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 > 《滿井游記》教案 2-(精選13篇)

《滿井游記》教案 2-

發(fā)布時間:2024-01-22

《滿井游記》教案 2-(精選13篇)

《滿井游記》教案 2- 篇1

  【教學構想】

  本文是一篇很有特色的山水游記小品,之前,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本單元前面四篇文言文游記,基本上能夠自主獨立閱讀本文了;且八年級的學生以前也學習過現(xiàn)代文的游記,具備按游記的特點來分析本文的能力。

  所以我的教學流程設計為:讀一說一品一寫。

  本文的生字詞較多,一定要讓學生課前預習,正確掌握生字詞,掃清閱讀障礙,才能達到正確流利地朗讀、準確無誤地疏通、掌握文意、開展遷移拓展的目的。(最好在預習時能熟讀課文,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以達到正確理解內(nèi)容的目的。)

  學生讀了課文,可借助課后的“理解探究”先自行分析,然后教師在學生已經(jīng)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再來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甚至是比較閱讀或者遷移拓展,對學生進行更高能力的訓練。但是如果學生的文言基礎較弱,可適當把要求定低:弄懂的大意,會翻譯,能夠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意思、用法,能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能自主靈活地處理課后的練習即可。

  [教學目的]

  1、指導朗讀,在朗讀中把握文意,理清的寫景層次,積累文言詞語,增強文學常識。

  2、學習細致地觀察生活和準確生動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3、引導學生感受北方早春美妙宜人的春色,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通過景物描寫體會作者的感情;學習細致的觀察生活和準確生動的描寫景物的方法。

  難點:體味、品析課文高超的表現(xiàn)手法和寫作技巧。

  [教學安排]

  兩課時

  預習要求:

  1、本文生字詞較多,認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讀準字音。

  2、自己試著翻譯課文。疏通文意,記下有疑問的地方。

  3、有條件的同學查找課文的相關資料(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課文涉及的內(nèi)容)。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教師出示中國地圖,指圖評說:

  同學們,我國的南方,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前面我們在酈道元的陪同下游覽了長江的-二峽;在元結的指引下,觀賞了湖南道縣的右溪;在柳宗元的盛情下,游覽了永州的小石潭;在陶弘景相伴下,游覽了江南美麗的山山水水。今天,我們將“揮師北上”,看看北京東直門的滿外一帶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們踏青去!

  (有條件的可以找來記錄北方初春的錄像帶播放,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

  二、借助課下注釋介紹作者和寫作的背景

  三、聽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

  (也可以是教師范讀,讓學生更有一種親近感。)

  教師提示應注意的問題:①字音;②停頓;③語調(diào)的輕重緩

  四、檢查預習情況

  引導學生讀準字詞。

  五、學生自行朗讀課文

  要求:①大聲,正確流利,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jié)奏、重音;②理清思路,整體把握文意;③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讀出這種感情。

  (課堂上的朗讀,可以實現(xiàn)學生對課文的文句、情節(jié)、結構、情感的理解;通過反復的朗讀,可以讓學生學會對含義較深的語句、段落的體會和品味,提高學生的精讀能力;通過朗讀吟誦,可以讓課文的詞、語、句、段、篇順利進入學生的語言倉庫,增強學生的語言積累。)

  六、譯讀課文,劃出疑難詞句或者認為值得推薦的詞句

  要求:先自行譯讀,基礎較差的同學可以同桌譯讀,還可以幾人小組譯讀,形式不限,以弄懂為目的,記下自己或小組的疑難問題,也可以是認為值得向全班推薦的語、句、段。

  七、全班交流,師生共同疏通

  讓學生們互相質(zhì)疑、互相答疑,盡量由學生自行解決,教師只伺機適當?shù)攸c撥引導。

  第二課時

  一、選讀課文,揣摩妙點

  教師:這篇課文充滿了“美”,請同學們就課文內(nèi)容從課文中找出實例,用課文“美在……”這樣的句式說話。要求每人都說,至少要說一句話。[:中.考.資.源.網(wǎng)]

  (此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品味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作者寫景狀物的高超技巧。深層探究,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求:

  ①自讀課文,認真查找能支持自己觀點的實例;

  ②如有疑惑,可以自行找同學互相探究,也可小組進行;

  ③能清楚無誤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④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內(nèi)容、不同的側面來說。

  二、讀課文、寫“話”、“美點賞析”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記游小品。滿井是明、清兩朝北京近郊的一個風景區(qū)。用極精簡的文字記游繪景、抒情喻理。歷歷如畫的景物描寫,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氣息與勃勃生機。作者借景抒情,給讀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如果學生不能找到美點,教師可做示范,教師的示范可做成多媒體,從視覺上來刺激學生,激起他們的興奮點。)

  如:美在開篇寫城內(nèi)的枯燥局促,與城外春色春意形成鮮明對比,從而得出結論“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這反映了作者對城市、官場的厭棄和投身于大自然懷抱的欣喜之情,暗含著“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找到自己關注的熱點問題,才能打開他們思維的大門,使他們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感可發(fā)。變“提問手段”為“引領手段”、“交流手段”,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確認。)

  三、小結

  課文共寫了這樣幾方面的美:

  1、課文的寫景之美:

  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春柳之美、春苗之美,它們構成了一幅北國郊原的早春風光圖,令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

  2、課文的寫人之美:

  作者寫了游人的幾種情態(tài):飲泉水煮茶的人,顯得清雅而悠閑;邊喝酒邊唱歌的人,顯得豪爽而痛快;穿著艷麗服飾的女子,顯得從容而舒適。這各得其樂的種種情態(tài),無疑是一幅郊原春游圖。

  3、課文的寫物之美:

  曝沙,寫鳥的安閑恬靜;呷浪,寫魚的自由天真。作者通過鳥、魚一靜一動的情態(tài),概括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感。作者甚至發(fā)現(xiàn)和感受到在鳥的羽毛和魚的鱗鰭之間,都洋溢著一股喜氣。

  4、課文的寫情之美:

  作者的情,表現(xiàn)在出游之際。來到野外,看到堤岸兩旁高高的柳樹,聞到滋潤的泥土的芳香,他快樂的心情就像脫籠之鳥一樣,飛向那遼闊的春天原野。作者的情,還表現(xiàn)在寫景、寫人、寫物之中,表現(xiàn)在他游玩之后的美好感受中。

  四、比較閱讀

  將本文同本單元前四課山水游記進行比較,體會它們的不同特點。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五、作業(yè)

  撰寫課文的欣賞短文。

  【教學小故事】

  美在“舌戰(zhàn)”之間綻放

  一切都沒有任何的征兆。 只因為我在課堂上隨意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就打破了教室的平靜。讀完了課文,大家感覺如何?”

  “作者描寫得太美了!貼切形象!”南潔贊嘆道。

  “美什么?讀起來那么拗口。”陳龍似乎很不屑。

  立即有學生附和二人的意見。沒想到課才剛開頭就打亂了我的教學計劃,但我轉念一想,讓學生在“議”中“讀”,“議”中“品”,“議”中“析”,逐層深人,自己少講或者不講,引導點撥他們的爭議,用課文來有目的地指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肯定比我教條地說教、“滿堂灌”,效果要更好,說不定學生的爭論還能挖掘出許多意想不到的“寶藏”,讓他們在辯論中統(tǒng)一看法,達成共識,達到我的教學目的,不是一舉兩得的好辦法?

  我決定順著他們的爭論,順其自然,把“爭論”進行到底。

  一節(jié)課完全成了學生的“辯論賽”,我真正成為了“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

  表面上看來,我設計的教案程序被打亂,沒有嚴格按教學的程序來執(zhí)行,整堂課都完全交給了學生,只是在爭議課文的“美”與“不美”,好像是一堂課45分鐘極大的浪費。可我預定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課文的知識卻全在不知不覺間得到了落實,甚至比我預想的效果更佳。

  每一堂課都是實際的,學生更是一個個充滿了個性和靈氣的多變體,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手勢都可能掀起一場“課堂的革命”,他們在這場“革命”中搜尋、收集、篩選、探究、歸納自己的“論據(jù)”,收獲著“集體的智慧”,吮咂著“文學的乳汁”,吸取著“知識的甘露”。這不正是新課標所要求達到的教學效果嗎?所有這一切都需要教師扎實的基本功和隨機應變的能力,能伸縮自如地引導學生,更重要的是備課中的認真細致,真正地“備學生”——為學生而備課,了解學生,把教材用活、用透,讓教材為我所用,為教學服務,讓學生在學習的每一個步驟都深深地進入課文,使他們在課堂教學之中真正有讀的酣暢,有聽的熱情,有思的激動,有說的明快,才能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體現(xiàn)新課標“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發(fā)展”,“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目的。

《滿井游記》教案 2-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寫景小品文的特點。

  2、熟讀課文、疏通文意,體會作者返回自然的歡快心情。

  3、學習本文作者準備生動,層次分明地描寫景物的寫法。

  4、通過學習這篇小品文應認識到只有沖破種種限制,擴大視野,才能發(fā)現(xiàn)生活中本來就存在的美。

  【教學重點及難點】

  朗讀課文并學習本文寫景的方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設想】

  1、《滿井游記》雖是一篇小品文,但生字卻不少,要注意正音。

  2、作為自讀課,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才能體會作者所抒之情,所寫之景。

  3、文中幾處不易理解的日子,是學生疏通文意的難點,教師應給予幫助,學生可繼續(xù)采用增、刪、移、駕、換的方法疏通文意。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法

  同學們,每年早春三月祖國南方已是百花盛開,花田錦簇,而我們北方仍是永瘦山寒,枯燥乏味,不過只要你走出家門,步入野外,仔細觀察,那可就別有洞天了。不信,請讀袁宏道的《滿井游記》,看他描繪了怎樣一幅清新,秀美的北方郊外早春圖。

  二、預習檢測(幻燈出示)

  1、給下列加點字準確注音:

  輒(zhé)返燕(yān)地寒飛沙走礫(lì)脫籠之鵠(hú) 倩(qiàn)女花朝(zhāo)節(jié)出于匣(xiá)廿(niàn)二日 乍(zà)明披風(pī)髻鬟(jì huán)泉而茗(míng)者 始掠(lüè)罍(léi)而歌者曝(pù)沙之鳥紅裝而蹇(jiǎn)者 淺鬣(liè)呷(xiā)浪之鱗

  2、填空:

  《滿井游記》是一篇清新的寫景小品。作者袁宏道,字,中朗,號,石公,明公安(現(xiàn)在的湖北省)人,文學家。

  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教師可對作者袁宏道作一些補充介紹。

  袁宏道萬歷二十年(1592年)進亡。作過吳縣知縣,順天教授等官袁氏兄弟三人(兄宗道,弟中道)都以文學見長。當時稱為三袁,宏道成就最高。他是當時反對文學上復古派的重要人物之一。著有《袁中朗全集》。

  三、了解寫景小品的特點

  小品是散文的一種,特點是:在說課上則深入淺出,在記敘上則簡明生動。

  四、解題

  滿井是明代北京近郊的一個風景區(qū),每逢早春三月,是郊游的好去處,作者于明神宗萬歷二十七年(1599)二月二十二日游滿井,寫了這篇文章。

  五、朗讀課文、疏通大意,理解內(nèi)容

  方法:讀讀──議議。

  1、教師范讀課文二遍。(學生所讀另一遍要正字,聽讀第二遍要揣摩句意。)

