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二首(精選5篇)
詩歌二首 篇1
教學(xué)目標
1.了解作者與寫作背景,掌握背誦的技巧。
2.朗讀成誦,整體把握全詩。理解詩歌中名句內(nèi)涵,并且適當擴展。領(lǐng)會詩中的哲理,體會詩中表達的情致,進一步學(xué)習(xí)抓關(guān)鍵詞欣賞詩作的方法。
3.形成對陶淵明的正確認識,體會其思想中積極的人生追求和熱愛田園生活的情感。
教學(xué)重點
朗讀成誦,整體把握全詩。理解詩歌中名句內(nèi)涵,并且適當擴展。
教學(xué)難點
形成對陶淵明的正確認識,體會其思想中積極的人生追求和熱愛田園生活的情感。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xué)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新課。
同學(xué)們,《漢書·楊惲傳》中有這樣的句子:“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這幾句所體現(xiàn)的情感是崇尚田園自由恬淡的生活,主張人生之樂亦有自然樸拙之樂。由此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中國詩歌史上的“田園詩”。被認為是我國詩歌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的人是誰?我們學(xué)過他的哪些作品?今天我們來學(xué)習(xí)《詩歌二首》,走進陶淵明的田園生活。
二、學(xué)習(xí)《歸園田居》。
1.了解一下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仕宦家庭。
陶淵明29歲時,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辭官歸隱,親自參加農(nóng)業(yè)勞動,后來又出任彭澤令。毛澤東有詩云:“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令即指陶淵明,桃花源是從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文脫化而來的。出任彭澤令時,郡里派督郵到縣里來,縣吏叫他束帶迎接,他說:“吾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庇谑蔷碗x職回鄉(xiāng)。這時,他41歲,以后再沒做官。
《歸園田居》共五首,推測寫于辭官歸家的次年,即42歲時作。課文選的是第三首,是能顯示陶詩風格特色的一首。詩人對人生進行了深刻的總結(jié),決意棄舊圖新,歸隱田園。全詩表現(xiàn)了詩人超俗不羈的品質(zhì)和閑適愉悅的心境。
2.讀讀、講講、問問。
先由老師朗讀,然后學(xué)生齊讀、自由讀,讀順暢。
要求:注意把握朗讀時的節(jié)奏、韻律、聲調(diào)、重音。讀時用心揣摩詩的內(nèi)容和情感。
。1)這首詩表現(xiàn)的是怎樣的生活?
勞動生活。
(2)這首詩記的是哪個季節(jié)的勞動生活情形?
從“種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時間當是農(nóng)歷三四月間,即春末夏初。
(3)詩人到田間去干什么?
鋤草。從“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4)勞動時詩人的心情如何?
樂此不疲。
(5)詩人告訴我們的僅僅是如何勞動嗎?
不是,詩人是在表達自己的生活追求。
。6)你覺得文中的“愿”是什么?
歸隱田園,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返璞歸真,逃離世俗。
(7)你覺得“盛”與“稀”的對比用意何在?
寫出了田地的荒蕪。另一說亂世之秋,小人當?shù)馈?/p>
(8)第三、四句意在表現(xiàn)什么?
詩人的辛勤。
。9)第五、六句意在表現(xiàn)什么?
勞動的艱苦。
。10)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運用賦的手法、描寫的表達方式,語言樸實,意境平淡而奇特。
3.小結(jié)。
詩的前四句記豆田鋤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澳仙健碑斨笍]山,詩人家在柴桑,在廬山之北,故以廬山為“南山”。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草長得茂盛,把地里的營養(yǎng)都吸收了去,豆苗長不起來,自然非鋤不可。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鋤草!芭d”,原來的意思就是“起”,“晨興”即“早早地起身”;“理”,清理,這里可引申為清除;“荒”,雜草;“穢”本作“穢”,也指田中雜草(“穢”的這個意義現(xiàn)已消失,只作污穢解)。第四句說歸家已是月兒初升之時。
前四句為第一層,寫勞動情形。
4.第五句中的“道”是指什么說的?
詩人的歸途,緊承上句中的“歸”字。
既是歸途,大概也就是來時的路,為什么開頭不提,到這里才說它狹而多草木?
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詩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為夕露所濕。
為什么要著意寫夕露沾衣?
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寫詩人歸田的愿望。
詩人寫勞動生活,也是為了表明他終生歸隱的意愿,盡管勞動了一整天,卻不以此為苦;及至在歸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這個細節(jié)表述了他的意愿。這生動地表現(xiàn)了詩人自然樸實的風格。
小結(jié):后四句為第二層,以抒情為主。
5.課堂小結(jié)。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共五首,有寫農(nóng)村生活風貌的,有寫詩人跟鄉(xiāng)鄰們交往的,有寫詩人出游的,這一首專寫詩人的勞動,這些詩都以抒情為主,表現(xiàn)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終生隱居的意愿,用語自然樸實,很值得品味。下面我們從這組詩中另擇幾個“鏡頭”供大家欣賞: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其一)
時復(fù)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其五)
6.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詩。
板書設(shè)計
歸園田居
陶淵明
。ㄇ傲洌﹦趧忧樾危旱攸c、原因、勞作、歸家——賦、描寫
(后兩句)抒發(fā)情感:愿望——歸隱田園,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返璞歸真,逃離世俗”
第二課時
一、導(dǎo)入新課。
大家知道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的《過故人莊》嗎?哪位同學(xué)能背誦一下?“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蔽覀兛梢钥吹皆娙艘幌炊际械男鷩獭m世的鉛華,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優(yōu)美寧靜的田園風光和農(nóng)家生活的畫卷。大家還知道哪些詩人也是田園詩人?(王維《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敝x靈運《登池上樓》中寫冬去春回的神來之語:“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謝《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保┱埓蠹野颜n本打開,今天我們來共同探討真正的隱士、田園詩派的開創(chuàng)者、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的一首田園詩上品《飲酒》,來領(lǐng)略他給我們展示的清靜世界。
二、作品簡介。
陶淵明41歲時辭彭澤令隱居躬耕。當他做彭澤令時,郡里派一個督郵來縣,縣吏叫他束帶相迎,以示敬意,他說:“吾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碑斕炀碗x職回鄉(xiāng),并寫下了著名的《歸去來兮辭》表示歸隱的決心,“世與我而相違,復(fù)駕言兮焉求……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在次年寫的《歸園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對世俗的觀點“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做官是“誤落塵網(wǎng)中”“久在樊籠里”,歸田園是“復(fù)得返自然”(這里的自然不僅指回到大自然的懷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謂純真本性的意義,將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復(fù)到自然的面目)。
《飲酒》詩共二十首,據(jù)序文知這些詩因為都是醉后所寫,故總題曰《飲酒》。這組詩的寫作年代當在詩人40歲之后,即在其剛剛離開彭澤令的職位歸田園隱居不久。
三、初讀詩歌,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
1.聽范讀,弄清詩歌的朗讀節(jié)奏。
2.邊讀邊議,理解詩句的意思。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ň幼≡诒娙司劬拥牡胤剑瑓s聽不到車馬的喧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栐趺茨茏龅竭@樣呢?因為心與世俗遠離,自然就覺得地處偏僻了。)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ㄔ跂|邊的籬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ㄏ﹃栍痴障碌哪仙交\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靄中,益發(fā)變得佳妙神奇,而一雙雙飛鳥眼看暮色漸濃,結(jié)伴飛向林間的巢窠。)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ㄟ@里邊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來表達。)
3.思考一下,該用怎樣的情感來朗讀?
