生們聽后高興異常。

  生6:老師,這幾句話在全文重復使用在修辭上能叫反復嗎?我點頭示意:行。

  生7:老師,這幾句話在全文結構上還是前后照應呢。

  緊接著師生又合作解決甲組第二個問題。在完成師生體驗交流后,我接著問乙組,你們有信心回答得更好嗎?行。于是乙組的同學針對小組對文本研究的問題紛紛發言:

  生8:老師,我要說的是對我們組的第一個問題的思考:描寫人物使不使用語言描寫,跟環境也就是對話的場景有關。在這樣緊急危險的場面,只有老婦人和一具蘇聯紅軍的尸體,不需要安排對話。

  生9:可以用對話表現老婦人的精神世界呀。

  生10:這要看有沒有必要。一是看不用語言能否把老婦人的思想性格完美地表現出來;二是如果用老婦人的講話獨白表現人物性格,這在語言描寫上是一個敗筆,讓人讀后,覺得老婦人是一個瘋人形象,對老婦人思想性格塑造不利;三是塑造人物形象語言描寫固然重要,但并非非寫不可,這要視具體場合,形象塑造等諸多因素而定。

  激情的發言,激起了掌聲一片。隨后,學生們又針對小組的第二第三個問題進行了熱烈地討論發言,他們從文章的結構上,從文章的的主題凸現方面,從語言的使用上充分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整個課堂成了合作交流的“天堂”。

  課后反思:

  一、開放民主的課堂。“建立開放民主的課堂”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而開放的課堂首先是民主的課堂,而民主的課堂應該是一種寬松、和諧、自由的氛圍,允許并鼓勵學生提出一些富有深度,開放性的問題,同時允許學生進行個性化合作化閱讀,允許學生探究,在交流中獲得“共同效益”。這節課上,老師能根據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和學生的需要,大膽放手讓學生發現文本中有價值的問題,在充滿激情的氛圍中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學生在樂學中積極參與,帶著自己的體驗,帶著自己的渴望去尋求屬于自己的那份“獨特感受”,真正體現了在合作交流體驗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

  二、相信學生,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是一個動態的活動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個生命律動的過程。過去我們在教學中總是不相信學生,總認為老師講得越多越好,關注的是教師的講如何如何風趣,如何如何精彩......眼中根本無學生,學生在課堂上只是教師訓授的一個“傀儡”。這節課中,教師能做到相信學生“我能”,給學生找到自信的能量,學生的智能閃爍著耀眼的光芒。那一串串充滿激情的體驗,告訴我們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是真正讓學生把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所在。

  三、教師的作用就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其實也就是教師引導者地位的具體體現。本節課中當學生面臨“炮彈不長眼,為何偏偏炸不著老婦人?難道說是老婦人的行為感動了上蒼,叫炮彈有眼嗎?”的問題時,全體學生欲說又說不出時,教師利用課堂的機智,及時地組織學生展開聯想,利用生活的體驗,把學生放飛到自己自由的生活中去,“心游萬仞”,在學生“憤”中啟,在“悱”中發,巧解文本世界里的問題,教師的作用得到了具體的體現。這也正是我們目前課堂重構的關鍵點之一。

《蠟燭》綜合能力測試 篇7

  第一篇:

  我讀西蒙諾夫的《蠟燭》

  在《蠟燭》一課西蒙諾夫用舒緩的筆調向讀者講述了崇高的“蠟燭”故事。

  蠟燭本為普通物,但在西蒙諾夫筆下卻被賦予了最厚重的意義。當這小小的蠟燭出現在南斯拉夫的反法西斯戰場上時,當育乞西老人插在蘇聯軍人契柯拉耶夫的墳頭時,當點燃在飽受法西斯戰爭摧殘的南斯拉夫人民手中時,這小小的蠟燭閃耀出了“明晃晃”的光芒。

  一個老婦人孤零零地在地窖中躲避戰火時,懷中的兩支蠟燭對于她是多么重要呀!這是她去世的丈夫留給她的最珍貴的禮物,給在痛苦與不安中的她帶來最好的撫慰。她把蠟燭放在自己的身上,此時她應該不會害怕,因為在她心中有最真的摯愛呵護著她。也許她會在這兩支蠟燭的陪伴下走完最后的路程。蠟燭與老人相伴,但硝煙更將老人包圍,心中對法西斯入骨的恨隨著炮火的猛烈與日劇增。

  此時有另一種愛毅然出現在她的眼前。“她明明白白看見五個紅軍爬到了方場上”“她看見德國人的炮口對準了這五個紅軍”。她知道蘇聯紅軍為誰而來,她知道蘇聯紅軍正在為自己的祖國——南斯拉夫的解放而戰,還沒來得及招呼一聲,“一顆炮彈就在近旁炸開了”。戰爭就這樣無情地把傷痛留給了老婦人,“那個蘇聯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無遮掩的方場上”。死亡對于老婦人應該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為自己的生而死。誰是親人?就是能讓自己感到幸福而溫暖的人。在此時兩個遙遠的國度已經沒有了距離,在此時兩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的心應該貼的很近很近。

  地窖外面可怕嗎?耳邊飛著炮彈的碎片。但對于育乞西老人又怕什么呢!有什么比親吻親人的額頭,讓死去的親人安息更重要嗎?這是一個多么令人 可敬而又令人傷心的小伙子呀,應該把最珍貴的東西,最真的心送給他。對于這個老婦人還能有什么最珍貴的東西嗎?“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東西來”,是蠟燭,是與丈夫結婚時的蠟燭,是已經保存了45年的蠟燭。時間沒有讓蠟燭丟失,此刻她要把她認為最珍貴的東西獻給她認為最可愛的人——一位蘇聯紅軍。“她把那大蠟燭插到墳堆的頂上,點了起來。”“蠟燭的火焰向上直升,一點也不動搖。”在燭光中透著正義、勇氣、堅定。那是一個正義的戰士奮勇前進的火焰,是在一個感恩的心中燃起的可敬的火焰,更是人類心中渴望和平的最崇高的精神火焰。老婦人用她的心點燃起“柔和的火焰”,用她瘦弱的身體作“擋風”的屏障。

  “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給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花依然在閃爍。”痛苦與悲傷體現在每個受侵略的人民的臉上,也許還有擦拭不完的淚水,但燭光會閃動著,戰勝邪惡的思想會一直閃爍著。因為還有一支蠟燭已被點燃,點燃在“老地方”,它們互相支撐著,會一起燃燒在革命的土地上,會燃燒在每個正經歷痛苦的人的心里,會點燃每個正義者心中永不熄滅的“蠟燭”。紅軍“穿過方場,走過橋,趕上他們的連隊,投入戰斗。”喜燭是會燃完的,但會有更耀眼的燭光跟隨戰斗者的腳步而閃亮。

  懷里的蠟燭只有兩支,但誰能數得清沒有國界的正義者的心里的蠟燭有多少呢?

