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說(精選16篇)
愛蓮說 篇1
.《愛蓮說》專題練習
.《愛蓮說》教案5
.《愛蓮說》教學設計4
.《愛蓮說》語言自讀涵詠課教學設計
.《愛蓮說》教學反思
上海市二期課改語文《愛蓮說》教學案例
.《愛蓮說》教案3
.《愛蓮說》教案2
.《愛蓮說》教案1
.《愛蓮說》多媒體點撥教學實錄
.《愛蓮說》譯文
.《陋室銘》《愛蓮說》練習測試
短文兩篇《陋室銘、愛蓮說》同步練習
短文兩篇《陋室銘、愛蓮說》教學設計3
文兩篇《陋室銘、愛蓮說》教學設計2
短文兩篇《陋室銘、愛蓮說》教學設計1
《愛蓮說》rm視頻朗讀
《愛蓮說》ppt課件
《愛蓮說》ppt課件(1)
《愛蓮說》mp3音頻朗讀
《愛蓮說》flash課件在線欣賞2
《愛蓮說》flash在線課文朗讀欣賞
愛蓮說 篇2
9 愛 蓮 說
[教學要點]
1.理解作者“獨愛蓮”的原因及其所寄予的思想情感。
2.掌握和積累文言詞句常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作者借助“蓮”來表達君子精神品格。
難點:一些文言實詞、特殊句式等文言常識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時數]
2課時。
[預習要求]
1.誦讀并抄寫課文。
2.參照注釋,口譯課文。
3.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記起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示例一:
千百年來,菊花、牡丹、梅花、蓮花等這一些大自然的花草樹木一直是文人墨客借以抒寫心中情感的對象,并賦予了特定的人格形象。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愛蓮說》就是其中一篇流傳千古的作品。現在,請同學們打開這一篇課文,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作者所描繪的世界吧!
示例二:
說,這個詞語,古今漢語有一脈相承的地方,例如,都指的是說話。人要說話,是為了表達心中的意思,也就是解釋、說明。《說文》:“說,釋也。”《墨子•經上》:“說,所以明也。”由此,引申出評議、評論的意思。《廣雅•釋詁二》:“說,論也。”就是議論、評論。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就不是一般的說說,而是夾著評論。
由評論、議論引申出來,說,就有了學說、觀點、言論的意思。蘇軾《石鐘山記》:“然是說,余尤疑之。”全祖望《梅花嶺記》:“神仙之說,所謂為蛇畫足。”在現代漢語中,有著書立說、異端邪說等,都不是一般的說話,而是一種觀點,一種學說的意思。
由此再引申出來,就成了一種文體,通過發表議論或記述事物,來說明某個道理。如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一篇《愛蓮說》。
(一)檢查預習。
1.檢查誦讀情況(小組讀、個人讀)。
2.同桌二位同學相互檢查抄寫情況,并對錯別字進行登記。
3.教師在黑板上對錯別字進行匯總,并與學生一起進行訂正。
4.請學生說出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課文討論時解答)。
二、學習課文
學習課文第一段
1.分別請二位學生口頭翻譯這一段。
2.請其他同學評價這二位同學翻譯的情況(如有誤譯,要指出來)。
3.教師總結學生的口譯和其他同學的評價,訂正誤譯并說出自己的翻譯。
重點解釋:蕃(多) 濯(洗) 妖(嬌艷、妖艷)不蔓(用作動詞,牽蔓)不枝(用作動詞,分枝) 植(樹立)褻玩(玩弄)
4.請學生筆譯本段。
5.要求同桌之間相互檢查翻譯。
6.背誦本段課文。
7.文段賞析:
問題一:開頭一句“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對于這一篇文章有什么作用?
明確:開頭一句“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是總說,也有提起下文的作用。
問題二:接著的“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兩個分句的寫作意圖何在?
明確:寫陶淵明愛菊和世人愛牡丹,其目的在于為下文作類比,以強調“予獨愛蓮”。
問題三:“出淤泥而不染”這句話有什么含義?
明確:“出淤泥而不染”,這不僅僅是一種描述,而是一種象征。“淤泥”者,此泥必污,惟其污,才肥沃,才能開花,它本來就適合蓮花生長。所以于蓮花而言,本無所謂污不污。但是,周敦頤從人的角度,而且不是一般人的角度,而是從潔身自好的知識分子的角度來看這個現象,淤泥在這里的象征意義是,污濁的環境。在污濁骯臟的環境里生長,而精神卻不受污染,道德不會退化。
問題四:“濯清漣而不妖”與上句是什么關系?突出了蓮花的什么特點?
明確:這一句,是前一句的對句。經過清水洗濯而不妖艷、不輕佻,保持它的樸實的本色。
問題五:“中通外直”僅僅是描寫嗎?它有什么特別的含義嗎?
明確:“通”和“直”,也不是直接的描寫,而是象征,是對人品的象征。“通”是通達,“直”是正直。關鍵就是這個“直”字,后面的“亭亭凈植”,也講的是“直”,不過為了回避重復用詞,用了一個“植”,以“亭亭”來強調一下。
問題六:“香遠益清”對下文的“可遠觀不可褻玩焉”起到什么作用?
明確:“香遠益清”,則不再從外形而是從嗅覺來向品行方面引申。有了這一句,下面的“可遠觀不可褻玩焉”,才有根據。聞香和目擊,也是一對矛盾。一般地說,聞香自然比目擊更有感覺,因為香氣宜近,而觀則可以遠之。近不如遠,聞不如視,而在文字上又把近聞以“褻玩”出之,帶上貶義色彩。這就是隱藏在普通文字中的哲理內涵。
學習課文第二段。
8.分別請二位學生口頭翻譯這一段。
9.請其他同學評價這二位同學翻譯的情況。
10.教師總結學生的口譯和其他同學的評價,并說出自己的翻譯。
重點解釋:
謂(說,認為)君子(高尚的人)鮮(少)宜(應該、應當)
蓮,花之君子者也(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判斷句式)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對蓮花的深愛,跟我一樣的有什么人呢?“之”,結構助詞,表賓語前置)
11.請學生筆譯本段。
12.要求同桌之間相互檢查翻譯。
13.背誦本段課文。
14.文段賞析:
問題一:“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這一句話中,“予謂”是什么意思?請說出“予謂”后面的賓語的修辭效果?
明確:“予謂”是我認為的意思,用以表明作者的觀點。“予謂”后面的賓語又一次在類比中,本段將愛蓮的觀念加以拓展,三者并列(排比),成為一個整體的有機結構,比單獨說“蓮是花之君子”要有力得多。結構功能大于要素之和。
問題二:“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作者這樣說是什么意思呢?
菊之愛,是隱者之愛,沒有什么人繼承;蓮之愛,是君子之愛,當代也沒有什么人認同;只有牡丹之愛,是富貴者之愛,所以十分流行。意思就是牡丹所象征的富貴,成為流俗;而隱逸和君子,則為世俗所冷落。
三、布置作業。
(1)作者為什么說“蓮,花之君子者也”?
(2)文章題目是“愛蓮說”,按道理只要寫蓮花就行了,而本文卻還寫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3)閱讀“閱讀練習”四,按要求寫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第二課時
一、從檢查作業導入課文的學習。
第一題
1.指名學生回答。
2.請其他學生對同學的回答做出評價,或者提出自己的意見。
3.教師總結學生的回答和其他同學的評價,并說出自己的意見。
參考意見:作者為什么說“蓮,花之君子者也”?作者是從蓮與君子的相似之處著筆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高潔、質樸);“中通外直”——通達事理,行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權貴;“香遠益清”——美名遠揚。“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志潔行廉,儀態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第二題
1.指名學生回答。
2.請其他學生對同學的回答做出評價,或者提出自己的意見。
3.教師總結學生的回答和其他同學的評價,并說出自己的意見。
參考意見:文章還寫了菊花、牡丹花的用意,是用以映襯蓮花,并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襯托手法的運用是本文的另一個突出特點。在這篇課文中,作者先用眾多可愛的花作一般的映襯,再以菊和牡丹作重點映襯。菊,從正面映襯;牡丹,從反面映襯。描寫蓮時,濃墨重彩,工筆細刻,卓然超群的“蓮”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襯下,在畫面上凸現出來,使人心馳神往。另外,本文還用隱逸者、富貴者映襯君子;用菊之愛、牡丹之愛映襯蓮之愛,以此表明作者與眾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通過以上二個問題,學生基本掌握得了文章的意思。接下來再提二個問題供學生作進一步的思考探究。
(1)這一篇文章的主旨是寫蓮花還是寫作者自己,這兩者之間是什么關系?請說出你的理解。
(2)作者對蓮花的歌頌,從現實的角度上說還有意義嗎?請說出你的意見。
解答步驟如前。
[參考意見]
(1)作者借連花的形象來言自己的君子之志,借蓮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這是托物言志的寫法。
(2)作者激賞蓮花,在于其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這種對花中君子的贊美,正是對人類精神境界的追求和想往。在現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現實世界里,他依然能夠使人勉勵自己對人生境界的追求。在高潔的精神王國,榮華富貴、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煙云,哪怕象牡丹般的絢爛,最終仍要歸于平淡,人格、氣節、精神的完善與豐富,才是自身修養的最高追求。
第三題。
1.請學生分小組交流自己的作文。
2.請各小組把大家認為比較好的作文在課堂上宣讀。
3.把小組認為好的理由說出來。
4.其他各組進行評價。
5.教師說出自己的意見。
二、相關資料
參考譯文:
水上陸上草本木本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單單愛菊花;從李氏的唐朝以來,社會上的人很愛牡丹;我單單愛蓮花從污泥中生出卻不受沾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妖艷,花莖中間空,外部直,不長藤蔓,不分枝,香氣傳得越遠越顯清幽,端莊潔凈地挺立著。可以遠遠地觀賞,卻不能輕慢地玩弄它。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人;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愛好菊花的,在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愛好蓮花的,像我一樣的還有誰?愛好牡丹的,當然多得很了!