  2、指一名學生領讀課文第一段,然后大家再結合課文注釋讀課文,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疏通大意,選取代表發(fā)言。

  教師提示:余、剩余。礫小石塊、碎石。

  3、全班齊讀第一段,討論歸納段意。

  第一段寫冬天局促一室之內(nèi)。寂寞難耐的心境。

  4、指一名學生領讀課文的第二段。(句指一名朗讀好的同學進行領讀)注意全會作者返回自然的愉快之情。

  5、學生結合注釋自讀,在此基礎上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疏通大意,這段難度較大,教師應巡回解疑,之后選代表發(fā)言。

  教師提示:偕,一同。高柳大堤,高大的柳樹成排分立在堤的兩旁。冰皮始解,河上的冰凍開始溶化。拭,擦,晶昌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亮晶晶的,好像剛打開鏡子,冷光突然從小鏡匣子里閃射出來一樣。

  6、學生齊讀第二段,討論歸納段意。

  第二段寫滿井春色,表害作者回歸自然的愉快心情。

  六、分析寫景特點

  1、全班齊讀,從整體上把握所寫之景。

  2、學生自讀(要求:一句一句認真讀,讀出層次來)。

  3、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分析,之后在全班交換意見,教師再做系統(tǒng)梳理:

  第一段寫冬天局促一室外,寂寞難耐的心境是第二段寫滿井春色的陪襯之筆。(第二部分是分析的重點)

  第二段寫滿井春色,由遠及近,由概括到具體。

  先總寫滿井春色的輪廊高柳大堤,土膏具體。

  先總寫滿井春色的輪廊高柳大堤,土膏微澗,一望空闊及若脫籠之鵠的愉快情懷。

  然后從四個方面具體寫景物的細節(jié):① 寫河的小巒;② 寫柳條麥苗;③ 寫游人;④ 寫曝沙之鳥,呷浪之鱗,作者寫景中用新奇恰當?shù)谋扔鳎咕拔锷鷦有蜗螅|手可及,愉樂之情躍然紙上。

  最后給局點明全文的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

  七、齊讀課文,鞏固所學知識

  八、課堂練習

  談談你對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這句話告訴我們,美是一種客觀存在,而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由于這樣,那樣的限制而看不到它,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這個道理人們才能自覺的擺脫某些限制,不斷擴大自己的視野,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本來就有的美好的東西。

  九、課堂小結(引導學生自結)

  談談你對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這句話告訴我們,美是一種客觀存在,而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由于這樣,那樣的限制而看不到它,為上很可惜的。懂得了這個道理,人們才能自覺的擺脫某些限制,不斷擴大自己的視野,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本來就有的美好的東西。

  十、布置作業(yè)

  課后練習1~2題。

  【譯文】

  北京一帶氣侯寒冷,過了花朝節(jié),冬寒還沒有退盡,經(jīng)常刮起冷風,一刮冷風就揚起滿天沙塵。(我)只好躲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出不去。每次頂著風坐車出去總是不到百步就轉了回來。

  22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幾個朋友一塊兒出了東直門,到了滿井。高大的柳樹成排的分立在堤的兩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溫潤,放眼望去是一片開闊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從籠子里飛出來的天鵝(無比輕松)。這時河上的冰開始溶化,水波突然閃出亮光,泛起一層一層魚鱗似的波紋,水清澈極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剛打開鏡子,冷光突然從匣子里閃射出來一樣。山巒被觸化的雪水洗耳恭聽過后,那樣美好光潔,呈現(xiàn)出迷人的風姿。好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剛梳好髻鬟一樣。柳條將要伸展卻尚未伸展,柔嫩的梢頭在風中散開,麥苗出大了,高一寸左右。游人還不算很多,但用泉水者茶喝的,拿著酒杯唱歌的,身著艷裝騎驢的,也時時可以看到,風力雖然還很猛,但走路就汗流浹背。那些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兒,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魚兒,都是一副悠閑自在的情態(tài),毛羽、鱗魷當中都充滿了歡樂的氣氛。(我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卻都不知道啊。

  【板書設計】

  滿井游記

  袁宏道

  概括: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

  春 出游探春 春水(如鏡出匣)和春山(如倩女妝罷) 在

  具體 柳條(桑梢披風)和春苗(淺鬣寸汗) 郊

  (層次分明)游人游春:爾而茗,罍而歌,紅裝而蹇 外

  鳥魚喜春:安適恬靜,悠然自得。

《滿井游記》教案 2- 篇3

  【教學目的】

  1、繼續(xù)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匯。

  2、體會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

  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匯。

  2、難點:

  體會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學法引導】

  本文適合反復吟誦,用心感受,應著力于誦讀、感悟。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給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鵠(hú)鬣(liè)茗(míng)罍(léi)蹇(jiǎn)倩(qiàn)

  髻鬟(jì huán)浹(jiá)乍(zhà)澈(chè)靧(huì)曝(pù)呷(xiā)

  2、朗讀課文,對照注解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袁宏道,字中郎,一字無學,號石公,公安人,明代著名文學家,與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時稱三袁。宏道詩主妙悟,提倡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反對仿古,追求自然。作品以小品成績最高,內(nèi)容多寫身邊瑣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齋集》二十四卷傳世,后人輯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詩文風格相近,時人稱之為公安派。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記游小品。滿井是明、清兩朝北京近郊的一個風景區(qū)。文章用極精簡的文字記游繪景、抒情諭理。歷歷如畫的景物描寫,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氣息,勃勃生機,借景抒感,諭示讀者以人生哲理。

  三、正課

  1、朗讀課文,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jié)奏、重音,讀出作者喜悅的感情。

  2、請同學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凍風時作:凍風,冷風。作,起。

  局促一室之內(nèi):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風馳行:馳行,坐車出行。

  未百步輒返:輒,總是,就。

  3、請同學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土膏微潤: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潤,滋潤,濕潤。

  于時冰皮始解:于時,在這時。冰皮,河床上結冰的外表。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顏色。乍,初,始。

  柔梢披風:梢,這里指柳梢。披風,在風中散開。披,分開,散開。

  麥田淺鬣寸許:淺鬣寸許,淺嫩的麥苗高一寸左右。鬣,獸頸上的鬃毛,這里形容麥苗。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詞活用為動詞。

  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詞用為動詞,端起酒杯。

  紅裝而蹇者:蹇,本義跛足的,引申為驢子,用作動詞,騎驢。

  凡曝沙之鳥:曝,曬太陽。曝沙,在沙灘上曬太陽。

  呷浪之鱗:呷,吸而飲。鱗,借代魚。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未始,未嘗。

  4、請同學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夫不能以游墮事:墮,壞,耽誤。

  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瀟然,心中沒有牽掛的樣子。

  而此地適與余近:適,正好。

  惡能無紀:惡,安、怎么。無紀,沒有記游的文章。

  5、提問:請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

  第1段:寫城中早春余寒猶厲、凍風時作的景象。

  第2段:寫郊游所見滿井春色。

  第3段:交代了寫作本文的用意和寫作時間。

  四、同學朗讀課文,從記敘的六要素的角度整體了解文意

  五、作業(yè)

  完成課后練習三。

  【板書設計】

  時間:花朝節(jié)后廿二日

  地點:滿井

  人物:我與數(shù)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內(nèi),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經(jīng)過:心境若脫籠之鵠,盡覽初春水光山色,飽覽游人怡然之情。

  結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滿井游記》教案 2- 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于理解作者豐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視誦讀,在朗讀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品讀課文,體會本文寫景的技巧,學習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點生動傳神地進行描寫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的豐富意蘊。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多愛游山玩水,在山水之間書寫自己的性情志趣,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這節(jié)課讓我們跟隨著作者袁宏道,去欣賞他筆下的自然美景,去體會他寄情山水的意趣!

  二、文本感知

  1、檢查自學情況

  上節(jié)課我們已對文中的重點難字難詞做了學習,這節(jié)課首先請同學們口頭翻譯全文,然后把自己在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懂的地方說出來,我們討論解決。

  (學生口頭翻譯,之后將不懂的句子提出并予以解決。)

  2、配樂齊讀全文

  三、品讀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優(yōu)美的意境。

  顯然,這是一篇寫景記游的散文,請問,文章描敘的是什么時候的景色,你能從文中的句子里找到證明這是寫早春的詞語嗎?

  (學生說出這是描寫早春景色的文章,并以以下句子為證:)

  (1)、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2)、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與匣也。

  (3)、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

  (教師點撥“微潤”、“始解”、“將舒未舒”、“淺鬣”,明確本文描寫的正是早春之景,并進一步提問,文章還描寫了哪些早春之景?

  明確:柳枝、麥苗、土、冰(水)、山巒、鳥、魚、游人

  (教師點撥,這些句子那些詞用的生動?語言的生動還表現(xiàn)在哪里?)

  明確:一些動詞用的極為生動傳神,如“洗”、“拭”、“曝”、“呷”。“洗”、“拭”寫出了春天山色的清新可人、秀麗明媚。“ 曝”、“呷”寫出了鳥魚的悠然自得。

  這些句子還巧妙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使語言更加生動形象。

  (學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讀這些語句,教師提示:請問你們是帶著怎樣的感情去讀的?)

  2、深入研讀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提問:作者是帶著怎樣的心情去旅游的?你能從這些景物的描寫中窺察出作者的心情嗎?

  (學生并自由發(fā)言。指出作者的心情是喜悅的。并可以以下列句子為證:)

  (1)若脫籠之鵠。(脫與離對比,體會作者將初春曠野中的自己比作“脫籠之鵠”,表現(xiàn)自己從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懷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

  (2)、乍。(寫出作者驟見如此美景的驚喜)

  (3)、借寫游人、魚鳥來傳達內(nèi)心的喜悅。

  3、進一步探討作者的思想。

  (1)教師提問:滿井的早春如此之美,而作者來這里之前知道嗎?你從何得知?

  明確:“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始”字說明現(xiàn)在才知道,而在這之前,作者的狀況是怎樣的呢?

  (學生找到第一段,并讀。)

  (2):在城里,他“局促一室之內(nèi),欲出不得。”請問,這是什么原因呢?

  (學生可能答是氣候寒冷,教師追問僅是天氣的原因嗎?請從文中找到答案?)。

  明確:結尾“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對為官的看法,“不能以游墮事”是對那些熱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無意于在政治上進取,何況他現(xiàn)在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教官,當然可以“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惟此官也”,有不虛此行的滿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場感到孤獨,大自然給他以慰藉,山水魚鳥都成了他的知己。

  所以,這篇山水游記,與其說描繪滿井一帶的二月春色,還不如說作者借游春在抒寫性靈,反映了他厭倦官場和寄情山水的態(tài)度。

  (3)在為官與山水之間,他最終選擇了什么?(自此始游)

  4、知識鏈接:

  袁宏道輕視名利,始終無意于仕途,他萬歷二十年(1592)就中了進士,但不愿做官,他把做官看作“猢猻入籠中”。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去訪師求學,游歷山川。寫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記,如《西湖游記二則》等。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在登臨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個性得到了張揚,創(chuàng)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漲。明神宗萬歷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游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次年,升為國子監(jiān)助教。但污濁的官場讓他嘗盡人間冷暖,此后第二年,他便告假還鄉(xiāng),過上隱居的生活。

  四、總結課文

  1、至此,我們對袁宏道的人生理想和性情思想有所了解了吧,事實上,在中國的歷史上像他這樣的文人還是很多的,你知道還有誰嗎?