  育乞西老人與契柯拉耶夫英雄,蘇聯與南斯拉夫,正義與感恩,都由小小的“蠟燭”一一定義。

  第二篇:

  讀《蠟燭》有感                        鄭洪

  要孩子看課外書,看金典的書,作為一名教師也應該平時看一些書來充實自己的課余生活,走進書本,走進孩子。只有這樣才能和孩子達成共實,同時也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快樂。

  “在炮火焦灼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一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的珍愛的東西——她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這是《蠟燭》這篇文章中感人至深的一段話,西蒙諾夫的這篇小說歌頌了艱難中各國人民相濡以沫,至深至真的感情。這不分國界的深厚友誼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蠟燭》敘述了一位蘇聯青年戰死后,南斯拉夫的老婦人冒著德國人的炮火把他拖到一個炮彈洞邊的故事。她用手掌舀干了洞里的水,用炮彈洞四周的浮土蓋住死者的身體,做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墳堆。最后,老婦人拿出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為死者點亮了最后一道光明。 當人們在尋找這位蘇聯青年的尸體時,發現了這小小的墳堆,都不由得驚嘆,不由得脫下帽子默哀。

  多么感人的故事呀!一位老婦人在被德國人炸毀了自己的房屋后還為蘇聯青年筑造他最后的家,用珍藏著的蠟燭為他點明天堂之路。我的腦海中不由得浮現出一位南斯拉夫的母親在炮火的煙灰下埋葬一位蘇聯青年的情景。這再也不是什么樂于助人這些渺小的事情能比得過的,那是一種超越國界、人種以后,一位南斯拉夫母親為蘇聯青年做出的自己的最后奉獻,讓那些高傲的、無視他人生命的人來想想這位偉大的南斯拉夫母親吧!

  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燒著,正像一位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然而,是什么是蘇聯紅軍失去青春、寶貴的生命?又是什么使南斯拉夫婦女無依無靠、家破人亡?是戰爭,是讓人痛恨無比的戰爭!當和平之花凋零、和平之鴿被折翼、和平之舟擱淺時,你作何感想?是在敵人面前懦弱發抖,還是像蘇聯紅軍一樣奮起反抗,或者像南斯拉夫婦女那樣正視悲慘的現實,置生死于度外?

  在聯合國總部前,有一座矗立了40多個春秋的“鑄劍為犁”的雕像,然而全世界和平這一刻從未出現,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都渴望著和平安寧,但在一些地方,戰火和死亡卻仍時時踐踏著公理和正義。何時戰火才能不再燃燒?不要讓悲傷占滿純真的眼,何時死亡不再是因為戰爭?不要讓仇恨再繼續蔓延……

  不過,兩根蠟燭光芒雖弱,但卻點燃了希望。

《蠟燭》綜合能力測試 篇8

  【教案設計說明】

  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現象喊了幾年要改,但到現在為止基本上還是原地不動。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上,基本上還是以語文老師的講為止,學生仍處于接受中,聽說讀寫的能力培養一直處于相對靜止狀態。受江西南昌特級教師張富“跳摘教學法”啟發,本學期開始著力進行教學改革,雖然時間還不算太長,但現在已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已由過去怕說、怕寫、不會聽而想說、想寫、注意聽,由過去被動的去聽、去說、去寫到現在已成為我要說、我要寫、我想聽。本課的內容設計就是我把課型分為學課、習課后的學課教案設計。

  【教案過程】

  一、宣布學習重點,提出問題

  這節課學《蠟燭》(板書),本文學習重點有三條:

  1、圍繞中心精心選擇材料;

  2、通過細膩的動作描寫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主題;

  3、結合特定的語境理解句子的含義(板書)。這篇文章圍繞“蠟燭”,描寫了二次世界大戰時,一個南斯拉夫老婦人育乞西和一個蘇聯青年紅軍之間的感人故事。

  這節課要弄清楚以下幾個問題:

  本文是一篇戰地通訊,通訊以敘事為主,向讀者交待清楚報道的事件的前因后果,即交待清楚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請問: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要敘清楚是不容易的,必須有一定的篇幅。全文共44節,分幾個部分敘述其前后事件?請劃分文章層次并概括段意。

  除敘述的表達方式外,通訊還往往借助于描寫來突出人物形象。景物描寫是其中一種手段:它往往能起到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和交待故事背景的作用。本文中伴隨著老婦人的出現,有兩處景物描寫,請找出來并分析其作用。

  動作描寫是刻劃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婦人在炮火下平靜地整理烈士的遺體,清理墓坑,吻別死者,掩埋烈士,你是如何看待老女人這一切行動的?

  珍藏了45年的結婚蠟燭點燃在紅軍戰士的墳頭,老婦人又靜靜地在寒夜守護著紅軍戰士。全文就是這樣在詩意般的境界中抒寫了那“不會熄滅的火焰”,這樣的結尾又有怎樣的含意?

  二、帶著問題讀書,做答

  共五個問題,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快速閱讀課文,做書間筆記。

  學生答完,在小組中作答后,在班上作答。

  三、精講教材

  本文描寫一個南斯拉夫老婦人冒著炮火,掩埋一位蘇聯紅軍的遺體后,將珍藏多年的喜燭點燃在烈士墳頭靜靜陪伴到拂曉的感人故事。從敘事過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1~7),講紅軍戰士偷襲犧牲。第二部分(8~31):講老婦人冒著炮火掩埋烈士。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可分三層。第一層(8~13):炮火余生,發現烈士。第二層(14~26)冒著炮火,掩埋烈士。第三層(27~31):點燃蠟燭,守護烈士。第三部分(32~42):老婦人的英雄行為感動了紅軍戰士。第四部分(43~44):再現并并贊美蠟燭的火焰。

  “附近一帶”一段環境描寫,渲染了法西斯匪徒屠殺人民造成的恐怖氣氛,烘托了主人公的無私和勇敢。她早已置個人安危于度外了。在猛烈的炮火下,育乞西平靜地整理烈士的遺體,清理墓坑,吻別死者,掩埋烈士,守護英靈。這些是只有母親才有的對兒子的動作,我們能真切感受到的是老婦人育乞西滿心的哀痛。“天氣很冷,四下里很靜,除了炮彈的炸裂聲外,沒有任何其他聲音。”再次渲染了濃重的恐怖和哀痛的氣氛,烘托了老人失去愛子般的傷痛。

  第(28)自然段中“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詞,可見蠟燭非比尋常的意義。老婦人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貴,今天卻把這份過日子珍貴的感情獻給一個異國的烈士。它點燃起的火焰是“永遠不會熄滅的”。結尾謳歌了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法西斯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這篇戰地通訊,是一首贊美詩,一曲頌歌。贊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斗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請同學們結合精講內容,自改書間筆記,并看著板書,將老師對教材的講解復述一遍。

  【附:結構提綱】

  一、戰士偷襲犧牲

  二、老婦人掩埋戰士

  1、發現烈士;

  2、掩埋烈士;

  3、守護戰士。

  三、老婦人英雄行為感動戰士

  四、再現并贊美火焰

  環境描寫:渲染氣氛 烘托人物心情

  動作描寫:整理 清理 吻別 掩埋 守護──母對子:敬意與哀痛

  母親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蠟燭》綜合能力測試 篇9

  《蠟燭》是一篇極富感染力的戰地通訊。作者通過對慘烈的背景、細膩的動作、崇高的情感的極力渲染,熱情的贊美了南斯拉夫的一位老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的深沉的愛,盡情的謳歌了兩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建立的崇高的情誼。本文故事情節雖然簡單,可是要求學生準確地解讀其主題思想卻并非易事。