三、“閱讀練習•探究”解答
第一題
作者認為君子應該像蓮花那樣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簡言之即潔身自好)的精神品格。文末的感嘆是說,像陶潛那樣真正的隱士已很少見,像自己那樣向往君子的人不知有誰?而仰慕富貴的人卻多了起來;作者感嘆的字里行間就是希望改變這種狀況,希望更多的人同他那樣,做一個向往君子的人。
詳見主編導讀,參見參考資料。
第二題
1.多 2.洗/妖艷3.越發,更 4.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第三題(略)
第四題(略)
愛蓮說 篇3
四、朗讀訓練
1、我們先聽一下課文的錄音,大家注意讀課文的語氣。(按"讀"放課文錄音)課文讀完后,按"回目錄"可回到界面。
2、錄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輕聲跟讀,體會一下怎樣朗讀文言文。(課文朗讀中有兩個錯別字,可讓同學邊聽邊找)
3、請同學們輕聲的自己把課文讀一遍,做到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4、齊讀課文,這一遍的要求是:讀正確字音,讀通課文,聲音響亮,精神飽滿。
總結: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憶一下電影和電視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樣讀書的呢?(回答后總結)是的,古人讀書很有韻味,自得其樂的讀,一般語氣都比較舒緩。我們讀古文雖然不需要搖頭晃腦,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讀書經驗,可以讀得更舒緩一些。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先要充分地理解課文內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礎上去讀。
補充:這三種人分別代表了三種處世的態度,我們來討論一下。君子是一種什么樣的人?(課文注釋:品德高尚的人)指處在污濁的環境卻保持自身的高潔,不隨流俗,不受沾染。(總結打出:不慕名利,潔身自好) 隱逸者呢?(課文注釋: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而隱居避世)這種人的特點是志向高潔,但逃避現實,隱居起來。(打出:志向高潔,隱居避世) 富貴者呢?因為牡丹花十分濃艷,從唐朝起就成為富貴人家的寵物。牡丹的價錢很貴,但富貴人競相購之,把它比作富貴者很恰當。這種人的特點是追求富貴、追求名利。(打出:貪慕榮華,追名逐利) 那么,作者寫蓮,同時又寫菊、寫牡丹的用意是什么呢?用作陪襯。菊正襯,牡丹反襯。這樣,更能突出蓮的君子的品格。 現在我們明白了,作者贊美蓮,其實是要贊美君子這樣的人,他不跟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為人正直,名聲很好,又很莊重,有獨立的人格。封建社會有這樣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種花來比三種人,使文章生動形象,含蓄而給人回味。我們齊背這三個排比句。(予謂菊……君子者也) ⑶問題3。找出課文中的原句,體會作者對三種花各持什么態度? 答:"菊之愛……宜乎眾矣。"在這三句之前,作者有一個表示感嘆的詞"噫!"表示作者要發表感慨了。他的感慨是什么?生答:感慨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態。 總結:對,當時社會愛蓮者少,愛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貴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會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對他們表示了強列的鄙視!結尾的這兩句話一問一嘆,發人深省,文章的主題多深刻啊!(齊讀噫……) 解說范例:梅花不畏霜雪,高潔不俗,有獨特的風范,這正是作者本人這樣一個革命的女性的象征,作者以梅自喻,梅花抒寫了傲岸不羈、有隨俗俯仰、追求平等自由的高尚情操和堅強意志。 3、 練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解說:請同學試著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放圖像)大家可以參照我屏幕上放出來的各種花木,也可以任意地另找一種。可以在紙上寫一下,然后先說給你的同桌聽,然后我們再一起交流。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讀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家,宜乎眾矣.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文言文,請大家把書翻到頁。這篇文章的題目是,作者是宋朝的哲學家周敦頤。(邊講邊板書:愛蓮說 周敦頤 dūn yí)注意這個“頤”字的寫法,左邊中間是個“口”字。“說”這種文體我們還沒有接觸過,預習的時候我們是否注意到課本哪里介紹了“說”這種文體的特點呢?(學生紛紛舉手)請前熱電廠的這位同學。 生(1):課本注釋⑩告訴我們:說是一種文體,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發表議論或記敘事物。 師:這位同學預習時注意了讀注釋,很好。我們知道,“說”這種文體可以靈活地運用說明、記敘和議論的表達方式,偏重于議論。那么題目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2):是不是可以理解為“談談愛蓮花的道理”。 師:對,說說愛蓮花的道理。周敦頤要告訴我們,他愛蓮花有什么道理呢?我們來讀課文。先由我來朗讀課文,請大家在難讀難寫的字下面畫一下,注意聽準字音,注意句子的語氣語調。 (老師朗讀課文) 師:聽了一遍,大家已畫出了難字生詞了吧?現在請大家對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詞,把沒畫出的再畫出來。(顯示字幕)請兩位同學在黑板上給屏幕上映出的加點字注音,其他同學在書上注音。上講臺來的同學一位注前面的五個字,另一位注后面的四個字。 (屏幕顯示) (學生注音,注錯了一個,“鮮”注為xiān) 師:大家看黑板,有沒有注錯?(學生紛紛舉手)請那位同學說。 生(3):“鮮”應該讀xiǎn,不讀xiān。 師:為什么這里讀xiǎn,你能用這個讀音的“鮮”組個詞嗎? 生(3):“鮮”在這里是少的意思,可以組——(語塞,其他同學舉手) 師:這位請說。 生(4):很好。“鮮”意思為“少”的時候,讀xiǎn。我們看著屏幕把加點的字讀兩遍。預備——讀! (學生齊讀生字詞) 師:我們再仔細看一下加點字的寫法及它們的意思。“頤”的左半邊不能寫成“臣”;“蕃”是形聲字,與草有關,意為茂盛,引申為“多”;“濯”“淤”“漣”也都是形聲字,與水有關,書上都有注釋;“逸”意為逃,你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點,“逸”,文中有“避開”的意思。我們再把屏幕上映出的每個句子讀一遍。 (學生齊讀句子) 師:好,下面我們來齊讀課文,這一遍讀的要求是:讀正確字音,讀通課文。注意抬頭挺胸,聲音響亮、精神飽滿。“愛蓮說……”預備——讀! (學生齊讀課文,音準較好,有個別同學仍將“鮮”讀作xiān) 師:這一遍讀書讀得整齊,也很流暢。但還有同學將“鮮”讀作第一聲,注意是第三聲:鮮xiǎn。把“陶后鮮有聞”這句子再齊讀兩遍。 (學生齊讀) 師: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憶一下電影和電視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樣讀書的呢? (學生小聲議論,氣氛活躍,紛紛舉手) 生(5):古人讀書拉長了聲調,像唱歌一樣的。(眾笑) 師:對!樣子怎樣呢? 生(5):搖頭晃腦的。(眾又小聲議論) 師:是的,古人讀書很有韻味,自得其樂地讀,一般語氣都比較舒緩。我們讀古文雖然不需要搖頭晃腦,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讀書經驗,如舒緩一些讀。我們不妨來理解一下文中有八個“之”,它們的用法體會一下,我們看屏幕。 (屏幕顯示) 師:注意前后兩組“之”的用法,哪一組可理解為“的”,哪一組是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呢?請聽老師讀一遍。(師讀八句子,明顯讀出后一組的“之”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學生舉手)請這位同學說—— 生(6):是后面一組。 師:對,“予獨愛蓮之……”的“之”字,既使上下語氣貫通,又使全句語氣舒緩,富有節奏。一起讀后面的四句,認真體會。 (學生讀幻燈映出的后一組句子) 師:接下來我們再齊讀全文,注意慢一點,舒緩語氣。(學生第二遍齊讀課文,語氣有所舒緩,但顯得平。)好!有點兒古人讀書的味道了,但語氣舒緩之后,稍顯得平了些。讀文言文,還要注意抑揚頓挫,要有高低起伏。我們來看練習二。編者告訴我們,相接的兩句子話,字數相同,意思相對,叫駢句。“駢”讀pián(板書:駢,pián)我們畫出練習上的這句話,再回到課文里找一下駢句。(學生看書后舉手)這位同學說一說。] 生(7):“出淤泥而染,濯清漣而不妖”。 師:好!再請后邊的那位男同學—— 生(8):第二段開頭有三個排比句。還有第一段中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師:噢,古人的排比句寬一點說,也是駢句。但“中通外直”以下的幾句不是駢句。駢句要求上下意思相對。我們注意駢句,讀起來,一頓一挫,一抑一揚,非常有節奏和韻味。“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揚一抑,體會一下。再看排比句,語氣應逐漸加強,層層推進,富有氣勢。請一位同學來讀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請這位女同學。 (學生讀,體會了朗讀指導要求。) 師:讀得不錯。大家讀到這兒讀出點味道來了。但要更好地讀,還有待于我們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礎上業讀。下面我們自由小聲讀或默看注釋,理解句意,讀懂課文,同座位同學可討論一下疑難問題和讀中提示。時間為五分鐘。 (學生小聲讀注釋,小聲討論。教師巡視。) 師:時間到。大家很認真地看注釋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了讀中提示。有不懂的地方嗎?還有疑難嗎?(學生陸續舉手。)這位同學先說。 生(9):“中通外直”,我不懂是什么意思。 師:哪位同學知道,回答他。你說—— 生(10):應該是指蓮花的莖中間是空的,外面看是筆直的。 師:對。還有問題嗎? 生(11):第一句“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我翻譯不通。 師:不一定要一字字翻譯,理解大意就行。這句的意思是:水上與陸地上的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這位同學還有問題,站起來說吧—— 生(12):(小聲地)“陶后鮮有聞”的“聞”是不是“聞到”的意思? 師:“聞”應該是“聞到”還是“聽到”? 生:(齊)聽到。 師:應為“陶淵明以后很少有聽到的了。”沒有問題了吧?(生點頭)老師再提兩個,“香遠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到一個成語,里面的“益”和這兒是意思相同的? (學生踴躍舉手) 生(13):“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樣意思,初一時學過。 師:對。還有“不蔓不枝”,這兒的“蔓”和“枝”是作什么詞用的?請那位同學說。 生(14):動詞。書上解釋為“牽牽連連,枝枝節節”。 師:對,也可說成“生藤蔓”、“生枝丫”。好,我們理解了課文內容,知道作者為什么愛蓮花了,我們再讀課文就要帶著愛蓮的感情來讀。這次請女同學讀第一段,男同學讀第二段。女同學的聲音應是清新悅耳,男同學的聲音鏗鏘有力的。比一比誰讀得更好。“水陸草木之花……”預備——讀! (分男女同學齊讀,學生興趣濃厚。齊讀課文。) 師:都讀得不錯。但大家對“愛蓮”的感情體會得還不夠深,因此,還沒有把課文表達的感情充分地讀出來,我們還要仔細體會。課文中哪些句子著重寫蓮花的呢?作者寫出蓮之美。你認為哪些句子最好?寫出了蓮花的與眾不同之美? (學生舉手) 生(15):我認為主要是“予獨愛……”這句長句子寫蓮,這個句子里的內容都很美。 (學生小聲笑) 師:這一長句,突出了蓮的哪些特點呢?你體會體會。 生(1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突出它非常——非常干凈,沒有染上一點兒污泥。 師:對潔凈之美,還突出了蓮的莊重,是嗎?生于水,該是水淋淋的,卻很端莊。(邊說邊板書:蓮:不染、不妖)蓮還美在哪里? 生(17)還很美的,是因為它有香,我感到它是清香,很清新的香味。 (師板書:香,清) 師:蓮花整體的形象是端莊美麗,令人敬重,所以可遠遠地觀賞而不可靠近玩弄它。 (師板書:不可褻玩) 師:我們體會得很好。我們知道了作者所以愛蓮,不僅因為蓮花姿態美麗,而且品格高尚。作者愛蓮,也在贊頌蓮花,我們要注意帶著贊美之情來讀。一起看黑板上,看板書的關鍵的詞,飽含贊美之情來背誦這一長句,“予獨愛……”預備——讀! (學生齊背這一長句) 師:我們已經說了,“說”這種文體偏重于議論,那么文章第二節他議論些什么呢?請一位同學朗讀這一節,其他同學注意找出議論蓮的句子,看看是哪一句?這位同學讀一下。 (一位女生朗讀第二節) (學生舉手) 師:你說,是哪句議論的蓮花? 生(18):是“蓮,花之君子者也”這一句。 師:君子是什么樣的人? 生(18):是品德高尚的人。注釋上有的。 師:對。作者把蓮比作花中的君子,原來他是要贊美君子形象,這句話是全文的核心。我們畫下來。借贊花來贊人,這種寫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邊板書:托物言志)我們初一時學過托物言志的文章嗎? (學生紛紛舉手) 師:一齊回答。 生:(齊)《荔枝蜜》。 師:對了。我們再看課文。作者在第二段開頭還寫有兩個比喻,把菊比作隱逸者,把牡丹比作富貴者,第一段也先寫菊和牡丹,想想寫菊和牡丹為了什么? 生:(齊)陪襯。 師:編者的提示已經告訴了我們。 (板書:菊:隱逸者 牡丹:富貴者) 師:隱逸者是隱居的人,菊花開在百花之后,又是隱士陶淵明所喜愛的,所以比得很恰當。而作者為何把牡丹比作富貴者呢?因為它色彩濃艷,花朵碩大,唐朝時,成為富貴人的寵物。我們上學期課本附錄里的一首詩中就有“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的句子,哪位同學記得是誰寫的,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學生思索,有一位同學舉手。) 生(19):好像是白居易的《買花》。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叢深色的花,相當于十戶中等人家的賦稅。 師:很好,你的記憶力真好!怎么知道這花是牡丹花呢?前面還有兩句:“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牡丹那樣高的價錢,富貴者爭相購之,把它比作富貴者很恰當,這是在特定場合、特定環境下的比喻。作者用菊和牡丹來陪襯突出蓮,突出蓮的君子品格,是寄托了深義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社會,對當時社會上品格高尚的人非常敬慕,自己也愿意成為一個君子。那么,我們聯系第一節作者筆下的蓮花形象,是否能看出君子有哪些高尚的品行呢? (學生踴躍舉手) 生(20):不跟壞人同流合污。 師:很好,出淤泥而染,潔身自好。還有呢? 生(21):還有他很正直、正派的。 師:對辦事公正,為人正直,又很虛心。香氣遠播,說明名聲很好。還有嗎? 生(22):很莊重,不許人去玩弄他。(眾笑) 師:不許人侮辱他,剛正不阿,不容人侵犯,有獨立的人格。封建社會有這樣的人,真令人敬佩!我們讀到此,明白了作者的寫作目的,贊蓮為贊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動形象,含蓄而給人回味。我們齊背這三個排比句。 (學生齊背) 師:我們再看下文,“噫!”是個嘆詞,作者贊蓮又感慨什么呢?看一下讀中提示,加以體會,我們一起說—— 生:(齊)感慨、譏諷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態。 師:當時社會上愛蓮者少,愛牡丹者多,君子少,追求富貴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會上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人太多,對他們表示了強烈的鄙視!結尾的這兩句話一問一嘆,發人深省,文章的主題多深刻啊!我們齊背這一節。 (學生背誦第二段) 師:這篇課文對我們有一定的啟示。封建時代的君子形象對我們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養有一定的啟示。我們課后深入思考一下,把體會寫到練筆本上。好這堂課我們通過朗讀,掌握了朗讀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課文內容,了解了托物言志這種寫法的特點。最后我們一起把課文背誦一遍。 (學生背出課文) 師:下課! .《愛蓮說》專題練習 .《愛蓮說》教案5 .《愛蓮說》教學設計4 .《愛蓮說》語言自讀涵詠課教學設計 .《愛蓮說》教學反思 上海市二期課改語文《愛蓮說》教學案例 .《愛蓮說》教案3 .《愛蓮說》教案2 .《愛蓮說》教案1 .《愛蓮說》多媒體點撥教學實錄 .《愛蓮說》譯文 .《陋室銘》《愛蓮說》練習測試 短文兩篇《陋室銘、愛蓮說》同步練習 短文兩篇《陋室銘、愛蓮說》教學設計3 文兩篇《陋室銘、愛蓮說》教學設計2 短文兩篇《陋室銘、愛蓮說》教學設計1 《愛蓮說》的教學設計 一、 教材內容: 人教版新課程《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課 《短文兩篇》之二。 二、 課題:《愛蓮說》 三、 設計者: 閬中市石子中心校 董小明 四、 教學時間:一課時 五、 教學目標: 學習內容分析表 課目內容名稱 知 識 點 學習目標 知道 領會 應用 分析 綜合 評價 愛 蓮 說 1 識記本課10個疑難字詞 √ 2 有感情誦讀課文 體會文章的音韻美 √ √ 3 正確理解課文 積累文言詞匯 √ √ √ √ √ √ 4 分析本文的襯托手法 把握蓮的形象寓意 √ √ √ √ √ √ 5 領會“托物言志” 這種寫作手法的好處 √ √ √ 6 聯系作者的情感 談談本文的現實意義 √ √ √ √ √ √ 學習水平描述表 知識點 學習水平 描述語句 行為動詞 1 知道 識記本課10個疑難字詞 識記 2 領會 有感情誦讀課文 體會文章的音韻美 誦讀、體會 3 應用 正確理解課文 積累文言詞匯 理解、積累 4 分析 分析領會本文的襯托手法 把握蓮的形象寓意 分析 5 領會 領會“托物言志” 這種寫作手法的好處 領會 6 評價 聯系作者的情感 談談本文的現實意義 討論 六、 教學重點: 有感情誦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蓮的形象寓意。 七、 教學難點: 襯托手法的運用,“托物言志”寫作手法的好處。 八、 媒體選擇與組合: 媒體選擇工作表 教學單元/ 課目名稱 人教版新課程《語文》八年級上冊 第五單元第二課《短文兩篇》之二:《愛蓮說》 知識點 學習水平等級 媒體 類型 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 媒體內容要點 資料 來源 媒體使用方式 1 領會 cai 課件 創設情境 導入課文 播放動畫短片 資源中心下載 邊播放邊導入 2 知道 cai 課件 呈現 預習過程 展示預習內容 自制 學生利用資源庫自主學習初步把握課文內容 3 領會 cai 課件 提供示范 展示 朗讀 資源中心 播放練讀 4 分析領會 cai 課件 提供范本 設疑思辨 展示蓮花的定格圖片 自制下載 播放-分析“蓮”的形象-領會-誦讀 5 綜合 cai 課件 理解感悟 播放三種花的圖片 自制下載 播放-分析寫作特色-討論-總結 6 評價 cai 課件 創設情境 播放動畫短片 資源中心下載 邊播放邊討論本文的現實意義 九、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此環節2分鐘] cai 課件一邊展示動畫片段,教師一邊激情導入,并板書課題。 (二)、指導學生在網上查詢資料預習課文。[此環節13分鐘] (cai 課件播出古曲《出水蓮》,并展示預習要求): 1、了解文體和作者 2、正確誦讀課文,節奏準確,語音流暢,情感豐富。 3、積累文言詞語,了解課文內容。 4、把握文中“蓮” 的形象,理解作者愛蓮的獨特思想感情。 (三)、配樂朗誦,感受文章精辟的語言美。[此環節5分鐘] (cai 課件播出古曲《出水蓮》) 1、學生齊聲朗讀,教師點評。 2、教師示范朗讀,學生輕聲跟讀。 3、指名學生朗讀,師生互評。 (四)、疏通文句,理解文意,感受蓮花這一形象的詩意美。 (cai 課件出示要思考的問題)[此環節8分鐘] (1)、作者從哪些角度來描繪蓮花的形象的? (2)、作者在文中把蓮比作什么?你覺得恰當嗎? (五)、深入閱讀,進一步理解課文的思想和藝術,領會文章雋永的意蘊美。 (cai課件出示要討論的問題)[此環節5分鐘] 1、“陶淵明獨愛菊,周敦頤獨愛蓮,而世人甚愛牡丹”,這里的“獨”和“甚”能刪去嗎?為什么? 2、對愛這三種花的人,作者持什么態度? 他要表達什么思想? (六)、拓展練習。[此環節5分鐘] 1、引導學生總結本文運用了哪些寫作方法和修辭方法,并說說 有什么好處。 2、你認為本文對現階段的我們來說有何作用? (七)、課堂小結 [此環節2分鐘] [板書設計] 愛 蓮 說 (北宋·周敦頤) 愛高潔之蓮 —————— 慕君子之德 陶淵明 菊 正—————隱逸者 鮮有聞 世人 愛 牡丹 反—————富貴者 宜乎眾 予 蓮 不染、不妖 通直、不蔓不枝 君子者 同予者何人 香、清、凈植 不可褻玩 托物 言志 附:教學結構流程圖。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新課(略)。 二、解題。 “蓮”即荷花,“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發表議論或記敘事物,與現代的雜文相似。 三、簡介作者。 周敦頤(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學家,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他任職南康郡(今江西星子縣)時,曾率屬下在府署東側開辟—四十余丈寬的蓮池(后被稱為“愛蓮池”),池中建“賞蓮亭”,南北曲橋連岸。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清香撲鼻。作者觸景生情,寫下,借花述志。 四、誦讀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或放錄音),提示學生讀準下列字音。 甚蕃(fā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漣(lián) 不蔓(màn)不枝 褻(xiè) 噫(yì) 鮮(xiǎn)有聞 2.學生齊讀。 五、串析課文。(圍繞下列問題逐一展開討論,涉及到的較難的文言詞句順便作些解釋。) 1.找出課文中直接寫“蓮”的句子,并說說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歌頌“蓮”的? 理解:直接寫蓮的句子主要是第4句、第5句的最后一個分句。作者是從“生長環境”、“體態香氣”、“風度”三個方面來歌頌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從生長環境的角度歌頌蓮花的高潔、質樸、莊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從體態方面突出蓮花的正直、剛直不珂、威武不屈,“香遠益清”是從香氣方面歌頌蓮花芳名遠揚;而“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則是從風度方面,寫蓮花的端莊、清高。 2.從作者對蓮花的描寫和歌頌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理解:“托物言志”是本文最突出的寫作特點.課文對蓮花的描寫和歌頌緊扣與君子氣質相似之處著墨,借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為端正、不阿諛諂媚的品德,表達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人生觀,以及對當時追名逐利、貪慕富貴的社會風氣的慨嘆和鄙棄。 3.文章題目是,按道理只要寫蓮花就行了,而本文卻還寫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理解:襯托手法的運用是本文的另一個突出特點。在這篇課文中,作者先用眾多可愛的花作一般的映襯,再以菊和牡丹作重點映襯。菊,從正面映襯;牡丹,從反面映襯。描寫蓮時,濃墨重彩,工筆細刻,卓然超群的“蓮”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襯下,在畫面上凸現出來,使人心馳神往。另外,本文還用隱逸者、富貴者映襯君子;用菊之愛、牡丹之愛映襯蓮之愛,以此表明作者與眾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本文除襯托手法外,還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理解:①排比(如第⑤句);②比喻(如第⑤句);③對偶(如“蓮之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④反問(如第⑧句)。 5.本文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理解:散句和駢句交錯運用,讀起來鏗鏘悅耳,頓挫有致。 六、背誦全文。 七、布置課外作業 。 1.找出課文中的“之”字,并分別指出它們的意義或用法。 2.