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詞三首》(通用2篇)
《辛棄疾詞三首》 篇1
辛棄疾
第一、二課時
【學習目標】
1.理解典故在表達中的作用。
2.理解詞的含義,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感受詞人的思想情感。
3.理解辛棄疾深沉的愛國激情以及壯志難酬的悲憤。
【正音正字】麾huī 炙zhì 霹靂pīlì 贏yíng 驀mò 闌珊lánshān
【積累詞語】八百里 麾下 的盧 霹靂 生前身后名
【課文提示】
1.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從小生長在金兵占領地區。20歲時,率領多人起義抗金,投奔耿京為首的農民義軍,為耿京掌書記。后歸南宋,曾任建康府(今南京市)通判等職。在歷任地方官期間,他重視發展生產,訓練軍隊,為北伐做準備,表現出非凡的軍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到當權者忌恨,被罷職、閑居近20年。晚年,情勢危急,又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最后含恨辭世。
2.辛棄疾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詞人,其詞反應了當時尖銳的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表現了他積極主張抗金、實現國家統一的愛國熱忱。作品題材廣闊,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開拓了詞的疆域,提高了詞的表現力,成為南宋詞壇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軒長短句》集。
【朗讀課文】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課文分析】
這是一首頗受喜愛的小令。整首詞通過“不識愁滋味”的少年時期與“識盡愁滋味”的“而今”對比,抒發了郁結于胸的深沉憂愁和強烈憤懣。
這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時作的一首詞。他在帶湖居住期間,閑游于博山道中,卻無心賞玩當地風光。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于是在博山石壁題了這首詞。在這首詞中,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突出渲染“愁”字,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玩味無窮。詞中前后片“愁”的含義是不同的:前者指春花秋日的閑愁,后者指關懷國事、懷才不遇的哀愁。
詞的上片,著重回憶少年時代不知愁苦。少年時代,風華正茂,涉世不深,樂觀自信,對于人們常說的“愁”還缺乏真切的體驗。
首句,是上片的核心。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青少年時代的他,不僅親歷了苦難,親見了金人的兇殘,同時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爭精神的鼓舞。他不僅自己有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而且認為中原是可以收復的,金人侵略者是可以被趕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為“愁”,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發一點所謂“愁情”,他“愛上層樓”,無愁找愁。
下片,著重寫自己現在知愁。作者處處注意同上片進行對比,表現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于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
作者懷著報國志愿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同心協力,共建恢復大業。誰知,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閑居的境地,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以想見。“而今識盡愁滋味”中的“盡”字,是極有概括力的,它包含著作者許多復雜的感受,從而完成了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轉折。接著,作者又連用兩句“欲說還休”,仍然采用疊句形式,在結構用法上也與上片互為呼應。結句,形似輕脫,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達作者“愁”的深沉博大。
辛棄疾的這首詞,通過“少年”、“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表現了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在藝術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手法很巧妙,突出強調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朗讀課文】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課文分析】
譯文:醉夢里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醒時聽見軍營的號角聲響成一片。把烤熟的牛肉分給部下享用,讓樂器奏起雄壯的軍樂鼓舞士氣。這是秋天在戰場上閱兵。 戰馬像的盧一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完成君王統一國家的大業,取得世代相傳的美名。可憐我已經成了白發人!
