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 > 阿里山紀行教學設計(通用5篇)

阿里山紀行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07-05

阿里山紀行教學設計(通用5篇)

阿里山紀行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

  1、學習游記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描寫了阿里山美麗的風光。

  2、理解作者贊揚中國臺灣人民的生態意識和利用生態發展旅游的理念,表達兩岸人民的心融合起來的共同愿望。

  [重點難點]

  1、重點:采用移步換景法。

  2、難點:富于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

  [教學時數] 二教時

  第一教時

  一、導入  

  1、作者簡介

  吳功正,當代作家、文學評論家、美學家。1997年7月初,他應一批中國臺灣學者的邀請,赴中國臺灣講學,交流兩岸文化。之后,他游覽了中國臺灣著名的風景區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風光深深陶醉。他想把阿里山描繪出來,介紹給大陸讀者,讓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國后寫下了此文。

  2、導語 

  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大海啊,故鄉》和《阿里山的姑娘》的音像資料,營造氣氛,引入美如畫的阿里山。

  展示有關阿里山的圖片,包括阿里山全貌,阿里山樹林和阿里山“神木”等,讓學生飽覽阿里山的風光。

  二、朗讀課文

  配景朗讀,把學生引入到一種優美的意境中去。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本文按時間順序記敘了一天內游覽阿里山的全過程。全文10段,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簡述兩岸學者歡聚臺北的融洽場面,以《大海啊,故鄉》和《高山青》開啟全文,定下抒情基調。

  第二部分(2——9),描寫游覽阿里山的全過程,這是游記的主體部分。

  第三部分(10),寫下山。仍以《高山青》作結,呼應開頭,令人回味無窮。

  四、探究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說到了中國臺灣?”“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說到了阿里山?”讀了課文,你對阿里山、神木一帶的風光有了哪些認識和感受?你是怎樣理解置身于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阿里山是中國臺灣著名的風景區。阿里山有著“莽莽不盡的林海”,林海內“云霧濃稠”,再加上“古典文化”的氛圍,確實給人一種獨特的感受。神木巨大無比,歷史悠久,它是阿里山的標志、靈魂,有著一種豐富而深邃的內涵。作者置身于阿里山時,確實被那清澈的潭水、寧靜的林區、陰涼的世界、厚密的青苔、神奇的神木所吸引、所陶醉,“情以物遷,辭以情發”,所以情不自禁地由衷地贊美“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

  五、精讀課文3——9段。

  思考:作者怎樣描寫到阿里山神木的經過及所見到的風光?

  課文第3段是過渡段。這一段先用設問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進入神木的經過。

  第4段,寫潭水清澈。

  第5段,寫林區的寧靜。

  第6段,寫山間的青苔路。

  第7段,描寫無邊無際的森林。

  第8段,描寫看到的神木。

  第9段,寫“神木”經歷的一次巨創。

  六、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四。

  第二教時

  一、復習舊課

  學生搜集有關阿里山的資料或風光圖片,在班上交流。

  阿里山簡介:

  阿里山在中國臺灣嘉義縣東北,是大武戀山、尖山、祝山等十八座山的總稱。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東面靠近中國臺灣最高峰玉山。

  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譽稱三大奇觀。阿里山列為中國臺灣風景區之一,美景紛呈早為人所知道,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之偉大”的說法。由于山區氣候溫和,盛夏里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蔥翠,是全中國臺灣最理想的避暑勝地。

  二、品味語言

  本文的語言富于音樂美和情韻美。

  讀下列句子,談談你對文章語言美的體會。

  1、潭無魚鱉,林無鳥獸,偶或有如蟬、如蠅、如蚊的聲音,側耳諦聽、分辨、捕捉,卻又沒有。那是靜謐的世界、凈潔的世界,甚或禪的世界。偶有一人聲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間的安寧。

  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無邊無際。其盤曲之勢,如幢頂,如傘蓋,又如古寺寶塔,真不知樹軀有多少圍、樹身有多么高。它們排列之整肅,如孫武之軍陣,秦皇之兵馬。