以某種植物為題材,寫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 教學設計(B) 教學設想 通文意,把握難詞難句和關鍵詞浯,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誦讀、背誦課文,是短文兩篇的教學重點。理解學習類比手法的運用是《陋室銘》的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映襯手法是的教學難點 。 短文兩篇應以誦讀(包括背誦)為主,以講為輔.達到當堂成誦。用抓“文脈”的方法快速記誦,背誦課文。對文章的思想內容,不必多作發揮。點到為止。 教學安排兩課時。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人新課。 古代名士文人常愛以物詠情言志,我們今天要學的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宋代周敦頤的,就是托物言志中的名篇。作者借陋室、蓮花抒發自己怎樣的心志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品讀吧。 彩屏顯示:彩圖及課題《陋室銘》。 二、檢查預習。 彩屏顯示: 正確朗讀下列句子并解釋加點的字。 惟吾德馨 談笑有鴻儒 無案牘之勞形 西蜀子云亭 可愛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蓮而不妖 不蔓不枝 不可褻玩焉 花之隱逸者 陶后鮮有聞 宜乎眾矣 三、錄音范讀課文《陋室銘》。 要求:在聽的過程中,劃出疑難之處,并結合課文注釋,理解文意。 四、學生質疑,教師答題(基本掃除文字障礙) 五、指導朗讀。駢文的節奏按意義劃分。駢句要讀出節奏(四字句的節奏一般是二二,五字句的節奏多為二一二),上下句節奏一致,韻腳要讀出延長音,相鄰的兩組駢句之間須有較長的停頓。排比句要注意節奏鮮明,重點突出。齊讀《陋室銘》。 六、引導學生討論下列問題,教師只作點撥。 1.釋題。 課題中的“陋室”是所托之物,“銘”指的什么?引導學生看注釋①。 2.文中哪句話能提挈全篇大意?為什么? 討論后,明確:“惟吾德馨”這句話能提挈全篇大意。因為第四句是比喻;也是類比,是以虛襯實。作者所要說明的意思是“惟吾德馨”。中間八句寫室中生活情狀,是室主人“德”的外在表現。最后一層隱含“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的意思。 3.作者是怎樣描寫陋室環境和居室主人生活情景的? 明確:“苔痕上階綠,草色人簾青”描寫了陋室幽雅動人的景色,以景色之雅見“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寫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是從陋室主人交往的人(“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陋室中人的活動(“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兩方面來描寫的,表達室主人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4.作者以陋室比古賢的居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趣和節操? 明確:引古賢之名室類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況,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在更高的境界上頌揚了“惟吾德馨”。 5.為什么結尾說“何陋之有”? 明確:引用孔子的話,隱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說明“有德之人居之,則陋室不陋”,與本文開頭的“惟吾德馨”一句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子過來,達到最完美的思考境界,是全文的點睛之筆。 6.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寫法,借陋室不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明確;表達了作者安貧樂道的情趣和高潔傲岸的節操。 7.熟讀并當堂背誦全文。 8.默寫全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 課文。 同學們知道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徽嗎?它是以哪種花來構成的?生答:蓮花。澳門同胞為什么要以蓮的形象作為自己的區徽呢?不僅因為澳門蓮多、蓮美,更是因為蓮花象征了澳門人渴望回歸祖國大家庭的純潔、高尚的心。宋代哲學家周敦頤也特別喜愛蓮花,也寫了。為什么周敦頤獨愛蓮花?他是怎樣描寫蓮花,抒發自己的心志的呢? 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 彩屏顯示:課題及彩圖。 二、檢查預習。 1.完成課后練習二。 2.指名口譯本文大意。教師訂正誤處。 彩屏顯示譯文。 3.全班齊讀課文。 三、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教師只作點撥。 1.討論文體。 是一種怎樣的文體? 討論后明確:是古代—種以議論為主的文體,既可以說明議論,也可用來抒發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詠志諷世的散文。 2.討論重點段落的理解。 作者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既然各種各樣的花都可愛,為什么作者獨獨只愛蓮花呢? 討論后明確:“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這段話中7個短語分別描述了蓮花的哪一方面特點?請一位同學結合這幅蓮花圖來談談。 彩屏顯示:蓮花圖。 明確;“淤泥”和“清漣”是蓮花的生長環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寫蓮花的體態;“香遠益清”指蓮花的香味;“亭亭凈植”指蓮花的整個形體姿態;“可遠觀而不可褻玩”是從觀賞者的角度說的,寫她清高風度。正因為蓮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等高貴的氣質,才會讓人肅然起敬。前六個短語是從蓮花自身而言,最后一個短語則是從觀者的感受來說的。 齊讀第一段。 3.引導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作者愛蓮,不僅因為喜愛它的外形,更是因為它是一種人的化身,聯系第二段看,是哪種人的化身? 明確:從“蓮,花之君子”中可看出是君子的化身。 蓮與君子有哪些相似之處呢? 明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高潔、質樸);“中通外直”——通達事理,行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權貴;“香遠益清”——美名遠揚。“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志潔行廉,儀態端正,令人敬重(清高)。彩屏顯示:蓮花圖。 作者借連花的形象來言君子之志,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表現手法?抒發了自己怎樣的心志? 明確:是托物言志的寫法,借蓮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齊讀第一段并當堂背誦。(指導學生背誦) 4.引導學習映襯的手法。 本:文主要寫作者愛蓮,為什么要淡到菊花和牡丹?從文中找出寫菊與牡丹的句子。 明確:“晉陶淵明獨愛菊”,“世人甚愛牡丹。”(第一段)“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第二段) 陶淵明為什么獨愛菊花? 明確:因為菊花不臣嚴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潔。菊花,又是花中的隱士,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脫俗,這些都符合陶淵明的處世態度。這又與蓮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有某種類似之處。 由此我們知道作者對菊也是肯定的,菊是正面形象。它對寫蓮有何作用呢? 明確:正面襯托蓮的形象。 明確:因為牡丹雍容華貴,歷來人們把它當成富貴的象征(“牡丹,花之富貴者也”)。“世人甚愛牡丹”,說明世人貪慕富貴;追名逐利。這種世風,這種人生態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寫牡丹實際上是從反面襯托蓮的君子形象的。 5.引導分析結尾。 文章結尾幾句,運用了哪些句子,發了哪些感慨?有什么含義? 明確:以感嘆詞“噫”獨立為句,引發深沉的感慨。一嘆愛菊者“鮮”(“菊之愛,陶后鮮有聞”)。“鮮”不僅有“少”之意,更有“難得”之意;二嘆愛蓮者少,用短問句(“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發人深省;三嘆愛牡丹者眾,用感嘆句(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慨嘆貪慕富貴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厭惡爭名奪利的世態,不明說而暗諷,意味深長。 四、布置作業 。 1.默寫全文。 2.補充練習。(彩屏顯示)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可愛者甚蕃 ____________ (2)濯清漣而不妖 ____________ (3)中通外直 ____________ (4)不蔓不枝 ____________ (5)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____________ (6)予謂菊 ____________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疏通文意,把握難詞難句和關鍵詞語;在反復誦讀、悟讀中品味課文的語言美。 2、教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系個人情趣、愛好和風格,展開想象,發散思維,從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教學設想 1、教學過程 分為:"誦讀環節——悟讀環節——拓展環節"三大板塊。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為重點,襯托的寫法為難點。 2、課前制作課件,創設教學情境。 3、學生課前準備: (1)了解作者周敦頤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動為本文設計板書。 (3)搜集有關"蓮花"的詩句。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1、由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徽是蓮花導人新課。 2、同學交流搜集的有關描寫"蓮花"的詩句。 3、介紹"說"文體的概念。 二、誦讀環節。 1、一讀,讀準音,通文意。 2、同學交流課前設計的板書并介紹設計意圖。(展示臺投影) 3、二讀,個人讀,小組讀,教師讀,大家評。 三、悟讀環節。(先聽多媒體配樂朗讀,然后小組討論問題。) 1、在作者看來,蓮花有什么可愛之處?用課文原話回答。 2、作者身上具有哪些"蓮花"的品格? 3、質疑,解疑。 四、拓展環節。 1、仿句。 2、"出淤泥而不染"這是蓮花的自然屬性,結合自己的思想感情,談談你們聯想到哪些人或事,或名言警句? 五、小結。 1、結束語。 2、三讀,深情地背誦全文。(背景音樂) 六、布置作業 。 1、請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寫一種你喜歡的花草樹木或其它物件。 2、背誦并默寫課文。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熟讀并背誦全文。 2、認識古代仁人不慕榮利,安貧樂道,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二:教學重點: 1、能順暢地朗讀,理解文章內容并背誦。 2、體會作者的生活態度。 三:教學難點: 1、了解“說”這種古代文體及其特點。 2、掌握本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四:學習過程: (一)、預習導入: 1、了解“說”這種文體 "說"就是古代—種以議論為主的文體,既可以說明議論,也可用來抒發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詠志諷世的散文。 2、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周敦頤,宋代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謚號。 