  2、最后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作者筆下動人的滿井之春吧!希望這能對我們今后寫作游記散文多少有些幫助。(配合圖片再讀)

  五、拓展練習:結合圖片,以文中對春天的描寫為基礎,展開想像,描寫春天。

  板書設計

  寫景:早春之美——用詞生動傳神、修辭巧妙自然

  抒情:滿井游前——局促不出 郁悶

  滿井游時——脫籠之鵠 喜悅 厭倦官場、寄情山水

  滿井游后——自此始游 自由

《滿井游記》教案 2- 篇5

  教學目的

  1.繼續(xù)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匯。

  2.體會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匯。

  2.難點:體會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學法引導

  本文適合反復吟誦,用心感受,應著力于誦讀、感悟。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給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 鵠(hú) 鬣(liè) 茗(míng) 罍(léi)

  蹇(jiǎn) 倩(qiàn) 髻(jì) 鬟(huán) 浹(jiá)

  乍(zhà) 澈(chè) 靧(huì) 曝(pù) 呷(xiā)

  2.朗讀課文,對照注解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袁宏道,字中郎,一字無學,號石公,公安人,明代著名文學家,與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時稱“三袁”。宏道詩主妙悟,提倡“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反對仿古,追求自然。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內(nèi)容多寫身邊瑣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齋集》二十四卷傳世,后人輯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詩文風格相近,時人稱之為“公安派”,稱他們的詩文為“公安體”。

  2.導語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記游小品。滿井是明、清兩朝北京近郊的一個風景區(qū)。文章用極精簡的文字記游繪景、抒情諭理。歷歷如畫的景物描寫,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氣息,勃勃生機,借景抒感,諭示讀者以人生哲理。

  三、正課

  1.朗讀課文,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jié)奏、重音,讀出作者喜悅的感情。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凍風時作:凍風,冷風。作,起。

  局促一室之內(nèi):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風馳行:馳行,坐車出行。

  未百步輒返:輒,總是,就。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土膏微潤: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潤,滋潤,濕潤。

  于時冰皮始解:于時,在這時。冰皮,河床上結冰的表面。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顏色。乍,初,始。

  柔梢披風:梢,這里指柳梢。披風,在風中散開。披,分開,散開。

  麥田淺鬣寸許:淺鬣寸許,淺嫩的麥苗高一寸左右。鬣,獸頸上的鬃毛,這里形容麥苗。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詞活用為動詞。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詞用為動詞,端起酒杯。

  紅裝而蹇者:蹇,本義跛足的,引申為驢子,用作動詞,騎驢。

  凡曝沙之鳥:曝,曬太陽。曝沙,在沙灘上曬太陽。

  呷浪之鱗:呷,吸而飲。鱗,借代魚。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未始,未嘗。

  4.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夫不能以游墮事:墮,壞,耽誤。

  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瀟然,心中沒有牽掛的樣子。

  而此地適與余近:適,正好。

  惡能無紀:惡,安、怎么。無紀,沒有記游的文章。

  5.提問:請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

  第1段:寫城中早春“余寒猶厲”、“凍風時作”的景象。

  第2段:寫郊游所見滿井春色。

  第3段:交代寫作本文的用意和寫作時間。

  四、學生朗讀課文,從記敘的六要素的角度整體了解文意。

  五、板書設計

  時間:花朝節(jié)后廿二日 地點:滿井

  人物:我與數(shù)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內(nèi),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經(jīng)過:心境“若脫籠之鵠”,盡覽初春水光山色,飽覽游人怡然之情。

  結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六、作業(yè)

  完成課后練習三。

  第二課時

  一、預習

  朗讀課文,體會寫景的特點。

  二、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略知大意,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體會本文寫景的特點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正課

  1.提問:北京一帶早春氣候有什么特征?寫城中余寒景象表達作者什么心情?

  討論并歸納:氣候特征是“余寒猶厲”“凍風時作”“飛沙走礫”。表達作者“局促一室之內(nèi),欲出不得”的無奈心情。

  2.提問: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用烘托、反襯的手法,欲揚先抑,寫出燕地的氣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為后文做了鋪墊。

  3.提問:第2段可以分幾層,請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可以分三層。

  第1層(“廿二日天稍和”到“至滿井”):交待出游日期、氣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線。

  第2層(“高柳夾堤”到“皆有喜氣”):描寫滿井盎然的春色。

  第3層(“始知……”到“未之知也”):表現(xiàn)作者歡快的心情。

  4.提問:第2段描寫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還寒”,萬物復蘇的特點,分析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寫的?

  討論并歸納:

  先寫全景:“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及其獨特的感受“若脫籠之鵠”,再以獨特感受為審美中心,分別描寫“冰皮”、“山巒”、“柳條”、“麥田”、“游人”、“鳥”、“魚”等種種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運用新穎生動的比喻,描繪了一幅幅生機勃勃,喜氣洋洋的畫卷。在景物的描寫中也寄寓了作者歡快、恬適的心情。寫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5.提問:第3段表達了作者什么愿望?

  討論并歸納:表達自己將以這次游覽滿井為起點,在公事之余繼續(xù)出游的愿望。

  6.提問:請歸納本文的中心思想。

  討論并歸納:本文以游覽行蹤為線索,以清新的筆調(diào),歷歷如畫地描寫了北京近郊滿井的早春景色,表達作者歡快、恬適的心情和喜愛郊游的愿望。

  7.提問:本文在記敘描寫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試舉例說明。

  討論并歸納:

  (1)若脫籠之鵠: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麥田淺鬣寸許:以物比物

  四、小結

  這是一篇優(yōu)美動人的寫景抒情小品。描繪了北京近郊滿井一帶美麗的早春景色,篇幅短小,文辭簡潔而又清麗、自然,意趣蘊藉,具有藝術魅力。曲折地表現(xiàn)了作者厭棄都市官場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懷。

  五、板書設計

  滿井游記

  自然景:高柳夾堤、土膏、冰皮、波色、鱗浪、山巒、晴雪、柳條、柔梢、麥田、淺鬣、曝沙之鳥、呷浪之鱗

  人文景:游人

  情:局促一室之內(nèi),欲出不得→若脫籠之鵠→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煩躁→輕松喜悅→感嘆贊美

  (抑 揚)

  結構覽勝

  一、 城中余寒景象 燕地寒,花朝節(jié)后(地點、時間)

  余寒猶厲 凍風時作

  飛沙走石

  二、 出游地點:滿井

  滿井所見景物 景

  春水之美

  春山之美

  楊柳之美

  麥田之美

  人 泉而茗者

  罍而歌者

  紅裝而蹇者

  物 曝沙之鳥

  呷浪之鱗

  所感: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三、 記游原因,作者感受

  六、作業(yè)

  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滿井游記》教案 2- 篇6

  學目標:

  1、熟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2、把握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

  重點:流暢地朗讀課文。

  難點:理解文章大意。

  教法:點撥討論、自瀆法

  教學用具:小黑板 錄音機

  教學過程:

  春暖花開,萬物復蘇,春天在人們心中是一個美好、充滿希望的季節(jié)。我們已學過一些描寫春天美麗景物的散文。古人如何感受春回大地的氣息?今天,我們要學的這篇山水游記就向我們呈現(xiàn)了一幅色調(diào)清淡、意境悠遠的初春圖。

  二、作者簡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號石公,明公安(現(xiàn)在的湖北省)人,文學家。與兄宗道、第中道合稱“三袁”,是“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反對文學復古主張,要求“不拘格套,抒寫性靈”,他們的作品大多以自己的語言來表現(xiàn)真實的思想感情。

  三、結合注釋,掃清文字障礙,將課文通讀一遍。

  請注意下列家點字的讀音與意義:

  廿二日,天稍和:二十二日。

  若脫籠之鵠:天鵝

  泉而茗者:愿意為茶,這里是名詞作動詞,意為“煮茶”。

  罍而歌者,愿意為酒杯,這里是名詞作動詞,意為“端著酒杯”

  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愿是跛足之意,引申為驢,這里是名詞作動詞,意“為騎驢”。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倩:美麗的。

  汗出浹背:濕透。

  四、指導朗讀。

  1、放錄音范讀。

  2、學生齊讀課文。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五、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文中的景物,并用筆將課文中所描寫的初春美景畫下來。然后同學互相欣賞。

  六、課堂練:

  下邊三組短語中的“之”,有的要譯作“的”;有的可譯作“的”,也可省譯;有的起舒緩語氣的作用,用不著翻譯。試加辨析并說出所有短語的大意。

  局促一室之內(nèi)

  郊田之外

  脫籠之鵠

  倩女之靧面

  髻鬟之始掠

  課堂小結:

  這是一篇清新的寫景小品。生動的表達了一個“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內(nèi)”,而今返回自然“若脫籠之鵠”的歡快心情。寫景層次分明,比喻貼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景物描寫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細致地觀察生活和準確生動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重點:描寫景物的方法

  難點:體會融情于景的寫法。

  教法:朗讀、想象,老師啟發(fā)、點撥。

  教學過程:

  一、復提問、引入新課:

  說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若脫籠之鵠。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

  麥田淺鬣寸許。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二、關于本文比喻句的作用。(結合課后練二進行)

  教師明確:比喻是修辭格的一種。運用比喻可以把陌生的東西邊為熟悉的東西,把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把抽象的事理具體化、形象化。如本文的比喻的運用使寫景更加傳神、生動。

  三、分析課文:

  設疑:

  1、這是一篇清新的寫景小品寫了滿井什么季節(jié)的景物?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2、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段意。

  3、分析第二段的層次。

  總寫 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

  若脫籠之鵠——喜悅心情

  分寫 水:水光的明麗

  山;春山的娟凈可愛 (比喻)

  滿井春色 柳條;將舒未舒

  麥田:破土而出又齊整喜人

  游人:泉而茗

  罍而歌 早春郊游圖

  紅裝而蹇

  鳥魚 (擬人)

  抒寫感受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四、學生總結主題思想:

  這篇游記描寫了北國初春萬物復蘇、欣欣向榮的喜人景象,表現(xiàn)了作者向往自然、閑適自得的灑脫情懷。

  五、歸納寫作特點:

  1、白描的手法。

  2、擬人的寫法。

  3、生動的比喻。

  六、把《滿井游記》和 《醉翁亭記》進行比較。

  課堂小結:

  本文寫景層次分明,比喻貼切。閱讀本文,要通過景物描寫體會作者的`感情,學細致的觀察生活,準確生動的描寫景物的方法。

  滿井春色 總寫 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

  若脫籠之鵠

  分寫 水 山 柳條 麥田

  游人 鳥魚 (擬人)

  抒寫感受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滿井游記》教案 2- 篇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理解文意,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寫景小品文的特點,學習賞景技巧。