  3、山中,樹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樹密、陰厚,仿佛能揉出濃汁。我只覺得,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1、這段文字運用了對偶、比喻、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交錯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輕松、舒展、迂曲、鮮明的節奏,富有聲感和音樂美。“循聲得情”,通過反復誦讀,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對靜謐、潔凈、禪的世界的獨特體驗。

  2、這段文字用了六個比喻句,句式整齊,結構勻稱,節奏鮮明,和諧動聽。第一個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無邊無際;“如幢頂,如傘蓋,又如古寺寶塔”,作者一連用三個比喻,描寫樹木的盤曲之勢。這里連用助詞“之”,不僅使句式整齊,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調節音節的作用。兩個比喻兼擬人古色古香,寫出了森林排列整齊和嚴肅威武的氣勢,給森林以人格化。

  3、這段文字在全文帶有總結性,“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題。以高度凝練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以少勝多,情貌無遺”的效果。

  三、拓展訓練

  思考:你所知道的有關中國臺灣的知識,在班上交流。

  學生收集資料,做一份“中國臺灣百科”的小報,互相交流,共同學習。

  四、欣賞

  欣賞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讓學生把美景留在心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五、小結

  本文通過移步換景,形象地描繪了游覽阿里山所見的迷人風光,抒發了作者獨特的感受,由衷地贊美“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贊揚中國臺灣人民的生態意識和利用生態發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達兩岸人民的心融會起來的共同愿望。

  六、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三。

  作者郵箱: 

阿里山紀行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欣賞阿里山的如畫美景。

  2.學習本文移步換景的寫法。

  3.欣賞本文富于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

  授課過程:

  一.導語 :

  1.提到我們祖國的寶島臺灣,同學都了解它什么呢?

  (學生自由發言)

  2.老師小結:提到中國臺灣,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它發達的影視業、便利的交通、美麗的夜景等。其實中國臺灣雖小,但它卻有著宜人的風景。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介紹阿里山的文章。因為在中國臺灣流傳這樣一句話:“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說到了中國臺灣?”

  2.本文作者吳功正,他是當代作家、文藝評論家、美學家。1997年7月初,他應一批中國臺灣學者的邀請,赴中國臺灣講學,交流兩岸文化。在此期間,他游覽了阿里山,并深深陶醉于此。他想應把美麗的阿里山的阿里山描繪出來介紹給大陸讀者,讓更多的人了解它,于是這篇文章就產生了。

  二.通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1.學生快速瀏覽全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蹤的短語或句子。

  (明確:“臺北松山機場”“中國臺灣的中部城市嘉義”“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車進山”“經過三個小時的運行,到了阿里山站”“從火車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轉,迂回穿過一片林區”“曲徑幽路”“幾乎在樹身之間穿行,我們終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2.老師小結:這種寫作的方法叫“移步換景”(即不固定立足點和觀察點,一邊走一邊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寫下來。一般游記都采用這種方法。)

  3.作者真正開始描寫阿里山的景色是從第幾節開始的?

  (第四節開始)

  4.那么第三節的作用是什么?

  (過渡,承上啟下)

  5.第一節不寫景與課文有何關系,可否去掉,為什么?

  (不可,作用是奠定抒情基調和引出下文。)

  6.文中一共描寫了幾幅畫,請同學們試著用四字短語概括一下。

  (深山水潭、青苔幽徑、原始林海、千年神木)

  三.欣賞美景,賞析語言。

  1.配樂朗誦每幅圖

  2.學生分小組討論語言的特點。(老師提醒從修辭手法、語言的節奏美、圖畫的情韻等角度去討論。)

  3.老師小結:A.善于抓住景物的特點,適當運用比喻、排比、反復等修辭手法。B.語言富于音樂美和情韻美,典雅、凝練、和諧、暢達,句式多樣,富有美感。

  四、拓展與討論

  1.為什么說“神木是阿里山的標志和靈魂?”這說明什么?