周敦頤非常博學,而且人品很高,胸懷磊落,為官清正,深得民心,為百姓所愛戴。《愛蓮說》是他在公元1068年擔任南康郡守時寫下的。他曾帶領屬下在官署的一側挖池種蓮,后人稱為"愛蓮池"。每當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風吹過時,田田荷葉輕搖,朵朵鮮花頷首,陣陣馨香撲面。周敦頤憑欄放目,觸景生情,深感官場的黑暗,深愛蓮花的高潔,寫下了著名的《愛蓮說》。 3、讀準字音。 頤 淤 濯褻 清漣 不蔓不枝 噫 鮮有聞(二)課堂探究 (二)課堂研討 1、初讀美文 要求:聲音響亮,讀準字音,朗讀流暢,把握節奏 2、聽錄音,再讀課文,讀出語氣及情感 3、積累重點詞語,疏通文意 蕃:獨:染:濯:益:植: 褻:鮮:宜: 重點句子翻譯: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找出文章主旨句 5、說說文章從哪些方面寫蓮的,分別贊美了君子的哪些品格? 6、文章為什么寫菊和牡丹? 7、文章運用了什么寫法?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 1、積累關于蓮花的古代詩詞。 2、學了這篇課文后你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心的認識和看法? (四)反饋檢測: 1、《愛蓮說》選自,作者,是時著名的家。 2、《愛蓮說》的結構,我們可以概括為:一條線索,即以為線索;兩個陪襯,即以為蓮的總陪襯,以和作為蓮的旁襯和反襯; 3、《愛蓮說》中用來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志潔行廉,莊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6、“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蓮的高貴品質的一句話是: 8、作者描寫蓮花,為什么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答: 9、本文贊揚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比喻君子不與惡濁世風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許。但在我們生活中常聽到人們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樣看待這兩種觀點的呢? 答: 10、《愛蓮說》在寫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種事物來抒發情感,我們稱這種寫法為: 11.解釋下列句中加線詞的意思。(2分) ①可愛者甚蕃②亭亭凈植 12.下列句中加線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2分) A.陶后鮮有聞芳草鮮美B.香遠益清清榮峻茂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D.陶后鮮有聞此人一為具言所聞 1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4解釋“之” ①水陸草木之花之: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之:③無絲竹之亂耳之:④何陋之有之: 15、《愛蓮說》作者通過描寫蓮的形象,賦予蓮以美好的品質,進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質 16、寫出蓮花的別稱二個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課堂探究 2、語氣如: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在這里沒有實際意義,只是有舒緩語氣的作用,應輕讀。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是作者抒發自己志向的一句,應用慨嘆的語氣來讀,而“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則是對世人追求富貴之風的一種鄙夷,應用諷刺的語調讀。 “菊之愛”一句,有惋惜的意思,陶淵明雖不同于世人,但是和作者的喜好也不盡相同,作者認為只有像蓮花這樣“出污泥而不染”才是真正的君子,因此對“菊之愛”一句應該讀出惋惜的語氣。 第二段的“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是肯定句,應讀出肯定的語氣,后面的“蓮,花之君子者也”是強調的語氣,應比前兩句讀得重一些。 4、主旨句:蓮,花之君子者也 5、生長環境: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可褻玩焉。 體態香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 風度氣質: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不孤高自傲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達事理,行為方正;不攀附權貴 香遠益清——美名遠揚 亭亭凈植——志潔行廉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儀態端莊令人尊重 6、菊:品格高潔超凡脫俗——正襯 牡丹:貪慕富貴追逐名利——反襯 7、運用了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寫法。抒發了作者不慕名利高潔傲岸的節操 反饋檢測參考答案 1、《愛蓮說》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是北宋時著名的哲學家,“元公”是他的謚號。 2、《愛蓮說》的結構,我們可以概括為:一條線索,即以愛蓮為線索;兩個陪襯,即以草木之花為蓮的總陪襯,以菊花和牡丹作為蓮的旁襯和反襯; 3、《愛蓮說》中用來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5、比喻君子志潔行廉,莊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6、“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蓮的高貴品質的一句話是:蓮,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寫蓮花,為什么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來作正襯和反襯,表達自己潔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態度,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9、本文贊揚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比喻君子不與惡濁世風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許。但在我們生活中常聽到人們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樣看待這兩種觀點的呢? 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種觀點,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處惡濁的環境也能獨立不移。 10、《愛蓮說》在寫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種事物來抒發情感,我們稱這種寫法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文中對蓮花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答:通過描寫蓮的形象,賦予蓮以美好的品質,進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品質。 12、“獨愛蓮”,“獨愛菊”兩個“獨”字,表現了他們怎樣的生活態度? 答:表現出他們遺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態度,同時又相對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淵明的生活態度。 13、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作者贊揚的蓮花的高貴品質。 答:正直、通達、莊重、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遠揚。 11.①多(0。5分)②樹立或立(0.5分) 12.D(2分) 13.對于蓮花的愛好(0.5分),像我g樣的還有什么人呢(0.5分)對于牡丹的愛好(0.5分)人該是很多了(0.5分) 14.①的②助詞,起取消句子獨立性作用,可不譯 ③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作用,可不譯 ④助詞,在這里是賓語提前的標志,無實義 15不慕名利、潔身自好 16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教學設想: 《愛蓮說》是語文版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我在教案的設計上,力求體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在課堂教學中力求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理念:在學習方式上,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輔以教師的點撥;從教法上看,力求將傳統的誦讀法與現代的多媒體技術相結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說”的 特點,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反復朗讀以至成誦,通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感受其高雅脫俗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朗讀并背誦課文。2、積累文言詞匯,理解文章內容,學習文章托物言志的寫法。 2.教學難點: 理解運用“菊”和“牡丹”來正襯和反襯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你們愛花嗎? 生:(略) 師:既然愛花,那么請你說出一種你喜愛的花,并說出喜愛的原因。 生答:(略) 師:看來,同學們的生活豐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卻百花不愛,偏偏對蓮花情有獨鐘,并為它寫下了一篇傳世佳作。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愛蓮說》(板書課題:愛蓮說) 師:咱們先一起欣賞一幅畫(打開多媒體課件----國畫“蓮花”)。多美的蓮花啊!清純,脫俗,它從來就是文人墨客筆下的愛物。請同學們搜索一下記憶中有關描寫蓮花的古詩文句,并朗讀給全班同學聽。 示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二、了解體裁,簡介作者。 ①了解體裁 點撥:“說”在這里表示一種議論性的古代文體,可以直接說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載來論述道理。《愛蓮說》就是說愛好蓮花的問題 ②②作者簡介 明確:周敦頤(1017-1073) ,宋代道洲(現在湖南省道縣)人,字茂叔,哲學家。因他世居道縣濂溪,后居廬山蓮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為濂溪,學者就稱他為“濂溪先生”。 三、整體把握,感知語言。 1、學生自由的讀課文。 2、聽錄音,注意朗讀的節奏和情感。 3、學生齊讀課文,整體感知 四、分組自學,疏通文意。 1、分組自學,要求:①對照注釋,利用工具書,翻譯全文。 ②不懂之處,互相討論。 2、匯報自學情況,不懂之處,舉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五、合作探究,品味賞析。 1、探究文章的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情感。(學生分組討論,與教師的點撥和學生的合作學習相結合) (多媒體展示問題) ①.提問:作者描寫蓮花,為什么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喜愛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現。