  在設計教學時,我將本文的閱讀重點定為“尋找感動”上,我要求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去尋找文章的感動點,以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展現自己的個性閱讀能力。

  在分析《蠟燭》的主題時,學生們大多不知從何說起,整個課堂氣氛十分冷淡。為了順利解讀《蠟燭》的主題,不至于讓學生無從思考,我要求學生用“我被┅┅所感動,原因是┅┅”的句式說話。以引導他們從內容上去感知文章的美。通過小組討論,五分鐘之后,學生們紛紛舉手。

  生1:我被蘇聯紅軍的獻身精神所感動,原因是那位犧牲的紅軍戰士是那么的年輕,但是為了南斯拉夫人民的民族解放事業,他卻無私的奉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作者對紅軍烈士犧牲時姿態的描寫,讓人潸然淚下。

  生2:我被老婦人瑪利·育乞西的無畏的精神所感動,原因是在那么一個炮火連天的環境下,人們想躲避還來不及,可是老夫人卻毫不畏懼的走向了炮彈橫飛的戰場,她走的那樣堅定,完全不怕被炮火擊中。

  生3:我被老婦人瑪利·育乞西的執著的精神所感動,原因是老夫人是那么的衰老,連行走都很吃力,可是她卻做成了看似不能完成的事情——安葬紅軍烈士契柯拉耶夫,這需要付出多么大的毅力啊。

  生4:我被老婦人瑪利·育乞西的無私的愛所感動,原因是為了表達對紅軍烈士契柯拉耶夫的愛戴和敬意,老夫人把自己珍藏了45年的心愛的結婚蠟燭點在烈士的墳前,并且在烈士的墳前守侯了一夜。

  生5:我被老婦人瑪利·育乞西的無言的行動所感動,原因是老夫人默默安葬好了契柯拉耶夫烈士以后,又默默地在他的墳前守侯了一個晚上,第二天當蘇聯紅軍發現她時,她仍然沒有說一句話,只是默默地向這些紅軍們鞠了個躬,并點燃了最后一只蠟燭,然后就默默地離開了。此時此刻,語言似乎已是多余的了,老夫人和紅軍的心是相通的。

  師小結:同學們都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剛才找到的這些感動點都能讓我們進入到文章中,既感受到了文章主要的寫作內容:安葬紅軍烈士、點燃結婚蠟燭;又感受到了南斯拉夫老婦人瑪利·育乞西對蘇聯紅軍烈士契柯拉耶夫崇高而深厚愛。

《蠟燭》綜合能力測試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拂曉、瓦礫、地窖、鞠躬、顫巍巍”等詞語,把握其讀音、詞義。

  2.了解作者及故事發生的背景。

  3.了解戰地通訊的特點。

  4.整體把握故事內容,理解作品戰爭的主題。

  能力目標

  1.把握記敘的要素,了解通訊的文體特征,逐步提高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

  2.把握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動描寫,深層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語言,著重品味關鍵性語句的豐富意蘊及表達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德育目標

  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國用血肉凝結的深厚情誼,在躍動的燭火中,我們似乎看到了人類光明的未來。學習本文,應激發學生追求和平,消除戰爭的正義情感和責任感。

  課堂設施需求(計算機教室、投影儀、電視機、計算機、dvd播放機等)

  課程設計

  教學重點

  把握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探究這篇通訊感人的藝術效果是如何產生的

  二、教學方法

  1.朗讀法與討論法相結合。讓學生在反復朗讀和熱烈討論中,把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其參與意識,把課堂歸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2.聯想拓展法。在文意蘊藉的地方,引導學生聯想想像,推想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點撥教學法。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容易把握,但深層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感人的藝術效果產生的奧秘,還需教師適當的點撥。

  三、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西斯強盜肆意踐踏人類文明,在紛飛的炮火中,一切有形的東西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毀滅,但不可摧毀的是反法西斯聯盟鋼鐵般的意志。一支蠟燭照亮了戰爭的一角,“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多媒體顯示:一支蠟燭點燃到眾多蠟燭燃亮了……呈現字樣“蠟燭”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西蒙諾夫,蘇聯俄羅斯作家。生于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寫作。1938年畢業于高爾基文學院。1942年加入共產黨。創作以戰爭題材為主。作品有劇本《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長篇小說《日日夜夜》,詩集《友與敵》。這些作品均獲斯大林獎金。1949年10月訪問中國。1950年出版《戰斗的中國》一書,描寫中國人民進行的解放戰爭。1959至1971年發表的三部曲(《生者與死者》《軍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寫從戰爭初期蘇聯紅軍在西部邊境的潰敗,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羅斯戰役的勝利,具有廣闊的歷史畫面和生動的戰時生活的細節描寫,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動和性格變化比較少。三部曲獲1974年度列寧獎金。

  通訊是記敘文文體的又一實用文體,也是報紙常用的文章樣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訊、事件通訊等。它和新聞一樣,要求及時準確地報道現實生活中有意義的人和事,但報道的人和事比新聞更具體更系統。通訊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根據表現主題的需要,對材料進行精心的選擇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寫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質意義。通訊運用的表現手法是敘事,也常用描寫、抒情、議論,以使人物更加鮮明,事件更加生動。

  (三)、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多媒體顯示反映二戰中反法西斯戰爭的電影、電視片斷,聲屏顯示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把握文意。

  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

  削                      迫擊炮

  拂曉                    顫巍巍

  2.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選兩位同學復述課文。其余同學補充、評價。

  教師提示學生復述時應抓住記敘的六要素。

  明確:1944年9月19日,蘇聯紅軍在南斯拉夫保衛戰中,與德國鬼子展開了激烈的爭戰,在紅軍偷襲薩伐河上的一座橋時,一位紅軍戰士英勇犧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親不忍紅軍烈士暴尸戰場,冒著德國人的炮火安葬紅軍戰士。她用雙手舀干彈坑里的積水,把烈士的遺體拖進彈坑,擺正遺體,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額,雙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墳堆,埋葬了烈士。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結婚蠟燭點在墳頭上,并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

  (四)、分析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深層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1.朗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有關老婦人的片斷。

  學生齊讀相關片斷。

  2.文中的老婦人始終未說一句話,作者通過行動描寫來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要求學生展開想像,推想文中老婦人的心理活動。

  教師提示:選擇典型畫面推想,如“老瑪利·育乞西看著那戰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這件事告訴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帶,不用說人,連一個活東西都沒有……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東西來,揣在懷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她想告訴人們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

  再如“她穿過方場,到了那戰死的蘇聯士兵身邊,她用力把那尸身翻過來。……她輕輕理好了他的頭發,又費了很大的勁把他那一雙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彎過來,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邊坐了下來……她坐在那里,靜靜地,一小時,也許兩小時。”老婦人為什么要這樣做?她做這一切時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坐在那里,靜靜地。”她想了些什么?

