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我家
第一單元 相親相愛一家人
第一課 愛在屋檐下
第一框 《我知我家》
本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要讓學生了解:家庭的特點,家庭關系的確立,子女與父母的關系不可選擇;家庭中的親情的溫暖,撫養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義務;父母理應受到子女的孝敬,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孝敬父母長輩要受道德的譴責,要承擔法律責任;孝敬父母長輩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2)能力目標
認識自己家庭的能力,辯證看待家庭中父母與子女權利義務關系的能力;收集父母為家庭作貢獻的具體事例的能力,感受家庭親情的能力;辯證分析孝敬父母的好處與不孝之壞處的能力,辨別具體行為是否屬于孝的能力;孝親敬長的行為實踐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愛自己的家、熱愛父母的情感,厭惡不孝行徑的情感;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心和撫育,尊重父母的勞動和情感;體驗盡孝后的快樂;樹立家庭中的正確的是非觀念,增強履行家庭義務的責任觀念。
本課重難點:
家庭關系的確立。依法結婚可以組成新的家庭;收養可以組成新的家庭;隨父(母)再婚可以組成新的家庭;非婚生子女與自己的生身父母,也具有家庭關系,享有法定的權利義務關系。
感受家庭的溫暖。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體驗、感悟、理解家庭給予自己的幫助和溫暖,并擔負責任,與家人一起營造溫馨的家。
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當代公民的道德義務和法定義務。
課時安排: 1-2課時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
我知我家
導入新課:
插入動畫《蘋果樹》,說說你的感想。
父母對我們的愛是天底下最無私的,為了我們的成長她們付出了太多太多。
我們都有自己喜愛的家,可我不知道大家對家了解多少?哪個同學對自己的家最了解?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 你家住的具體地址是什么?郵編是多少?
(2) 你爸爸(媽媽)哪天出生?屬相是什么?
(3) 和媽媽的爸爸什么時候結的婚?……
如果這些問題把你給難住的話,說明你對你的家庭及家庭成員還不夠了解,那我們一起翻開書,學習第一課的第一題框——《我知我家》。
相關鏈接:
家的含義的由來:
最初,我們的祖先是在樹上“架木為巢”的。大約7000多年前,他們轉到地上蓋木房子為屋,并開始馴養野獸為家畜,豬就是人們最早飼養的家畜。為了防止外來的侵襲,那時房子的結構一般是上下兩層,上面住人,下面做豬圈。因此,凡是有“豬圈”的地方,也住著人,有“豬圈”,也就是有“人家”的標志。后來經過演變,“家”的“豬圈”這一本義消失了,“人的住所”這個含義卻保留了下來。
故事一:
在美國某城市,一個醉漢躺在街頭,警察把他扶起來,認出是當地的富豪。警察說:“我送你回家吧。”“家?我沒有……家。”警察指著遠處的一幢別墅說:“那不是你的家嗎? ” 富豪說:“那……是我的房子。”
故事二:
某國內戰期間,一個中年男子與家人離散,幾十個親人喪生。后來,他打聽到5歲的小女兒還活著,幾經周折,冒死找到自己的親生骨肉。悲喜交集的他緊緊地摟著女兒,淚流滿面地說:“我又有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