作者用“菊”和“牡丹”來作正襯和反襯,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②.提問:文章用了兩個“獨”字,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生活態度。 討論并歸納:兩個“獨”字,充分表現了作者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淵明的生活態度。 ③.提問:“我”愛蓮花什么呢? 討論并歸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④.提問:具體地說說作者寫蓮的哪些美好形象。 討論并歸納: (1)從生長環境方面:寫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濯清漣而不妖”的質樸;(2)從體態香氣方面:寫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寫她“香遠益清”的芳香;(3)從風度方面:寫她“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這些描寫,是將蓮人格化了,是把她作為一種高貴品質的象征。 ⑤.提問: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蓮”比喻象征哪三種人? 討論并歸納: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隱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貴的人,把蓮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2.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點撥:作者把蓮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見他贊美蓮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贊美蓮花去贊美具有蓮花一樣的高尚品格的人,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這種寫法叫“托物言志”。 六、背誦積累,積淀語感。 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七、實踐語言,習得語感。 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以“我愛 ”說或寫一段話,抓住所說事物的特征,力求能出新意。 例句:我愛蓮花,因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六、八、歸納總結 本文托物言志,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鄙棄。歌頌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美德,表達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附:板書設計 愛 蓮 說 周敦頤 出淤泥而不染——————————————高潔 濯清漣而不妖——————————————質樸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正直 香遠益清————————————---——-芳香 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清高 托物——————————————————言志 (蓮) (不慕名利 潔身自好) 學習目標: 了解作者和“說”這種文體的特點 朗讀課文,能夠感受到文學的美,試著當堂背誦。 結合注釋,領會文章內容。 能夠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了解什么是正襯和反襯 領悟短文所表現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學習作者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和追求高潔德行的志向 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蘊含的諷喻之情并能夠聯系實際談自身感受 教學重點: “蓮”美麗的形象,優美語言的欣賞,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教學難點: 是正襯和反襯的理解。 課時安排: 一課時 預習: 1.收集有關各種花的詩句和圖片,最好能詩畫相配。展示自我才情。可參考后面的綜合性學習。布置綜合性學習。 2.理解文義 3.文中哪些語句是在直接描寫蓮花的?分別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呢?找出相應的句子。 生長環境、體態香氣、氣質風度 4.作者寫的難道僅僅是蓮花嗎?這是一種什么寫法?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 還歌頌了具有蓮花那樣高尚品質的人——君子,作者寫蓮花是為了寫人,用蓮花的高潔品質來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質。寫物是為了寫人——托物言志 5.文中的三種花分別象征什么?作者對它們的感情態度又是怎樣的呢? 蓮——君子——潔身自好,不慕名利——贊美 菊——隱逸者——志向高潔,隱居避世——惋惜 牡丹—富貴者——貪慕榮華,追求名利——厭惡諷刺 6.作者為什么要寫菊花和牡丹,直接寫蓮就行了嗎,這樣寫對表現文章的主題有何作用?這種寫法是什么?理解襯托——正襯、反襯的寫法 7.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8.能否模仿作者用蓮花來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歡……”句式說一段話,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樹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記得我剛到培正學校的時候老師們對八年一班的同學贊不絕口,后來我也看到我們班得的流動紅旗最多,為了回報學校領導和老師對我們八年一班的厚愛,請同學們展示自己創作的詩畫,并以熱烈的掌聲歡迎老師們蒞臨指導。 今天老師也收集了幾幅詩畫送給大家,看到這么優美的意境同學們一定想說點什么,那么今天我們先聽北宋哲學家周敦頤的《愛蓮說》,然后再讓同學們說。 “說”,是一種議論性的古代文體,既可以發表議論,也可用來抒發感情。 《愛蓮說》就是說說愛好蓮花的問題。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聽配樂朗誦范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訂正讀音。 認真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及朗讀時的語氣語調。 聽后學生齊讀一遍 要求:注意字音,停頓,抑揚頓挫。 朗讀要點: 1、讀準字音。 2、用舒緩的語氣。 3、注意抑揚頓挫,有高低起伏。 4、流利有感情 四、理解文義 五、快速背誦,比賽選取一名,掌聲鼓勵 六、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 1、閱讀思考: 文中哪些語句是在直接描寫蓮花的? 2、這些語句分別從哪些方面來描寫蓮花的?生長環境、體態、氣味、氣質風度 3、連線 4、小結托物言志 七、寫作方法探究二 1、作者寫蓮花,可是文章開頭并沒有從蓮花寫起,在寫蓮花之前,作者寫了什么? 作者還寫了人們對這些花的態度,分別是怎樣的? 2、作者把蓮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別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對它們的感情態度又是怎樣的呢? 隱逸者、富貴者 陶淵明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他志向高潔,隱居避世,對于這樣的一位高人,作者抱著什么樣的情感態度?從文末的一句話中可以看出:菊之愛,陶后鮮有聞——惋惜。 在評選國花的時候很多人推崇牡丹,其實早在唐朝初期特別推崇牡丹,把它從山西一帶移植到長安,視為珍品。暮春時節,權貴們往往不惜高價爭相購買。由于唐朝統治者的愛好和提倡,以致長期以來形成一種社會風氣,直到宋代仍然存在。因此,牡丹被認為是“富貴”的象征。對于這位貪慕榮華追求名利的富貴者作者又抱什么態度呢,從文末“牡丹之愛,宜乎眾宜”可看出——厭惡諷刺 3、作者為什么要寫菊花和牡丹,直接寫蓮就行了嗎,這樣寫對表現文章的主題有何作用?這種寫法是什么? 明確、襯托、正襯、反襯 八、小結本文主旨 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九、學生說話 周敦頤說完蓮,現在由我們同學們來說了,說什么呢,模仿作者用蓮花來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歡……”句式說一段話,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樹木。 但要注意的是: (1)要注意內在聯系; (2)要有新意。 教學目標: 1、 理解蓮花的高潔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理解蓮花的高潔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課文 蓮花又稱荷花、芙蓉。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描繪過它,贊美過它,并把它當作高潔脫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達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頤寫的《愛蓮說》就是一篇膾炙人口、經世不衰的贊蓮佳作。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這篇文章。 二、解題,揭示學習目標 文章的題目是《愛蓮說》。“愛”表現了作者的感情,“蓮”是這篇文章寫作的主體,“說” 在這里指什么? 明確:“說”是一種文體,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發表議論或記敘事物。 “說”這種文體可以靈活地運用說明、記敘和議論的表達方式,偏重于議論。那么題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為“談談愛蓮花的道理”或“說說喜愛蓮花的道理” 他愛蓮花有什么道理呢?我們來讀課文。先請聽錄音,注意聽準字音,以及句子的語氣語調。(大家還有不會讀的生詞了嗎?不過這里我還是要強調一下“鮮”應讀為xi?n) 聽了一遍后我們初步了解到在本文中作者是借寫蓮來抒發感情并說明道理的,這就是托物言志的寫法。學習這類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義;二要理解作者怎樣托物,如何言志。這兩點正是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的目標。下面請同學們齊讀一遍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評價:這一遍讀得整齊,也很流暢,但是沒讀出韻味來) 三、指導朗讀 1、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有點不同,文言文要讀出韻味來,因此要讀得慢些讀得舒緩些: 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語氣貫通,又使全句語氣舒緩,富有節奏。相同的還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體會一下。 2、還要讀出抑揚頓挫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讀起來,要一頓一挫,一抑一揚,讀出節奏和韻味來。“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揚一抑,體會一下。 3、文中還有些排比句,讀的時候語氣應逐漸加強,層層推進,讀出氣勢來。請一位同學來讀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們掌握了朗讀的方法之后,再齊讀一遍課文,這一遍要讀出韻味來。 四、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這一遍讀得有點味兒了,但要更好地讀,還有待于我們在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礎上來讀。下面大家自由小聲讀或默看注釋,理解句意,讀懂課文,前后左右可討論一下疑難問題。時間為五分鐘。 (時間到,大家讀懂了沒有?如有疑問請提出來。) 