  2、過程和方法目標:重視誦讀,力求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體味作者個性化的寫景抒情技巧,增強自身寫作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并且通過學習這篇小品文認識到只有沖破種種限制,擴大視野,才能發(fā)現(xiàn)生活中本來就存在的美。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朗讀課文,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學習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點生動傳神地進行描寫的方法。

  (2)教學難點:

  ①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體味作者個性化的寫景抒情技巧,增強自身寫作能力。

  ②體會作者抒發(fā)的感情。

  三、教學流程

  (一)導入,初讀課文:

  新課伊始,我告訴學生今天我們學習《滿井游記》。然后問他們:滿井在哪里?北京郊外。它到底是個怎樣的所在?那兒的景色美嗎?學生茫然……

  于是我要學生大聲地自瀆課文,并說說讀了這篇文章的感受,且在發(fā)言時不重復他人的意思(只作補充或另辟蹊徑)。意在了解學情,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專心聽話的習慣。。

  學生輪流發(fā)言。從發(fā)言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讀懂了這篇文章的大致內(nèi)容、讀出了作者的情感、還感覺到語言的美。

  為使學生更好地深入文本,體會語言妙處、觸摸作者情感及人生感悟。我引領學生走進“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環(huán)節(jié)。

  (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學生讀查找的資料,教師補充相關資料。

  簡介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字中郎,湖廣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人,與兄宗道、弟中道,并稱“三袁”,為“公安派”的創(chuàng)始者。他主張文學創(chuàng)作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寫下了很多著名的山水游記。作品語言清新流利,俊美瀟灑,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

  寫作背景:明神宗萬歷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起游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教授,于是他終日又得和拜謁酬答打交道了,這使他頗為苦悶,好在袁宏道所擔任的職務比較清閑,有空暇就游覽北京附近的名勝古跡,《滿井游記》就作于此時。

  (課前布置學生查找有關作者及寫作背景的資料,課堂上請學生宣讀,然后由教師補充有關資料,讓學生了解作者思想狀況,為后面的學習作鋪墊。)

  (三)二讀課文,把握文意:

  1、聽朗讀:提醒學生注意朗讀的氣勢、韻味、節(jié)奏及停頓,并正音正字。(字詞用大屏幕展示)

  燕yān 廿niàn 礫lì 鵠hú 娟juān 鬟huán鬣l(xiāng)iè輒 zhé

  妍 yán茗míng蹇jiǎn 呷xiā 浹jiā 曝pù墮huī。靧 huì

  2、學生放聲自由朗讀,盡情感悟文章。

  3、自由朗讀結束后,出示需學生著重掌握的字詞,意在了解學生初讀、二讀課文后,憑借自己原有的文言積累及文言語感解釋重點字詞。以疑激發(fā)求知欲,學生結合課文注釋理解課文內(nèi)容,并質(zhì)疑釋疑,把文言文學習中字詞掌握這一基礎環(huán)節(jié)落實到位。(字詞及解釋用大屏幕展示)

  東風時作:作,起。

  土膏微潤:膏,肥沃。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樣子。

  泉而茗者:茗,茶。這里名詞用作動詞,品茶。

  未知之:不知道這情況。

  而此地適與余近:適,正好。

  惡能無紀?惡能,怎能。紀,紀事。

  4、理清結構,把握內(nèi)容。

  ①齊讀課文,在大腦中再現(xiàn)美麗的春景畫面。并用筆在文中圈出作者描繪了哪些景?

  ②學生齊讀課文并圈畫后,指名學生回答。

  ③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板書:(分)水——山——柳——麥——人——鳥——魚(點)

  ④作者這樣寫是抓有代表性的景物來寫的,這屬于對點的描寫,(板書:分)除了分寫,作者還進行了總體的描繪,即是對面的描寫。文中哪一句是對景物的總寫?(指名學生回答:“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教師扳書:總:滿井全景(面))

  這里把學生初讀時對文本內(nèi)容的把握條理化、清晰化。因為有前面很多小環(huán)節(jié)的鋪墊,到這里應是水到渠成了。整理形成如下板書(大屏幕展示):

  滿井游記(袁宏道)

  第一部分(1)城中“余寒猶厲”的景象。

  第二部分(2)滿井春色:(總)“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面)

  (分)水——山——柳——麥——人——鳥——魚(點)

  第三部分(3)抒發(fā)自己的感受和情懷。

  (四)三讀課文,美景追蹤:

  1、結合閱讀體驗,找出文中你最喜歡的語句,并說出理由。(提示:可以從語言特色、詞語的運用、修辭手法、表情達意等方面賞析。)

  要求學生默讀課文,用橫線劃出自己喜歡的句子,結合提示在語句旁邊寫上理由(即旁批)。然后四人小組交流(每人大聲朗讀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或段落及所寫的旁批。)小組匯總后,推選一位同學發(fā)言。其余小組進行補充。

  在學生發(fā)言的過程中進行語言賞析與朗讀的指導。如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從修辭角度等方面入手品析。品析后,要學生朗讀品析的句子。指導他們從朗讀重音、停頓及句子流露出來的作者的情感方面進行美讀。下面舉課堂中的一個品讀片段:

  生1:我們組認為“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寫得好。寫“波色”已明,但又不是通透賊亮,特別是“始”、“乍”,寫出了天氣轉暖湖冰消融的情景,把初春之“波色”敘寫得恰如其分,突出了初春的特點,令人精神為之一振。這個句子還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師:剛才發(fā)言的同學抓住了句中的關鍵字來賞析,還指出此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非常好。不過還想請這位同學朗讀一下這個句子。(學生朗讀句子。)

  師:你覺得自己讀得怎么樣?

  生1:不好。

  師:為什么?

  生1:沒有停頓、沒有重音、更沒有感情。

  師:那怎么辦?

  生1:要讀出停頓、重音、感情。

  師:好,再來試一下。在剛才朗讀的基礎上補上停頓、重音、感情,朗讀的效果肯定不一樣。(學生又朗讀句子。)

  師:怎么樣?

  生:好多了。

  生2:不過重音不明顯。

  師:你認為哪些地方要讀重音。

  生2: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這句中的“始”、“乍”要重讀。

  師:為什么?

  生2:因為“始”、“乍”,寫出了天氣轉暖湖冰消融的情景,把初春之“波色”敘寫得恰如其分,突出了初春的特點,令人精神為之一振。這兩個字是關鍵,所以要重讀。你能讀一下嗎?(學生朗讀,重音明顯。)

  師:看來找重音也是有講究的。能把這種方法總結出來嗎?

  生3:句中能表達中心、情感的詞語。

  生4:能把景物的特征表現(xiàn)出來的那些詞語。

  生:……

  師:大家講得很有道理。我們就照這個方法把剛才陳煒同學品析的這個句子中的重音都劃出來。并試著讀給同桌聽。接著又請幾位學生朗讀,師生點評后,全班齊讀。

  師:還有自己特別喜歡的句子嗎?

  (學生舉手)

  生5:我是對陳煒同學的品析作補充。我認為“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還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因為這里的寫景很樸實,用極為簡練單純的筆法將水的清亮勾勒出來。應該是白描寫法。

  師:很不錯,你竟能看出白描手法。其實我們學過的《湖心亭看雪》中就有運用白描手法的景物描寫。大家還有印象嗎?

  生(七嘴八舌地念出來):“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師(補充):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就包含了諸多變化,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動與靜,簡潔概括,人與自然共同構成富有意境的藝術畫面。剛才我們一起回顧了《湖心亭看雪》中的白描手法。今天學習的《滿井游記》中的白描手法的應該不止一處,找一找,還有哪些?

  生5:“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句是白描,寫出了楊柳的動態(tài)美。

  生6:寫“麥田”,用“淺鬣寸許”4個字,寫出初春麥苗的特征,非常簡練,也是白描。

  師:下面我們一起朗讀文中白描寫法的語句。(學生朗讀后,大屏幕出示文中的白描寫法的句子及賞析示例。)

  白描:作者寫景,不堆砌詞藻,沒有夸張、渲染和烘托,而是用極為簡練單純的筆法將其勾勒出來。

  如寫水,“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水的清亮便突出出來。

  寫柳條為“將舒未舒,柔梢披風”,柳芽剛吐、枝頭鵝黃嫩綠的風韻,以及楊柳的動態(tài)美都活生生地再現(xiàn)了出來。

  寫“麥田”,用“淺鬣寸許”4個字便表現(xiàn)出初春麥苗的特征。筆法極為簡練,卻又鮮明如畫。

  (品析語言環(huán)節(jié)是本節(jié)課的重頭戲,以學生自學、學生互動交流、朗讀為主,,師生互動、教師指導為輔,盡可能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寫旁批、小組討論。說說讀讀講講,在學生賞析感悟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適當深入,引導他們總結方法“授之以漁”。)

  2、在賞景的基礎上,歸納寫景技法。(作者如何寫景?)

  如果學生對語言的品析做得到位、充分,寫景技法的總結就省時自然。這里的寫景由學生自己歸納并相互補充,教師最多是提示或補充。然后用大屏幕展示寫景技法及句例,這些內(nèi)容可視課堂具體情況而定。因是教案,放此備用。

  一、抓住景物特征寫景——乍暖還寒,萬物復蘇。

  ●“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時飛沙走礫”,這說明冬寒猶在。

  ●“天稍和”,“高柳夾岸,土膏微潤”,這說明春天剛降臨人間。“土膏微潤”,寫冬去春來大地解凍復蘇的情景,簡練而傳神。

  ●“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寫“波色”已明,但又不是通透賊亮,一個“始”,一個“乍”,寫天氣轉暖湖冰消融的情景,把初春之“波色”敘寫得恰如其分,突出了初春的特點,令人精神為之一振。

  ●寫“柳條”不是“萬條垂下綠絲絳”的盛春之景,而是“將舒未舒,柔梢披風”,一個“將”字,一個“未”字,初春之景不寫而境界全出,寫出了初春柳枝初展的神韻;

  ●“麥田淺鬣寸許”,寫剛從土里鉆出頭來的麥芽,麥苗破土初芽的情景,“淺”,“寸”準確而生動。

  ●就連設喻時,也牢牢扣住初春的特點。用“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比喻“春水”,一個“新”字,一個“乍”字,不正好對應“初春”之“初”嗎?用“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比喻“春山”,用美女新妝比喻春山之新綠,正合了初春之景。

  二、按照一定順序,寫出景物的層次。

  先寫全景:“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然后再分別描寫“冰皮”、“山巒”、“柳條”、“麥田”、“游人”、“鳥”、“魚”等種種景物,采用空間順序,由面到點,由遠及近。

  三、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使所寫景物形象生動可感。

  白描(上面已展示。)

  擬人:把景物擬人化,可以增加景物的動感或“靈氣”,也便于在景物描寫中滲透進作者的感情色彩。我們來看作者對鳥和魚的描寫:“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鳥的羽毛和魚的鱗鰭之間都洋溢著一股喜氣,這首先是因為作者心頭蕩漾著春天的喜悅。

  比喻: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為“脫籠之鵠”。寫水波“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開明鏡喻新綠水波,寫出了水光的明麗,貼切而有新意;用“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比喻積雪融化后的山巒,這兩個比喻一氣相通,由明鏡而帶出對鏡梳妝的美人,顯出春光的明媚動人。“麥田淺鬣寸許”,以獸頸之毛比喻還沒有長高的麥苗,簡明而又形象。