  又如,拂曉前,紅軍戰士來尋找契柯拉耶夫的尸體,老婦人又拿出一支蠟燭點燃在烈士的墳頭。“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老婦人為什么不說話?為什么鞠躬?

  選三位同學交流,其余同學評價。

  3.要求學生談談對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1)學生自由討論。

  (2)選兩位同學發言。

  明確:老婦人飽受德國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她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她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了烈士的墳頭,并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愛。

  老婦人思想感情概括起來就是“敬愛”和“哀痛”。

  4.探究思考。

  提問:這篇戰地通訊非常感人,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這樣的藝術效果是如何產生的?請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感受來談。有人認為:“文章突出小小的燭光,意蘊深遠。”有人認為:“事件本身很感人。”有人認為:“文章一再寫德國人的炮火,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中,更突出老婦人行為的感人。”有人認為“老婦人把一生中最珍愛的結婚喜燭獻給紅軍戰士,這一點很感人。”……

  教師歸納總結:首先作者著力描寫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點。一是環境危險,炮火連天,老婦人不顧個人生死;二是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異常吃力,烈士犧牲的精神是老婦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對待烈士如親人,表現出母子親情;四是老婦人獻出一生中的最愛,悼念紅軍戰士。

  其次,突出蠟燭,突出燭光,更是作品成功的關鍵。結尾“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像抒情詩,贊美燭光,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五)、揣摩語句,體味文章豐富的意蘊

  多媒體顯示(顯示一題回答一題)

  1.路并不遠,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來休息了三次。最后,她總算把死者拖到了彈坑里。她已經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許有一小時。

  (把這句話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彈坑里”好不好?為什么?)

  2.做好了墳堆后,老婦人就從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時揣在懷里的東西,這是一支大蠟燭,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為什么要對這支蠟燭的來歷做補充說明?)

  3.老婦人對著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叉抱在胸前,披著那黑色的大圍巾。

  (這里又提到圍巾的顏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4.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

  (這段文字如果寫成“在方場上,老婦人的蠟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契柯拉耶夫的墳頭”好不好,為什么?)

  學生默讀、品味,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1.改后效果不太好。原句的描述,情景歷歷在目,仿佛老婦人的喘息聲都能聽得見,十分感人。改后過于籠統,不夠細致。

  2.補充說明這支蠟燭的來歷,表現了老婦人奉獻給紅軍烈士的是一份最珍貴的感情。

  3.黑色,表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寫黑色圍巾,渲染了肅穆氣氛,表達了老婦人的哀悼之情。

  4.不好。原句勾畫了經戰爭破壞后的環境,勾畫了燭光的背景,“炮火燒焦了的土地”“炸彎了的鐵器”“燒死了的樹木”,控訴著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踐踏。原句再次點出這支蠟燭的非常來歷,足以表現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至高無上的感情。原句不寫老婦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說“南斯拉夫母親”和“一個蘇聯青年”,揭示這種感情的意義,是兩國軍民感情的集中表現,這種感情達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師生共同品味結尾“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的含義。

  明確:這兩句話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

  (六)、課堂小結

  “蠟燭”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獻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蠟燭將穿透戰爭的陰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蠟燭》是一首贊美詩,一曲頌歌,這首頌歌將永遠回蕩在熱愛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頭。讓我們為紅軍烈士致哀,讓我們用行動表達對南斯拉夫母親的崇敬之情吧!我們熱愛和平,我們期盼著世界遠離戰爭,人類遠離罪惡的那一天!

  (七)、布置作業

  1.用“拂曉、瓦礫、地窖、鞠躬、顫巍巍”等五個詞寫一段話,要求自然合理。

  2.閱讀下面這首詩,體味詩中的情感。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世紀挽歌

  王曉霞

  一九九九年五月八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部隊,公然襲擊我駐南使館。消息傳來,群情激憤,遂成詩句,以悼念殉職的許杏虎、朱穎、邵云環三君。

  大海狂嘯

  長天垂淚

  億萬萬同胞的憤怒

  化作悲痛的世紀挽歌

  作為戰地記者

  《親歷炮火》

  用心作證  用筆控訴

  戰爭罪惡

  硝煙中為正義吶喊

  長夜里為和平奔波

  雖然生命潛伏著危險

  想不到是在自己的領地被黑手掠奪

  真理何在  公平何在

  罕見的侵略必遭歷史譴責

  強權擴張的野心昭然若揭

  怎能不令人深深思索

  憤怒的手啊舉過頭頂

  悲痛的心啊不會沉默

  聽,正義和平的吼聲

  已匯成滾滾的長江

  (摘自1999.5.19《光明日報》)

  3.完成研討與練習三

  ●板書設計

《蠟燭》綜合能力測試 篇11

  【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把握其讀音、詞義。

  2、整體把握故事內容,理解作品戰爭的主題。

  3、把握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動描寫,深層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4、揣摩語言,著重品味關鍵性語句的豐富意蘊及表達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5、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國用血肉凝結的深厚情誼。

  【教學重點】把握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國用血肉凝結的深厚情誼。

  【教學過程】

  一、導語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在炮火燒灼了的戰場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一位南斯拉夫母親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花燭,點在一位蘇聯紅軍士兵的墳頭。讓我們穿越時空,去目睹那悲壯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結成的情誼。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西蒙諾夫,蘇聯俄羅斯作家。生于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寫作。1938年畢業于高爾基文學院。1942年加入共產黨。創作以戰爭題材為主。作品有劇本《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長篇小說《日日夜夜》,詩集《友與敵》。這些作品均獲斯大林獎金。1949年10月訪問中國。1950年出版《戰斗的中國》一書,描寫中國人民進行的解放戰爭。1959至1971年發表的三部曲(《生者與死者》《軍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寫從戰爭初期蘇聯紅軍在西部邊境的潰敗,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羅斯戰役的勝利,具有廣闊的歷史畫面和生動的戰時生活的細節描寫,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動和性格變化比較少。三部曲獲1974年度列寧獎金。

  通訊是記敘文文體的又一實用文體,也是報紙常用的文章樣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訊、事件通訊等。它和新聞一樣,要求及時準確地報道現實生活中有意義的人和事,但報道的人和事比新聞更具體更系統。通訊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根據表現主題的需要,對材料進行精心的選擇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寫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質意義。通訊運用的表現手法是敘事,也常用描寫、抒情、議論,以使人物更加鮮明,事件更加生動。

  三、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選兩位同學復述課文。其余同學補充、評價。

  教師提示學生復述時應抓住記敘的六要素。

  明確:1944年9月19日,蘇聯紅軍在南斯拉夫保衛戰中,與德國鬼子展開了激烈的爭戰,在紅軍偷襲薩伐河上的一座橋時,一位紅軍戰士英勇犧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親不忍紅軍烈士暴尸戰場,冒著德國人的炮火安葬紅軍戰士。她用雙手舀干彈坑里的積水,把烈士的遺體拖進彈坑,擺正遺體,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額,雙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墳堆,埋葬了烈士。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結婚蠟燭點在墳頭上,并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

  四、分析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深層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1、朗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有關老婦人的片斷。

  學生齊讀相關片斷。

  2、文中的老婦人始終未說一句話,作者通過行動描寫來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要求學生展開想像,推想文中老婦人的心理活動。

  教師提示:選擇典型畫面推想,如“老瑪利·育乞西看著那戰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這件事告訴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帶,不用說人,連一個活東西都沒有……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東西來,揣在懷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她想告訴人們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

  再如“她穿過方場,到了那戰死的蘇聯士兵身邊,她用力把那尸身翻過來。……她輕輕理好了他的頭發,又費了很大的勁把他那一雙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彎過來,交*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邊坐了下來……她坐在那里,靜靜地,一小時,也許兩小時。”老婦人為什么要這樣做?她做這一切時心里是怎么想的?“ 她坐在那里,靜靜地。”她想了些什么?