好我們理解了課文內容,大家應試知道作者為什么這樣愛蓮花了吧。請大家把文中具體描寫蓮的語句找出來。(齊讀) 五、研讀課文 (一) 理解蓮花的高潔品格 1、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蓮花的?又賦予蓮花哪些品格? 描寫角度 語 句 賦予的品格 明確: 生長環境 (出……不妖) ----高潔、質樸 體態、香氣(中……益清) ----正直、芳香 風度 (亭……褻玩焉) ----清高 2、總結:這些描寫,句句寫蓮,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寫出了蓮花美麗的外表、芬芳的氣質,而且對她那高潔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風度,作了惟妙惟肖、盡善盡美的描繪,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蓮花的贊美之情。這也正是作者愛蓮的原因。 3、請同學們把這些語句齊讀一遍,注意體會作者的贊美之情。(這次要讀出感情來) (二) 理解運用“菊“和”牡丹“來正襯和反襯的作用。 過渡:作者主要描寫和贊美蓮花,開頭卻為什么寫了菊花和牡丹?這有什么作用? 這是一種襯托的寫法,用“菊”和“牡丹”來襯托蓮花。 1、 分析“菊”的襯托作用。 誰愛菊花?陶淵明是個什么樣的人?我們學過他的《桃花源記》,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不愿意與統治階級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師:作者寫陶淵明獨愛菊,正是贊頌他不茍同于世俗的高潔品質。用菊花來襯托蓮花,也是用陶淵明來襯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襯的作用。 然而能潔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從晉朝以來極少,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為什么? 因為牡丹色彩艷麗,嫵媚動人,象征富貴。也就是說世人都追求富貴,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樣貪慕富貴呢?文中有一個字能體現作者的這種感情。(獨) 師:作者寫世人盛愛牡丹是從反面襯托蓮的高潔品質,從而表明自己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過渡:以上是寫蓮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寫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過對所托之物的描寫來歌頌人。同樣,《愛蓮說》一文作者寫蓮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蓮頌人。請同學們看第二段 1、就表達方式來說,第一段側重于記敘、描寫,那么第二段呢? 議論,文中哪一個字能集中體現出來?“謂” 抒情,文中有哪一個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隱逸者也)作者對陶淵明的這種隱逸的生活態度是不是完全贊賞呢?(不是)作者贊賞的只是陶淵明這種不茍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對于他的隱逸,作者更多的則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貴者也)對于世人都貪慕富貴,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視) 而蓮,作者則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對蓮的什么情感?(贊美) 3、同學們注意體會作者對這三種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齊讀第二段。讀的時候注意 a、文中有一個嘆詞“噫”,朗讀時聲音應該延長。 b、最后三句運用了三種不同的句式來表達作者內心復雜的情感。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是什么句式?陳述句在朗讀時應讀平調,這一句重音應放在“鮮”字上,應讀出“惋惜”的語氣。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問句朗讀時應讀升調。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是什么句式?感嘆句朗讀時應讀降調,要讀出“鄙視”的語氣。 預備讀 4、小結: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做一個隱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樣貪慕富貴。在當時渾濁的世間,他以蓮自喻,志在堅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實在難能可貴,難怪他能寫出這樣經世不衰的佳作。 六、指導學生按照板書脈絡快速背誦。 現在,大家把書關上,能不能根據黑板上的提示背出這篇課文來?試一下,齊背《愛蓮說》 七、總結課文 1、 學生總結 至此我們學完了周敦頤的這篇千古傳誦之作。從內容上或寫法上、學法上,大家有哪些收獲呢? 從中我們懂得了蓮花高潔脫俗、正直純真的品格。寫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蓮花抒情言志的寫法。此外,這篇文章比喻、擬人、排比修辭手法的運用,襯托、對比手法的運用,陳述、疑問、感嘆句式的變化,記敘、議論、抒情的有機結合,文字的洗練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們借鑒。學法上:應注意多讀及朗讀的方法。 2、教師總結 同學們,周敦頤盛贊蓮花為君子,當然有獨家的見解和他所處時代的特點,但他表現出的對貪慕富貴的鄙棄,對高潔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對我們有積極的教育意義。我們應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蓮一樣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業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愛蓮花,因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愛蠟燭,因為它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恰如默默無聞,甘為孺子牛的老師。 2、熟練背誦并默寫課文 九、板書設計 愛蓮說 陶淵明 獨愛 菊 (襯托) 隱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愛 牡丹(反襯) 富貴者 鄙視 予 獨愛 蓮 君子者 贊美 托物 言志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寫法,理解文章如何通過描繪景物和陋室的生活來表現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2、體會精妙新穎的構思。 3、當堂背誦全文。 二、教學過程 (一)導語 在上課之前,請大家先來做個選擇題:假設有一個王公大廈,要得到它,必須說一輩子違背自己良心的話,做若干件傷天害理的事;還有一間簡陋室,那里綠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擁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是你要哪個呢? (學生回答:選擇后者,因為……) 恭喜你,你的選擇居然與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詩人不謀而合,他便是劉禹錫。你有望成為新時代的劉禹錫!接下來讓我們來看一看劉禹錫的《陋室銘》吧!說到劉禹錫,那我們當然就要來了解作者及其相關的資料。 1、學生自主介紹作者及作品。 點撥:劉禹錫因參與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失敗被貶的背景。 2、解題:請一個同學讀書下注釋,了解“銘”的特點: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陋室,意思是簡陋的房子。“陋室銘”的意思就是通過對陋室的描繪和議論表達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頂針提問,研讀課文 第一組提問: 1、學生齊讀課文,提問:同學們對陋室總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這八個字中哪兩個字最為關鍵?(德馨) 第二組提問: 4、作者的“德馨”表現在何處?(“苔痕上階綠”至“無案牘之勞形”五句) 5、(講析“苔痕”兩句的環境,兩個用得好的動詞、寫景的順序之后)到這里來的人多嗎?(不多。從“苔痕上階綠”可以看出) 6、到陋室來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鴻儒) 7、作者為什么要寫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寫自己的朋友是博學之士、高雅之士,以顯現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調素琴、閱金經)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學中順勢板書:景、友、趣) 第三組提問: 10、作者明明在頌自己的陋室,為什么又寫“諸葛廬”、“子云亭”?(以“廬”、“亭”比“陋室”,以“諸葛、子云”自此) 11、作者自叱“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從政治上和文學上都干出一番事業)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個什么樣的人?(有遠大的抱負) 13、由此看來,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還是更進一層?(更進一層,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結局照應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小結:作者通過對陋室的描寫和贊頌,抒發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貧樂道的思想感情,表現了不慕富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節操。 (三)拓展延伸 賞析劉禹錫的另一首詩《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提示:烏衣巷地處金陵南門朱雀橋附近,為東晉王導、謝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處。)請你聯系劉禹錫的背景來談談讀過此詩后的感受。 點撥:夕陽斜矣,暮氣逼人,在這種冷情調中,野草撒野地開花,似乎在以鮮麗的顏色和蓬勃的生機,反諷著世事的變遷。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著曾經繁華蓋世的這片地方,已是門庭冷落,車馬稀疏,荒草沒徑了。詩人一點靈感,借一只燕子閱盡世事滄桑。它奇思獨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飛翔,把王謝巨族聚居之處,及唐朝已變成平常百姓雜居之處,進行了雙時空的疊印,從而對如此名門望族的煙消云散發出了充滿命運感和廢墟感的深長嘆息。 (四)作業布置 表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詩文,在中國古代有許許多多。請同學們在課外閱讀中注意收集,把它們抄寫在本子上,比較一下看看哪一些詩文寫得最精彩。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 2、理解作者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3、積累文言字詞。 二、教學重點 1、蓮——君子的美好形象。 2、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 3、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三、教學難點 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了解作者。 (二)初讀課文: 1.自由朗讀:要求讀音正確、停頓正確。 2.指名朗讀:師生點評: ①關注生字讀音:予:yú 蔓:màn 鮮:xiǎn ②關注句子停頓: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3.