提示:第一、二句用深情的、自得其樂的語氣來讀;第三、四句應(yīng)讀出恬靜、閑適的心情;第五、六句應(yīng)讀出滿足的、得意的心情;第七、八句應(yīng)讀出陶醉、悠然的心情;第九、十句應(yīng)讀出意味深長、感慨無限的感覺。
四、品析詩句。
1.詩歌前四句描寫的是“身居鬧市,一塵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遠”,“遠”的對象是什么?
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這四句,從感覺方面肯定了自己“心遠”的正確。
2.怎么理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采菊”這一動作包含著詩人怎樣的志趣?
在東邊的籬笆下,詩人在采擷菊花,正在專心致志悠閑地采,偶一抬頭,無意間望見了悠遠的南山。這兩句是千古名句,刻畫了詩人自己悠然自得的形象。“采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周敦頤在《愛蓮說》中把菊花稱為“花之君子”,采菊,實際上是表現(xiàn)高潔的情操。
3.“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可否改為“看”“望”等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表達效果明顯不一樣!耙姟笔菬o意中看見,把人與物融為一體;而“看”或“望”是有意遠觀,使人和物拉開了一段距離。用“見”追求的是一種不用意而境與意融會的完美的境界。蘇東坡曾說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边@種寫法,古詩中常見,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卻偏偏寫成是景物自己撞上來的,變有意為無意,化有我為無我,例如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的最后兩句,詩人用擬人的手法,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味的親切形象。彎彎的河流環(huán)繞著蔥綠的農(nóng)田,正像母親用雙手護著孩子一樣。著一“護”字,“繞”字也顯得那么多情。門前的青山見到庭院這么美麗,主人這樣愛美,也爭相前來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顧不得敲門就推門而入,奉獻上自己的一片青翠,這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隱主觀,顯客觀,極力忘我。
4.“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什么描寫?有何深刻意義?跟前兩句的描寫有何關(guān)系?
(1)詩句的表面意思:太陽下山時,山色十分美麗,成群的飛鳥結(jié)伴而還。這兩句是景物描寫。
。2)這兩句詩的深刻含義: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呢?為什么還要奔波于齷齪的官場之中,不思返歸這優(yōu)美寧靜的大自然的懷抱呢?詩人在《歸去來兮辭》里說過:“鳥倦飛而知還!边@句正好應(yīng)和“飛鳥相與還”。“相與”指“成群”,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還在規(guī)勸其他人,不妨也“還”吧,我們仿佛又一次聽到詩人在呼吁:“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3)這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與上兩句寫人是緊密相關(guān)的,首先是悟理——飛鳥尚知還,人亦更知還,用飛鳥相與還的現(xiàn)象類比出人應(yīng)“歸真返璞”。而這個“理”,正好為兩句“悠然”的行為提供了哲理基礎(chǔ)。由此可見,這幾句寫人寫景,水乳交融,互為表里。
5.《飲酒》最后兩句應(yīng)怎樣理解?
這兩句說的是這里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巴浴蓖ㄋ椎卣f,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語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爸燎檠哉Z即無聲”,這里強調(diào)一個“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
五、指導(dǎo)學(xué)生背誦詩文。
六、小結(jié)。
陶淵明棄官歸隱,潔身自好,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完善獨立的人格,渴望自由,總的特點是“淡泊”“獨善其身”。棄官歸隱,潔身自好,獨善其身,在當時來說,是對黑暗官場的一種反叛,因此,有其積極意義。但是,要改造社會,要清除污穢,不能單靠“歸隱”與“獨善”,應(yīng)該兼濟天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從這點來說,陶淵明的退隱思想也有其消極的一面。
七、布置作業(yè)。
背誦并抄寫《飲酒》。
板書設(shè)計
飲 酒
陶淵明
心 遠——遠離塵俗、超凡脫俗
采菊、悠然——熱愛自然、心境恬淡
山氣、飛鳥——自然之景、歸家之樂真 意——返璞歸真之意
詩歌二首 篇2
第3課 現(xiàn)代詩歌二首
教學(xué)目標
1.學(xué)習(xí)新詩的鑒賞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讀中領(lǐng)會詩歌的美。
2.通過詩中意象和語言的賞析,體會詩人內(nèi)心深厚的感情。
教學(xué)重點
學(xué)習(xí)新詩的鑒賞方法。
教學(xué)難點
引導(dǎo)學(xué)生從詩中讀出個人的獨到理解。
教學(xué)方法
本課的教學(xué)意在使學(xué)生培養(yǎng)起對新詩的欣賞興趣,初步了解新詩鑒賞的基本知識,學(xué)習(xí)感受新詩語言和意境的技能。為此,本詩的教學(xué)采用如下方法:
1.知人論世法:如徐志摩短暫而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和情感歷程與他對詩歌的美學(xué)追求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也與本詩所表達的情感息息相關(guān)。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與康橋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種相似性。引導(dǎo)學(xué)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對詩境的理解,同樣也能發(fā)現(xiàn)康橋情結(jié)在詩中的隱喻意義。
2.品讀入境法:在教學(xué)過程中教師引導(dǎo)學(xué)生注意領(lǐng)會意象的特殊內(nèi)涵,品味詩的意境及詩中蘊涵著的詩人情感。
3.對比鑒賞法:在對比鑒賞中領(lǐng)會詩的獨特藝術(shù)魅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xué)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新課。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著我內(nèi)心的靈魂。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聞一多《七子之歌》
這是1925年我國著名詩人聞一多所作的《七子之歌》的首篇,曾經(jīng)由一位7歲的女孩在電視紀錄片《澳門歲月》中演唱,它所飽含的悲憤、孤苦、企盼之情,是那樣感人肺腑,撼人心魄。聞一多詩作的影響力和感染力于此可見一斑。今天我們要共同賞析的是聞一多為他因病早逝的女兒所寫的一首葬歌,從四節(jié)詩行中我們一同感受作者深沉、凝重而又復(fù)雜的情感。
二、作者介紹。
聞一多(1899—1946),本名家驊,F(xiàn)代著名詩人、學(xué)者。他是現(xiàn)代新格律詩體的倡導(dǎo)者和卓有成效的實踐者。他主張新詩應(yīng)該講三美原則:“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筑的美”。他的詩篇有的充滿諷刺、批判色彩,有的充滿深沉、熾熱的愛國主義激情,表現(xiàn)了五四反帝、反封建追求民主的時代精神。
1945年12月1日,國民黨特務(wù)制造了鎮(zhèn)壓進步學(xué)生的“一二•一”慘案,聞一多滿懷悲憤,撰文揭露真相,控訴黑暗,呼喚民主,親自為死難烈士出殯。他同廣大進步學(xué)生一起,組織了眾多的爭自由、反獨裁、反內(nèi)戰(zhàn)的活動。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員李公樸慘遭暗殺,聞一多怒火中燒,悲憤難忍,在7月15日云南各界追悼李公樸的大會上,他面對國民黨特務(wù),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發(fā)表了著名的演講,悲憤地表示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樣,前足跨出大門,后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的堅定決心。當天下午,聞一多在《民主周刊》社舉行記者招待會后回家的路上,慘遭殺害,時年不滿48周歲。
三、教師范讀,關(guān)注字詞、詩歌節(jié)奏、重音、語氣、語調(diào)等問題。
四、研讀賞析。
1.詩歌的副標題指出這是一首葬歌,詩文中哪些字詞或語句給予了相關(guān)提示?