  又如,拂曉前,紅軍戰士來尋找契柯拉耶夫的尸體,老婦人又拿出一支蠟燭點燃在烈士的墳頭。“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老婦人為什么不說話?為什么鞠躬?

  選三位同學交流,其余同學評價。

  3、要求學生談談對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⑴ 學生自由討論。

  ⑵ 選兩位同學發言。

  明確:老婦人飽受德國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她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她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了烈士的墳頭,并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愛。

  老婦人思想感情概括起來就是“敬愛”和“哀痛”。

  4、探究思考:

  提問:這篇戰地通訊非常感人,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這樣的藝術效果是如何產生的?請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感受來談。有人認為:“文章突出小小的燭光,意蘊深遠。”有人認為:“事件本身很感人。”有人認為:“文章一再寫德國人的炮火,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中,更突出老婦人行為的感人。”有人認為“老婦人把一生中最珍愛的結婚喜燭獻給紅軍戰士,這一點很感人。”……

  歸納總結:首先作者著力描寫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點。一是環境危險,炮火連天,老婦人不顧個人生死;二是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異常吃力,烈士犧牲的精神是老婦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對待烈士如親人,表現出母子親情;四是老婦人獻出一生中的最愛,悼念紅軍戰士。

  其次,突出蠟燭,突出燭光,更是作品成功的關鍵。結尾“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像抒情詩,贊美燭光,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五、揣摩語句,體味文章豐富的意蘊

  多媒體顯示(顯示一題回答一題):  

  1、路并不遠,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來休息了三次。最后,她總算把死者拖到了彈坑里。她已經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許有一小時。

  (把這句話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彈坑里”好不好?為什么?)

  2、做好了墳堆后,老婦人就從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時揣在懷里的東西,這是一支大蠟燭,是 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為什么要對這支蠟燭的來歷做補充說明?)

  3、老婦人對著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抱在胸前,披著那黑色的大圍巾。

  (這里又提到圍巾的顏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4、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

  (這段文字如果寫成“在方場上,老婦人的蠟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契柯拉耶夫的墳頭”好不好,為什么?)

  學生默讀、品味,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

  1、改后效果不太好。原句的描述,情景歷歷在目,仿佛老婦人的喘息聲都能聽得見,十分感人。改后過于籠統,不夠細致。

  2、補充說明這支蠟燭的來歷,表現了老婦人奉獻給紅軍烈士的是一份最珍貴的感情。

  3、黑色,表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寫黑色圍巾,渲染了肅穆氣氛,表達了老婦人的哀悼之情。

  4、不好。原句勾畫了經戰爭破壞后的環境,勾畫了燭光的背景,“炮火燒焦了的土地”“炸彎了的鐵器”“燒死了的樹木”,控訴著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踐踏。原句再次點出這支蠟燭的非常來歷,足以表現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至高無上的感情。原句不寫老婦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說“南斯拉夫母親”和“一個蘇聯青年”,揭示這種感情的意義,是兩國軍民感情的集中表現,這種感情達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師生共同品味結尾“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的含義。

  明確:這兩句話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

  六、課堂小結

  “蠟燭”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獻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蠟燭將穿透戰爭的陰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蠟燭》是一首贊美詩,一曲頌歌,這首頌歌將永遠回蕩在熱愛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頭。讓我們為紅軍烈士致哀,讓我們用行動表達對南斯拉夫母親的崇敬之情吧!我們熱愛和平,我們期盼著世界遠離戰爭,人類遠離罪惡的那一天!

  七、布置作業

  用“拂曉、瓦礫、地窖、鞠躬、顫巍巍”等五個詞寫一段話,要求自然合理。

《蠟燭》綜合能力測試 篇12

  蠟燭是一種照明的工具。在黑暗中,它象征著光明。在古今中外,有很多以蠟燭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如我國唐朝詩人李商隱的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西蒙諾夫的《蠟燭》抒寫了一種人類最美好的情感,純潔而又令人震撼。

  學習目標

  1、積累常用詞語,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理清記敘的要素,品味語言。

  3、體會人物思想感情,把握蠟燭的特殊含義。

  知識匯總

  1、關于西蒙諾夫

  蘇聯俄羅斯作家。生于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寫作。1938年畢業于高爾基文學院。1942年加入共產黨。曾任《文學報》主編、《新世界》雜志編委、《文學俄羅斯》報編委、蘇聯作協副總書記和書記處書記等職。1939年任軍事記者,以后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創作。代表作有劇本《我城一少年》長篇小說《日日夜夜》。《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日日夜夜》等均獲斯大林獎金。

  2、二戰——蘇德戰事簡介

  1941年6月,納粹黨控制西歐后,德軍侵略蘇聯,破壞了雙方1939年簽定的條約。德軍長驅直入蘇聯,圍攻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蘇聯損失慘重,百姓生活困苦。德國以為勝利在即,但俄羅斯人堅決抵抗。俄羅斯寒冷的冬天凍死了很多毫無準備的德國士兵。1943年1月,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敗,90000多名德國士兵成為俘虜。雖然戰爭仍然持續兩年,但這是納粹黨末日的開端。同年,蘇聯紅軍迫使德軍退回邊境,最后把他們逼到柏林。接著在1944年6月,隨著同盟軍度過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戰場”終于開辟。1945年5月,德國投降。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損失非常慘重。國民受到德軍殘酷對待,約有幾百萬平民傷亡。

  3、本文背景

  1944年9月,蘇聯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蘇軍進入南斯拉夫領土達成協議。隨后又在克拉約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動計劃,10月5日,簽署了關于保加利亞軍隊參加對南斯拉夫領土上的德軍作戰的南保協定。貝爾格萊德戰役的企圖是:通過蘇、南、保三國軍隊的共同努力,粉碎“ 塞爾維亞”集團軍級集群,解放被占領的塞爾維亞地區和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前往駐希臘的“e”集團軍群的交通線,不讓該集團軍群從巴爾干島南部退卻。這樣,就構成了蘇、南軍隊統一的作戰正面,并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爾后爭取本國完全解放創造有利條件。

  4、本文文體介紹

  《蠟燭》是一篇戰地通訊。通訊是記敘文體的又一實用文體,包括人物通訊、事件通訊等。它和新聞一樣,要求及時準確地報道現實生活中有意義的人和事(時效性),但報道的人和事比新聞更具體更系統,注重故事性和生動性。通訊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根據表現主題的需要,對材料進行精心的選擇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寫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質意義。