  四、在景物描寫中滲透自己的感情,情融于景。

  ●本文寫了不同環(huán)境中作者的兩種不同情感。

  作為“城居者”,整個冬天蝸居斗室之中,室外飛沙走石,欲出不得。景物描寫中,愁苦煩悶之心可見一斑。

  來到郊野,看到明媚春光,長期的壓抑一時得以解脫,自然一切都是新的、美的,作者筆下的一草一木都充滿了生機,具有了人情人態(tài),掛滿了喜悅的色彩。

  ●作者在寫景中滲透了對春回大地的喜悅之情,對自然界重新煥發(fā)生機的欣賞和贊美。如“若脫籠之鵠”、“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等句。

  補充:一、從不同的感官角度來描寫,如視覺、聽覺、觸覺等。

  二、虛實結合,動靜結合;

  三、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

  3、請一生感情朗讀第二段,體味情境。

  (五)四讀課文,體會情感,感悟人生哲理:

  1、山川之美,古來共談。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王國維語:一切景語皆情語。那么作者要在文中表達什么感情?在文中何處可以足見呢?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文句,并說說你對這個句子的理解。

  學生速讀課文后,找出主旨句,齊讀主旨句,輪流談理解,教師明確并引導體會。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參考示例:這一句既高度概括了一二段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的內(nèi)容,表現(xiàn)了作者的歡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對哲理的追求。從這次出游他認識到城居時所以不知有春,是因為自己“局促一室之內(nèi)”,而實際上春已降臨人間。這是思想境界升華的表現(xiàn)。這表明:美是一種客觀存在,而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常常由于這樣那樣的限制而看不到它,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這個道理,人們才能自覺地擺脫某種限制,不斷地去擴大自己的視野,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本來就有的美好的東西。

  明確:這反映了作者對城市、官場的厭棄和投身于大自然懷抱的欣喜之情,暗含著“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的人生哲理。(聯(lián)系作者的意趣和生平來理解。)

  2、理解“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一句的內(nèi)涵。

  學生齊讀末段,劃出要理解的句子。

  教師提問:同學們,作者在文未點明寄情于山水的意趣,用以收束了全文,那么你怎樣理解這句話呢?

  以小組為單位,學生進行交流討論,指名學生發(fā)言。

  學生發(fā)言,教師明確并引導體會。

  參考示例:作者重在抒寫“性靈”,此句表明自己和庸人的區(qū)別。“不能以游墮事,”是對那些熱衷于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無意于政治上進取,何況他現(xiàn)在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教官,當然可以“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惟此官也”,有不虛此行的滿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場感到孤獨,大自然給他以慰藉,山水鳥魚都成了他的知已。

  (六)閱讀拓展,鑒賞比較:

  1、學生小組展示有關寫春的詩句,教師展示補充,引導學生積累。

  2、本單元的幾篇散文都屬游記,試從思想內(nèi)容方面比較本文與其他散文的不同。

  學生發(fā)言討論,教師引導明確:

  唐宋時代的游記重寄托重理念,如《小石潭記》借景抒貶官失意的孤凄之情;《岳陽樓記》借景抒憂國憂民之情;《醉翁亭記》抒發(fā)歐陽修與民同樂的情懷。袁宏道的山水游記更注重對大自然的客觀描寫,也揭示出人們游山玩水的愉悅心情。

  (七)小結

  作者以清新流利的語言給我們描繪了一幅非常優(yōu)美的圖畫,閱讀本文,要通過景物描寫體會作者的感情,學習細致地觀察生活,準確生動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八)布置作業(yè)(自主作業(yè),可做可不做。):

  就自己在生活中的游覽,仿照本文的風格寫一篇游記,要求語言簡練,寫出獨特的感受,在行文中注意運用修辭手法和景物描寫方法。

  教學反思

  《滿井游記》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課本中第六單元的第四課,這是一個以寫景記游為主的古代散文單元,經(jīng)過前三篇文章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基本能把握這種游記的特點。而本文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語言,寫出了一個南方人眼中的“北國之春”,如何讓學生感受到文中春色之美、體會作者抒發(fā)的感情,這是老師需要著力的。這篇優(yōu)美的游記散文,是體現(xiàn)袁宏道個性化抒情風格的代表作。文章抓住特定時間、地點的景物特征寫景,白描、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使語言更加形象有韻味,適合反復吟誦,用心感受。老師應著力于引導學身學生誦讀、感悟,體會作者游覽時的歡快心情。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法,使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體會語感,把握作品的藝術風格;討論法,注重課堂討論,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地位,通過小組討論、學生互動,讓學生了解寫景技法,感受文章意境,力求突破教學重點;比較閱讀法,完成教學難點的突破。在學法上,力求讓學生自讀、自悟、自議,學會通過語言文字(關鍵字詞),再現(xiàn)藝術形象,掌握賞析寫景文章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其自學能力。教學手段上,使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

  不過,以上的教學設計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后稍作調(diào)整形成。

  導入部分的自瀆說感受,了解學情。令人意外的是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竟有激發(fā)閱讀興趣之用。

  重點字詞的理解也在疏通文意之前。意在了解學生初讀、二讀課文后,憑自己原有的文言積累及文言語感解釋重點字詞,以“疑”激發(fā)求知欲。這樣學生結合課文注釋理解課文內(nèi)容質(zhì)疑釋疑,顯得需要而自然。事實上,課堂教學實際也證明這樣的預設有效,學生在自主疏通文意環(huán)節(jié)很投入。字詞句質(zhì)疑釋疑仍用借力還力法,即學生間互動答疑。由于是初二學生,又是文言文,故把握文意環(huán)節(jié)比較詳細:有聽讀、自由朗讀、正音、釋字詞、梳理大意。可上成連堂課或兩課時,以求課內(nèi)落實。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語言的品析。因為是初二下學期,學生無論是邏輯理解能力、注意力,還是文言文的基礎與語感都較初一好,故這一環(huán)節(jié)以學生自己賞析及相互交流為主,給予賞析角度和方法,輔以實在的操作辦法。如在小組交流前要學生劃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寫旁批(賞析語)、朗讀句子及旁批等,使學生的小組交流落到實處。為了照顧到全體學生,每一環(huán)節(jié)明確總結后都由大屏幕出示討論參考示例,以文字、視覺彌補學生聽課時的疏漏。

  總之,在《滿井游記》的教學上,我盡可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給學生更多的表現(xiàn)機會以及思考的時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施以引導之功,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學語文的能力,為學習的最高境界“學是為了會學”獻棉薄之力。

《滿井游記》教案 2- 篇8

  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增強文言語感。

  2.感受作品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資料助讀:

  1.作者簡介:袁宏道,明朝著名文學家。字中郎,號石公。湖廣公安人。與兄弟袁宗道、袁中道并稱“三袁”,又稱“公安派”。鄙棄官場,淡與名利,曾長時間隱居田園和外出游歷。本文曲折的表現(xiàn)厭倦都市官場生活和寄情山石草木的逸然情懷。

  2.寫作背景:明神宗萬歷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起游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教授。第二年,升為國子監(jiān)助教。本文就寫于這一年的春天。

  預內(nèi)容及方法指導:

  一、摘錄字詞(標段序、讀課文,邊讀邊勾畫文中字詞,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解決生疏、多音、易錯字)。

  二、文學常識(1.作者2.背景3.文體知識)(結合資料助讀書上批注)

  三、朗讀(讀準字音、讀出句讀、 讀流暢)

  四、翻譯(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重點詞語的解釋在文中做出批注。)

  五、文言知識整理:重點實詞、虛詞的解釋,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注意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

  1.重點詞語:

  2.古今異義:

  3.詞類活用:

  4.一詞多義:

  5.文言句式:

  我的疑問:

  探究案::

  1.第①段中體現(xiàn)“燕地寒”特征的語句是哪些?(書上批注)

  2.從全文看,第①段采用了什么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從哪些方面寫滿井春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從文中找出寫水、山的比喻句。

  寫水: 。

  寫山: 。

  5.文中寫了哪些人?哪句話描繪了魚、鳥的神情?(書上批注)

  6.畫出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作者在這樣的景物描寫中滲透了怎樣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達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拓展延伸:搜集摘錄一首描寫春景的詩歌,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其意境。采用比喻、擬人等修辭,做到語言生動形象。

  檢測反饋:1.文學常識填空:《滿井游記》選自 ,作者 , 代文學家,與其兄 、其弟 合稱為“公安三袁”。

  2.給加點字注音。

  燕地寒,花朝節(jié)后 如倩女之靧面 飛沙走礫 髻鬟 凡曝沙之鳥 若脫籠之鵠 呷浪之鱗 紅裝而蹇者

  3.指出下列劃線詞解釋有錯的一組: ( )

  A土膏(很稠的糊狀物) 娟然如拭(美好的樣子) 茗(茶)

  B乍明(初、始) 曝沙之鳥(曬) 輒(就)

  C披風(開、分散) 汗出浹背(濕遍) 呷(吸)

  D晶晶然(樣子) 脫籠之鵠(天鵝) 鱗(代魚)

  4.沒有用比喻修辭的一句是( )

  A若脫籠之鵠 B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 D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5.選擇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 ( )

  A.這是一篇記游小品,北國的料峭春寒,非但不能阻止作者的游興,反而給他帶來了許多新鮮感。

  B.這篇游記抓住了春天的景象,突出了萬物復蘇、春意盎然的特點。

  C.選文較多地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如作者將初春曠野中的自己比作是“脫籠之鵠”,又如“麥田淺鬣寸許”,以獸頸之毛比喻還沒有長高的麥苗。

  D.選文采用了記敘、描寫、議論等表達方式,寫出了郊游的所見所感。

《滿井游記》教案 2- 篇9

  【教學目標】

  1、學習細致的觀察生活,準確生動的描寫景物的方法。

  2、品味課文清新自然、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體會作者如何通過景物描寫抒發(fā)游覽時歡愉的心情,熟讀成誦。

  3、學習細致的觀察生活,準確生動的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學習積累文言詞匯。

  2、欣賞本文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設想】

  1、這是自讀課文,作為寫景小品,它精短饒有趣味,宜讓學生反復吟詠,力爭在課內(nèi)熟讀成誦,然后討論仿寫。

  2、課堂教學力求“激趣”,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生動、活潑、有效地學習。

  【教具準備】

  多媒體電教平臺、《滿井游記》教學軟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簡介作者,學生默讀閱讀提示第一段,教師出示教學目標

  二、自讀理解

  1、學生朗讀課文,力求理解文意。

  2、檢查學生理解能力,自學能力。教師讀課文,學生口譯。

  3、學生再次朗讀課文,感受文章清新自然的語言。

  三、自讀欣賞

  1、播放有關《滿井游記》的風景片段。要求學生結合課文內(nèi)容認真觀看,用心體味。

  2、教師指導,學生根據(jù)閱讀提示②:“這是一篇清新的寫景小品。生動的表達了一個‘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內(nèi)’,而今返回自然‘若脫籠之鴿’的歡快心情。寫景層次分明,比喻貼切。”在理解、熟悉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進行欣賞。

  學生邊議邊讀邊背,教師歸納。

  (盡量由學生講,教師只作必要引導)

  3、第一段內(nèi)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城中飛沙走礫,為下文正面記游作準備,有對比的作用。)

  4、第二段逐句讀來,怎樣表達記游的次序?

