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胸懷天下
第四單元 胸懷天下
復習導航
1.什么是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精神傳統之一,它代表著一種高尚的人格特征。憂患意識是指一個人內心的關注超越自身的利害、榮辱、成敗,而將社會、國家、人民的前途命運縈系于心,對社會、國家、人民可能遭遇的困境和危難抱有警惕,并由此激發奮斗圖強,戰勝困境的決心和勇氣。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有過無數“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典范人物,是我們培養憂患意識,樹立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榜樣。在憂患意識的激勵下,我們將做好準備,積累知識,鍛煉能力,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2.為什么要培養回報社會意識與親社會行為?
我們要學習做一個積極的社會成員,樹立回報社會意識,養成親社會行為習慣是重要課題。
(1)培養回報社會意識。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對他人的依賴是不言而喻的。我們享用的每一件物品,我們得到的每一種幫助,無不是他人的智慧、勞動和愛心的付出。認識到自己生活的一切條件不是憑空產生的,每時每刻都在享受他人提供的各種服務,那么,我們理所當然要盡自己的力量回報社會。
(2)養成親社會行為習慣。親社會行為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出來的那些有利于社會和他人的行為。對遭遇挫折和不幸的人,能不能給予同情和關心?對處于困境和危難的人,能不能伸出援助的手?在共同的事業中,能不能與別人合作?面對利益,能不能與別人分享?……如果對這些問題作出肯定的回答,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經常這樣做,就意味著養成了親社會的行為習慣,將有利于社會和他人作為我們為人處世的基本方式。
3.為什么要服務社會,有所作為?
(1)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為社會公眾服務,是我們回報社會的重要途徑。每個人都生活在某一個社區中,社區可以成為我們參與社會服務的起點。中學生能力雖然有限,但只要有服務社會的精神,我們也能為社會公眾奉獻一份力量。
(2)積極參加公益活動,樹立服務社會的精神,也是現代公民必不可少的素質。這一過程有助于增長我們的社會知識,鍛煉實踐能力,培養優秀品德,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創造美好社會是每一個人的責任,造福社會不分年齡大小,能力大小,貢獻大小。一個有知識、有理想的少年,從現在起就應該有所作為。
4.如何理解祖國命運,兒女的依托?
(1)國運興衰,牽動著中華兒女的情感,我們的命運與祖國息息相連。
(2)祖國的命運激發著我們的責任和使命感。一百多年來,前輩們承擔著解救祖國于水火憂患的責任。過去幾十年,父輩們承擔著改變祖國貧窮落后面貌的責任。未來幾十年,建設強大的現代化國家的責任即將落到我們肩上。
5.為什么說民族文化是我們的血脈?
(1)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是我們豐富的財富。五千年的悠悠歲月,在古老文明的身軀上留下了璀璨的光芒。祖先的遺產,是中華兒女豐厚的財富。中國古代哲學、科學技術、醫學、文學藝術的獨特成就,大大豐富了世界文明的寶庫。時至今日,中華文化的價值仍然熠熠生輝。
(2)民族文化造就民族靈魂。從出生到長大,每個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著民族文化的浸潤滋養。通過這片流淌著黃河長江、聳立著三山五岳的大地,通過世代創造和流傳下來的文明成果,通過我們自身的學習感悟,通過他人和社會的潛移默化,中華文化的營養流入我們的精神血脈,造就著我們的民族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