  5、掌握下列加紅字的讀音。

  偷襲xí     拂曉fó xiǎo    瓦礫wǎ lì  地窖jiào

  鞠躬jū gōng  顫巍巍chàn wēi  匍匐pú fú

  6、為下列多音字注音組詞。

  ┍jiàn間接     ┍mái埋藏

  間┥        埋┥

  ┕jiān中間     ┕mán埋怨

  ┍zàng寶藏     ┍xiāo削皮

  藏┥        削┥

  ┕cáng躲藏     ┕xuē剝削

  7、理解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拂曉】天快亮的時候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憊,身上一點力氣也沒有

  【名副其實】名稱與實質相合一致

  【顫巍巍】震顫而動作不準確的樣子

  【肅穆】嚴肅而安靜,莊嚴肅穆

  內容分析

  整體感知

  1、快速瀏覽課文,找出通訊的六要素。

  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4年9月19日;

  地點: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

  人物:老婦人瑪利·育乞西、紅軍戰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蘇聯紅軍戰士在南斯拉夫國土上犧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親不顧槍林彈雨,以驚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經過),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愛的結婚花燭點在烈士的墳頭,悼念烈士表達敬意(結果)。

  2、理解課文的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1~7段),一個紅軍戰士犧牲在戰場上。

  第二部分(8~31段),一位老婦人置生死于度外,冒著炮火安葬紅軍烈士。

  第三部分(32~44段),老婦人掩埋紅軍烈士的動人事跡感染了每一位紅軍戰士。

  3、本文的主題是什么?

  這篇通訊寫了一位飽受德國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的老婦人,冒著生命危險掩埋烈士的動人事跡,贊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斗的友誼,謳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問題思考

  1、為了突出某種形象,某種感情,作者往往會對有些內容反復交代和描寫。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地反復描寫?在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

  (1)對炮火的十一次描寫:

  a 在方場的中央,我們那五個人被對岸敵人的迫擊炮火趕上了。在炮火下,他們伏在地上有半小時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點兒,兩個輕傷的抱著兩個重傷的爬了回來。

  b 他們老是用迫擊炮轟擊方場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幾次間歇。

  c 德國人的炮火一直轟到太陽落山。

  d 德國人又開炮了,炮彈在這小小的方場上炸開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來,柱子似的。

  e 德國人還在轟擊,可是沒有一顆炮彈打在老婦人的近旁。

  f 德國人還在開炮,可是跟先前一樣,那些炮彈落得離老人很遠。

  g 天氣很冷,四下里很靜,除了炮彈的炸裂聲外,沒有任何其他聲音。

  h 德國人的炮火沒有停止過,可是炮彈仍舊落在離老婦人很遠的地方。

  i 德國人的炮還在轟擊,但是,和先前一樣,炮彈落下的地方都離老婦人很遠。

  j 炮彈爆炸的當兒,蠟燭的火焰不過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幾次,炮彈落得相當近,蠟燭被爆炸的風吹滅了,有一次,竟給震倒了。

  k 再沒有炮彈落在方場上了。

  小結:對炮火的很多次描寫,為人物活動設置了一個典型環境,寫出了德軍的殘忍瘋狂,突現了老婦人的不顧生死、臨危不懼。

  (2)對蠟燭的六次描寫: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來。她把那大蠟燭插到墳堆的頂上,點了起來。這晚上沒有風,蠟燭的火焰向上直升,一點也不搖晃。②炮彈爆炸的當兒,蠟燭的火焰不過抖了一下。③蠟燭被爆炸的風吹滅了,有一次,竟給震倒了。④在已經被破壞的鐵欄桿附近,聳立著一個小小的墳堆。一支蠟燭,旁邊還有生銹的洋鐵片給它擋住了風,在墳堆上閃耀著柔和的火焰。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給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閃爍。⑤他們圍著墳堆,靜默地站著,看著這漸漸暗淡下去的燭光。⑥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

  小結: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特殊的氛圍中,反復描寫蠟燭有著特殊的意義。燭光,象征著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是兩國人民戰斗情誼的見證。

  (3)對黑圍巾的四次交代:①做好了墳堆后,老婦人就從她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里的東西,老婦人對著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抱在胸前,披著那黑色的大圍巾。②這時候,一個披著黑色大圍巾的高身材的老婦人走近來了。她默默地走過那些紅軍身邊。③在墳旁跪下,從黑色的大圍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蠟燭來。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

  小結:“黑色的大圍巾”表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寫出了老婦人與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之間跨越國界的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黑色給人一種沉重肅穆之感。老婦人不只用自己的行動,也在用自己的衣著表現對紅軍士兵的哀悼。這圍巾也渲染了一種沉郁悲涼的氣氛,襯托了人們悲哀的心情。(渲染了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寄托老婦人的哀思。)

  (4)對老婦人動作的反復描寫

  三次寫“爬”:①她從地窖里爬出來,想招呼那五個紅軍到她那里去。她認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較安全。②然而她剛爬出一半,一顆炮彈落在近旁炸開了。③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東西來,揣在懷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寫“跪”:①老婦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②休息夠了,老婦人跪到死者旁邊,用手在死者身上畫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額。③她默默地走過那些紅軍身邊,在墳旁跪下,從黑色的大圍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蠟燭來。

  小結:三次“爬”寫出了老婦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寫出了老婦人的行動不便,以及對犧牲戰士的沉痛哀悼。

  2、劃出最令你感動的片段,并說說你感動的原因。

  1)環境危險,炮火連天——想到老婦人不顧生死。

  2)年老體弱,掩埋吃力——想到老婦人力量的源泉。

  3)視若親人,沉痛哀悼——想到老婦人對烈士的感情。

  4)燭光閃爍,真情祭悼——想到老婦人奉獻的精神。

  3、整個場面莊嚴肅穆,老婦人從始至終不說一句話,這樣設計的用意何在?

  這里既有緬懷死難戰友的懷念又有對老婦人高尚心靈的烘托,此時無聲勝有聲。

  4、談談結尾句的含義。

  結尾兩句話謳歌了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份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份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為和平而戰是每一個人的心聲,在這共同的戰斗中用血肉凝成的友誼將永遠長存。)

  5、讀了本文之后,談談文中蠟燭的深意?

  (1)象征紅軍戰士的生命之光(2)象征兩國人民的深厚情意

  (3)象征他們之間的母子深情(4)象征和平、希望和勝利

  6、文中的老婦人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老婦人渴望解放、和平、對蘇聯紅軍烈士滿懷敬意,奉獻愛意,表現出深沉、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7、文中老婦人對烈士的情感可概括為“敬愛”和“哀痛”,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老婦人飽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滿懷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對蘇聯紅軍充滿敬意;戰士犧牲,她心情無比沉痛,她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進入一種忘我境界,不顧安危,出入炮火,獻出心愛之物,徹夜守墳。

  8、做好了墳堆后,老婦人就從她那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里的東西,這是一支大蠟燭,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為什么要對這支蠟燭的來歷做補充說明?

  補充說明這支蠟燭非同尋常的意義,表現了老婦人給紅軍戰士獻出的是一份最珍貴的感情。

  9、老婦人對著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抱在胸前,披著那黑色的大圍巾。這里又提到圍巾的顏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這一著色,渲染了肅穆氣氛,表達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10、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怎樣理解這句話?