陳亮是一位愛國志士,一生堅持抗金的主張,他是辛棄疾政治上、學術上的好友。陳亮與辛棄疾同是被南宋統治集團排斥、打擊的人物。他倆曾經在江西鵝湖商量恢復大計,但是后來計劃全都落空。這首詞,可能是這次約會前后的作品。
這首詞,全是寫軍中生活,是寫想象中的抗金軍隊的生活。
上片,描寫一個秋天早晨沙場上點兵時的壯盛場面。開頭兩句,寫軍營的夜與曉。首句有三層意思:“看劍”表示雄心,“挑燈”點出時間,醉里還挑燈看劍是寫念念不忘報國。“醉里挑燈看劍”是現實醉態的寫照。辛棄疾遭貶閑居,胸中郁悶,唯有借酒消愁,不覺酩酊大醉。然而酒醉之后也不忘收復大業,于是,撥亮燈光,深情的注視曾經伴他馳騁殺場的寶劍。
從“夢回吹角連營”到“贏得生前身后名”,是描寫夢境。“夢回”二字點明了這一點。“夢回吹角連營”,寫拂曉醒來聽見各個軍營接連響起雄壯的號角聲。下面三句,寫兵士們的宴飲、娛樂生活和閱兵場面,詞的境界逐漸伸展、擴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兵士們在軍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聲”,指各種樂器合奏出雄壯悲涼的軍歌。這里的“五十弦”,泛指合奏的各種樂器。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出兵開戰之前,充足的給養保證了將士們旺盛的士氣,雄壯的塞外之音鼓舞了將士們必勝的斗志。雖未開戰,但詞人已表達出胸有成竹、戰無不勝的信心。“沙場秋點兵”預示激戰即將開始。這五個字,把雄壯威武的陣容描繪地栩栩如生。那一面面飄飛的戰旗,一陣陣點兵出征的號角,一隊隊沖鋒陷陣的人馬,一把把寒光閃亮的刀槍,構成一幅莊嚴、肅殺的畫面,顯示了將士們無堅不摧的決心。
下片,寫投入戰斗的驚險場面:“馬作的盧飛快”,“的盧”,駿馬名。相傳三國劉備在荊州遇難,的盧馬載著他一躍三丈,越過檀溪。“弓如霹靂弦驚”,比喻射箭時弓弦的響聲如雷震。這兩句,描寫了驚險激烈的戰斗場面。它如特寫鏡頭,使我們好像看到了的盧馬在戰場上風馳電掣般飛奔,義軍與敵人展開激戰,開弓放箭之聲如霹靂轟響。“弓”“馬”指代武藝高強、殺敵報國的義軍將士。這兩句連用兩個比喻生動的描繪了戰斗場面的激烈,進一步刻畫了沖鋒陷陣、英勇無比的英雄形象,是詞人早年戰斗生活的真實寫照。“了卻君王天下事”兩句,描寫戰斗獲勝,大功告成時將軍意氣昂揚的神情。到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意氣昂揚、抱負宏大的忠勇將軍的形象。字里行間洋溢著忠君報國的理想,使詞的感情上升到了極點。然而,詞的最后,作者卻發出一聲長嘆:“可憐白發生!” 這句,寫在南宋統治集團的壓抑下,恢復祖國河山的壯志無從實現的悲憤。這一轉折,使上面所寫的愿望全部成為幻想,全部落空。它從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來——原來,那壯闊盛大的軍容,橫戈躍馬的戰斗,輝煌勝利,千秋功名,全是夢境。實際上,在茍安賣國的統治集團的壓制下,作者報國無門,歲月虛度。“可憐白發生”,包含著多少難以訴說的郁悶、焦慮、痛苦和憤怒啊!詞人的理想是收復中原,現實卻是當權者偏安江南。詞人只能一聲悲憤的長嘆,盡吐壯志難酬的感慨。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燈看劍”相照應,都是描寫現實,又與中間的夢境形成鮮明的對比,揭示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從而更有利的表達了詞人壯志難酬的悲憤。
從全詞看,壯烈和悲涼、理想和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燈看劍,在夢中馳騁殺敵,在醒時發出悲嘆。這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民族的悲劇。而作者一腔忠憤,無論醒時還是在醉里、夢中都不能忘懷,是他高昂而深沉的愛國之情、獻身之志的生動體現。
這首詞基調豪邁高昂,大氣磅礴,藝術成就極高。其一,構思層層遞進。整首詞按照“醉態—夢境—現實”謀篇布局,有條不紊。夢境中又展現了“戰前準備、沙場點兵、沖鋒陷陣、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動的描繪了一個愛國者馳騁沙場的全過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從而領略到作者運筆自如而又章法嚴謹的特色。其二,結構奇特巧妙。雙調詞一般是上片寫景,下篇抒情。這首詞打破了這種格式,首尾兩句相互照應,描寫現實,中間八句一氣呵成,描寫夢境,夢境里追憶往事,豪邁激昂,現實中壯志難酬,沉痛悲憤,二者對比鮮明,深化主題。這種奇特巧妙的結構與內容配合得天衣無縫,顯示了辛棄疾在藝術上的獨創精神。
【朗讀課文】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課文分析】
譯文:東風仿佛吹開了盛開鮮花的千棵樹,又如將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陣陣星雨。華麗的香車寶馬在路上來來往往、醉人香氣彌漫著大街。悅耳的音樂聲四處回蕩,玉壺在空中流光飛舞,夜晚魚龍形的彩燈在翻騰。 美人的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她們面容微笑、帶著淡淡的香氣經過。我尋找她千百次,不經意間回頭,卻看見了她立在燈火深處。