  (第一句“廿二日……至滿井”:點明所游之地。第二句“高柳……脫籠之鵠”:以堤柳、潤土、曠野襯托心胸的舒暢。“若脫籠之鵠”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第三句“于時……出于匣也”;寫春水。“晶晶然……”作比喻,更見水的明澈。第四句“山巒……之始掠也”:寫春山,細致地寫山被雪洗之美,用“如倩女……始掠也”作比喻,形象化地描寫春山的形色兩美。第五句寫春柳、春苗兩景,筆墨不多,既顯示燕地春色,又見觀察之細。第六、七句,寫游人,男男女女,有動有靜,聲色兼?zhèn)洌螒B(tài)各異。第八句,運用了借代來寫魚鳥,描繪出神態(tài)。第九句,議論句,強調(diào)燕郊“未始無春”,與第一段對照。)

  5、出示篇章結構圖。(使用powerpoint幻燈軟件)

  若脫籠之鵠

  春水總靜

  春山|

  滿井早春圖春柳分

  春苗|

  游人、魚鳥總動

  未始無春

  6、學生朗讀第二段,體會作者當時歡愉的心情。

  7、再次播放有關《滿井游記》的風景片段,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8、學生嘗試背誦第二段。

  四、自讀深化

  1、教師指導學生看閱讀提示③:“學習細致的觀察生活、準確生動的描寫景物的方法”。

  ⑷其它:

  土膏(肥沃)微潤

  惡能(怎能)無紀(同“記”)

  3、就疑難語句交流釋疑。

  4、在理解課文之后,老師想給大家朗讀一下這篇美文。但有一個小問題,那就是想請同學們作評委,最終來給老師的朗讀進行點評。會聽的是好聽眾,既會聽又會評的就是好評委了。你們愿意作評委嗎?師配樂范讀。(課件出示幻燈片4──全文,點擊音樂按鈕。)

  5、生點評。穿插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將喜歡的語句用喜歡的方式大聲地朗讀給大家聽。

  6、生放聲朗讀全文。

  7、老師有感于作者筆下的滿井美景,于是嘗試著畫了幾幅滿井春色圖。你能根據(jù)畫面從原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嗎?看看誰是我的知音、誰找得快!(點擊超鏈接按鈕,連接到──滿井游記圖。)

  8、這一幅幅畫面都是靜止的、單個的,誰能給大家描繪一下滿井的全景?(生描述略)

  9、如此的美景讓人流連忘返,可作者為什么要在開篇寫燕地的寒呢?

  明確:這是欲揚先抑的寫法。極寫燕地之寒、渲染被拘束的苦悶,為下文寫天暖出游作了鋪墊,兩相比較之下,更突出出游時的快樂、舒暢。

  10、作者給我們描繪了滿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應該結束全文,好給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卻又生發(fā)了些議論,這是否有些多此一舉?為什么?

  明確:并非多此一舉。這正體現(xiàn)了作者厭惡官場生活,熱愛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間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記的緣由。

  11、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輔助理解。(課件出示幻燈片5──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明代文學家,湖北公安人。萬歷年間進士,官至吏部中郎,與兄宗道、弟中道并稱“三袁”,為文學史上“公安派”的創(chuàng)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潑,內(nèi)容則多寫閑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間疾苦,對當時政治現(xiàn)實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自然景:高柳夾堤、土膏、冰皮、波色、鱗浪、山巒、晴雪、柳條、柔梢、麥田、淺鬣、曝沙之鳥、呷浪之鱗

  人文景:游人

  情:局促一室之內(nèi),欲出不得→若脫籠之鵠→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煩躁→輕松喜悅→感嘆贊美

  滿井所見景物景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楊柳之美麥田之美

  人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物曝沙之鳥呷浪之鱗

  所感: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滿井游記》教案 2- 篇10

  一、 教學目的要求:

  1。學習文章細致的觀察和生動的描寫,體會作者寓于文中的思想感情。

  2.體會文中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

  3.積累文學常識,包括文言實詞。

  4.學習本文運用對比、反襯的手法。

  二、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目的要求1、2、3

  教學難點 :目的要求4

  三、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四、 教學內(nèi)容與過程:

  1. 導語 :

  一生背誦朱自清的《春》,然后幻燈播放春的圖片,讓學生欣賞北國初春的美景。同學們,今天這堂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袁宏道的《滿井游記》。

  2. 自由朗讀課文三次,整體感知課文:

  ① 初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② 再次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寫出結構提綱。

  ③ 三讀課文,結合注釋,試譯全文。

  3. 探究:

  ① 這篇游記小品寫了滿井這個地方初春的哪些景物,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② 文中不少地方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細細讀,慢慢品,試著用自己的話描述一番。

  ③ 作者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寫滿井春色的?

  4. 誦讀課文。

  將你覺得最精美的句子背下來,且當堂背誦給同學聽。

  5. 小結:

  這篇文章,作者通過仔細觀察和生活的描寫,抓住了景物特點,展開了豐富的聯(lián)想,運用對比、襯托等多種手法來寫景、妝物、抒情。

  6.分享。

  文中有不少句子打動了你。找出你自己喜歡的句子,說說理由,與大家同分享。

  7.分享情感。

  你置身初春美景中,會有什么感情呢?

  8. 朗讀課文

  感受袁宏道筆下的北國初春的美景。能背誦的同學,不看書背誦。

  9. 比較

  與《始得西山宴游記》、《醉翁亭記》、《峽江寺飛泉亭記》、《岳陽樓記》、《小石潭記》等進行比較。

  10.描繪。

  我們生活在江南,對江南初春的美景極為熟悉。用自己的筆描寫之。(可以寫作,也可以畫畫)

  11. 作業(yè) :

  ① 整理描寫春天的詩句。

  ② 整理文中的字詞和句式。

  ③ 背誦全文。

《滿井游記》教案 2-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增強文言語感。

  2.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于理解作者豐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在朗讀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體味作者個性化的寫景抒情風格。

  3.體會本文白描和擬人手法的運用以及比喻句的表達效果,引導學生把握形象生動的寫景技巧。

  德育目標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品讀課文,體會本文寫景的技巧,學習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點生動傳神地進行描寫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的豐富意蘊。

  ●教學方法

  1.討論點撥法。

  2.比較閱讀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把握文意;品讀課文,感受文章優(yōu)美的意境,學習作者寫景狀物的高超技巧;深層探究,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較閱讀,感受袁宏道游記散文的獨 特魅力。

  教師出示中國地圖,指圖評說:

  同學們,我國的南方,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前面我們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覽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與范仲淹相伴,登臨岳陽西北的岳陽樓;在歐陽修的指引下,觀賞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們將揮

  師北上,看看北京東直門的滿井一帶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們踏青去!

  (多媒體顯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學家。字中郎,號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萬歷年進士,官至吏部中郎,與兄宗道、弟中道并稱三袁,為公安派的創(chuàng)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潑,內(nèi)容則多

  寫閑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間疾苦,對當時政治現(xiàn)實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記,散文的一種。以輕快的筆調(diào)和生動的描寫,記述旅途中的見聞,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勝古跡、風俗習慣和社會狀況等,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屬山水游記,又因其短小,稱山水小品。

  3.寫作背景

  萬歷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順天府教授,終日又得和拜謁酬答打交道了,這使他頗為苦悶,更使他苦悶的是有政見卻得不到申訴。好在袁宏道所擔任的職務比較清閑,有空暇就游覽北京附

  近的名勝古跡。《滿井游記》就作于此時。

  1.教師選兩位同學播放預先錄制好的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并點評。

  教師提示評點應注意的問題:①讀音是否正確;②停頓是否分明;③語調(diào)的輕重緩急有無區(qū)別;④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師順勢檢查學生預習情況,督促學生積累詞語。

  (多媒體顯示)

  請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教師選四位同學回答,分四組。

  明確:(1)yān niàn zhāo huì

  (2)pù xiā jiā léi

  (3)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4)huī lì wū

  2.學生自由讀課文,借助注釋及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自行翻譯課文,畫出疑難詞句。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教師分發(fā)文字資料,內(nèi)容如下:

  ①掌握下列實詞。

  東風時作 作:起。 土膏微潤 膏:肥沃。

  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時:在這時。波色:水波的顏色。乍:初,始。

  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開:新打開。匣:指鏡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樣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詞用作動詞,用泉水煮、喝茶、端著杯、騎 著驢之意。

  作則飛沙走礫 飛,使沙飛;走,使礫走。

  ②一詞多義。

  ③難句翻譯。

  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譯:游人雖然還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著酒杯唱歌的,身著艷裝騎驢的,也時時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譯:(我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卻)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

  譯:大概說是不能因為游玩而耽誤公事的,流連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間的,只這個官兒罷了。

  3.理清行文思路,整體把握文意。

  學生自由發(fā)言,明確:這是一篇寫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筆調(diào)寫出北京近郊早春時節(jié)的秀美景色。第一段寫城中余寒景象,寫了欲游不能的苦惱。第二段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郊游的所見所感。先交待出游日期、天氣、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線;接著寫滿井春色,先總寫滿井全景輪廓,后分寫山、水、柳條、麥田、游人、鳥、魚,并點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第三段交待出游緣由 及作記時間,結束全文。

  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板書如下:

  1.探究文章優(yōu)美的意境。

  (1)學生齊讀課文,想象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體會文章的意境。

  (2)選三位同學發(fā)言,其余同學補充、評價。

  (3)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教師稍加粗撥。

  明確:作者用細膩而充滿詩情的筆調(diào),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幅生機勃勃、活力無限的滿井春光圖:河面浮冰剛剛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開之鏡;山巒積雪剛剛消融,座座青山秀麗,好像晨妝少女;柳條鵝黃初染;麥苗冬眠初醒;鳥兒曬太陽;魚兒戲水戲浪。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組成一幅層冰解凍、波光粼粼、山川氤氳、田野生機勃勃的圖畫,給人以高度諧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將

  品茶、飲酒、騎驢觀賞諸畫面合為一組鏡頭,熱鬧非凡。自然風光與人物活動相映成趣。一幅滿井春光圖,顯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機,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達了一種輕快喜悅的心情,又流露了對自然重新煥發(fā)生機的欣賞和贊美之情。

  2.深入研讀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問: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討論,并自由發(fā)言。大家一致認為:本文表達了作者熱愛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師稍作點撥:請同學們思考文中的關鍵語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和夫不能以游墮 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的內(nèi)涵。

  學生思考,交流。

  明確:作者重在抒寫性靈。

  文章開篇寫城內(nèi)的枯燥局促,與城外春色春意形成鮮明對比,從而得出結論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這反映了作者對城市、官場的厭棄和投身于大自然懷抱的欣喜之情,暗含著城中桃李愁 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結尾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區(qū)別。不能以游墮事是對那些熱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無意于在政治上進取,何況他現(xiàn)在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教官,當然可以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惟此官也,有不虛此行的滿足心情,既是自嘲,也 是自傲。他在官場感到孤獨,大自然給他以慰藉,山水魚鳥都成了他的知己。

  所以,這篇山水游記,與其說描繪滿井一帶的二月春色,還不如說作者借游春在抒寫性靈,反映了他 對官場和對大自然、人生的態(tài)度。

  1.關于白描

  提問:白描是一種怎樣的描寫方法?能從以往學過的課文中找?guī)桌龁幔?/p>

  明確:白描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zhì)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

  描寫方法。

  如《三峽》中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直寫山連;夏水襄陵,沿溯阻絕直寫大水猛漲,江水汪洋。如《湖心亭看雪》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

  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高度抽象概括地寫出了西湖雪景。

  提問:本文哪些寫景文字運用了白描?

