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搭建起創新的橋梁》教學設計
學生讀學習目標。
(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導入新課)
(二)、精彩課堂六大環節:(35分鐘)
環節一、自主預習:(5分鐘)
閱讀課本p73—78頁,完成課時訓練上的整體把握和重點突破。把不明白的問題記錄在學案上,先小組內自行解決。
(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以導學提綱為線索,自主學習課文,初步感悟所蘊涵的道理。)
環節二、問題征訂:(5分鐘)
各小組將本組未解決的問題提出來,教師將問題板書在黑板上。
要求:多提一些有價值的問題。
(這一過程是師生合作共同開發課程資源的過程,如果發現學生對最重要的問題沒有發現,可以通過點撥指導的方式加以補充,樹立:“讓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的理念。)
環節三、學生主講:(5分鐘)
1、針對以上問題,由學生自愿到講臺上講解,其他小組的同學有不同的見解可以在主講人講完后進行補充。
(設計這一環節是充分尊重真正落實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和作用,把課堂徹底還給學生,促進學生相互合作、互相幫助,達到“兵教兵”的目的,真正實現課堂的精彩化。)
2、講故事,明事理。
學生將課下搜集到關于本節課的有關事例講給全體同學聽。
教師也可以下發一些有關創新的事例讓學生分析。
故事一:鬼谷子與創新思維 相傳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孫臏的老師鬼谷子在教學中極善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其方法別具一格。有一天,鬼谷子給孫臏和龐涓每人一把斧頭,讓他倆上山砍柴,要求“木柴無煙,百擔有余”,并限期10天內完成。龐涓未加思索,每天砍柴不止。孫臏則經過認真考慮后,選擇一些榆木放到一個大肚子小門的窯洞里,燒成木炭,然后用一根柏樹枝做成的扁擔,將榆木燒成的木炭擔回鬼谷洞。意為百(柏)擔有余(榆)。10天后,鬼谷子先在洞中點燃龐涓的木柴,火勢雖旺,但濃煙滾滾。接著鬼谷子又點燃孫臏的木炭,火旺且無煙。這正是鬼谷子所期望的。
故事二:也是“買一贈一” 美國宣傳奇才哈利十五六歲時,在一家馬戲團做童工,負責在馬戲場內叫賣小食品。但每次看的人不多,買東西吃的人更少,尤其是飲料。
有一天,哈利的腦瓜里誕生了一個想法:向每一個買票的人贈送一包花生,借以吸引觀眾。老板不同意這個“荒唐的想法”。哈利用自己微薄的工資作擔保,懇求老板讓他試一試。于是,馬戲團演出場地外就多了一個聲音:“來看馬戲,買一張票送一包好吃的花生!”在哈利不停地叫喊聲中,觀眾比往常多了幾倍。
觀眾們進場后,小哈利就開始叫賣起飲料。而絕大多數觀眾在吃完花生后覺得口干時都會買上一杯,一場馬戲下來,營業額比以往增加了十幾倍。
故事三:安全刀片大王吉利,未發明刀片以前是一家瓶蓋公司的推銷員。他從20多歲時就開始節衣縮食,把省下來的錢全用在發明研究中。過了近20 年,他仍舊一事無成。
1985 年夏天,吉利到保斯頓市去出差,在返回的前一天買了火車票。翌晨,他起床遲了一點,正匆忙地用刀刮胡子,旅館的服務員忽匆匆地走進來喊道:“再有5 分鐘,火車就要開了”吉利聽到后,一緊張,不小心把嘴巴刮傷了。
吉利一邊用紙擦血一邊想:“如果能發明一種不容易傷皮膚的刀子,一定大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