該詩副題雖標為“葬歌”,卻沒有直接寫墳?zāi),而是通過小草、青松、陽光、清風等自然景物,以及夜鷹、青蛙、蝙蝠、蚯蚓等自然界小動物,從側(cè)面寫出了愛女的所葬之地,渲染和烘托出了墓地四周幽靜的環(huán)境氣氛。
2.明知愛女逝去,卻說她是哭累而睡,這其中滲透作者怎樣的情感?
愛女的早夭對詩人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是,詩人沒有號啕慟哭,而是將深深的悲痛埋進詩里去了。小孩得病,晝啼夜哭,哭累了便昏然睡去,這是常有的現(xiàn)象。而這里的情況是,詩人明明知道愛女此時是永世長眠,卻偏偏假想她是“哭得太累”的緣故,又要睡一睡了。由于找到了詩的構(gòu)思的突破,后面的詩句全都由此引出,整首詩的框架也就建構(gòu)在哭累要睡這一點上,以下所謂的“叫夜鷹不要咳嗽”等句,均由此“睡”字而來。所以,這一“睡”字,可以說是全詩的血脈,自上而下,一貫到底,使全詩的題意顯得十分清楚,這是詩人對愛女的安慰之詞,同時也浸透著詩人的愛撫之情。
3.正是出于對逝者的安慰與愛撫,身為父親的作者在詩文中營造了一種異常寧靜的氛圍,在詩文當中有哪些語句可以表現(xiàn)出來?
“睡”字中暗藏和飽含著詩人對死者的安慰和愛撫,詩人特意為女兒營造了一個非常安靜的環(huán)境,在第一節(jié)中連用了三個“不要”,第二節(jié)中連用了兩個“不許”,第三節(jié)中連用了兩個“也許”,第四節(jié)中連用了兩個“讓”字,這一切,都是為了使女兒能夠安然長眠,也都與詩人的愛撫之情緊緊地聯(lián)結(jié)在一起。
4.品讀第三節(jié)詩。和諧幽靜的氛圍,充滿自然的天籟,這是作者所希望的女兒安息之所。在作者眼中塵世的騷動與喧嘩遠不如死亡的寧靜與和諧,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提示:注意結(jié)合當時時代背景及作者的情感變化。)
環(huán)境氣氛的渲染烘托和折射出了詩人當時的心情。因為那年頭,正是軍閥割據(jù)、內(nèi)戰(zhàn)頻繁的時代,政治、社會極其昏暗腐敗,詩人對此十分憤慨,感到女兒雖然去世太早,但既然離開這個渾濁的人世,日夜與夜鷹、蝙蝠等為伴倒也罷了,在松蔭庇護下安睡,聽“蚯蚓翻泥”、聽小草的“根須吸水”,也樂得清靜,總比聽那人世的咒罵聲要美妙一些。這雖然只是詩人一時的自我寬慰,但也可以看出詩人對當時社會的厭惡,同時也反襯了愛女心靈的純潔無瑕。
5.全詩以虛寫實,以睡眠表現(xiàn)死亡,全文只有最后兩句才給予直接的描寫。在復(fù)雜的情感,深沉凝重的愛女之情中,作者的情感如奔涌欲出的火山,平靜之中蓄積巨大的內(nèi)涵。你能體會詩歌主副標題之間暗含的關(guān)系嗎?
主標題“也許”是虛寫。詩歌開篇反復(fù)吟唱,句子整齊中有錯落,又不妨礙詩情的表達和語意的流暢,其中除了第二節(jié)的語氣顯得比較堅決之外,其他三節(jié)幾乎都用一種溫柔的輕輕的語氣寫成,就如平時催眠曲一般,讓愛女悄悄地睡去。
副標題“葬歌”是實寫。詩歌中暗含的語句和第四節(jié)相關(guān)內(nèi)容都給予呼應(yīng)。
五、拓展延伸。
聞一多對詩歌形式提出了“三美”主張: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他的詩歌中往往體現(xiàn)了這一主張。
1.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jié)而言,押韻、節(jié)奏等,都是音樂美的表現(xiàn)。
。1)從押韻上看:全詩一韻。韻腳為:累、睡、飛、眉、睡、水、美、睡、飛。
(2)從節(jié)奏上看:詩歌音節(jié)和諧,節(jié)奏感強。
。3)從首節(jié)和末節(jié)來看:回環(huán)復(fù)沓,節(jié)奏相同,韻腳一致。
2.建筑美,是節(jié)的勻稱和句的整齊。
(1)從字數(shù)上看:《也許》共四節(jié),每節(jié)兩句,每句都是9個字。
(2)從排列上看:全詩排列整齊劃一,單行排列停頓有序。
所以,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shù)上看,都是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3.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
。1)全詩中選用了“小草、青松、陽光、清風”等詞語,表現(xiàn)自然景物;通過鷹唳、蛙鳴、蝙蝠飛翔、蚯蚓翻土給讀者聽覺視覺上的動態(tài)想象。
。2)詩歌的畫面不是靜止的,詩人用了動作性很強的特定詞語,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如“撥”“刷”等。
。3)全詩共四節(jié),幾乎每一節(jié)都包含一個或多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我叫紙錢兒緩緩的飛”。
六、體驗反思。
閱讀下面的詩,談?wù)勛约旱母惺堋?/p>
死 水
聞一多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
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
也許銅的要綠成翡翠,
鐵罐上銹出幾瓣桃花;
再讓油膩織一層羅綺,
霉菌給他蒸出些云霞。
讓死水酵成一溝綠酒,
飄滿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們笑聲變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溝絕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幾分鮮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聲。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讓給丑惡來開墾,
看他造出個什么世界。
聞氏的《死水》象征了他那個時代的中國。死水里也有所謂美,便是人家亂扔的破銅爛鐵,破銅上能銹出翡翠,鐵罐上能銹出桃花,臭水酵成一池綠茵茵的酒,泡沫便成了珍珠,還有青蛙唱歌,好像替這池臭水譜贊美曲。生在那時代的舊式文人詩人,并不知置身這種環(huán)境之可悲可厭,反而陶陶然滿足,自得其樂。只有像聞一多那類詩人,看出這池臭水是絕望的,帶著無比憎惡與憤怒的心情,寫出這首好歌、奇歌。
板書設(shè)計:
也 許
聞一多
音樂美:押韻、節(jié)奏、回環(huán)復(fù)沓
建筑美:字數(shù)上、句式上
繪畫美:動態(tài)畫面、靜態(tài)畫面、多重畫面
第二課時
一、導(dǎo)入新課。
出示徐志摩的照片,讓學(xué)生說說自己所了解的徐志摩。
1.徐志摩的情感歷程:熟識徐志摩的人都稱贊他的性格品行,說他天真摯誠、不計名利、熱情無私、活潑風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歡笑。他一生的風格基本來自三個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個女性: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女性是徐志摩靈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劇的根源。徐志摩遇難后,他的生命被熱愛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續(xù):張幼儀自立、自強,繼續(xù)侍奉公公,撫養(yǎng)兒子,并在上海創(chuàng)立時裝公司、女子銀行,開風氣之先。林徽因揀拾了一塊失事飛機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議設(shè)置“志摩獎金”鼓勵文學(xué)青年。陸小曼終身素服,絕足社交場所,編輯出版《徐志摩全集》成為她唯一的心愿。
2.徐志摩的人生經(jīng)歷:徐志摩(1896—1931),現(xiàn)代詩人、散文家。名章,筆名南湖、云中鶴等。浙江海寧人。1918年赴美國學(xué)習(xí)銀行學(xué)。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xué),攻讀博士學(xué)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因,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xué)時光。他可以隨意地選課聽課,也可以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看書、賞景,或者下河劃船,盡情陶醉在大自然中。1931年11月19日,他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
3.徐志摩的詩歌作品:播放歌曲《偶然》《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片段,出示《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再讓學(xué)生說說讀過的志摩的詩。
二、初讀詩歌,談?wù)劯惺堋?/p>
情境營造:正如英年早逝的徐志摩是他生命中三位女性永遠的珍藏一樣,康橋的生活和康橋的一切在徐志摩的一生中也是一個永遠的情結(jié)。
《再別康橋》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禈颍磩,英國著名劍橋大學(xué)所在地?禈虻囊磺,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請自由朗讀本詩。讀后,用一句話說說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三、再次研讀,鑒賞詩歌。
1.朗讀指導(dǎo):欣賞配樂朗讀,先讓學(xué)生讀,再范讀,學(xué)生能找出差距。
注音:荇(x靚g) 斕(l醤) 畔(p鄋) 溯(s「藎╣ o)
語氣:舒緩、低沉。
節(jié)奏:輕柔、和諧、回環(huán)復(fù)沓。
押韻:每節(jié)押韻、節(jié)節(jié)換韻。
2.內(nèi)容研討——讀懂詩人。
新詩的內(nèi)容有很多值得探討之處,諸如語言的運用、意境的創(chuàng)設(shè)、情感的變化、結(jié)構(gòu)的安排等,現(xiàn)在,請大家任選一個學(xué)習(xí)主題,認真研讀課文。研讀過程中,在筆記本上隨時寫下自己的感受。讀后,學(xué)生交流。
可以將問題細化為:(1)你覺得哪些詞語或句子的運用體現(xiàn)了作者的匠心?