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既寫出元夕之夜親人意外相逢的喜悅,又表現出對心中美人的追求。作為一首婉約詞,它從極力渲染元宵節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反襯出一個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著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起句,極力渲染元宵佳節的熱鬧景象:滿城燈火,滿街游人,火樹銀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圖不在寫景,而是為了反襯“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不幕榮華,甘守寂寞的美人形象。美人形象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花千樹:形容燈火之多,如千樹繁花齊開。寶馬雕車:指觀燈的貴族豪門的華麗車馬。鳳簫:《神仙傳》載,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簫作鳳鳴聲,引來了鳳。故稱簫為鳳簫。玉壺:比喻月亮。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列為“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歷的第三種境界。一篇文學佳作的藝術魅力,常常不止于它塑造的藝術形象本身具有的感染力,還表現在它在形象之外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啟示。王國維就從《元夕》詞聯想到了做學問的境界。
第三課時
【朗讀課文】
【思維訓練】
1.在《丑奴兒》中,作者連用兩個“愛上層樓”有什么作用?
連用兩個“愛上層樓”,避開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帶起下文。前一個“愛上層樓”,同“少年不識愁滋味”構成因果復句,意謂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么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后一個“愛上層樓”,又同“為賦新詞強說愁”結成因果關系,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詩興,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這一疊句的運用,把兩個不同的層次聯系起來,上片“不知愁”這一思想表達得十分完整。
2.《丑奴兒》中,“欲說還休”包含哪兩層意思?
“欲說還休”包含兩層不同的意思:前句,緊承上句的“盡”字而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極度的高興轉而潛生悲涼,深沉的憂愁翻作自我調侃。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要說愁,如今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后句,則是緊連下文。因為,作者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傷時。在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抒發這種憂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不便直說,只得轉而言天氣,“天涼好個秋”。
3. 解釋《破陣子》的詞語。
①挑(tiǎo)燈:把油燈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②夢回:夢醒。
③吹角:軍隊中吹號角。
④八百里:指古代的駿牛。
⑤五十弦:古代有一種瑟有五十根弦。詞中泛指軍樂合奏的各種樂器。
⑥的(dí)盧:一種良馬。相傳三國時劉備被人追趕,騎的盧一躍三丈過河,脫離險境。
⑦了(liǎo)卻:完成。
4. 《破陣子》中的“挑燈”一詞,精當在哪里?
“挑燈”意為將油燈撥亮,用詞十分精當,既點明“看劍”的時間是夜晚,又極其細致的勾勒出詞人仔細端詳寶劍的神態,從而顯示出詞人在刀光劍影中殺敵報國的迫切愿望。這句雖是“醉態”描寫,但醉意朦朧中抽劍在手,蘊含殺機,為全篇定下了雄渾的基調。
5. 《破陣子》中,“天下事”的含義是什么?
“天下事”指收復中原。收復中原,不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關心的大事。
6. 《破陣子》名為“壯詞”,結句卻說“可憐白發生”,二者是否矛盾?為什么?