  象征著老婦人對烈士的敬意,象征著紅軍戰士的生命之光;也象征著兩國軍民的感情,象征著一個母親對兒子的深情厚誼——這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國界,情同母子。

  11、即使是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重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怎樣理解這句話?

  這句話描寫了老婦人的動作。雖然沒有說話,但是此時她的心理是極為復雜的,有對烈士犧牲的哀痛,也有對紅軍戰士的敬意。因為她飽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對侵略者懷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對這些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獻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戰士,她深懷敬意,所以她對紅軍戰士莊嚴地“深深一鞠躬”。

  問題探究

  這篇戰地通訊非常感人,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這樣的藝術效果是怎么產生的?

  首先當然是題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題材要寫得感人,寫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這篇戰地通訊的寫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筆之前,對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種種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敘述過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著力描寫。再則,突出蠟燭,突出燭光,更是作品成功的關鍵。

  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分析起來有四點。一是環境危險,炮火連天;二是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四是點在墳上的蠟燭有特殊意義。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凡是寫到這四點的,都著力描寫,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寫炮火,不是籠統地寫一句就算了,幾乎隔幾行就寫炮火,叫人一直為老婦人的安危揪著心,老婦人在炮火之中的種種行為就格外感人。

  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婦人都非常吃力,假如籠統地說“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彈坑里”,那就不夠感人,作者是這樣寫的:“路并不遠,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來休息了三次。最后,她總算把死者拖到了彈坑里。她已經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許有一小時。”這樣描述,情景歷歷在目,仿佛老婦人的喘息聲都聽得見,真是感人肺腑。

  寫老婦人安葬烈士的禮儀也很具體,例如掩埋之前“老婦人跪到死者旁邊,用手在死者身上畫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額”,一個一個動作都作了描寫,也是很感人的。

  作者在諸多感人的因素之中又突出蠟燭,鄭重地說明,這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從摸出蠟燭之后,直到結尾,一直圍繞著燭光展開細膩的描寫,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里,特殊的氛圍中,燭光顯出了特殊的意義,造成一種詩的意境,結尾像抒情詩一般贊美燭光,讓人沉浸在這個意境之中,眼前總是那一點燭光,久久不能忘懷。

《蠟燭》綜合能力測試 篇13

  創意說明:有些作品之所以感人,除了選材巧妙外,細膩的描寫不可或缺。為了突出某種形象、某種情感,作者往往會對有些內容反復摹寫。閱讀這篇文章,我們不妨將有些描寫對象相同的反復摹寫進行歸類、比較,再品析其作用及表達效果,這樣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教學步驟 ]

  一.尋找

  1.自由朗讀,讀懂大意。

  2.目的尋讀,你發現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復描寫?

  3.意見綜合:文章不斷對炮火、老婦人的黑色圍巾、老婦人的動作、燒焦的樹木、閃爍的蠟燭等內容進行了反復交代與描寫。

  二.歸類

  按內容將這些描寫歸類集中。如:

  1.對炮火的十一次描寫

  ①在方場的中央,我們那五個人被對岸敵人的迫擊炮火趕上了。在炮火下,他們伏在地上有半小時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點兒,兩個輕傷的抱著兩個重傷的爬了回來。

  ②他們老是用迫擊炮轟擊方場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幾次間歇。

  ③德國人的炮火一直轟到太陽落山。

  ④德國人又開炮了,炮彈在這小小的方場上炸開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來,柱子似的。

  ⑤德國人還在轟擊,可是沒有一顆炮彈打在老婦人的近旁。

  ⑥德國人還在開炮,可是跟先前一樣,那些炮彈落得離老人很遠。

  ⑦天氣很冷,四下里很靜,除了炮彈的炸裂聲外,沒有任何其他聲音。

  ⑧德國人的炮火沒有停止過,可是炮彈仍舊落在離老婦人很遠的地方。

  ⑨德國人的炮還在轟擊,但是,和先前一樣,炮彈落下的地方都離老婦人很遠。

  ⑩炮彈爆炸的當兒,蠟燭的火焰不過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幾次,炮彈落得相當近,蠟燭被爆炸的風吹滅了,有一次,竟給震倒了。

  ○11再沒有炮彈落在方場上了。

  2.對蠟燭的六次描寫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來。她把那大蠟燭插到墳堆的頂上,點了起來。這晚上沒有風,蠟燭的火焰向上直升,一點也不搖晃。

  ②炮彈爆炸的當兒,蠟燭的火焰不過抖了一下。

  ③蠟燭被爆炸的風吹滅了,有一次,竟給震倒了。

  ④在已經被破壞的鐵欄桿附近,聳立著一個小小的墳堆。一支蠟燭,旁邊還有生銹的洋鐵片給它擋住了風,在墳堆上閃耀著柔和的火焰。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給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閃爍。

  ⑤他們圍著墳堆,靜默地站著,看著這漸漸暗淡下去的燭光。

  ⑥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

  3.對黑圍巾的四次交代

  ①做好了墳堆后,老婦人就從她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里的東西,老婦人對著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叉抱在胸前,披著那黑色的大圍巾。

  ②這時候,一個披著黑色大圍巾的高身材的老婦人走近來了。她默默地走過那些紅軍身邊。

  ③在墳旁跪下,從黑色的大圍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蠟燭來。

  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

  4.對老婦人動作的反復描寫

  三次寫“爬”

  ①她從地窖里爬出來,想招呼那五個紅軍到她那里去。她認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較安全。

  ②然而她剛爬出一半,一顆炮彈落在近旁炸開了。

  ③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東西來,揣在懷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寫“跪”

  ①老婦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夠了,老婦人跪到死者旁邊,用手在死者身上畫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額。

  ③她默默地走過那些紅軍身邊,在墳旁跪下,從黑色的大圍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蠟燭來。

  三.分塊品析

  1.對炮火的很多次描寫,為人物活動設置了一個典型環境,寫出了德軍的殘忍瘋狂,突現了老婦人的不顧生死、臨危不懼。

  2.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特殊的氛圍中,反復描寫蠟燭有著特殊的意義。燭光,象征著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是兩國人民戰斗情誼的見證。

  3. “黑色的大圍巾”表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寫出了老婦人與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之間跨越國界的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4.三次“爬”寫出了老婦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寫出了行動不便老婦人對犧牲戰士的沉痛哀悼。

  [資料整合平臺]

  1.課文背景資料

  1944年9月中,蘇聯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蘇軍進入南斯拉夫領土達成協議。隨后又在克拉約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動計劃,10月5日,簽署了關于保加利亞軍隊參加對南斯拉夫領土上的德軍作戰的南保協定。貝爾格萊德戰役的企圖是:通過蘇、南、保三國軍隊的共同努力,粉碎“塞爾維亞”集團軍級集群,解放被占領的塞爾維亞地區和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前往到駐希臘的“E”集團軍群的交通線,不讓該集團軍群從巴爾干半島南部退卻。這樣就構成了蘇南軍隊統一的作戰正面,并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爾后爭取本國的完全解放創造了有利條件。

  2.課文擴讀材料。

  勇氣

  D.C.狄斯尼(選文略)

  使用建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一次規模空前的正義戰爭。戰爭使億萬人民處于法西斯的鐵蹄之下。然而真正強大的不是法西斯,而是人民,人民中間蘊藏著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人民是真正的銅墻鐵壁。正如毛澤東所說:“戰爭教育了人民,人民將贏得戰爭,贏得和平,又贏得進步。”與課文相似的是,《勇氣》寫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處于被侵略國的人民與解放人員之間發生的故事,并且文中也有“兩種勇氣”“兩次收留”,為學生嘗試“歸類品味”閱讀提供了良好的文本,可以成為這種學法的“試驗田”。

《蠟燭》綜合能力測試(通用13篇) 相關內容:
  • 反應能力練習(通用6篇)

    活動目標1、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參加體育活動,養成聽指揮、守紀律的好習慣。2、在走、跑、跳等體育活動中訓練幼兒的反應能力。 活動準備長凳四條,哨子一枚,紙板老鼠若干,磁帶、錄音機、色膠、剪刀、電池等。...

