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現代詩歌二首
第3課 現代詩歌二首
教學目標
1.學習新詩的鑒賞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讀中領會詩歌的美。
2.通過詩中意象和語言的賞析,體會詩人內心深厚的感情。
教學重點
學習新詩的鑒賞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從詩中讀出個人的獨到理解。
教學方法
本課的教學意在使學生培養起對新詩的欣賞興趣,初步了解新詩鑒賞的基本知識,學習感受新詩語言和意境的技能。為此,本詩的教學采用如下方法:
1.知人論世法:如徐志摩短暫而豐富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與他對詩歌的美學追求有著密切的聯系,也與本詩所表達的情感息息相關。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與康橋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種相似性。引導學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對詩境的理解,同樣也能發現康橋情結在詩中的隱喻意義。
2.品讀入境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注意領會意象的特殊內涵,品味詩的意境及詩中蘊涵著的詩人情感。
3.對比鑒賞法:在對比鑒賞中領會詩的獨特藝術魅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聞一多《七子之歌》
這是1925年我國著名詩人聞一多所作的《七子之歌》的首篇,曾經由一位7歲的女孩在電視紀錄片《澳門歲月》中演唱,它所飽含的悲憤、孤苦、企盼之情,是那樣感人肺腑,撼人心魄。聞一多詩作的影響力和感染力于此可見一斑。今天我們要共同賞析的是聞一多為他因病早逝的女兒所寫的一首葬歌,從四節詩行中我們一同感受作者深沉、凝重而又復雜的情感。
二、作者介紹。
聞一多(1899—1946),本名家驊。現代著名詩人、學者。他是現代新格律詩體的倡導者和卓有成效的實踐者。他主張新詩應該講三美原則:“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筑的美”。他的詩篇有的充滿諷刺、批判色彩,有的充滿深沉、熾熱的愛國主義激情,表現了五四反帝、反封建追求民主的時代精神。
1945年12月1日,國民黨特務制造了鎮壓進步學生的“一二•一”慘案,聞一多滿懷悲憤,撰文揭露真相,控訴黑暗,呼喚民主,親自為死難烈士出殯。他同廣大進步學生一起,組織了眾多的爭自由、反獨裁、反內戰的活動。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員李公樸慘遭暗殺,聞一多怒火中燒,悲憤難忍,在7月15日云南各界追悼李公樸的大會上,他面對國民黨特務,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發表了著名的演講,悲憤地表示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樣,前足跨出大門,后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的堅定決心。當天下午,聞一多在《民主周刊》社舉行記者招待會后回家的路上,慘遭殺害,時年不滿48周歲。
三、教師范讀,關注字詞、詩歌節奏、重音、語氣、語調等問題。
四、研讀賞析。
1.詩歌的副標題指出這是一首葬歌,詩文中哪些字詞或語句給予了相關提示?
該詩副題雖標為“葬歌”,卻沒有直接寫墳墓,而是通過小草、青松、陽光、清風等自然景物,以及夜鷹、青蛙、蝙蝠、蚯蚓等自然界小動物,從側面寫出了愛女的所葬之地,渲染和烘托出了墓地四周幽靜的環境氣氛。
2.明知愛女逝去,卻說她是哭累而睡,這其中滲透作者怎樣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