  2.假設在坐的是游客,而你則是小導游,請設計一段阿里山景區的解說詞。

阿里山紀行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

  1. 欣賞優美的語言,體會真切的感情;

  2. 學習本文融情于景、移步換景的寫法

  教學重點與難點

  學習本文融情與景、移步換景的寫法;本文富有音樂美與情韻美的語言

  教學設想:

  1. 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師作一般性的引導

  2. 語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個教學難點 ,我的設想用讀書筆記的方法讓學生放手去體味,“與其告訴學生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不如讓學生飽含感情地讀兩次”(一位特別教師語)

  3. 課時安排:一課時

  4.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安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明確教學目標  思考、圈畫

  2 組織學生交流預習情況(生字、及本文的成語等) 交流、思考與運用

  3 整體感知: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后提出問題:阿里山給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要求用原文的詞語回答) 欣賞、思考、發言

  第二塊:理解文內容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分組討論:阿里山如畫的風光主要表現在哪里? (完成目標一:寓情于景的寫法) 討論、交流、思考、自由發言

  2 語文活動:我來做導游,請一個學生帶領大家同游阿里山。(主要訓練學生的口語及找出本文作者的行蹤。完成目標二:移步換景的寫法) 討論、訓練、自由發言

  3 再次感悟阿里山的美:用幻燈片播放準備好的阿里山風景圖片。(鞏固本文的情感目標) 欣賞

  4 感受本文優美的語言:⑴先劃出本文中自己認為寫得優美的語句,然后小組交流;⑵請幾個學生說說自己的所畫的句子為什么寫得好;⑶朗讀這些優美的句子。 思考、討論、圈畫及朗讀

  5 拓展訓練:學習本文寓情于景的寫法,通過描寫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 訓練、討論、自由發言

  第三塊:知識反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提出問題:⑴學完本文后,你有哪些收獲?⑵你對本文還有哪些不太明白的地方? 綜合、質疑、發言

  第四塊:布置作業 

  1. 把剛才自己畫出的優美的語句補充到讀書筆記本上去,并任選兩句進行仿寫練習;

  2. 完成《導學導練》上與本文的對比閱讀。

阿里山紀行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目的要求:

  1. 反復讀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

  2. 學習游記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描寫了阿里山的風光。

  3. 理解作者贊揚中國臺灣人民的生態意識和利用生態發展旅游的理念,表達兩岸人民的心融合起來的愿望。

  4. 學習文章富于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

  二、教學重點難點:

  1. 教學重點:教學目的要求2

  2. 教學難點 :教學目的要求4

  三、教學時數:二課時

  四、教具:錄音機、磁帶、中國臺灣阿里山風光的圖片、幻燈片、網上資料

  五、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新課導入  :

  (二)配音配景朗讀課文,把學生引入到一種優美的意境中去。

  (三)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思路。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本文按時間順序記敘了一天內游覽阿里山的全過程。全文10段,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簡述兩岸學者歡聚臺北的融洽場面,以《大海啊,故鄉》和《高山青》開啟全文,定下抒情基調。

  第二部分(2——9段),描寫游覽阿里山的全過程,這是游記的主體部分。

  第三部分(10段),寫下山。仍以《高山青》作法,呼應開頭,令人回味無窮。

  (四)探究:

  1.作者在課文最后寫道:“我覺得,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那么阿里山的風光具體表現在課文的哪些地方呢?請同學找出來。

  2.課文中如此寫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說到了中國臺灣?”“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說到了阿里山?”你怎么理解這兩句話?你對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帶的風光有哪些認識和感受?

  3.有不少景色,我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可就是說不出來,然“情”在不言中。這份“情”寓于文中,表現在課文的語言上,富有音樂美和情韻美。試于文中找出兩三處來,并作簡要分析。

  (五)小結:本文通過移步換景,形象地描繪了游覽阿里山所見的迷人風光,抒發了作者獨特的感受,由衷地贊美“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贊揚中國臺灣人民的生態意識和利用發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達兩岸人民的心融和起來的共同愿望。

  (六)作業 :