“招搖”:青荇隨水流晃動的姿態(tài)在詩人眼里是輕松自在的,又仿佛在招手歡迎!罢袚u”用擬人手法,表達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愛。
“漫溯”:聽從心靈的召喚,隨意地追尋往日的足跡。“漫溯”一詞既可見作者對康橋的依戀,也顯現(xiàn)了詩人的瀟灑風采,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沉淀”:與“揉碎”一詞相照應(yīng),舊地重游,人事已非,依稀可見往日有過的理想和愿望。“沉淀”二字包含著對往日的追憶,更隱含了對現(xiàn)實的無奈。
首尾分別用了“輕輕”和“悄悄”,“輕輕”“悄悄”“沉默”營造了寂然無聲、依依惜別的氛圍!拜p輕”側(cè)重客觀狀態(tài),而“悄悄”著重主觀意向,寫出詩人不愿擾亂康河原有的恬靜與美麗,更顯出對康橋的一往情深。
兩個比喻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擬人手法:夏蟲也為我沉默。
。2)大千世界的客觀景物我們稱為“物象”,當物象出現(xiàn)在詩中,變成詩人筆下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情感,“物象”就變成了“意象”(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這首詩是通過一組意象來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種氣氛,那種藝術(shù)境界,我們就稱之為意境。這首詩中出現(xiàn)了哪些意象?你最喜歡其中的哪個意象?
意象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金柳”,為什么不說楊柳、綠柳而要說金柳?夕陽照耀下的柳樹,充滿了依戀的柔情。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把柳樹比為新娘,連影子都是燦爛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么徐志摩卻愿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軟泥”讓人們聯(lián)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表現(xiàn)了水草的快活與輕松。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
“夏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仿佛知道詩人的心聲,為他停止了夏夜的例行歌唱。在有情人的筆下,蟲聲會報春,“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紗窗”;花鳥會哭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與上面的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3)在古典詩歌中,彩云、金柳、青荇、天上虹等意象具有怎樣的文化傳統(tǒng)?
“霽月難逢,彩云易散”是形容美麗而倔強的晴雯的;“金閨花柳質(zhì),一載赴黃梁”,是描寫純潔善良的迎春的;“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比犴橈h拂的荇菜用來比喻窈窕賢淑的女子!对賱e康橋》在傳情達意時總是有意無意地選擇那些色彩繽紛,靜謐柔美的意象來表達濃郁的女性情思,這或許是與詩人對母?禈蚯槿税愕陌V戀,慈母般的摯愛的情感有關(guān),或許也與他置身中國傳統(tǒng)文化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有關(guān)。
(4)在回憶往昔、揮別康橋的過程中,作者的感情經(jīng)歷了怎樣的起伏波動呢?
開頭“輕輕的來”,奠定了作者對康橋的依依不舍之情,“金柳”“青荇”兩節(jié)進一步表達了對康橋的無限依戀;拜倫潭里“沉淀著彩虹似的夢”,依稀可以想見當年的豪情壯志,而這些如今都已成幻夢,令人惆悵不已;“撐篙漫溯”“放歌星輝”是在想象,將對康橋生活的再一次重溫,也將詩人的感情提升到了最高點;但轉(zhuǎn)眼間回到現(xiàn)象,“忽然間想起這是一個分手的夜”,無限惆悵重回心中。而對康橋的依戀之情貫穿始終。
3.移情入境,讀出自己。
羅曼•羅蘭說:“從來就沒有人讀書,只有人在書中讀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或檢查自己!遍喿x詩歌時我們常常情不自禁地聯(lián)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處的社會或自己正經(jīng)歷的時代,進而與作者產(chǎn)生心靈的共鳴。從這首《再別康橋》里,你讀到的是怎樣的自己?請說說本詩最打動你的地方。
舉例:“不帶走一片云彩”的灑脫;夕陽里再見金柳的羞澀和喜悅;理想破滅的傷感等等。
四、對比賞析與結(jié)構(gòu)重組。
1.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離別讓我們的人生充滿了感傷,也充滿了依戀,更讓許多東西變得美好。離別也是文學(xué)創(chuàng)作永恒的主題。回顧我們學(xué)過的經(jīng)典詩詞,你記憶中最難忘的離別詩篇是什么?《再別康橋》跟它們相比,有哪些不同?
學(xué)生背誦離別詩名句:
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在這首詩里,(1)告別對象由人間轉(zhuǎn)向天空的云彩,跳出了“執(zhí)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2)詩人為別離創(chuàng)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環(huán)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chǎn)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3)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shè)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見機器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對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給人一種清新感。
2.這首詩中,引用最多的詩句是“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我們學(xué)過的唐詩中,有沒有見過“揮手”?請把有“揮手”的唐詩背誦出來。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現(xiàn)在請仿照《送友人》,把《再別康橋》改寫成一首五言律詩。
示例:
再別康橋
康橋夕陽中,晚云紅似火。金柳蕩艷影,青荇搖柔波。
清泉彩虹夢,星輝長篙歌。揮手悄離別,夏蟲也沉默。
板書設(shè)計:
。ㄕf明:板書設(shè)計力求簡潔而含蓄。“愛”和“美”既是徐志摩的人生追求,也是《再別康橋》一詩給人的最主要印象,徐志摩對康橋的愛體現(xiàn)在再聚康橋之時的喜悅與再別時的依戀,而本詩的意象、語言均給人極美的享受。而縈繞在詩人心頭和詩句行間的是揮不去的離愁和別不了的舊夢。)
資料卡片:
1.關(guān)于徐志摩。
梁啟超說:“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國新詩壇的基礎(chǔ)!焙m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xiàn)的歷史!
