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教案設計(精選6篇)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教案設計 篇1
一、本課學習重點。
1、了解新聞寫作的特點,理清記敘文六要素。
2、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 。
3、體會本文語言的準確精練,感受我軍所向披靡、不可抵擋之氣勢 。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今天我們就一起到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走進那震撼人心的歷史瞬間吧!
作者簡介。
二、簡介作者:毛澤東(1893~1976):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湖南湘潭人。我們每位同學對毛主席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在這里老師不一一贅述,請同學們自己到書中、到網上查找資料,對這位偉大的人物了解得更清楚、更深入。
毛澤東在他漫長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響一曲豪歌。他留給后人的一卷雄偉詩詞,流光溢彩,瑰麗壯美,發黃鐘大呂之強音,吐山川日月之精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深處激起強烈的共鳴和回響。他的主要詩詞有膾炙人口的《沁園春•雪》、《卜算子•詠梅》、《水調歌頭•游泳》等。
毛澤東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詩人,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新聞工作者。他寫了數百篇消息、述評、評論、答記者問、調查報告、廣播講話等新聞作品,都始終貫穿著一種激昂慷慨、氣勢恢宏的崇高基調,讀來能使人熱血沸騰、心潮澎湃。在解放戰爭節節勝利的大好形勢下,他更是歡欣鼓舞,揮毫潑墨寫出一系列膾炙人口的戰爭報道。隨著歲月的流逝,盡管其作品已失去新聞價值,但其審美價值卻歷久不衰。
三、時代背景:
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第一年殲滅國民黨軍112萬人。1947年6月底,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以主力一部挺進中原,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在外線大量殲滅國民黨軍;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裝堅持內線作戰,收復失地。10月10日,解放軍總部發表宣言,號召全國人民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戰爭第二年,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152萬人,攻克大批國民黨軍重點設防的城市,為與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創造了條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軍連續進行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這則新聞發電之日正是遼沈戰役勝利結束之后,淮海戰役的前夜。
四、生字詞學習。
鄂(è) 豫(yù) 綏(suí)靖(jìng) 阻遏(è) 銳不可當(dǎng) 荻(dí)港 潰(kuì)退 殲(jiān)滅 要塞(sài) 二十八宿(xiù) 管轄(xiá)
五、新聞的概念、特點及寫法。
1、新聞:又稱消息,包括動態新聞、綜合新聞、典型報道、新聞述評等。
2、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新成就。
3、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 、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4、篇幅:短小精悍。
5、特點:真實性、及時性、準確性。
6、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六、整體感悟。
整體感悟一:
閱讀新聞,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你能分別理清這兩則新聞的六要素嗎?
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整體感悟。
整體感悟一:
閱讀新聞,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你能分別理清這兩則新聞的六要素嗎?
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整體感悟二:
①新聞的標題有引題、正題和副題,請問:它們分別有什么作用?選擇你手邊的報紙上的一則新聞來說明標題的作用。
②有同學提出:“我認為,如果把標題中的‘橫渡長江’改為‘勝利渡江’會更好。因為前者只說了這次軍事行動,后者不僅說出了軍事行動而且說出了結果。” 你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整體感悟三:
①電頭和導語 是新聞體裁中所特有的形式,它們有何作用呢?
②主體是新聞的主干,請你分析這兩則新聞的結構布局。
③新聞是客觀的事實報道,你能從客觀的敘述中感受到這兩則新聞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嗎?
