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人格尊嚴》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使學生了解人格尊嚴的含義和內容,區分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姓名權的具體內容。
2、能夠根據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判斷侵犯公民人格尊嚴中的哪些權利。
3、了解未成年人人格尊嚴受保護的法律規定,學會保護自己的人格尊嚴。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加強個人修養、自覺尊重他人的人格尊嚴,培養平等待人,尊重他人人格的道德修養。
教學重點和難點:
能夠根據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判斷侵犯公民人格尊嚴中的哪些權利。
教學過程:
一、我愛新聞:新聞3分鐘:兩會、:要使中國的教育成為面向平民的教育
二、復習:案例:小劉的手機和1000元現金,在宿舍洗澡的時候不見了,他很傷心,心想肯定是同宿舍的同學干的,就把宿舍里的所有床搜個遍,未果.10點晚自習下課后,他守住門口,讓一個一個回宿舍的同學搜身,最后一個牛勇不同意,他對著牛勇就是一拳,結果,把牛勇打斷三根肋骨.并把牛勇拖回家審查了一天。
1、請你分析小劉的行為?
2、你認為小劉這樣做的結果如何?
3、通過這件事你有何看法?
教師總結:這類事情在學生當中時有發生,為什么由受害者變為違法者?不懂得運用法律知識維護自己的權益是一大通病,在我們年齡階段,不會理智解決問題,情感用事也是一大忌,結果不僅沒有解決問題,還把自己推到問題的旋渦中。我們要懂得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權利,同時,還會運用法律保護自己的人格尊嚴權利。
三、講授新課
導入:網絡故事:廣州白云機場有一乞丐在行乞時,有一個乘客鄙夷的將施舍的錢用力的扔在乞丐的臉上,該乞丐不滿這種施舍態度,認為有傷他的自尊,他說:寧可餓死、凍死也不需要這種施舍。
請問:
為什么乞丐堅決不要這樣的施舍?
你認為乞丐也有以上的這種權利嗎?
教師總結: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決不能因為施舍了別人物質而有權利去侮辱別人的尊嚴,哪怕他是一個乞丐,哪怕他在伸出乞討的雙手時已經輕賤了自己的人格尊嚴,但作為旁人,均無權利因此而雪上加霜,去侵犯他僅剩下的一點人格尊嚴。
新課:維護人格尊嚴
一、概念:人格尊嚴權?包括哪些權利?
人格尊嚴權:是我們作為人應當受到他人最起碼的尊重的權利。
它包括:肖像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
二、應用法律判斷以下行為侵犯什么權利:
1、未經許可使用劉翔跨欄鏡頭作廣告封面
2、你的名字和我一樣,你必須改名
3、侯興當眾搶過趙倩的雨傘,丟在地上,并聲稱趙倩偷別人的錢包,辱罵她是小偷
4、班長因連續3天遲到,被班主任取消區“三好學生”榮譽稱號。
通過案例,讓學生了解概念和法律的有關規定。
三、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受法律特殊保護
1、課本36頁探究園,這些行為是什么行為?
2、你還了解哪些侵害未成年人人格尊嚴的現象?
3、在學校、家里或社會上,你碰到過自己的人格尊嚴受到侵害的情況嗎?如果有,請說說你當時的感受?
4、當你的人格尊嚴受到侵害時,你準備怎么做?(過渡、導入)
四、維護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嚴
1、學會運用法律去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