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的財產》說課稿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七課第三框
《無形的財產》說課稿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無形的財產》,本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思想品德教材下冊第七課《擁有財產的權利》,是一節經過我重新整合的主題活動課。
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情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環節談談我對該課的教學構思。
第一部分 說教材分析
(一)本課的地位與作用。
本框由“智力成果受法律保護”“ 依法保護智力成果權”兩目構成,旨在幫助學生了解智力成果的重要性,特別是在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作用,鼓勵學生勇于發明創造,依法維護自己和他人的智力成果權。可以說:本課的教學內容在八年級思想品德教育乃至學生的終身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本課教學我堅持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以課程標準為準繩、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為出發點、以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為落腳點,我確立了本課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并打破常規,在三維目標的處理上作了適當的調整與整合。
1.知識與技能:智力成果的含義﹑表現及作用,智力成果包含的內容,依法維護智力成果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分組活動中,培養學生自主搜集相關教育信息與資源的學習能力,并進一步增加解讀各種社會信息的能力,充分發掘學生已有的教育資源,發揮個性特長,培養小組的團隊合作意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積極創造智力成果,為祖國、為人類作貢獻,學會尊重他人的智力成果。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我認為依法維護智力成果權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這有助于鼓勵學生發明創造,增強學生依法維護智力成果的能力。
第二部分 說教情與學情
教情: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我們也在不斷尋求課堂法制教育和品德教育途徑的優化,探索新方法,以便更好地實現思想品德課的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的課程本位。本節課我結合自己的特點,大膽地醞釀了自己的課堂改革之路,即:放手發動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資源,還課堂以真實和互動,使教學相長的原則在課堂上進一步落實,親近人文,關注社會,讓學生成為創造的主人,成為課堂快樂學習的元素。因此,這也是本節課的理念定位。我在本節課主要扮演平等中的首席,做學生活動的引導者、參與者,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學情: 知識和智慧是無形的財產。隨著社會的進步,智力成果的作用越來越顯著,人們的智力成果不能侵犯。未成年人對此了解有限,一些未成年人購買了盜版光盤、抄襲了他人的作品,卻理直氣壯。鑒于上述情況,對未成年人進行知識產權方面的教育很有必要。通過教育激發起發明創造的熱情,使其懂得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學會依法維護自己的智力成果權。因此在教學中要學會有藝術地引導學生的活動,預設貼近生活實際的民主親和的教學情境,讓他們在學習新知的同時,又通過同齡人的對話及師生對話來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法,努力實現動態的生成,使預設與生成和諧統一。
第三部分 說教法與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