  思考:你所知道的有關中國臺灣的知識,在班上交流。

  學生收集資料,做一份“中國臺灣百科”的小報,互相交流,共同學習。

  第二課時

  (一)分發閱讀材料《阿里山風光》,進行比較閱讀

  中國臺灣最負盛名的風景區--阿里山,并非僅指一座山,而是由地跨南投、嘉義二縣的大武巒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組成。從嘉義乘登山火車4小時可達風景區。區內群峰參峙,溪壑縱橫,既有懸崖峭壁之奇險,又有幽谷飛瀑之秀麗。最高處海拔2663米,山雖不算高,但以其神木、櫻花、云海、日出四大勝景而馳譽全球,故有“不到阿里山,不知中國臺灣的美麗”之說。

  通阿里山的鐵路可與“阿里四景”合稱“五奇”。鐵路全長72公里,卻由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坡度之大舉世罕見。火車從山腳登峰,似沿“螺旋梯”盤旋而上,繞山跨谷鉆隧洞,鳥雀在火車輪下飛翔。登山途中,尚可在幾小時內歷覽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四大類型的植被景觀。從高大挺拔的桉樹、椰子樹、檳榔樹等熱帶古木,到四季常綠的樟、楠、櫧、櫸等亞熱帶闊葉樹,再到茂密的紅檜、扁柏、亞極和姬松等溫帶針葉樹,到了3000米以上,則是以冷極為主的寒帶林了。這些奇木異樹,在阿里山上匯成一片綠色的海洋。山風勁吹時,山林如驚濤駭浪,發出轟天雷鳴,形成阿里山著名的萬頃林濤。

  凡是到阿里山的游客,都要親眼看看“阿里山神木”的雄姿。在阿里山主峰的神木車站東側,聳立著一棵高凌云霄的大樹,樹身略傾側,主干已折斷,但樹梢的分枝卻蒼翠碧綠,樹高52米左右,樹圍約23米,需十幾人才能合抱。據推算它已有3000多年高齡,約生于周公攝政時代,故被稱為“周公檜”,是亞洲樹王,僅次于美洲的巨極“世界爺”。在周公檜的東南方有一棵奇異有趣的“三代木”。第一代樹齡已逾千年,在它老死干枯的軀體中出生的第二代,也已根老殼空,殘存的樹干上又生出的第三代卻枝繁葉茂,碧綠青蔥,有3米多高。如此三代,同一根株,樹中生樹,枯而復榮,實乃世間罕見的神樹。

  漫山遍野的櫻花是阿里山又一奇觀。櫻花最盛處在阿里山“游客中心”一帶,陽春時節,漫山遍野開滿了殷紅、潔白的櫻花,一堆堆,一叢叢,艷麗多姿,與森林的黛綠嫩翠交織成一片錦繡,阿里山群峰像穿上了綠底紅花的盛裝,令人如癡如醉。

  黃昏的時候,阿里山經常出現景色壯麗的云海。登上山頂平臺,放眼遠眺,白云從山谷涌起,迎風飄蕩,時而如汪洋一片,淹沒千山萬嶺,露在云海上的峰類、樹木好像一座座浮嶼;時而如浪花翻飛,高潮迭起;時而如大地鋪絮,足下一片白茫茫;時而如山谷堆雪,林海中山頭若隱若現,頗似海市蜃樓。若是晴天,落日的萬道金光照射在云海上,閃耀出千萬種色彩,茶色、杏黃、寶藍、艷紅、碧綠、變化無窮,更顯神秘迷人。

  游阿里山,不能不看日出。在阿里山名峰祝山之巔的平臺上,有一座漂亮的觀日樓。凌晨登臨樓臺,山中空氣清新潔凈,頭上晨星點點,四周群山起伏,林濤聲聲。東方微露一抹紅暈,淡若無有,卻又似彌漫天空。剎那間紅光驀地增強,遠方玉山蒼色的輪廓突然鑲上耀眼的金邊,一瞬間,太陽似跳躍般地騰空出現在玉山上,萬丈光芒四射,道道彩霞紛呈,青山翠谷,氣象萬千。好一個“日出奇觀”!

