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現代詩歌二首
《再別康橋》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請自由朗讀本詩。讀后,用一句話說說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三、再次研讀,鑒賞詩歌。
1.朗讀指導:欣賞配樂朗讀,先讓學生讀,再范讀,學生能找出差距。
注音:荇(x靚g) 斕(l醤) 畔(p鄋) 溯(s「藎╣ o)
語氣:舒緩、低沉。
節奏:輕柔、和諧、回環復沓。
押韻: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2.內容研討——讀懂詩人。
新詩的內容有很多值得探討之處,諸如語言的運用、意境的創設、情感的變化、結構的安排等,現在,請大家任選一個學習主題,認真研讀課文。研讀過程中,在筆記本上隨時寫下自己的感受。讀后,學生交流。
可以將問題細化為:(1)你覺得哪些詞語或句子的運用體現了作者的匠心?
“招搖”:青荇隨水流晃動的姿態在詩人眼里是輕松自在的,又仿佛在招手歡迎。“招搖”用擬人手法,表達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愛。
“漫溯”:聽從心靈的召喚,隨意地追尋往日的足跡。“漫溯”一詞既可見作者對康橋的依戀,也顯現了詩人的瀟灑風采,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沉淀”:與“揉碎”一詞相照應,舊地重游,人事已非,依稀可見往日有過的理想和愿望。“沉淀”二字包含著對往日的追憶,更隱含了對現實的無奈。
首尾分別用了“輕輕”和“悄悄”,“輕輕”“悄悄”“沉默”營造了寂然無聲、依依惜別的氛圍。“輕輕”側重客觀狀態,而“悄悄”著重主觀意向,寫出詩人不愿擾亂康河原有的恬靜與美麗,更顯出對康橋的一往情深。
兩個比喻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擬人手法:夏蟲也為我沉默。
(2)大千世界的客觀景物我們稱為“物象”,當物象出現在詩中,變成詩人筆下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情感,“物象”就變成了“意象”(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這首詩是通過一組意象來表現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種氣氛,那種藝術境界,我們就稱之為意境。這首詩中出現了哪些意象?你最喜歡其中的哪個意象?
意象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金柳”,為什么不說楊柳、綠柳而要說金柳?夕陽照耀下的柳樹,充滿了依戀的柔情。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把柳樹比為新娘,連影子都是燦爛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么徐志摩卻愿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表現了水草的快活與輕松。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
“夏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仿佛知道詩人的心聲,為他停止了夏夜的例行歌唱。在有情人的筆下,蟲聲會報春,“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紗窗”;花鳥會哭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與上面的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