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紀行》同步訓練
阿里山紀行·同步訓練l.給下列加粗字注音。一泓( ) 莽莽( ) 溢出( ) 鑲嵌( )魚鱉( ) 靜謐( ) 紅檜( ) 孕生( )2.解釋詞語匹敵:____________________驟然:____________________恍如隔世:________________靜謐:____________________龐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堪稱:____________________諦聽:____________________山嵐:____________________3.精讀課文3-9段。思考:作者怎樣描寫到阿里山神木的經過及所見到的風光?課文第3段是________。這一段先用設問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進入神木的經過;第4段,寫譚水清澈;第5段,________;第6段,寫山間的青苔路;第7段,________________;第8段,描寫看到的神木;第9段,________。(要把握文段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一、閱讀《阿里山紀行》的節選部分,回答問題。幾乎在樹身之間穿行,我們終于看到了神木。它是中國臺灣著名的紅檜,木有香氣,高達58米,胸徑6.5米,可以說是罕見的龐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樹齡約有三千年,被發現的歷史近一個世紀了。這些或許是它被冠名為“神木”的原因吧。同時,我也明白了,沒有那無邊無際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這樣的樹中巨子的。就在我抵臺的前幾周,一聲焦雷,從神木貫頂而下,一劈為三,中間全成枯焦。兩段橫臥地上,一段還站著。即令受此巨創,被用碗口粗的鋼索系在另幾棵原始大樹上,依然拔地參天,八面威風,雄踞山間,無可匹敵。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標志、靈魂。4.用四個字概括中國臺灣著名的紅檜被冠名為“神木”的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加粗的“約”和“或許”能否刪去,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神木”已遭雷劈,為什么“他仍是阿里山的標志、靈魂”?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于神木“巨創”中,作者發現了豐富、深邃的內涵,你是怎樣理解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前文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說到了阿里山”,聯系全文內容,你認為選文對表達中心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從語言的準確性上去品析。圍繞神木百折不撓的精神去領悟。)二、閱讀《冬季到臺北來看雨》,回答問題。①來時,便聽說臺北是個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更是非同凡響,為世界上許多城市所不能比。我不是專門到臺北來看雨的,我從家鄉來,我說家鄉話,我唱家鄉戲,我帶著家鄉情來看家鄉人。為兩岸的文化交流,我們一行20人,應中國臺灣名伶劉海燕女士的盛情邀請,到中國臺灣演出河南豫劇。②演出可謂盛況空前。我們的觀眾有的是驅車200多公里趕來的,有的是被人用輪椅推進劇場的。有的一來便當起了“義工”,貼戲報、打水掃地、搬運道具,看到什么活兒都搶著干。“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一時間,鄉音鄉韻一片,其情深深,其意切切,場面十分感人。③對臺北的河南老鄉來說,他們來看家鄉戲,主要是來找家鄉情的。一位叫賈文斌的老人,在頭一天看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