2.我所知道的康橋。
“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
“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3.其他名詩。
偶 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zhuǎn)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詩歌二首 篇3
教學(xué)目標
1.通過學(xué)習(xí)這兩首詩歌,了解惠特曼、葉賽寧兩位世界級詩歌大師,引起學(xué)生的閱讀興趣。
2.了解并嘗試運用幾種鑒賞詩歌的方法。
3.深刻領(lǐng)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xué)重點
通過教師范讀、學(xué)生朗讀相結(jié)合的方式,引導(dǎo)學(xué)生把握詩歌的關(guān)鍵詞句,結(jié)合詩人的經(jīng)歷、背景、創(chuàng)作風格等,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xué)難點
理解詩歌描寫對象——“橡樹”“母狗”寄托的情感與表達的內(nèi)涵。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xué)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新課。
1855年,美國一個極其平凡的年輕人,自費印發(fā)了一本薄薄的詩集,卻激起了軒然大波。當時一些保守人士極盡非難與詆毀。甚至當時文壇領(lǐng)袖惠蒂埃將它扔進了火爐。幸好文壇泰斗愛默生、梭羅大為贊賞,視為奇絕,使這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年輕人最終成為享譽世界、聲震寰宇的大詩人。他就是19世紀美國民主主義詩人——瓦爾特·惠特曼。他那本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詩集就是《草葉集》。
二、走近惠特曼(多媒體——照片及文字介紹)。
沃爾特·惠特曼(1819—1892),是19世紀美國杰出的民主主義詩人。他是個木匠的兒子,自幼參加各種勞動,讀過幾年小學(xué)。后來他又當過鄉(xiāng)村教師、記者、木工、建筑師和政府的職員。他與下層人民群眾有著長期、廣泛的接觸,富有民主思想。在南北戰(zhàn)爭中,他站在北方先進的資產(chǎn)階級一邊,反對南方的奴隸制。
1845年回到布魯克林定居,他常常穿著長外套,戴著高帽子,挎著手杖出沒于上流社會。他天性散漫,感情豐富,坦率真實,卻為傳統(tǒng)禮節(jié)所不容。他生性叛逆,自稱是極端分子中的極端分子。
惠特曼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寫作自由體的詩歌。1855年他自費印行了《草葉集》第一版。這個薄薄的詩集可以說是美國詩歌的大膽革新,非但未能引起文學(xué)界充分的注意,甚至遭到劈頭蓋臉的批評。只有當時的大詩人愛默生肯定了這本不同凡響的詩集,贊揚了它新穎的思想、樸實的語言、大膽的創(chuàng)造。此后,《草葉集》每出一版,就增加新的篇章,到1882年,已經(jīng)是收有372首詩的巨著了。
惠特曼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以高亢的聲調(diào),表現(xiàn)著開拓者的豪放氣魄,歌頌了他先進的國家、普通的人民群眾、富于民主和自由傳統(tǒng)的民族精神?梢哉f,“草葉”是象征人民的,惠特曼以此贏得了美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愛戴。
今天我們通過一株橡樹,進一步了解惠特曼以及他的不朽詩作——《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見一株活著的橡樹正在生長》。(板書詩題。)
三、朗讀并鑒賞。
1.教師范讀。學(xué)生不看教材,聽讀詩歌。
提問:這是一株什么樣的橡樹,如此吸引桀驁不馴的惠特曼?最好能用你聽到的詩歌中的詞語。
孤獨(詩中反復(fù)出現(xiàn)) 快樂 粗壯 挺拔
學(xué)生自由回答,教師不作評價。
2.學(xué)生放聲自由朗讀。
。ㄒ螅褐辽倮首x三遍,并在書中畫出描寫概括橡樹特點的詞語。)
3.學(xué)生齊讀,并回答問題。
引導(dǎo)學(xué)生注意詩人反復(fù)強調(diào)的詞句:孤獨——“沒有一個同伴”“獨自生長”“沒有一個朋友,也沒有一個情人”;快樂——這么多“快樂”的葉子;粗壯、剛直、雄健等。
4.惠特曼熱愛自然,那么面對自然界萬物生靈,詩人為什么要寫這株“孤獨”的橡樹呢?(再讀課文。)
抓住關(guān)鍵詩句:“令我想到我自己”“是一種奇異的標志”“使我想到了男性的愛”等。更重要的是兩處“我卻不能”,重復(fù)強調(diào),體現(xiàn)詩人欽羨之意。
我們可以感悟到什么?(可以運用“知人論世”法來鑒賞,即結(jié)合詩人的經(jīng)歷與寫作背景,學(xué)生可以自由暢談自己的理解,但要注意結(jié)合文本,不可憑空杜撰。)
解讀:這株高大奇異的活橡樹,一個昂然屹立的剛健而孤獨的形象,正是詩人在追求理想的漫漫征途中所產(chǎn)生的孤獨與憂悶的象征。而面對開拓中的孤獨前行,樂觀的“橡樹精神”正是作者的理想。
5.體會惠特曼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譯文比較。
與飛白的翻譯作比較,通過比較譯文,提高語言的準確表述能力,進一步理解惠特曼的思想與詩作手法。
我在路易斯安那看見一棵櫟樹正在生長
我在路易斯安那看見一棵櫟樹正在生長,
他獨自屹立著,樹枝上垂著苔蘚,
沒有任何伴侶,它在那兒長著,迸發(fā)出暗綠色的歡樂的樹葉,
它的氣度,粗魯,剛直,健壯,使我聯(lián)想起自己,
但我驚訝于它如何能孤獨屹立
附近沒有一個朋友而仍能迸發(fā)出歡樂的樹葉,因為我明知我做不到,
于是我折下一根小枝上面帶有若干葉子,并給它纏上一點苔蘚,
帶走了它,插在我房間里在我的眼界內(nèi),
我對我親愛的朋友們的思念并不需要提醒,
。ㄒ驗槲蚁嘈沤鼇砦覍λ麄兊乃寄顗旱沽艘磺,)
但這樹枝對我仍然是一個奇妙的象征,它使我想到男子氣概的愛;
盡管啊,盡管這棵櫟樹在路易斯安那孤獨屹立在一片遼闊中閃爍發(fā)光,
附近沒有一個朋友一個情侶而一輩子不停地迸發(fā)出歡樂的樹葉,
而我明知我做不到。
思考:你覺得哪個翻譯更好,或某一句的譯文哪個更好?(好的標準:語言準確、生動;符合詩人的思想感情。)
學(xué)生自由交流。
如:live-oak 活著的橡樹——櫟樹
manly love 男性的愛——男子氣概的愛
五、結(jié)語。
在欣賞這首詩歌時,我們運用了哪些方法、技巧?(知人論世法、意象法、關(guān)鍵詞句法……)
詩人惠特曼被稱為現(xiàn)代美國詩歌之父,開創(chuàng)了一代詩風。僅僅一首詩,一節(jié)課,是不足以感知他的詩歌魅力的。希望同學(xué)們課下能夠閱讀他的《草葉集》,去感受他的博大胸襟,感受他的豪放灑脫。
最后,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朗誦這首詩。
六、布置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完成課后“積累”中第二題的1、2、3、4,以及“思考與討論”中的第一、二題。
第二課時
一、了解詩人葉賽寧(多媒體——圖片文字)。
。ǹ创笃聊唬
一百年才出現(xiàn)的詩人。
詩壇的奇跡。
俄羅斯的驕傲。
偉大的民族詩人。
像個地震儀,他捕捉到時代的震波。……我不知道在俄羅斯還有比他更富于民族性的詩人了。
這些贊美都是送給一位偉大詩人的,他就是——葉賽寧。
(大屏幕)
葉賽寧是繼普希金之后最閃亮的名字,是“俄羅斯詩人當中最具俄羅斯民族特色的詩人”,諾貝爾文學(xué)獎獲得者帕斯捷爾納克曾袒露自己的心聲,說他“喜歡葉賽寧的全部作品”,因為葉賽寧“是表現(xiàn)民族精神和民族傳統(tǒng)的極其典型的俄羅斯詩人”,因為葉賽寧“出色地捕捉到了俄羅斯的鄉(xiāng)土氣息”。如今,無論是在俄羅斯本土,還是在俄羅斯境外,人們只要談起俄羅斯詩歌,便會首先想到普希金及葉賽寧。