不矛盾。
這首詞題是“壯詞”,前面九句的確可稱得上是壯詞,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詞的感情起了變化,使全首詞成為悲壯的而不是雄壯的。前面九句是興高采烈、雄姿英發的。最后一句寫出了現實與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現實生活中的幻滅。這是陳亮的悲憤,也是辛棄疾的悲憤。
7. 《破陣子》全詞十句,依文義看,前九句與末一句有什么不同?
依文義看,這首詞的前九句為一意,末句另為一意。前九句寫軍容、寫雄心,都是想象之辭。末句卻是現實情況,以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前九句寫的酣恣淋漓,正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這種藝術手法,表現了辛詞的豪放風格和他的獨創精神。這種表達手法,密切結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復大志難以實現,心頭百感噴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規。
8. 《破陣子》詞人在夢中出現了兩個片段:點兵和征戰。任選其中一個片段,加入自己的想象,改寫成現代文(80字以上)。
9. 《青玉案》是如何運用反襯的?
這首詞,著力用反襯法。上片渲染元宵節燈火輝煌,車水馬龍,一片繁華熱鬧景象;下片開頭,又描繪觀燈女子的盛裝艷服,笑語歡快的情景。這一切,都不是本篇的主要對象,而只是陪襯。最后點出“燈火闌珊處”那位憂愁、孤獨、自甘寂寞的“那人”,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熱鬧非凡的場景,襯托燈火闌珊處的冷落;那笑語歡快的一群觀燈者,襯托“那人”的寂寞孤獨。但是,作者描寫這樣一位孤獨者,用意何在?梁啟超在《藝蘅館詞選》中評論說:“自憐幽獨,傷心人自有懷抱。”聯系作者身世 看這首詞大約作于被罷職閑居期間,置身熱鬧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或者簡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10. 請你在《辛棄疾詞三首》中任選一首,寫80字左右的賞析。
【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
2.預習《虞美人》:掃除文字障礙,了解新課文的內容,思考“學習建議”。
《辛棄疾詞三首》 篇2
辛棄疾詞三首 課文解讀
青玉案 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東風仿佛吹開了盛開鮮花的千棵樹,又如將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陣陣星雨。花千樹:形容燈火之多如千樹花開。星如雨:形容滿天的煙花。]
作者把燈彩寫成“火樹”,把煙火喻為“星雨”。若說好,就好在想象: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節的火樹銀花。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煙火,先沖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隕星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華麗的香車寶馬在路上來來往往,各式各樣的醉人香氣彌漫著大街。悅耳的音樂之聲四處回蕩,精美的彩燈在空中流光飛舞,熱鬧的夜晚魚龍形的彩燈在翻騰。鳳簫:簫的美稱。]
這四句寫人們歡度良宵的種種活動。詞中沒有直接描寫人物,而是通過車馬、道路、樂聲和舞燈等等畫面,烘托出游人繁盛、氣氛熱烈、場景壯觀。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美人的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晶瑩多彩的裝扮在人群中晃動。她們面容微笑,帶著淡淡的香氣從人面前經過。]
這兩句用特寫鏡頭描繪一群婦女結伴上街觀燈的生動情景。這兩句既是對上片傾城歡慶元宵的補敘,作為兩片之間的過渡,也是為下文作鋪墊。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我尋找她千百次,都見不到,不經意間一回頭,卻看見了她立在燈火深處。驀然:忽然。闌珊:稀疏,零落。]
這四句是全詞的核心,寄托了一種不同流俗的情懷。