默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三)深入探究: 1.文章標題是“愛蓮說”,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作者對蓮的熱愛與贊美? ——“予獨愛蓮……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設問:這一句通過細致描寫蓮的形象,表達了對蓮的贊美,那么它是從哪些方面描寫的?(不急于回答) ①指名讀、齊讀; ②指名翻譯:(強調積累) 詞語:濯,洗。 妖,美麗而不端莊。 蔓、枝,動詞,生藤蔓,長丫枝。益,更加。 植,立。 褻,親近而不莊重。 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③快速背誦。 ④討論總結:三個方面:生長環境、長成后的形象和品格。 ⑤朗讀指導:請用朗讀來傳達你對這句話的理解,要讀得有層次,有感情。 指導:“予獨愛蓮”是統領語,“之”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要輕讀。以下三層,要讀出層次感。前兩層亦可用描寫語調讀,有審美感情,讀后作稍長停頓,再出末句,以突出蓮的品格。 ——“蓮,花之君子者也。” ①指名翻譯:教師強調:之,結構助詞,的。“……,……者也”,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②合作探究:君子,即品德高尚的人。作者稱蓮是“花之君子”,請大家再來讀上段中描寫蓮形象的那句話。 合作探究: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質?要把握蓮的整體形象,善于運用聯想把蓮的形象跟君子的形象融為一體。 (這是一道開放性探究題。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有種種美德,我們無法盡知,而只能通過蓮的形象來探求。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處污濁環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浮沉的品質;“濯清漣而不妖”象征君子的莊重、質樸,不嘩眾取寵,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獨行,正直不茍,豁達大度;“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質。所有這些象征的內容都是通過聯想而產生的,關鍵在于要把握蓮的整體形象,然后仔細尋味;聯想愈豐富,作者心目中的君子的形象就變得愈鮮明。) 2.既然題目是“愛蓮說”,那么文章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篇幅寫到“菊”和“牡丹”? ①指名讀全文; ②教師點撥:請畫出能傳達作者對這些形象態度的詞句。 ※菊——“晉陶淵明獨愛菊”、“菊,花之隱逸者也”、“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陶淵明在任彭澤縣令時因不愿為五斗米而折腰,解綬回鄉,隱耕田園,勞動之余,他特喜愛菊花,十分欣賞這“秋菊有佳色”,甚至還采摘花瓣,帶回家中釀制菊花酒,常常一個人自飲自斟。他飲酒高歌,擊節贊賞:“三徑就荒,松菊猶存”,“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他以愿做霜下杰,學習菊花的品格和氣質來勉勵自己,認為菊花品格高尚,不奉迎風雅,敢于傲雪凌霜。即使是殘菊,也挺立不落,依然含香露芳,他用菊花的清雅倔強來操守自己的君子之節。后人以陶淵明具有這種不羨慕榮利,志存逸士之節的品格,尊稱他為“靖節先生”。 反復品味“菊之愛”一句,含有什么意味?(惋惜之意) ※牡丹——“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盛愛”的程度,有詩為證:(屏顯) 買花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上張幄幕庇,旁織巴籬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反復琢磨“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態度?(文中只說牡丹是“花之富貴者”,此外別無貶辭,但從“宜乎”一語卻可以看出他對世風的鄙視。這種寫法頗似“一字褒貶”,足見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夫。) ③我們再來背背寫蓮的句子,大家考慮:為什么還要寫菊和牡丹?這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人生態度? (這是襯托的手法。作者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度:他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種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愛蓮”即愛君子之德──這是本文的主旨。) 從全文看,本文運用了什么寫法?(托物言志) ④小結:作者周敦頤是北宋著名的哲學家,人品極高,胸懷灑落。曾任南康軍(治所在今江西省星子縣,“軍”是宋代行政區的名稱)地方行政長官,命人在官衙一側挖池種蓮,名曰“愛蓮池”,足見其對蓮的一往情深。 ⑤美讀第二段:要求讀出理解,讀出情感。 前一層是三個并列句,以人為喻,分別指出菊、牡丹、蓮的品格,要用極其肯定的語氣讀出;前兩句要讀得輕些,后一句當重讀。 后一層用菊、牡丹、蓮的不同遭際來批判世風,全用感嘆的語氣讀,但其間又有細微差別:“菊之愛”一句有惋惜意,“蓮之愛”一句有慨嘆意,“牡丹之愛”一句有諷刺意。 (四)背誦全文 (五)作業 1、背誦全文。 2、積累文言詞語。 3、請選一種你喜愛的植物,以“說”為題,寫一篇文章。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借助注釋、工具書及有關資料疏通文意,把握關鍵詞語;在反復誦讀中品味課文的語言美。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系個人情趣、愛好和風格,展開想象,發散思維,從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特別是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本文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托物言志的寫法為重點,襯托的寫法為難點。 [教學設想] 1、教學過程分為“誦讀訓練,整體感知——悟讀欣賞,把握深意——拓展延伸,學以致用”三大板塊。 2、課前制作PPT課件,創設教學情境。 3、學生課前準備: (1)了解作者周敦頤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2)解決文中的生字詞。 (3)搜集有關“蓮花”的詩句。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我們濟南市市花、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徽是蓮花。人們為什么這么喜歡蓮花呢?導人新課。 屏幕展示優美的荷花照片。 2、同學交流搜集的有關描寫“蓮花”的詩句。 例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3、介紹作者周敦頤,學生簡介,教師補充。 4、介紹“說”文體的概念。 “說”是一種文體,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發表議論或記敘事物。愛蓮說,即談談愛蓮花的道理。 二、整體感知,訓練誦讀。 1、教師范讀,配以古琴曲。 2、兩三個同學讀,要求讀準字音,正確把握語句的停頓。 3、小組讀,個人讀,大家評。 4、讓學生對照注釋,疏通課文大意。逐段進行,教師點撥,字字句句落到實處。大屏幕顯示譯文。 5、學生試背誦。 三、悟讀欣賞,把握深意。 先聽多媒體配樂朗讀,然后小組討論問題。問題均由大屏幕顯示。 1、在作者看來,蓮花有什么可愛之處?用課文原話回答。 明確:“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2、這段話中7個短語分別描述了蓮花的哪一方面特點?請同學結合這幅蓮花圖來談談。 明確:“淤泥”和“清漣”是蓮花的生長環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寫蓮花的體態;“香遠益清”指蓮花的香味;“亭亭凈植”指蓮花的整個形體姿態;“可遠觀而不可褻玩”是從觀賞者的角度說的,寫她清高風度。正因為蓮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等高貴的氣質,才會讓人肅然起敬。前六個短語是從蓮花自身而言,最后一個短語則是從觀者的感受來說的。 3、作者身上具有哪些"蓮花"的品格? 明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高潔、質樸);“中通外直”——通達事理,行為方正;“不蔓不枝”——不攀附權貴;“香遠益清”——美名遠揚。“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志潔行廉,儀態端正,令人敬重。 4、作者借連花的形象來言君子之志,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表現手法?抒發了自己怎樣的心志? 明確:是托物言志的寫法,借蓮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情操。 5、陶淵明為什么獨愛菊花? 它對寫蓮有何作用呢? 明確:因為菊花不畏嚴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潔。菊花,又是花中的隱士.不愿與世俗問流合污,超凡脫俗。這些都符合陶淵明的處世態度。這又與蓮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相似。 正面襯托蓮的形象。 6、文中以菊來正面襯托蓮的形象,為什么還要寫到牡丹? 明確:因為牡丹雍容華貴,歷來人們把它當成富貴的象征(“牡丹,花之富貴名也”)。“世人甚愛牡丹”,說明世人貪慕富貴,追名逐利。這種世風,這種人生態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寫牡丹實際上是從反面襯托蓮的君子形象的。 7、文章結尾幾句,抒發了哪些感慨? 有什么含義? 明確:以感嘆詞“噫”獨立為句,引發深沉的感慨。一嘆愛菊者“鮮”(“菊之愛,陶后鮮有聞”)。“鮮”不僅有“少”之意,更有“難得”之意;二嘆愛蓮者少,用短問句(“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發人深省;三嘆愛牡丹者眾,用感嘆句(“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慨嘆貪慕富貴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厭惡爭名奪利的世態,意味深長。 8、指導誦讀: 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宜讀出舒緩的抒情意味來;“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要讀出肯定語氣,且后一分句應重一些。“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應分別讀出惋惜、遺憾與輕蔑之情。 9、其它質疑,解疑。 四、拓展延伸,學以致用。 1、仿句練習:模仿“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一句,運用對偶句續寫:我喜歡 花 , 。 2、“出淤泥而不染”這是蓮花的自然屬性,結合自己的思想感情,談談你們聯想到哪些人或事,或名言警句? 3、辯論:在當今處處充溢著銅臭的經濟時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君子蓮的品質,還有沒有提倡的必要? 引導:當今社會復雜,更像個污水坑,提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君子蓮的品質更有現實意義。 五、課堂小結。 1、結束語:結合學習目標,指出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 2、師生背誦全文,放背景音樂。 六、布置作業。 1、請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寫一種你喜歡的花草樹木。 2、背誦并默寫課文。愛蓮說 篇4
愛蓮說 篇5
愛蓮說 篇6
愛蓮說 篇7
愛蓮說 篇8
愛蓮說 篇9
愛蓮說 篇10
愛蓮說 篇11
愛蓮說 篇12
愛蓮說 篇13
愛蓮說 篇14
愛蓮說 篇15
愛蓮說 篇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