七、閱讀方法指導:
1、看標題:標題大都能揭示新聞的主要內容。
2、看導語 :導語 是正文開頭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話,它扼要地揭示新聞的核心內容。
3、看主體:這是導語 之后對內容作進一步敘述說明的部分,也是表現主題、深化主題的決定性部分。
4、看背景:背景指的是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它有時隱含在主體之中。
5、看結語:它一般是對新聞主體的總結,有時也隱含在主體之中。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教案設計 篇2
【素質教育目標】
1、知識儲備點:
⑴ 掌握新聞常識。
⑵ 了解解放戰爭概況。
2、能力培養點:
⑴ 能寫作簡單的新聞。
⑵ 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3、情感體驗點:
感受解放戰爭中我軍的英勇氣勢。
【教學設想】
1、重點:掌握新聞知識。
2、難點: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3、教學思路:既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又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
【教具學具準備】
掛圖、投影儀、dvd 機;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本課目標〗
1、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2、掌握新聞常識,感受解放戰爭中我軍的英勇氣勢,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介紹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的背境導入。
二、課前熱身
1、給下列詞語中加粗的字注音:
潰退( ) 要塞( ) 阻遏( ) 銳不可當( )
2、解釋下列詞語:
業已 銳不可當
三、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介紹本課內容梗概。
2、四邊互動:
互動1:閱讀新聞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確閱讀新聞要的“三五六”(即三個特點,結構的五個部分,記敘的六個要素)。
互動2:朗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動3:再讀課文,劃分結構層次并概括主要內容。
互動4:導語前面的電頭起什么作用?
互動5:導語從哪幾個方面總領了全文?
互動6:主體部分是按什么順序來安排材料的?為什么要按這樣的順序來敘述?西路軍與東路軍是同時發起進攻作戰的,為什么先說東路軍,再說路軍?
互動7:文中寫西路軍所遇到的敵情時說“和中所遇敵情一樣”,請你用課文中的話說說中路軍所遇的敵情。
互動8:作者對西路軍的渡江情況作了哪兩面方面的評論?詳略是如何安排的,兩方面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么?
互動9:本文語言有什么特點?請找出文中的詞加以說明。
四、達標反饋
討論課后練習三。
五、學習小結
內容總結;方法歸納。
六、延伸拓展
到圖書館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閱當年報道解放戰爭的新聞史料,摘錄其中的導語部分,并注明出處。
第二課時
〖本課目標〗
學習《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教學過程〗
一、新聞復習,激趣引讀
電視,以其五彩繽紛的視頻、極富渲染力的音響、精彩的制作、豐富的內容吸引著我們,而新聞,又是電視節目中的重頭戲,今天,讓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這則新聞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了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斗志。
二、朗讀積累,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朗讀課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內容。
三、比較閱讀,理解提升
1、找“同”:
文體相同:都屬于新聞(借此可以介紹有關新聞的文體知識)。
作者相同:兩則新聞的作者都是毛澤東。
目的相同:鼓舞士氣,指明方向,爭取進一步的勝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處于解放戰爭的戰略進攻階段。
……
2、找“不同”:
具體時間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寫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寫于1948年11月5日,遼沈戰役結束,淮海戰役前夜。
具體寫法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巧用對比,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與敵軍的節節敗退形成對比;《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妙用暗示,關于歷史上南陽所發生的重要戰事的介紹,點明南陽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陽解放的重大意義及蔣介石的暗淡前途。
構思特點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總括千里戰線,分步敘寫,多而不雜;《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勾聯歷史與現在,縱橫揮寫,引而有度。
語言風格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大氣磅礴,如“百萬”“均是”“占領”“控制”“切斷”等;《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廣博儒雅,語言含蓄,如“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澤的命運是在等著他的”。