名家賞評 上片用夸張的筆法,極力描繪燈月交輝、上元盛況。過片說到觀燈的女郎們。“眾里尋他”句,寫在熱鬧場中,羅綺如云,找來找去,總找不著,偶一回頭,忽然在清冷處看見了,亦似平常事情。結尾只用“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語,即把多少不易說出的悲感和盤托出了。(俞平伯《唐宋詞選釋》,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臨安帝都,元夕的燈火猶似星海,吸引了滿城仕女。可是就有人不慕繁華,獨立于喧嘩熱鬧之外的“燈火闌珊處”。這并不是自傷幽獨,而是寫出了一種高潔的品性。人們趨奉競進之際,耐得冷落,耐得清淡,耐得寂寞。這是辛棄疾屢遭排斥后,借燈夕所見以自述懷抱,托意甚高,是志士的操守和襟懷。(吳熊和《唐宋詞通論》,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鷓鴣天
有客慨然淡功名,同追念少年時事,戲作。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我在青年時代曾經率領過上萬的軍隊,而跟隨我一道渡江的都是穿著錦衣的精銳騎兵。錦襜突騎:指精銳的錦衣騎兵。襜:系在衣服前面的圍裙。]
上句寫作者年青時參加領導抗金義軍,下句寫擒獲張安國帶義軍南下。
燕兵夜娖銀胡 ,漢箭朝飛金仆姑。[當初率領萬眾南下渡江之時,部隊和金兵朝夕戰斗,互相射殺,一路飛箭不停。燕兵:指金兵。娖:整理,在此是取的意思。銀胡 :銀色的箭袋。金仆姑:箭名。]
寫南奔時突破金兵防線,和金兵戰斗。“夜”“朝”互文見義,說明日日夜夜的戰斗都非常激烈頻繁。
上片追摹青年時代一段得意的經歷,昂揚激越,聲情并茂。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回想起過去的事情,未免感嘆今天的我——年老了,已經白了的胡子,不能再被春風染成黑色了。]
年紀老大,青壯時期一去不復返了,喟嘆一生的宏愿再也沒有實現的機會了。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自己的平戎方略不被當局采納,只有歸耕田園,向鄉鄰學種樹。萬字平戎策:指《美芹十論》《九議》等關于抵抗金兵、收復中原的論著。]
理想成空,壯志未酬,滿腹經綸而無所施用。這些說明作者不僅有雄心壯志,而且有經邦治國的才能,有把握時代的宏圖大略。可是這樣卓越的人才,竟然長期閑置不用,何等憾恨!
下片轉把如今廢置閑居、髀肉復生的情狀委曲傳出。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登上郁孤臺,看到臺下的江水,覺得那奔騰的江水,不知道有多少逃難百姓的淚水!]
詞人身臨隆佑太后被追之地,聯想到當時南宋的命運危在旦夕。想到金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想到國恥未雪,悲憤填胸。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站在郁孤臺上,向西北方向望去,想望見京城汴,可嘆的是,數不清的大山遮住了視線。]
面對眼下所見證的悲慘史實,想到當前南宋朝廷的政治現實,凝望汴京,追思北宋,懷念中原故土,一個“望”字飽含著多少愛國之情!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但是,青出卻遮不住有“行人淚”的江水,它沖破大山的阻擋,向東奔流。]
清江的這一段的流向,不是向東,而是向北。但是詞人知道,這江水終究是要東流入海的,這“無數山”只能在此暫時改變它的流向。驅逐金侵略者,收復中原,雪洗國恥,當前是困難重重。但歷史的車輪是不可阻擋的,愛國者的理想一定會實現的。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作者在郁孤臺上一直站到黃昏,心里正為國家的命運而感到愁悶,想不到從附近的深山里卻傳來了鷓鴣的凄涼的叫聲,使自己的心情更加沉痛。]
鷓鴣聲聲,其呼喚詞人莫忘南歸之懷抱耶?抑勾起其志業未就之忠憤耶?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耶?實難作一實指。結尾兩句寫朝廷一味妥協,久未光復中原,作者心中滿懷愁苦,表現得極其悲涼。
結構巧解
《青玉案•元夕》
此詞極力渲染元宵節觀燈的盛況。先寫燈火輝煌、歌舞騰歡的熱鬧場面,接著即寫游人車馬徹夜游賞的歡樂景象。詞人卻置意于觀燈之夜,久望意中人不至,猛見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結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賞,表明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全詞構思新穎,語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盡。