葉賽寧于1895年出生在梁贊省的一個農(nóng)民家庭,不滿3周歲的時候就被寄養(yǎng)到外祖母家,并在那里度過了童年。其間,外祖母對他講述的許多民間故事,無不深深印在幼小的葉賽寧的腦海里。他天真活潑,善于思考。葉賽寧的外祖母可以說是詩人“最早的老師”,對詩人創(chuàng)作才能的發(fā)揮有著深刻的影響。
葉賽寧15歲便開始寫詩,早期的詩歌在莫斯科的《處女地》報和《帆》《曙光》等雜志上相繼發(fā)表。他的第一本詩集《掃墓節(jié)》于19xx年出版。葉賽寧的詩富有濃郁的大自然氣息,把讀者帶到了俄羅斯鄉(xiāng)村大自然的自由廣闊天地,那里有“眼睛會說話”的白樺樹,有綠茵茵的草原和白色的羊群,有閃著銀光的河流……在俄羅斯詩壇上,葉賽寧一開始就被公認為“大自然的歌手”,絢麗多彩的大自然景色,是他詩歌形象、聲音、色彩的搖籃,也是他傳達細膩情感得心應(yīng)手的藝術(shù)手段。
詩人創(chuàng)作出抒寫大自然的一首首美不勝收的杰出詩篇。葉賽寧愛花草樹木,視動物為朋友:他愛自然界的一切。如今,全人類都應(yīng)該感謝葉賽寧,哪怕僅僅因為他以自己的詩讓全世界都深刻體會到熱愛和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因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大自然才是美的化身和美的源泉。
葉賽寧的代表作有抒情詩《母牛》《狗的歌》《乞討的小姑娘》,組詩《波斯抒情》和長詩《安娜·斯涅金娜》等。他的詩極富感染力和藝術(shù)魅力,而這正是因為詩人內(nèi)心充滿真摯。作為天才詩人,葉賽寧成熟得早,發(fā)出了耀眼的光芒,又像一顆“人間的流星”——他只活了30歲,最終因精神抑郁癥在圣彼得堡(前列寧格勒)的一家旅館里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
二、鑒賞詩歌。
1.學(xué)生自讀。
要求:在熟讀的基礎(chǔ)上,運用上節(jié)課分析《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見一株活著的橡樹正在生長》的方法,自我賞析《狗的歌》。(15分鐘,寫自讀筆記。)
2.學(xué)生自由交流。
3.個別提問,說說自己對此詩的理解。
。ń處熀唵吸c評,要求學(xué)生注意情感的把握,尤其是詩中“母狗”的形象。走進詩歌的每一個詩句、意象,去和詩人的心靈碰撞。)
4.教師引導(dǎo)分析。
。1)《狗的歌》你覺得是一首什么樣的歌?
。ㄆ鄳K、悲涼、催人淚下……)
。2)你通過哪些情節(jié)或詩句體會到的?
帶問題朗讀詩歌(至少兩遍)。
引導(dǎo)學(xué)生注意以下詩句:
、倌腹窂脑绲酵頁釔壑男」,用舌頭舔梳它們身上的茸毛。
表示舔得認真周到,突出了母狗的愛子之情。
②母狗沿著雪堆奔跑,跟著主人的腳跡追蹤。
表示和主人寸步不離,傳神地表達出難以割舍的焦急之情。
③那牛欄上空懸掛的月牙,好像是它的一個小寶貝。
月牙兒是美的,自己棕黃的小寶貝也是美的。因了思念小狗,所以錯覺中那月牙竟似自己的孩子。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④只有兩只狗眼在無聲地滾動,宛若閃亮的金星跌落雪面。
用金色的星星比為眼淚,純潔而晶瑩,更加突出了思子之情的圣潔。
⑤主人愁眉不展地走過來,一古腦把七只小狗裝進麻袋。
“愁眉不展”也許是心有苦衷,可當他處置這些小狗時“一古腦”,毫不顧忌母狗的感受,何其殘忍。
⑥當人們嘲笑地向它扔擲石塊,像是扔過一串串賞錢。
人們多么殘忍、冷酷無情。面對狗媽媽失子的痛苦哀鳴,竟然冷酷地扔石塊。
。3)葉賽寧描寫這只失去孩子的母狗,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①表達了對母狗——自然萬物,真摯的愛與同情。
②寫人們的冷酷和殘暴,實際上是寫社會上人與人的對立,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
、勰腹废笳髁松鐣媳晃耆杵哿璧娜,詩人借以寄托真摯的愛與同情。
(4)總結(jié)。
同學(xué)們的理解都很好,有的深入文本體會作者的感情,有的結(jié)合社會背景,感悟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懷。俄羅斯詩人鮑科夫說:“葉賽寧,就是大自然;葉賽寧,就是心靈;葉賽寧,就是創(chuàng)造出人間一切美好事物的偉大的愛!彼脑娛切撵`與大自然撞擊的火花。對于動植物出自肺腑的真摯同情,使葉賽寧超越了詩人與動植物分界的空間,從他的詩琴上彈奏出一曲曲動人情腸以至催人淚下的愛的旋律來,他在用寫人的情感來寫動物。
三、譯文比較。
狗 之 歌
〔俄〕葉賽寧
早晨,在黑麥稈狗窩里,
破草席上閃著金光:
母狗生下了一窩狗崽——
七條小狗,茸毛棕黃。
她不停地親吻著子女,
直到黃昏還在給它們舔梳,
有如雪花兒融成了水滴,
乳汁在她溫暖的腹下流出。
晚上,雄雞蹲上了
暖和的爐臺,
愁眉不展的主人走來,
把七條小狗裝進了麻袋。
母狗在起伏的雪地上奔跑,
追蹤主人的足跡。
尚未冰封的水面上,
久久泛起漣漪。
她舔著兩肋的汗水,
踉踉蹌蹌地返回家來,
茅屋上空的彎月,
她以為是自己的一只狗崽。
仰望著藍幽幽的夜空,
她發(fā)出了哀傷的吠聲,
淡淡的月牙兒溜走了,
躲到山岡背后的田野之中。
于是她沉默了,仿佛挨了石頭,
仿佛聽到奚落的話語。
滴滴淚水流了出來,
宛如顆顆金星落進了雪地。
你更喜歡哪篇譯文?為什么?(找到譯文中有較大出入的詩句或詞語,通過比較分析,進一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如:
1.雪花融化成一滴滴的水,在它溫暖的肚皮下流過!腥缪┗▋喝诔闪怂,乳汁在她溫暖的腹下流出。
2.主人愁眉不展地走過來,一古腦把七只小狗裝進麻袋!蠲疾徽沟闹魅俗邅恚哑邨l小狗裝進了麻袋。
3.當人們嘲笑地向它扔擲石塊,像是扔過一串串賞錢!谑撬聊,仿佛挨了石頭,仿佛聽到奚落的話語。
四、結(jié)語。
高爾基曾說:“依我看來,在俄羅斯文學(xué)中,他(指詩人葉賽寧)是第一個如此巧妙而且懷著如此真摯的愛來描寫動物的!闭且驗橛辛诉@種愛,他才成為一個最獨特的詩人,才被譽為“天才詩人”。
當我們這個看上去日益繁榮的地球,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在消失,一個個珍稀動植物在滅絕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yīng)該多讀一讀葉賽寧?學(xué)會用他的愛,去愛自然,愛世界,這才是真正的“大愛”“博愛”。
讓我們再一次朗讀這首《狗之歌》。
詩歌二首 篇4
教學(xué)目標
1.進一步了解詩歌朗讀的技巧,并運用朗讀知識反復(fù)詠讀《詩歌二首》。
2.通過對詩歌語言的品味欣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推敲,培養(yǎng)學(xué)生的閱讀欣賞能力,理解詩歌所描繪的意境,提高學(xué)生的想象能力和鑒賞能力。
教學(xué)重點
通過對詩歌語言的品味欣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xué)難點
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推敲,培養(yǎng)學(xué)生的閱讀欣賞能力,理解詩歌所描繪的意境,提高學(xué)生的想象能力和鑒賞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xué)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新課。
在中國詩歌史上有很多詩人寫過描繪田園風光的詩篇,其中有一位詩人被后人視為無法逾越的高峰。他在詩的題材上進行了前無古人的開拓,在詩的語言上達到了時代的高度,以至盛唐山水詩人不得不有所回避。他是誰呢?他就是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今天我們將通過對他的作品《歸園田居》的學(xué)習(xí),來感受他獨特的魅力,同時提高我們在詩歌鑒賞方面的能力。