  明確:如寫水,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寫柳條為將舒未舒,柔梢披風,筆法極為簡練,

  卻又鮮明如畫。

  2.關于比喻

  提問:文中哪些句子運用了比喻?請畫出來,品味其表達效果。

  學生明確:作者將初春曠野中的自己比作脫籠之鵠,表現(xiàn)自己從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懷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開明鏡比喻新綠水波,寫出了水的明麗,貼切而有新意。如倩女之NF156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妝倩女比喻被晴雪洗過的山巒,寫出了春山的鮮妍明媚,生動而又傳神。如麥田淺鬣寸許,以獸頸之毛比喻返青還沒有長高的麥苗,簡明而又形象。這

  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動,讀來妙趣橫生。

  3.關于擬人

  提問:文中運用擬人辭格的句子有哪些?仔細體會其表達效果。

  學生自由選例,品評。

  如寫魚鳥,說它們悠然自得,洋溢著喜氣,這樣寫,增加了景物的動感或靈氣,同時也融入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

  4.學生背誦文中運用白描、比喻、擬人的文句,增加語言積累。

  5.至于章法上的欲揚先抑(第一段寫城中余寒,為下文寫田郊春光作鋪墊)、生動的場面描寫(游人歡樂、喜慶的場面)等,可提示學生自行品味,此處不再贅言。

  1.教師提示:這個單元有四篇文章均為山水游記,試將本文與前三篇課文比較,體會它們的不同特點。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前三篇課文,如柳宗元《小石潭記》、范仲淹《岳陽樓記》、歐陽修《醉翁亭記》,重寄托重理 念。袁宏道更注重對大自然的客觀描寫,也揭示出人們游山玩水的愉悅心情。

  教師可指導學生就創(chuàng)作動機、內(nèi)容、藝術風格等方面作一些比較,然后集體交流,達成共識。

  2.請兩位同學對課堂學習進行總結,其余同學補充評議。

  1.整理課上討論的內(nèi)容,寫一段話,表明自己的觀點、看法。

  2.袁宏道的游記散文現(xiàn)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請同學課外選讀一篇,談談你的感想。

  3.選出對加粗詞的解釋全部錯誤的一項( )

  A.冒風馳行(坐車)呷浪之鱗(吸而飲) B.麥田淺鬣寸許(左右)汗出浹背(濕透)

  C.泉而茗者(茶) 倩女之 面(洗) D.偕數(shù)友出東直(全、都) 柔梢披風(披掛)

  4.選出對修辭手法分析不當?shù)囊豁棧?)

  A.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比喻)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對偶)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排比) D.呷浪之鱗。(比喻)

  5.續(xù)寫填空,使之構成排比句,然后再填寫一句帶有哲理性的話語。

  一朵鮮花點綴不出絢麗的春天,一個音符譜寫不了動人的樂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 有_____________。

《滿井游記》教案 2- 篇12

  【教學目的】

  1、積累文言詞語,體會作者用詞之美

  2、通過景物描寫體會作者的感情。

  3、學習的細致的觀察生活和獨特地發(fā)現(xiàn)生活。

  【教學步驟】

  一.課文準備

  1、教師導入:

  中國歷代的文學作品,以“春”為題材的不勝枚舉,但從時節(jié)看,大多是寫仲春、暮春之景;從地域來看,又多鐘情“南國之春”;從情愫來看,且多“傷春”之作。本文獨辟蹊徑寫北國的初春景象,清新清俊,意趣盎然,堪為寫春佳作,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北國初春到底美在哪里。

  2、作家點評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無學,號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歷進土,曾任空部郎中等職。明代著名文學家,與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名,時稱“三袁”。

  宏道詩主妙悟,提倡“性靈”說,反對仿古,追求自然。因宏道兄弟詩文風格相近,時人稱之為“公安派”,稱他們的詩文為“公安體”。

  二、課文閱讀

  1、個別朗讀: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jié)奏、重音,讀出作者喜悅的感情。

  2、錄音范讀。

  3、正音再讀。

  4、文言實詞、虛詞理解:

  1)自讀課文,將自己認為重要的文言詞語作上注釋。

  2)再讀課文,將自己無法理解和肯定的詞語劃上橫線。

  3)班級討論:學生質(zhì)疑,師生共答解疑。

  4)翻譯接力:輪流逐句翻譯課文,教師點撥,譯出原文精髓。

  明確:

  第一段:

  燕地寒:燕(歸的古燕國,今北京一帶。

  凍風時作:凍風,冷風。作,起。

  局促一室之內(nèi):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風馳行:馳行,坐車出行。

  未百步輒返:輒,總是,就。

  第二段:

  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潤: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潤,滋潤,潤濕。

  若脫籠之鵠:鵠,一種水鳥,俗名天鵝。

  于時冰皮始解:于時,在這時。冰皮,河床上結冰的表面。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顏色。乍,初,始。

  鱗浪層層:鱗浪,像魚鱗似的浪紋。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晶晶然,亮晶晶的。然,

  形容詞詞尾。新開,剛打開。匣,指鏡匣。

  山巒為晴雪所洗:為,被。晴雪,晴空之下的積雪。文中指被晴日

  融化的雪水。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樣子。

  如倩女之靧面而售髻鬟之始掠也:倩女,美麗的少女。靧面,洗臉。

  掠,梳掠。

  柳條將舒未舒:舒,展開。

  柔梢披風:梢,本指禾的尖端,這里指柳梢。披風,在風中散開。

  披,分開,散開。

  麥田淺鬣寸許:淺鬣寸許,淺嫩的麥苗高一寸左右。鬣,獸頸上的鬃毛,這里形容麥苗。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詞活用為動詞。

  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詞用為動詞,端起酒杯。

  紅裝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為驢,用作動詞,騎驢。

  風力雖尚勁:尚,仍然,還。勁,猛,強勁,猛烈。

  然徒步則汗出浹背:浹,濕透。

  凡曝沙之鳥:瀑,曬太陽。曝沙,在沙灘上曬太陽。

  呷浪之鱗:呷,吸而飲。鱗,借代魚。

  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毛羽鱗鬣,鳥的羽毛,魚鱗魚鰭。

  始知郊田之外末始無春:未始,未嘗。

  第三段:

  夫不能以游墮事:墮,壞,耽誤。

  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瀟然,心中沒有牽掛的樣子。

  惟此官也:此官,當時作者任順行府儒學教授,是個閑職。

  而此地適與余近:適,正好。

  惡能無紀:惡,安、怎么。無紀,沒有記游的文章。

  5、帶著理解邊讀邊試著背誦

  三、課文理解

  1、 學生閱讀欣賞板塊,在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劃下橫線。

  2、 根據(jù)欣賞板塊對照課文,四人小組討論問題。

  3、 教師組織班級討論,明確以下問題。

  1)用文中語句說說本文的記敘六要素?

  2)第一自然段可刪否?為什么?

  3)第2段描寫初春景物,分析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有什么樣的特點?

  4)直接抒寫作者心情的語句有哪些?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心理變化?

  5)本文用了很多比喻,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試舉例說明

  6)試分析文章的寫景順序有什么好處?

  7)文章哪些地方體現(xiàn)出“性靈”?

  明確:

  1)時間:花朝節(jié)后廿二日 地點:滿井

  人物:我與數(shù)友

  起因:局促一堂之內(nèi),欲出不得。 廿二日天稍和。

  經(jīng)過:心境“若脫寵之鵠”,盡覽初春水光山色,飽覽游人怡然之情。

  結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來之知也”。

  2)不能刪去,這段用烘托、反襯的手法,欲揚先抑,寫出燕地的氣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為后文做了鋪墊。

  3)先寫全景:“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再以獨特感受為審美中心,分別描寫“冰皮”、 “山巒”、“柳條”、“麥田”、“游入”、“鳥”、“魚”等種種景物,抓住了初春的抓住了“乍暖還寒”,萬物復蘇,生機勃勃,喜氣洋洋的特點,寄寓了作者歡快、恬適的心情。

  4)局促一室之內(nèi),欲出不得→若脫籠之鴿→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煩躁→輕松喜悅→感嘆贊美

  5)若脫籠之鵠: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如倩女之面貴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麥田淺鬣寸許:以物比物

  6)自然景→人文景→自然景(山水風光→游人→動物)

  遠景→近影(山水風光→柳梢、麥田)使全文景物細致而有層次

  7)個抒己見

  欣賞板塊一——《滿井游記》背景

  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順天府教授,終日又得和拜謁酬答打交道了,這使他頗感苦悶,更使他感到苦悶的是有政見卻得不到申訴。好在袁宏道所擔任的職務比較清閑,有空暇游覽北京附近的名勝古跡。《滿井游記》就作于此時。

  滿井是北京東北郊的一口古井,“徑有五尺余,飛泉突出,冬夏不竭。好事者鑿欄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滿井因此而得名。

  袁宏道向來是棄塵世、近山水;官場不得志,就愈加寄情于山水,所以,在春寒料峭的時候,他便興沖沖急匆匆走進大自然。“夫能不以游墮事,而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作者自表的自得掩飾不了他失意的郁悶。這次做京官,前前后后不過兩年,袁宏道又稱病辭職,居閑達六年之久,再次開始他的漫游。

  欣賞板塊二——《滿井游記》鑒賞

  《滿井游記》是一篇典型的山水小品,文辭清麗而簡潔,但公安派推崇李贄的“童心說”,主張“直寫性情”的文學主張,在這里得到了印證。

  作者在記敘出游滿井之前,先用烘托、反襯的手法,勾畫出北國的早春“余寒猶厲”的特征。作者欲揚先抑,欲進先退,把那種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給讀者;同時,又向讀者交代了出游的時間,作者所處的地點。下文也就給人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真是出手不凡,極其經(jīng)濟的一筆。

  “天稍和”還未寫春,讀者已感悟到了融融春意,作者以展翅翱翔的鴻鵠自比,形象地寫出了自己遠離塵世,心情愉悅,所以,他筆下的萬物都是美好的,后人曾這樣評價過袁宏道的山水小品,“往往花有人的容貌,柳有人的感情,山有人的體態(tài),水有人的情意。”的確如此,融進作者感情色彩的自然景物分外動人:“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壟上的麥苗出土不久,隨微風擺動,那麥田竟然像飛馳的駿馬,多么神奇的比喻呀,反襯出作者的匆匆步履,真令人拍案叫絕。而在“余寒”“稍和”上大作文章,為的是暗示自己的心跡。

  下面,作者由物及人,寫起了那寥寥可數(shù)的游客:有的掬泉水煮茶;有的邊飲酒邊唱歌;有的紅裝素裹騎驢緩緩而行,男男女女,有動有靜,聲色兼?zhèn)洌螒B(tài)各異,好一幅早春郊游圖!面對大自然的盎然生機,作者又怎能不“近狂矣!癡矣”!自然與人出神入化的和諧,作者又怎能不更加厭惡官場爾虞我詐的社會呢?