  阿里山附近,還有姐妹潭和孔雀溪,也是游人訪幽探勝之地。姐妹潭是兩個相距百來步彼此相依相偎的小湖,猶如阿里山的兩只水汪汪的眼睛。姐潭為長形,積水深黛,一往情深;妹潭呈圓形,積水清淺,明凈似鏡。環潭樹木倒影如畫,并有涼亭、小橋點綴其間。在阿里山林區,還有慈云寺、樹靈塔、受鎮官及高山博物館、高山植物園等名勝。阿里山的風光,名不虛傳,游人無不醉然。

  (二)復習舊課

  1.移步換景法。試舉本冊書中的實例。可以《老山界》等為例。

  2.富有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試舉課文中的語句為例。

  (三) “假如我是導游”,請你以導游的身份介紹阿里山的風光。指名學生介紹阿里山的風光。

  (四)兩篇文章比較閱讀。

  提示:從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兩大方面進行比較。

  分組討論,寫出讀后感。每組抽一名代表發言。

  (五)文中運用了對偶、比喻、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試舉例。

  交錯使用整句和散句。試舉例。

  (六)欣賞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讓學生把美景留在心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七)布置作業 :

  1.課后練習三。

  2.以《美麗的            》為題,寫一篇習作。600字左右。

  教后感:

  由于首次接觸《語文課程標準》和洪宗禮先生編寫的蘇教版課本,在教學游記時,覺得應與以前用過的新舊大綱有所不同,如課中有一步驟為“假如我是導游”,請你以導游的身份介紹阿里山的風光。這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在以前教學時,我一般讓學生找出游蹤或畫出游歷線路圖即可。在教學這篇新課文時,我采用了比較閱讀的方法,既有兩篇課文的比較,又有“移步換景”這一知識點的比較。比較閱讀這一方法,使學生在學習課文《阿里山紀行》后,能用之解決相關課文中的不少問題。所謂“舉一隅而三反也” 。在課外文章《阿里山風光》的引入與課后習作《美麗的     》的布置上,我也較好地注意到了課內外知識的銜接。

  在撰寫這一教案時,有些內容參閱了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編寫的《最新初中教案與作業 設計·八年級〔上冊〕新課標江蘇教育出版社》一書,這里深表謝忱!

阿里山紀行教學設計 篇5

  課題                   阿里山紀行

  教

  學

  目

  標 1、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方法; 2、總體把握課文,準確指認課文中描寫阿里山美麗風光的語句; 3、訓練學生用簡要語言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4、對學生進行一次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樹立為祖國和平統一為大業做貢獻的遠大理想; 5、樹立保護環境的環保意識。

  教學

  重點

  難點 1、  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方法; 2、  培養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和閱讀鑒賞能力; 3、  對學生進行一次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樹立為祖國和平統一為大業做貢獻的遠大理想;

  教具

  準備 多媒體課件

  板書

  設計

  阿里山紀行

  情美

  景美                 人美

  作業

  布置 學習了這篇散文,你一定對阿里山有所了解。可是我們周圍還有許多人沒有領略過阿里山的美麗風光,請你以導游的身份介紹一下你最喜歡的地方。

  教學

  后記

  教      學     過    程

  教法提要

  學法指導

  關鍵點撥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為了喚醒學生的自主意識,新課開始播放學生喜愛的《阿里山的姑娘》歌曲,學生情不自禁地跟著唱起來,營造出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感受了阿里山的美景,引起對阿里山的向往,教師自然導入新課。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這首中國臺灣少數民族歌謠《高山青》可以說是在大陸傳唱最廣的中國臺灣歌曲。對于企盼祖國統一的中國人來說,阿里山悄然矗立在我們的心湖之畔,令人心向往之,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走進阿里山,領略那里的山山水水。              板書課題:阿里山紀行 二、欣賞圖片、領略美景 1、欣賞阿里山風光片,老師作景物介紹,渲染氣氛。 學生閱讀了課文,概括出阿里山有清澈的水潭,靜謐的林區,厚密的青苔,無際的森林,神奇的神木等景點,但缺乏直觀的感受,這時我打開課前我就設計了課件,讓學生欣賞了一個個景點,個個聚精會神,贊不絕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進入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環節) 學生暢談觀后感,得出結論。 各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小組展示) 3、學生用兩字概括觀后感受 板書:景美 三、感知課文,成果展示 1、解決生字詞 (小組展示:學生交流預習情況(積累的字詞),并到黑板上書寫自己覺得重點的字詞,易錯字作結構分解) 2、呈現文本(整體感知課文,師生互動,與作者同游阿里山)。 如果你是導游,請根據文章寫一個150字左右的解說詞,要求交代清楚游覽的行蹤并注意禮儀常規。 步驟:1、個人大聲讀課文,劃出游覽行蹤的句子,找出主要景點    2、小組合作交流       3、師生合作討論 明確知識點:移步換景 3、文章寫了哪些阿里山美景,學生準確指認 (小組展示:清澈的水潭,靜謐的林區,厚密的青苔,無際的森林,