二、學(xué)習(xí)《歸園田居》。
1.回顧作者簡介,背誦有關(guān)作品,體會詩人的心境及生活態(tài)度。
陶淵明(約365—427),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jié)”,潯陽柴桑人,東晉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陶淵明生于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
他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于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期就處于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xué)仕時期,從他29歲到41歲(重點指辭去彭澤縣令這件事)。第三時期,歸田時期,歸田后的20多年,是他創(chuàng)作最豐富的時期。
詩歌特征:一種是平淡自然、疏散沖淡。主要指那些田園詩,用語質(zhì)樸自然,清新疏朗,人們常引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可謂是此類詩的代表。另一種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詠史擬古之作,用語豪邁剛烈,感情激越。人們所稱道的《詠荊軻》以及被魯迅稱為“金剛怒目”式的“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讀山海經(jīng)》其十)便屬這一類。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
思考: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2.整體感知。
。1)反復(fù)朗讀詩歌,注意讀音:穢、荷、狹、沾、違。
(2)體會詩人的感情,小組比賽朗讀。
詩人充滿了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回歸田園的志向抱著堅守的態(tài)度,所以即使農(nóng)家艱苦的勞作,也不能磨滅他對于田園生活的喜愛。
(3)思考: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生活圖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
去南山勞作一天的生活圖景。樂觀向上。
3.賞析詩歌(想象情景,體會意境與感情)。
。1)前四句:“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倍冀淮四男﹥(nèi)容?
勞作的地方,禾苗的長勢,日出而作,日落而歸。
思考:盡管“草盛豆苗稀”,但作者的勞動熱情和心情怎么樣?想象一下夜歸時的圖景。
熱情高漲,倍加勤勞。歸家的滿足和快樂。內(nèi)心充實而自由。
有明月、夜風,詩人扛著鋤頭,在月夜下歸家,有點心急,卻又對這種歸隱田園的生活感到很滿足。
思考:這四句在煉字上有什么特點?
“盛”“稀”是對比而用。似乎也暗示了亂臣當?shù)。而“晨”“月”都是時間的代名詞,揭示了勞動的時間跨度。而“理”“荷”又寫出了勤勞和自得其樂的心情。
齊讀前四句,讀出情感。
。2)后四句:“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寫道路、草木、露水有何用意?后兩句的作用是什么?
都是農(nóng)家夜晚的自然景物,草木和露水顯然阻止了歸家的路,且使疲憊不堪的詩人更加艱難。露水沾衣,有幾分涼意,不知詩人心底如何感想。
而后兩句則點明了全詩的主旨,也點明了詩人心底所想,即使農(nóng)家勞動艱辛,也會堅守田園。表達了詩人堅定的志趣,全詩的情感也達到了高潮。
。3)理解了詩的內(nèi)容和情感后,進一步有感情地朗讀全詩,達到當堂背誦。
三、擴展閱讀。
思考:下面這首詩表現(xiàn)出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情趣?
歸園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時復(fù)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地日已廣,?炙敝粒懵渫菝。
賞析:淳樸的民風,單純的人際關(guān)系,讓詩人的心靈如魚得水,在這里,所擁有的只是愉悅和寧靜。此時的詩人已經(jīng)不再是文人,而將自己完全改造成一位農(nóng)夫,“短褐穿結(jié)”。他的所有喜悅與擔心只同自己的農(nóng)夫生活密切相關(guān),擁有自然,也就擁有了自己的一切生命。
四、布置作業(yè)。
背誦詩歌,將此詩擴寫為一篇散文。
板書設(shè)計
歸園田居
陶淵明
“盛”“稀”暗示了亂臣當?shù)馈?/p>
“晨”“月”寫出了勞動的時間跨度。
勞作生活的情景——愿(返璞歸真)
“理”“荷”勤勞和自得其樂的心情。
“狹”“沾”辛苦卻又快樂。
第二課時
一、導(dǎo)入新課。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xiàn)在,酒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市場,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他們或借酒澆愁,或借酒助興,或借酒交友,或借酒抒發(fā)情感等!讹嬀啤肥且唤M五言古詩,大都表達了陶淵明酒中的樂趣和對人生的感慨。今天我們就來學(xué)習(xí)《飲酒》詩中的一篇。
二、學(xué)習(xí)《飲酒》。
1.介紹作者和相關(guān)知識。
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后親友私謚靖節(jié)。東晉潯陽柴桑(今九江市)人。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XX年間最杰出的詩人。陶詩今存125首,多為五言詩。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飲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語態(tài)或指責是非顛倒、毀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xiàn)詩人退出官場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xiàn)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從詩的情趣和筆調(diào)看,可能不是同一時期的作品。東晉元熙二年(420),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殺之自立,建劉宋王朝!讹嬀啤芳匆员扔魇址[晦曲折地記錄了這一篡權(quán)易代的過程,對晉恭帝以及晉王朝的覆滅流露了無限的哀惋之情。此時陶淵明已躬耕隱居多年,亂世也看慣了,篡權(quán)也看慣了,但這首詩仍流露出他對世事不能忘懷的精神。
2.老師范讀,學(xué)生齊讀、自由讀。注意把握全詩的情感基調(diào)。
3.整體感知。
。1)反復(fù)朗讀詩歌,注意讀音:廬、喧、籬。
(2)體會詩人的感情,小組比賽朗讀。
。3)思考: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生活?表達了詩人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
遠離塵囂,置身于自然中,清靜美好自然的生活。表現(xiàn)詩人灑脫、恬淡、追求自由的生活態(tài)度。
4.賞析詩歌(想象情景,體會意境與感情)。
。1)前四句:“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痹娙司幼≡诒娙司劬拥牡胤,為何沒有車馬喧囂的煩惱?為何生活如此安靜,心靈如此安寧?