  本文以議論作結,言明自然未嘗沒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罷了。作者好似還未盡意,又補上一句,以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區(qū)別,作者在官場感到孤獨,大自然卻給他以慰籍,山水魚鳥都成了他的知己,于是,在記游之后,作者又借題發(fā)揮,抒發(fā)了物我交融的感受。

  欣賞板塊三——性靈說

  性靈的本意是指人的心靈。性靈說的核心是強調(diào)詩歌創(chuàng)作要直接抒發(fā)詩人的心靈,表現(xiàn)真情實感,認為詩歌的本質(zhì)即是表達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袁宏道曾說好詩應當“情真而語直”(《陶孝若枕中囈引》),“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序小修詩》)。

  性靈說從真實地直率地表達感情的要求出發(fā),在詩歌藝術上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暢之美,反對雕章琢句、堆砌典故,反對以學問為詩。公安派強調(diào)詩歌的“真”、“趣”、“淡”,認為這是“真性靈”的體現(xiàn)。他們提倡質(zhì)樸,反對鉛華。

  五、課文作業(yè):

  第一課時:1、完成課后練習和同步練習。

  第二課時:1、模仿下面的文章寫一篇對課文的賞析文章,要將自己的情感和對春的獨特感悟融合進去。

  北國早春

  北國的早春,本就如此。不像南國:風最輕柔雨最時,根芽長就六朝枝。“春”自是不急,可人卻憋得慌,“局促一室之內(nèi),欲出不得”。我們甚至可以想象,這只如籠中鳥的北國客人,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中來回地踱著方步了。人是關不住的,他終于不想忍下去了,“冒風馳行”,但每次都是“未百步輒返”。盼春之情切,猶如那脹鼓鼓的弓箭,一觸即發(fā),觸觸急發(fā)。

  北國的春了無痕,可不,從春朝節(jié)到二十二日,這才幾天的工夫,春就駐到北國了。且看這滿井的春水、春山,山有人的體態(tài),水有人的情意,水像乍出匣的明鏡,山像剛梳洗過的美女。這一切是那么秀氣傳神,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你還沒有找到初春,這一處景致準是: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一個“將”字,一個“未”字,寫盡春意處處,令人遐想聯(lián)翩,比起東坡的《水龍吟·次韻章質(zhì)夫揚花詞》(“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里去,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更有意境。“柔梢披風”,豈不正是那個剛梳妝的美女子嗎?“柔”大概是初春的身胚,在北國的風中,一定更具豐姿了。“綠淺黃深二月時,傍檐臨水一枝枝。迎風無力纖纖掛,待月多情細細垂。”我們不禁要問:是哪個詩人曾經(jīng)這般鐘愛呢?這般的春色,這般的春意,惹來尋春客,他們或“泉而茗”,或“罍而歌”,或“紅裝而蹇”;這般的春色,這般的春意,惹來“曝沙之鳥,呷浪之鱗”。這便是北國的春天,難怪袁宏倒“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滿井游記》教案 2- 篇13

  《滿井游記》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課本中第六單元的第四課,這是一個以寫景記游為主的古代散文單元,經(jīng)過前三篇文章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基本能把握這種游記的特點。根據(jù)要求,通過這些文章要學習體會游記散文借景抒情的特點,并學習文章的寫景方法。《滿井游記》作為一篇自讀的記游小品,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語言,寫出了一個南方人眼中的“北國之春”,而如何讓學生感受到文中春色之美呢?根據(jù)以上特點,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重點及難點。首先,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理解作者寫景的特點,學習賞景技巧;2、能力目標,重視誦讀,力求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體味作者個性化的寫景抒情技巧,增強自身寫作能力;3、德育目標,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其次,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學會初步的觀賞景物的方法。第三,教學難點:學習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點生動傳神地進行描寫的方法。

  由于這是一篇自讀篇目,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教學法,使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體會語感,把握作品的藝術風格,通過聽朗讀,讓學生自己想象文章畫面,感受文章意境,力求突破教學重點;比較閱讀法,通過與其他同類篇目的比較,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進一步體會作者個性化的寫景特點,完成教學難點的突破。教學過程中注重課堂討論,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地位。在學法上,力求讓學生掌握通過畫面想象,再現(xiàn)藝術形象,賞析寫景文章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其自學能力。本堂課使用朗讀帶作為輔助手段,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再現(xiàn)情境。

  那么以下是我的教學過程:

  (首先必須說明,這節(jié)課是我上的滿井游記的第二課時,在第一課時,我將文章的字詞意思及文章的脈絡大體串了一遍,并且布置學生將其中的寫景第二段改寫為現(xiàn)代文。)

  一、回顧上節(jié)課、分析作業(yè)中存在的問題普遍問題(學生在賞析寫景文章時都只是照字面分析),從而導入新課,介紹賞析景物描寫的方法。

  二、具體過程,介紹“四步賞景法”

  1、再現(xiàn)畫面,感受藝術形象

  通過配樂朗誦(班得瑞one day in spring),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畫面,展開合理的想象,感受藝術形象

  2、動化畫面,感受情境氛圍

  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自由發(fā)言,說說對第二個步驟的了解,再由教師補充,加深他們的理解。讓學生描繪第二段中的早春郊游圖,感受如何將靜態(tài)的畫面動化起來。

  3、品味修辭,把握景物特征

  讓學生找出其中的修辭手法,并分析其表達效果,使他們能通過修辭把握景物的特征,使畫面更加生動、形象。

  4、歸納景點,把握寫景層次

  要求學生在三個步驟之后再次回顧全文,歸納景點,理清層次,對文章有個總體的把握。

  5、對這四個步驟作個簡單的小結

  三、課堂練習

  將理論運用于實際,讓學生再次重溫《湖心亭看雪》,利用所學的賞景方法賞析西湖雪后奇景,力求加深他們的印象。

  四、課堂總結

  聯(lián)系實際,要求學生培養(yǎng)審美能力,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

  五、布置作業(yè)

  滿井游記(詳案)

《滿井游記》教案 2-(精選13篇) 相關內(nèi)容:
  • 《滿井游記》教案(精選22篇)

    一、目的1、學習“每”“輒”等詞的古義;了解“未之知”這種與現(xiàn)代漢語語序不同的句子。2、學會分析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3、領會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 《滿井游記》教案(通用17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增強文言語感。 2.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于理解作者豐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 《滿井游記》教案 2-(精選12篇)

    一、目的1、學習“每”“輒”等詞的古義;了解“未之知”這種與現(xiàn)代漢語語序不同的句子。2、學會分析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3、領會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 《滿井游記》教案1

    教學目的 1.繼續(xù)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匯。 2.體會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匯。 2.難點:體會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學法引導 本文適合反復吟誦,用心感受,應著力于誦讀、感悟。...

  • 《滿井游記》教案 2-4

    一、目的1、學習“每”“輒”等詞的古義;了解“未之知”這種與現(xiàn)代漢語語序不同的句子。2、學會分析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3、領會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 《滿井游記》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增強文言語感。 2.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于理解作者豐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 《滿井游記》課后練習(通用14篇)

    基礎題一、語言的積累與運用。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沒有錯誤的一項是( )a.花朝節(jié)(zhāo) 廿二日(niàn) 倩女(jìng)b.麥田淺鬣寸許(liè) 泉而茗者(mǐng) 靧面(guì)c.罍而歌者(lěi) 紅裝而蹇者(jiǎn) 汗流浹背(jiá...

  • 語文教案-滿井游記(精選7篇)

    同課研讀 異構呈彩──我的《滿井游記》教學設計比較談。我的老同事要參加縣優(yōu)質(zhì)課評比,定的課題是八年級下冊第29課《滿井游記》一文。前天來電說此文一課時設計難度較大,叫我出出主意。設計決定質(zhì)量,細節(jié)決定成敗。...

  • 《滿井游記》的教案(精選17篇)

    一、教學目標1.熟讀課文,正確掌握文中豐富的實詞的讀音、書寫和詞義2.體會文中記敘描寫中比喻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3.理解作者抓住特點表現(xiàn)初春景象的寫法及其滲透的作者的感情二、教學重點教學目標1、2三、教學難點教學目標3四、教學方法朗...

  • 《滿井游記》難點解析(精選15篇)

    難點解析師:請概括第一段的主要意思。生:寫城中景象,抒發(fā)他欲出游而不得的心情。師:這一段寫出怎樣的景象,抒發(fā)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有什么作用?生:這一段描寫了早春城中“余寒猶厲”、“凍風時作”、“飛沙走礫”的景象,抒發(fā)了作...

  • 《滿井游記》的優(yōu)秀教案(通用17篇)

    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 積累文言詞語,增強文言語感。2. 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于理解作者豐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3.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 23滿井游記(精選14篇)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掌握文中的生字詞,整理常見實詞和虛詞的特殊用法,積累文學常識。2.能力目標:學會細致地觀察景物,并能用白描的手法,借助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表現(xiàn)出來。...

  • 滿井游記教案模板(精選3篇)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掌握文中的生字詞,整理常見實詞和虛詞的特殊用法,積累文學常識。2、能力目標:學會細致地觀察景物,并能用白描的手法,借助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表現(xiàn)出來。...

  • 《滿井游記》課堂實錄(精選15篇)

    《滿井游記》課堂教學即興一例(實錄片斷)執(zhí)教者:本論壇老師唐葦講《滿井游記》,講到“紅裝而蹇者”……(生為多個學生)師:“紅裝即漂亮的衣服,同學想象一下,怎么個漂亮?”生:“紅色的旗袍。”師:“有可能,還穿著高跟皮鞋。...

  • 《滿井游記》難點例題解析(通用14篇)

    難點例題解析1.選出下面加粗字的正確讀音。a.ji5 b.k1i c.k3i d.xi6(1)把桌子揩干凈[ ](2)偕數(shù)友出東直[ ](3)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 ](4)她正在練大楷[ ]2.成語填空。...

  • 八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午夜免费视频 | 免费国产福利 | 一级一级97片看一级毛片 | 韩日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国产精品视频 | 久久手机在线视频 |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 黄色一级片免费的 | 欧美成人v | 天天狠天天情天天躁 | 国产精品亚洲a∨天堂 | 欧美一级一区二区三区 | 狠狠做五月深爱婷婷 | 综合激情亚洲 | 黄色真人毛片 | 日本一级淫片免费啪啪3 | 久草热久草视频 | 西西最大胆日本无码视频 | 精品国产91久久 |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人红楼 | 五月天丁香色婷婷 | 久久久精品三级 | 综合色国产 | 国产一二久|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 国产午夜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 一级片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 亚洲日本乱码一区两区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播放av | 久久精品69| 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 亚洲欧美日本久久综合网站 | 91亚洲精品久久久 |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情侣黄网站大全免费看 | 国产草草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 | XXX波多野结衣苍井空 | 理论片午午伦夜理片影院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