  • 《馬說》能力提升題(精選16篇)

    《馬說》能力提升題山東鄒城市第六中學姚珊蓉一、自主練習⒈給加點字注音。駢死()槽櫪()()粟()外見()食馬()祗()⒉解釋下列加點字的含義。①祗辱于奴隸人之手()②駢死于槽櫪之間()()③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⒊填空。...

  • 用器樂輔助教學,提高學生的演奏能力(精選2篇)

    除了我在課堂上給學生展示各種樂器外,我也讓學生自己開動腦筋去制作樂器。如我讓初一的學生回家自制樂器來表現《輕歌曼舞》課后作業的三幅畫,學生的想象力真的很讓我佩服:有些學生用只裝有半瓶水的瓶子來表現水流動的聲音;用手翻動書...

  • 《師說》學習要點及能力訓練(精選12篇)

    一、學習要點1.關于作者、文體等的介紹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西(洛陽東))人。自謂郡望昌黎(郡望,郡中顯貴的氏姓。望,望族,有聲望的世家。昌黎,在河北省),世稱韓昌黎。...

  • 在預習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精選3篇)

    教完了《鄭和遠航》,我覺得在課前預習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非常重要。 老師揭示了課題以后,讓學生質疑問難。“看了課題以后,你想知道哪些內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激發。提了許多問題。...

  • 《老王》綜合能力測試(通用12篇)

    一、文學常識填空《老王》的作者是________,她的丈夫是________,字________,學者、作家,著有小說________和學術著作《談藝錄》等。...

  • 《分子與細胞》綜合能力測試(精選2篇)

    一、選擇題(第1~30題每題1分,第31~40題每題2分,共50分)1.研究表明,xx年春引起世界恐慌的“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體(sars病毒)是一種冠狀病毒,結構如右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草》綜合能力測試題(精選14篇)

    一、各組均有一個注音有誤,找出來訂正在括號里a.水芹菜(qí)美孚(fú)肥嫩(nèn)砍刀(kǎn)( )b.火燎(liǎo)慍怒(wēn)踉蹌(liàng)宿營(sù)( )c.嚼草(jiáo)殘渣(zhā)掀開(xiān)蒜苗(sù)( )d.一霎(...

  • 《項鏈》學習要點及能力訓練(通用15篇)

    一.作家簡介1879年夏天的一個晚上,法國大作家左拉的梅塘別墅里,聚集著六位自稱自然主義者的文人。他們商定以普法戰爭為背景,每人各寫一篇中短篇小說。文成以后,結成《梅塘晚會》集子公開出版。...

  • 《臺階》綜合能力測試題(精選13篇)

    一、選擇下面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凹凼(dàng) 門檻(kǎn) 涎水(yán) 摔跤(jiāo)b.泥漿(jiāng) 著落(zhuó) 淌汗(tǎng) 煙癮(yǐn)c.旺盛(shèng) 黏性(nián) 尷尬(gān) 胯骨(kuà)d.醒悟(xǐng)...

  • 《茶館》綜合能力測試題(精選14篇)

    一、基礎知識1.選出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 ]a.戊戌(xū) 搭訕(shan)蠱(gǔ)惑 沏(qī)茶b.花哨(shào) 茶盅(zhōng)腌(yān)菜 咂(zā)摸c.坤角(jiǎo) 慚愧(kuì)痞(pǐ) 發髻(jì)d.造孽(nuè) 神龕(kān)淘...

  • 在“續寫”中培養創新能力——《項鏈》教學片段實錄(精選16篇)

    重慶市渝北中學校 劉祖平 段成素【導言】《項鏈》歷來也構思新穎著稱。其戛然而止的結尾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中學語文的教材里,還沒有哪一篇課文比它更適合對學生進行續寫訓練,而續寫訓練的過程又是培養學生創新...

  • 《茶館》學習要點與能力訓練檢測(通用15篇)

    一、學習要點(一)作者簡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生于北京,滿族人,我國現代最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之一。其作品多取材于城市下層居民生活,有濃厚的北京地方色彩,詼諧幽默,風格獨特。...

  • 《茶館》能力檢測(精選15篇)

    1、選出沒有錯別字的一組()a、了了無幾錯綜復雜自私有利無邊無垠b、崎嶇坎坷混肴黑白前合后偃光明磊落c、憤世嫉俗驚惶失措傷天害理作威作福d、馨香百代大巧若絀奄奄一息鏗鏘有力2、對下面加線詞語解說有錯誤的一項是()a、你聰明,還能...

  • 《項鏈》綜合能力測試題(通用15篇)

    一、基礎知識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對的一項是[ ]a.享樂(xi3ng) 資質(z9)驚駭(h4i) 飲鴆(zh8n)止渴b.請柬(ji3n) 寒傖(chen)玫瑰(gu@) 面面相覷(q)c.粗壯(ch) 謄寫(t6ng)償還(ch2ng) 自慚形穢(hu@)d.喘氣(chu3n)...

  • 八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一区 | 91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野花日本韩国大全免费版6 涩涩导航 | 国产午夜成人无码免费看不卡 | 99久久免费精品视频 | 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精品在线视频 | 免费毛儿一区二区十八岁 | 日韩成人大屁股内射喷水 | 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 | 久久人妻无码毛片A片麻豆潘金莲 | 99在线精品视频 | 国产v日韩v欧美v精品专区 | 亚洲kkk444kkk在线观看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不卡 | 亚洲av人人夜夜澡人人 | 久久伊人天堂 | 国产精品久久97 | 国产一级片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免费精品 | 亚洲AV无码久久三宫椿系列 |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 久久777国产线看观看精品 | 亚洲视频axxx | 成人免费A片在线看网站外卖员 | 性色AV片蜜臂 | 日日摸天天碰中文字幕你懂的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竹霞 | 日本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 | oidgrαnny日本老熟妇 | 精品久久久一 | 久久91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奶水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高清 | 久久国产免费福利永久 | 五月天激情婷婷婷久久 |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有码 | 色翁荡熄又大又硬又粗又视频 | 中文字幕精品—区二区四季 | 日本熟妇人妻XXX╳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