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我家
我 知 我 家
孔銘
一、學生分析
1.留守孩子:
我校是留守孩子成長的樂土,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在少數孩子中存在相互攀比的現象,周末放假長長的私家車隊,使得一些孩子因家庭不富裕、父母普通而埋怨家長沒本事、沒錢、沒地位,成為“羨慕一族”,他們看不起父母、嫌棄家庭、更談不上感恩。針對這一心理,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正視現實、愛自己父母的教育。就大多數學生而言,父母子女關系的確立基于血緣關系。生命是父母給予的,這種關系不可選擇、無法改變。教學中應設計相關的活動,讓學生感激父母給予生命,體會父母子女感情的天然和純真。
2.獨生子女:
家庭是學生最熟知的第一個社會環境,正是因為太熟悉了,反而不去思考其中的價值,不去珍惜家庭的溫暖和親情是很現實的社會問題。特別是作為獨生子女,由于各種原因,過多地享受了家庭中長輩關愛,反而想不到自己的社會責任也是重要的社會問題。因此,需要通過對家庭溫暖和親情的認識和感受,培養學生對家庭的責任意識。
二、教材分析
1.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繼承與發揚良好的家風和傳統。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熱愛家庭、熱愛父母的情感,引導學生繼承家庭的良好傳統,學習家人的優秀品質,增強對家庭的責任感和自豪感。
2.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對“家”的理解、與父母的關系不可選擇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正視“與父母的關系不可選擇”的現實。
3.對教學內容的分析
“我知我家”,主要講兩個問題。一是家庭關系的確立,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和回答“家是什么”。二是與父母的關系不可選擇,主要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與父母的親情,感謝父母賦予自己生命、對自己的養育,著重解決部分學生看不起家長、嫌棄家庭、不懂父母恩的問題。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新課導入
在《我想有個家》音樂聲中出示三毛的漫畫;
結合“想家”引出‘家’的話題 仔細聆聽,體現一種對家的渴望。 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勾起學生回憶,從而順利地開展本課的教學。
1.活動一
要知道自己的家,我們首先來閱讀p4兩幅圖片及文字說明
請用一種水果來描述你對“家”的感覺?根據你的理解,究竟什么才是家?
(歸納)家是一個地理位置,是我們的生活住所、人群集合體……但它又不同于這些,它最大的特點是“有親人,有親情”。 學生討論、回答,在此基礎上提問
(學生發言,教師適當補充) 這一活動隱含的意義在于它由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感受自己從家中得到了什么,培養愛家、愛父母的情感。
自 學 出示自學目標
1、家庭的含義是什么?
2、家庭關系、家庭結構及家庭功能?
3、父母的關系能不能選擇?
自學課本,初步解決問題
自主學習,逐漸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活動二 (過渡)剛才大家講的都非常好,大家都對“家”有自己的感悟。我們這里講的家,它是一個常常在不同意義上使用的字眼,它與家庭有關。 生回答家庭的含義和家庭關系的確立。并分析<<家有兒女>>中五口之家的關系是怎樣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