詩人身居人世,并非無俗事紛擾,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心境超脫世俗,不為名利所惑,不慕官場榮祿。因而“心遠地自偏”(平和的心態(tài)必然擁有平和的生活)。
。2)賞析后六句。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神來之筆:寫景。)
描寫自己采菊東籬時無意偶見南山,南山靜穆超然的勝景與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交感融合,表現(xiàn)了一種超凡脫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宋代大詩人蘇軾贊嘆:“因采菊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東籬的凌霜黃菊,蒼翠超然的南山,這些大自然高潔淳樸的美好景致與結(jié)廬人境卻超凡脫俗的詩人融為一體,形成人與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在這種意境中包含著豐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脫俗,舍棄功名利祿,歸隱田園,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會見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脫俗的悠然。這種人與自然合一的詩情畫意、哲理的意境,是“無我之境”。(想象采菊老人悠然自得的神情。)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秋日夕照圖。)
菊花黃、南山青、夕陽紅、山氣飄、飛鳥還,大自然恬淡飄逸,各有所歸,人與鳥兒知倦而歸,詩人心如止水,如明鏡。大自然的純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從大自然中折射出來。
聯(lián)系:《醉翁亭記》“夕陽在山,人影散亂,樹林陰翳,鳴聲上下”。
對比:《天凈沙·秋思》“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主旨句:抒情。)
“真意”既指未受官場污染的淳樸民風,也指作者所追求的人生真諦。“真”也可理解為“返璞歸真”,此情此景,心中體會,難以言表。
5.在充分理解詩歌的基礎(chǔ)上,朗讀全詩,爭取當堂背誦。
三、擴展。
思考:在下面這首詩中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飲酒(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異境。
一士長獨醉,一夫終年醒;
醒醉還相笑,發(fā)言各不領(lǐng)。
規(guī)規(guī)一何愚,兀傲差若穎。
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
四、布置作業(yè)。
積累一下與“酒”有關(guān)的詩句。
板書設(shè)計
飲 酒
陶淵明
人境而心遠:結(jié)、無、喧
生活之景:采菊、見山、山氣、飛鳥真意:追求之真(自然、恬淡、自由的生活)
詩歌二首 篇5
九 外國詩歌二首
教學(xué)目標
1.正確把握詩歌的節(jié)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2.通過反復(fù)朗讀及對關(guān)鍵詩句的理解,體會詩歌的主旨,理解詩歌中的意象。
3.學(xué)習(xí)并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結(jié)合詩人的寫作背景及創(chuàng)作風格,理解詩歌,提高學(xué)生的鑒賞能力。
教學(xué)重點
學(xué)習(xí)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把握重點詩句,理解詩歌的情感。
教學(xué)難點
找到合適點,進行比較分析。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xué)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新課。
當代作家林賢治認為詩人有這樣兩類:一類屬于天空,一類屬于土地。他說李白屬于天空,而杜甫屬于土地。根據(jù)你所查找的有關(guān)惠特曼和葉賽寧的資料,你認為他們屬于哪類?
(學(xué)生自由回答,注意引導(dǎo)學(xué)生關(guān)注詩人的風格特點。)
林賢治認為:土地對于西方詩人來說,往往表現(xiàn)為一種“大地感”,惠特曼是其中最顯著的例子。還說:俄國詩人普希金、勃洛克是屬于天空的,涅克拉索夫和葉賽寧,則是屬于土地的。
從同學(xué)們的介紹中可以看出二位詩人都熱愛自然,喜歡贊美自然。今天我們就來走近這兩位“土地”詩人。
二、詩歌朗讀。
1.學(xué)生朗讀(預(yù)習(xí)反饋),學(xué)生點評(節(jié)奏、情感等)。
2.教師范讀,學(xué)生點評。
三、比較閱讀。
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鑒賞這兩首詩歌。首先獨立閱讀、比較(約10分鐘),寫在筆記上。然后同學(xué)自由交流(約10分鐘)。
四、布置作業(yè)。
整理課堂比較閱讀的內(nèi)容。
第二課時
一、朗讀詩歌。(齊讀。)
二、學(xué)生討論。
學(xué)生發(fā)表個人觀點。
(要求:發(fā)言之前,先說自己從哪些或哪個方面進行比較,然后具體闡述。)
三、教師總結(jié)。
首先表揚鼓勵,再說老師從哪幾個方面進行比較(不是答案,是交流)。
1.情感比較。
同以自然為寫作對象,但惠特曼表達了對自然的崇拜(崇拜它向上的原始的活力);而葉賽寧表達的是對人類無視自然生物的譴責,和對動物的真摯同情、熱愛(也有人認為是對現(xiàn)實社會的委婉諷刺)。
(讓學(xué)生思考這點區(qū)別,并從詩歌中找到相關(guān)的詩句體會、說明。)
2.意象比較。
在惠特曼筆下,那株橡樹中融合了詩人自我的形象與追求——“令我想到我自己”。而《狗的歌》,詩人從旁觀者的角度,寫出了對母狗的深切同情(有人認為母狗與人類的關(guān)系,是影射社會中人與人的對立關(guān)系)。
。ńY(jié)合作者的寫作背景與經(jīng)歷主要分析《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見一株活著的橡樹正在生長》。)
3.寫作手法比較。
《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見一株活著的橡樹正在生長》運用反復(fù)與象征。如:描寫橡樹的“孤獨”與“快樂”的詩句,運用了反復(fù),強調(diào)了橡樹的特征。這株橡樹,從整首詩來看,它是詩人個人經(jīng)歷的象征,更是詩人追求的一種精神——樂觀、執(zhí)著……
《狗的歌》中詩人善用對比的方法而使對立的形象更加鮮明,母狗真摯的愛與人的殘忍形成鮮明的對比;巧妙插入景物描寫,襯托哀情,把母狗的悲痛描寫得十分凄美;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寫出母狗對小狗的愛和母狗內(nèi)心的凄涼。
四、結(jié)語。
我們可以找到很多的對比點,我們還可以和詩人其他的詩歌進行對比,也可以和不同風格的作品進行對比。通過對比我們可以更鮮明地感受到作品的風格、思想感情……
我們曾說,這兩位詩人都是“土地”詩人,不僅僅因為他們在詩歌中用熾熱的詩句贊美自然,更重要的是他們能以深厚的、宏闊的大地感,歌詠一種力量,一種大愛的情懷。希望課后同學(xué)們能讀一讀他們的詩歌,用詩人的情懷去生活,去關(guān)注世界。
五、布置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兩首詩。
2.課外選擇一首詩和課文其中一首進行對比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