四、新聞朗讀,語言品味
1、新聞朗讀(看誰讀得好):
活動過程:主持人一名,評委3~5名,(其它同學可模擬電臺播音員,按新聞播音的要求,開展朗讀比賽。)既很激動又很莊重地來朗讀全文。
2、語言品味:
學生進一步品讀課文,體會新聞的語言特點,提高閱讀能力。
⑴ 語言的準確、概括。(所謂準確,就是要準確反映事實。)
⑵ 語言鮮明、富有感情色彩。
第三課時
五、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1、合作探究:
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敘的要素,閱讀這則新聞后,你以為新聞具有怎樣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討論后明確:
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2、互動釋疑:
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六、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了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2、課外延伸:
⑴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種新的體裁──新聞,請聯系本課的學習談談你對新聞的認識。(200字左右)
⑵ 就現代戰爭的話題談談你的認識,并整理在練習本上。
【板書設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新聞結構的三要素 中路軍:紛紛潰退 毫無斗志
新聞的三個特點 西路軍:與中路軍一樣
記敘的六要素 東路軍:較為頑強 但一舉擊潰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第一層:導語
第二層:背景 我軍主動
第三層:回顧 敵軍必敗
第四層:預言
【教學后記】學生讀書開不了腔,須加強指導;學生對戰爭的殘酷性認識不足。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教案設計 篇3
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的學習
浙江省建德市壽昌初級中學唐鉦富
毛澤東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與一般寫具體事件的新聞有所不同,它的主體是對一年多來蔣方潰敗原因的分析及對己方一年多來經驗、教訓的總結,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那么怎樣找準突破口來學習呢?筆者以為,從新聞學和軍事學雙角度結合切入較為有效。
筆者教授該課時,先從新聞結構的導語入手來理解,知道“南陽守敵王凌云于四日下午棄城南逃,我軍當即占領南陽”;再看結語又說“王凌云(逃)到襄陽”、“并沒有走得多遠”,毛澤東“預言(推測未經歷到的事)”“王凌云如不趕快逃跑,必然被我軍所擒”。按理新聞的主體順承導語之意必定是交代“我方如何發動攻擊,王方如何守御;我方攻勢如何猛烈,王凌云如何招架不住到四日終于棄城逃跑”的事實經過。可文中主體卻在談占領南陽的軍事意義及對我軍一年多來經驗、教訓進行盤點。我們如果將“標題”看作“話題”,一般而言“導語”就應在擴展“話題”,“主體”則是進一步具體地來寫“話題”;而該則新聞“導語”是擴展了“標題”這個“話題”,而“主體”僅僅寫了一些與“話題”相關的可以用來指導日后工作的“處事金針”。
然后讓學生討論“‘一年了,才登報’是否與新聞報道要‘及時’這個基本特點相矛盾”的問題。學生認為:①“四日逃跑,五日即見報”算得及時;②對一年多來的經驗、教訓立即總結是及時。筆者由此追問:三月、半年也可以總結,豈不更“及時”?學生研究后回答:拿下南陽,使得我方很多個根據地終于連成一片,且隔斷了“漢口塊”與“徐州塊”敵軍的地面聯系,這是我軍一個劃時段的勝利,所以攻下南陽才總結,“深遠意義”顯而易見。
新聞應該報道已經發生的事,而結語預言“王凌云前途黑暗”是毛澤東信口開河嗎?否則又有何根據?誠如前述,我方眾多根據地已連成一片,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是用來更好地指導日后擴展根據地、壯大我軍力量的工作,這些也是取勝因素。而必勝因素,主要包含在兩個妙喻中。毛澤東引用蔣軍智勇雙全將軍白崇禧的話說“不怕共產黨兇,只怕共產黨生根”來說明“軍事要塞被共產黨搶了,可以派重兵去搶回來;而共產黨解放了該地區并做通了老百姓思想工作,老百姓一致擁護共產黨是最令國民黨頭痛的根本問題”這個道理。借比喻設喻,毛澤東認為“一個根據地是一棵樹,而我方已建立連片根據地,已長成森林且根深葉茂”,解放區廣大老百姓衷心支援解放軍、解放軍英勇作戰是“王凌云在襄陽不遠逃必定被俘獲”的事實根據,讓人信服這是即將可以實現的事實。
這樣來學習,學生易于接受,教學者也能教得較為有條理。有意思的是,筆者在授課之先曾與學生商量“從軍事角度學習”與“從語文角度學習”讓他們二選一,大多數學生要求選學后者角度,而筆者在授課過程中將這兩個角度相交融,在講軍事形勢卻從不脫離文本,析導語,談比喻,議新聞特點……不知不覺中一堂課就過去了,學生也學得饒有趣味。
及時記之,用以日后反思。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新聞特點,把握記敘的六要素;
2、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并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教學重點] 抓住新聞的文體特點,抓住戰爭的主題,體會本文準確精練的語言。
[課前準備] 1、預習生字詞;查閱有關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的資料。
2、學生每人準備一份當天的報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8月13日至30日,第二十八屆奧運會在希臘雅典剛剛結束,大家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渠道,了解到許多有關的新聞,二十多塊閃亮的金牌,讓全世界的炎黃子孫揚眉吐氣,意氣風發。現在,請同學們拿出準備的報紙,挑一篇你最喜歡的奧運新聞讀給大家聽聽。(學生朗讀新聞)