  教      學     過    程

  教法提要

  學法指導

  關鍵點撥  神奇的神木) 學生閱讀了課文,概括出阿里山有清澈的水潭,靜謐的林區,厚密的青苔,無際的森林,神奇的神木等景點但缺乏直觀的感受,這時我打開課前我就設計了課件,讓學生欣賞了一個個景點,個個聚精會神,贊不絕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書: 景          清澈的水潭 景        靜謐的森林         美        厚密的青苔         畫         無邊的林海          神奇的神木 三、小組合作,交流美景,體味語言 1、概括景物特征(出示六幅圖片) (小組展示:水清、林靜、苔厚、樹廣、路曲、木神) 2、語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個教學難點,我的設想用個性閱讀的方法讓學生放手去體味,“與其告訴學生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不如讓學生飽含感情地讀兩次”(魏書生語) (教師引導學習小組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愛的朗讀方式品讀課文,同時教師運用多媒體,再現阿里山如詩如畫的風光)  師生互動:感受語言的音樂美和情韻美。 4、    你最喜歡阿里山哪一處的景色?請自選一處品讀,談談你的感受,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表現在課文的語言上,富有音樂美和情韻美。試于文中找出兩三處來,并作簡要分析。 指導:從多個角度去賞析 從各個角度進行賞析。 (小組展示:品讀美景,暢談感受) 四、欣賞人美 1、導語:阿里山的景美,阿里山的人美不美呢? (小組展示:外在美   →     “美如畫”            ) 內在美   →      熱情好客  善待環境 板書:人美

  教      學     過    程

  教法提要

  學法指導

  關鍵點撥 五、欣賞情美 1、有不少景色,我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可就是說不出來,然“情”在不言中。這份“情”寓于文中, (小組展示:愛國之情) 2、視頻展示《大海啊!故鄉》并共同齊唱,激發學生愛國之情 六、課堂小結(落實本節重點內容) 溫馨提示:    在分析本文結構及所記內容中,領會移步換景的寫法。 移步換景,就是不固定立足點和觀察點。一邊走一邊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寫下來,游記一般都采用這種寫法。 教師歸納: 1、作者把行蹤線索交代得很清楚; 2、作者能抓住景物的特征進行描寫; 3、作者注意從不同立足點看到的局部景物應各具特點,各局部景物合起來又能反映描寫對象的總面貌、總特征。    現在,我們由吳功正引領,領略了“案頭阿里山的山水”。我相信,我們終有一日能夠親臨阿里山,去讀一讀那地上的美文。 (與導語部分呼應) 七、拓展延伸(寫——技能訓練) 溫馨提示:視時間多少,可安排在下一節課進行    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帶領同學們游覽我們美麗的校園,要求:理清游覽線路,說出每個景點的特征。 (同學們獨立思考或小組共同探討)

阿里山紀行教學設計(通用5篇) 相關內容:
  • 《阿里山紀行》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學習游記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描寫了阿里山美麗的風光。 2、理解作者贊揚中國臺灣人民的生態意識和利用生態發展旅游的理念,表達兩岸人民的心融合起來的共同愿望。 [重點難點] 1、重點:采用移步換景法。...

