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禮儀展風采教學設計
一、教學分析:1.教材內容分析:本課內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品德學科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七課友好交往禮為先第二框題禮儀展風采。 禮儀展風采這一框題是“新課標”“我與他人關系”中交往與溝通部分,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與技能,學會人際交流與溝通,是社交禮儀知識的一個落腳點。通過學生前三個單元的學習,初步了解了如何與父母交往、如何與同學、老師交往、如何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往,如何在網絡中與他人交往。從某種意義上說,本框題概括升華了以往交往體現的道德,并用外在的形式———禮貌禮儀表現出來,同時也為下一課“講誠信”做好了鋪墊。 在學生社會化過程中,學會與人交往、為人處世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其中形成良好的品德是根本。禮儀教育不僅對提高學生文明素質,培養文明有禮,道德良好的學生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通過本框題的研究與學習,學生將進一步理解和把握如何講禮儀,講禮儀的重要意義。這些道德問題已經不限于交往的品德與藝術問題,而是涉及做人的根本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本框題引導了學生做人的學問,也是本課教材乃至全套思想品德教材的重要內容。新課標重點要求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體現,而本框題的重點就是使學生從內心愿意做一個講文明講禮儀的人,從而在現實生活中自覺的按照禮儀的要求去做,落腳點是學生的行為。2、教學對象的分析:我所面臨的學生是天津市西青區中北中學八年級三班的學生。學校地處城鄉結合部,學生都是13、14歲的孩子,知識積累與基本素養相對較差。有不少學生對自己要求不嚴格,還不能完全理解禮儀是一個人基本素養的直接體現,更不要說理解更高層次的道德修養了。雖然大部分都能懂得社交禮儀,但大都是跟身邊的人耳濡目染爾學習來的。缺乏禮儀知識的全面指導與訓練,同時對禮儀的作用還不甚明確,對禮儀的主動訓練幾乎為零,因此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的空間很大,將來為他們熱愛禮儀教育,培養自覺訓練自己的禮儀風貌的習慣提供了教育平臺。3、教學環境分析:本課教學的著重點是學生的行為教育,落腳點是行動。通過大量的實例(學生生活中不講禮儀的圖片、視頻等)闡述講禮儀的重要性,還要有學生的展示空間,普通課堂教學達不到這樣的要求和效果。采用多媒體教學,能直觀的展現學生課上、課下不講禮儀的行為,以及不講禮儀帶來的影響;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更加生動形象的展示教學內容,為教學目標的完成提供了后盾。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了解生活中基本的社交禮儀,知道禮儀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并懂得禮儀的作用。2.能力目標:掌握基本的社交禮儀,并能夠在交往中加以運用。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從內心愿意做一個講禮儀的人,并積極展示自己的優雅禮儀。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懂得待人接物的一般禮儀、與中學生有關的禮儀規范,并能熟練掌握社交的一般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