讀后,大家能知道新聞的特點、要素、結構安排嗎?今天,我們來學習毛澤東同志親手撰寫的《新聞兩則》,想必你既能學到相關知識,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軍的英雄氣概。
二、整體感知
1、教師檢查預習情況
潰退(kui) 銳不可當(dang) 業已
2、快速默讀課文,用簡明的語言說說新聞報道的內容。
3、再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時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余華里的長江前線
事件發生的原因: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戰役
經過:三路大軍橫渡長江
結果:突破長江防線,占領南岸廣大地區
三、研讀反思
1、要想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就要看什么? 看標題。
2、要比較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內容,要看什么? 看導語。
① 內容:“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的渡江區域。”
② 作用:從渡江作戰的兵力、戰線(即渡江區域)、戰況三個方面總領全文。
3、要更為細致地了解新聞的內容,則要看什么? 看主體。
① 劃分層次
a、分述中路軍渡江情況;
b、分述西路軍渡江情況,并闡述取勝的原因;
c、分述東路軍渡江情況;
② 為什么要按這樣的順序進行報道?
中路軍首先發起渡江作戰,所以先說;西路軍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敵軍抵抗甚為微弱,而東線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所以西路接著中路說,合在一起,可以議一議;最后說東路激戰,文勢也涌起高潮。
(以上小組討論,可以參考練習二;教師參與)
四、品味語言
1、你認為文中使用精確、飽含情感的詞語有哪些,簡要說說理由。
①“百萬大軍”“橫渡”這兩字詞,顯現出戰役的壯闊。
②“突破”:表明有敵軍防守,我軍殲滅或擊潰守敵,沖破敵陣。
③“渡至”:有橫渡與到達的兩層意思。
④“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時間明確,且含渡江迅速,作戰順利之意。
⑤“不料”:有嘲諷意味。
2、課堂訓練
在橫線上填入適當的詞語。
此處敵軍抵抗______(較為、非常)頑強,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______(控制、占領、封鎖)揚中、鎮江、江陰諸縣廣大地區,并______(控制、占領、封鎖)江陰要塞,______(控制、占領、封鎖)長江。我軍前鋒,業已______(切斷、阻斷)鎮江無錫鐵路線。
五、課堂小結
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中國革命的勝利,是通過長期革命戰爭戰勝強大敵人取得的。同時,我們也大致了解新聞的特點,是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的。新聞有它記敘的六要素,其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希望大家利用所學,再讀一讀報紙,進一步掌握新聞這種文體。
六、布置作業
1、反復朗讀課文,體會其中的磅礴大氣;
2、觀看錄像片段《百萬雄師過大江》;
3、預習《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掃清字詞,初步感知內容。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這篇新聞,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了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斗志。我們要充分利用上節課所學知識,自主探究,培養閱讀新聞的能力。
二、檢查作業
三、整體感知
1、教師檢查預習情況
二十八宿(xiu) 綏靖(suijing) 阻遏(e) 杜聿(yu)明
2、快速默讀課文,用簡明的語言說說新聞報道的內容。
四、自主研討
1、細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軍
時間: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點:南陽
事件發生的原因:困守南陽的敵軍被迫棄城南逃
經過:南線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后進軍,大量殲敵,擴大并鞏固了根據地,壯大了人民武裝,徹底孤立了敵人。
結果:河南基本解放。
2、理清新聞的結構
① 標題
② 導語: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指出敵軍南逃的背景、時間。
③ 背景資料: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④ 回顧過去一年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指出蔣軍全局潰敗的背景。
⑤ 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⑥ 預言南陽逃敵王凌云前途黑暗。
3、一年多來,我軍取得哪些偉大勝利?
a、恢復的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創立了七個軍區,極大地擴大了老根據地;
b、殲滅了大量的國民黨正規部隊,發展了我黨的武裝力量;
c、糾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確的策略,孤立了敵人,鞏固了根據地;
五、質疑反思
1、你認為文中使用精確、飽含情感的詞語有哪些,簡要說說理由。
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不僅生了根,而且枝葉茂盛了。
語言生動形象,森林的形象、枝葉茂盛的形象,生機勃勃,富有氣勢。
2、說說兩則新聞在寫法上有哪些異同?