  • 《阿里山紀行》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 欣賞優美的語言,體會真切的感情; 2. 學習本文融情于景、移步換景的寫法 教學重點與難點 學習本文融情與景、移步換景的寫法;本文富有音樂美與情韻美的語言 教學設想: 1. 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師作一般性的引...

  • 《阿里山紀行》(通用17篇)

    吳功正教學目標:1. 反復讀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 2. 學習游記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描寫了阿里山的風光。 3. 理解作者贊揚臺灣人民的生態意識和利用生態發展旅游的理念,表達兩岸人民的心融合起來的愿望。...

  • 《阿里山紀行》教案(精選15篇)

    一、教學目標1、學習課文移步換景的寫景方法,感受阿里山風光的圖畫美,體會江山的美麗多嬌。2、品味富有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

  • <阿里山紀行>教案(通用2篇)

    阿里山紀行教案編寫:安徽阜陽市第十一中學 李仁宗教學設想本文作者吳功正是當代作家、文藝評論家、美學家,1997年7月初,他應一些臺灣學者之邀,赴臺講學,期間,他游覽了著名的阿里山,并為之陶醉,回國后寫下此文。...

  • 吳功正《阿里山紀行》閱讀答案(精選14篇)

    《阿里山紀行》是當代作家、文藝評論家、美學家吳功正于1997年暢游阿里山之后所寫的一篇游記散文。下面小編為大家提供了《阿里山紀行》的閱讀答案給大家參考!阿里山紀行(節選)滿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

  • 《阿里山紀行》教案(精選13篇)

    一、教學目標1、學習課文移步換景的寫景方法,感受阿里山風光的圖畫美,體會江山的美麗多嬌。2、品味富有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

  • 《阿里山紀行》(通用16篇)

    吳功正教學目標:1. 反復讀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 2. 學習游記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描寫了阿里山的風光。 3. 理解作者贊揚臺灣人民的生態意識和利用生態發展旅游的理念,表達兩岸人民的心融合起來的愿望。...

  • 《阿里山紀行》同步練習(通用12篇)

    (一)①滿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無魚鱉,林無鳥獸,偶或有如蟬、如蠅、如蚊的聲音,側耳評聽、分辨、捕捉,卻又沒有。那是靜謐的世界、凈潔的世界,甚或是禪的世界。偶有人聲也是靜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間的安寧。...

  • 《阿里山紀行》綜合能力測試題

    一、仿照示例,以“江上白帆”開頭寫一句話示例:山上樹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與水潭鑲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畫。江上白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課文開頭陳述兩岸人民各自最喜愛的歌曲,說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

  • 《阿里山紀行》

    吳功正教學目標:1. 反復讀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 2. 學習游記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描寫了阿里山的風光。 3. 理解作者贊揚中國臺灣人民的生態意識和利用生態發展旅游的理念,表達兩岸人民的心融合起來的愿望。...

  • 八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艹逼 |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高潮 | 久久久合 | 色狠狠色狠狠综合天天 | 欧美国产日韩午夜 | 国产精品mm | 九色视频网站 | 国产xxxx在线观看 | 成人天堂视频第一网站 | 中文色网 | 看全黄大色黄大片老人做 |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无码网站 | 91精品91久久久 | 一级黄色片片 | 免费看一级 | 93人妻人人揉人人澡人人 | 久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精品 | 亚洲免费激情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 欧美另类一二三四 | 久久婷婷激情综合色综合俺也去 | 成人免费精品网站在线观看影片 | 国产一卡2卡3卡4卡网站免费 | 学生的妈妈3在线 | 日本一二三区在线视频 |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视频 | 黄色免费国产视频 | jαpαnesehd熟女熟妇伦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不卡 | 久久婷婷色综合 | 国模大胆无码私拍啪啪AV |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喷水 | 国产亲子乱 |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国模私拍 | 色天天躁夜夜躁天干天干 | 久久精品噜噜噜成人 | 顶级丰满少妇自慰到喷水 | 大胸美女白丝被到流水软件 | 国产妇女馒头高清泬20P多毛 | www.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