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課《心有他人天地寬》教學設計
二、換位思考 與人為善(板書)
活動:外號
目的:使學生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要求:閱讀材料,結合學校和班級情況,說說“起外號”的現象。討論
○1自己不喜歡的事可以強加于人嗎?為什么?
○2自己喜歡的事就可以強加于人嗎?為什么?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實質是什么?
教師小結: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我們在與人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平等待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實質所在。
閱讀p105頁“相關連接”中的故事:討論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試著用一句比較合適的話(最好是格言)加以概括。
學生發言,教師小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論語》中的一句話,意思是:在謀求自己發展的同時,也要幫助別人發展。我們不能只顧自己,不能忽視別人的存在,我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也就應該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
二、理解之上 善待他人(板書)
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重要的是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理解他人,體諒他人。大到國家、單位,小到家庭、個人,都應該努力做到這樣。下面介紹一個個人之間交往的典型案例。
“管鮑之交”故事:
閱讀后思考一個問題:你希望擁有像鮑叔牙這樣的朋友?為什么?(因為人總難免犯錯誤,這是總希望得到朋友的諒解。)
引導學生對照故事反思自己的生活中有沒有不體諒他人的地方?造成怎樣的結果?讓部分學生談談體會,全班交流。
情境體驗:懂得體諒!
放學路上,小蓉拾到一個裝滿現金和不少證件的錢包。探討:站在失主的立場上,你認為最體諒和理解失主的做法是什么?
教師小結:換位思考是人對人的一種心理體驗過程。它客觀上要求我們將自己的內心世界與對方聯系起來,站在對方的立場是體驗和思考問題,從而與對方在情感上得到溝通,為增進理解奠定基礎。它的實質是對交往對象的切身關懷,深入對方的內心世界。它是一種理解,也是一種關愛。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p108頁的填空。
課堂小結:只有理解他人,才能與人為善。如果我們不懂得欣賞他人,就難以接納和理解他人,更談不上奉獻愛心。請同學們增加了解,增進理解,少點誤解,多點諒解,多一點友善。多一份愛心。
課堂練習:
見練習冊。
平等尊重你我他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把握平等的內涵,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懂得什么是尊重,懂得愛護公共環境和設施、遵守公德和秩序體現著對他人的尊重。教育學生在生活、學習中愛護公共環境和設施,遵守公德和秩序,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寬容他人、尊重他人、與人為善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樹立平等意識 學會尊重。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平等和尊重的關系 尊重的外延。
導入新課:在我國歷代的農民起義中提出了“均貧富,等貴賤”的口號;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也提出了民主、平等、天賦人權的思想。其實,在我們當今社會里,人人都是平等的,都經該彼此尊重。今天我們學習第三框題 平等尊重你我他。
一、人生而平等(板書)
活動:周總理的故事
目的: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應該彼此尊重。
要求:閱讀周總理與普通工人的故事,分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