同:主題——戰爭;
內容——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
寫法——敘議結合,語言精煉。
異:《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總括千里戰線,大氣磅礴;而《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縱橫揮寫,儒雅廣博。
六、教師小結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了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七、布置作業
1、做一回小小節目播音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就現代戰爭的話題談談你的認識,并整理在練習本上。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教案設計 篇5
編寫說課稿要依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精心設計。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中原我軍解放南陽》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到您!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說課稿
學習目標
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并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了解新聞特點,復習記敘文六要素知識。
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 材 分 析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了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斗志
重點難點
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從遣詞造句上體會
準確精練的語言。
教具投影儀
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
導入
(教師配樂朗誦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一詩,聲情并茂地導入課文)這首詩是為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而作,表現了人民解放軍的英雄氣概。歷史告訴我們,中國革命的勝利是經過長期革命戰爭戰勝強大敵人取得的,今天,我們學習的是毛澤東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親自撰寫的一篇新聞,題目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整體感知
教師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教師檢查預習字詞情況,布置思考題:
快速默讀課文,用簡明的語言說說新聞報道了什么內容。
再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指出記敘的六要素也是新聞的要素)
精讀課文(可分讀、齊讀),具體說說新聞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報道渡江情況的?按什么順序報道,為什么?
學生讀課文后,分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三個思考題分別針對新聞結構的三部分:標題、導語、主體)
教師導學
(討論了以上三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要想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就要看標題。要比較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導語。要更為細致地了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主體。
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敘的要素,只要把記敘的六個要素變成六個問題,閱讀的時候注意這六點,養成留意要素的習慣,再讀其他敘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內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師布置思考題:
閱讀這則新聞后,你以為新聞具有怎樣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討論后明確:
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要求學生快速默讀第二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了解新聞內容。再讓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新聞知識學習第二則新聞,并提出思考題。
默讀第二則新聞,理清記敘的六要素。
運用所學的新聞知識具體分析第二則新聞,并說說兩則新聞在寫法上有哪些不同之處?
品味兩則新聞語言的特點,完成課后練習三。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學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師
就給予鼓勵。
教師小結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
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了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布置作業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教案設計 篇6
教學設計:
一、閱讀課文
1、在文中圈出新聞的六要素
原因:蔣軍因全軍敗壞,被迫將整個南部戰線近百個師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為中心和以漢口為中心的兩個地區。在我軍強大的野戰軍和地方軍配合打擊之下,困守南陽的蔣軍不得不被迫棄城南逃。
經過和結果:自去年七月,南陽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后進軍,大量殲敵,擴大并鞏固了根據地,壯大了人民武裝,徹底孤立了敵人。南陽守敵王凌云棄城南逃,我軍當即占領南陽。從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據點外,全部為我軍解放。
2、找出本則新聞的導語和主體。
3、文章可分為哪幾個部分?試概括出個層大意。
1) 導語——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指出南陽守敵棄城南逃的背景、時間。
2) 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的重要戰略地位。
3) 回顧過去一年中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棄城南逃的變化。
4) 回顧過去一年來拿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5) 預言南陽逃敵王凌云前途黑暗。
二、思考:
本文題目為“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文章而是們不僅報道解放南陽的消息,還概述了一年多來南線解放軍的戰績?
南陽解放,是南線人民解放軍一年多來取得偉大勝利的必然結果,所以南陽解放之日正是總結一年多來偉大勝利的最好時機。另一方面,總結一年多來的戰績,也可以說明守敵為什么棄城南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