《鷓鴣天》
此詞上片憶舊,下片感今。上片追摹青年時代一段得意的經歷,激昂發越,聲情并茂。下片轉入寫他為國家收復失地的愿望落空,從而發出無限感慨。前后對照,感慨淋漓,而作者關注民族命運,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減損的感情也滲透在字里行間。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此詞句句不離山水。詞中運用比興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達到比興傳統意內言外之極高境界,抒發詞人渴望恢復中原的壯志未酬的苦悶。
寫作特色
《青玉案•元夕》
托寓手法
詞中借對元宵盛況的描寫,表現“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詞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懷高遠,別有所求的志向。如果要揭示其中的政治含義的話,那就是不與媚敵求榮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堅持抗敵報國的正義立場。此詞兼具婉約、豪放兩種風格。從文本的行文方式看,與傳統的婉約詞并無二致。但從所寄托的內容主題看,這是關系到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深含著一股陽剛之氣。這是豪放詞的特點。此詞寄勁于婉,寓剛于柔,婉約其表而豪放其中。
《鷓鴣天》
崇高人格的藝術再現
辛棄疾一生以英雄自詡,亦以英雄許人。畢其終身,并沒有真正放棄對功名事業的進取,并沒有放棄為國家民族作出大貢獻的追求。在此詞下片的悒郁的感喟中,仍然可以看到這種人格在閃亮。悲劇的時代只能產生英雄的悲劇。辛棄疾的悲劇人生是時代造成的。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1.象征手法的運用
象征手法的運用,是此詞最突出的寫作特點。詞以眼前景道心中事。眼前景,不過是清江水、無數山,心中事則包括家國之悲、今昔之感、壯志難酬之嘆等等。用以象征的意象,有的是單一明確,有的是概括籠統,因而所托寓的意思也是有的可以明指,有的不便一一坐實(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審美經驗去聯想發揮,不必一一坐實)。以清江之水起興,用江水比喻“行人淚”,既形象,又語帶夸張。這是明確的。而那可憐的使得“長安不見使人愁”的“無數山”,喻意就比較籠統,不是指某個單一的具體事物。“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兩句構成一個意象,托意是一種理念。結拍的兩句,通過創造一種氛圍來進行比興,也是有一定的朦朧性。
2.比興手法的運用
這首詞開篇用了比興手法。羅大經《鶴林玉露》云:“南渡之初,虜人追隆佑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還。幼安由此起興。”辛棄疾登上郁孤臺,回想四十七年前金兵長驅直入江南、江西腹地,南宋幾乎滅亡之事,從奔騰的清江之水,想到了當年隆佑太后一行匆匆逃竄的蹤影以及因家國破亂而灑下的痛楚之淚。由水及淚,意象轉換極為自然。開篇運用比興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達到意內言外之極高境界。
主旨探究
對這三首詞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青玉案•元夕》
上片渲染一片熱鬧景況,下片烘云托月地推出一位超俗的女子形象:孤高幽獨、淡泊自恃、自甘寂寞、不同流俗。這正是作者自己的寫照。
《鷓鴣天》
通過回憶起少年時突入金營,生擒叛徒張安國的英雄事跡,表現了詞人以英雄自詡,以恢復中原為己任的壯志豪情,但卻壯志難酬、報國無路的悲憤的感慨。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1.這是一首懷古傷今的愛國詞,對朝廷奉行投降國策并由此帶來的國破家亡表示強烈不滿和無限悲憤,從而表現自己對祖國和人民的熾熱的愛和壯志難酬的情懷。
2.作者路過皂口,觸景生情,由郁孤臺下的江水聯想到當年逃難人民的血淚,想到淪陷的中原,禁不住產生了江山易主卻無法收復的悲痛。這首詞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南宋統治集團屈辱求和這一錯誤政策的不滿,抒寫了他關心祖國統一的愛國情懷。
對這三首詞的主旨你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