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科學機械運動
小組交流后得出:比較兩輛小車運動的快慢的兩種方法
(1)比較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的長短,通過路程長的運動較快,反之較慢。
(2)比較通過相等路程所用的時間的長短,所用時間長的運動較慢,反之運動較快。
2.做一做:定性比較兩輛小車運動的快慢。
思考:這兩種方法存在著什么缺陷?
3.想一想:如何定量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需要測量哪些數(shù)據(jù)?用什么測量工具?
4.試一試:每組只給一輛小車,利用測量工具進行測量,并記錄有關數(shù)據(jù)。
提問:
你認為可以只用運動時間的長短來比較兩輛小車運動的快慢嗎?為什么?
你認為可以只用通過路程的長短來比較兩輛小車運動的快慢嗎?為什么?
5.小組交流:你是怎樣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
問:怎樣定量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
教師可啟發(fā)學生回答:在運動的時間、通過的路程都不相等的情況下,1秒內通過的路程多的物體運動得快。
(三)速度
1.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叫做速度。
2.速度的計算公式v= 。v和t分別是英語單詞速度和時間的第一個字母,s是德語移動距離的第一個字母。
3.關于速度的單位,要說明它是依據(jù)公式v= 得到的。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時間,所以速度的單位是路程的單位除以時間的單位。如果路程的單位用米,時間的單位用秒,速度的單位就是“米/秒”。如果路程的單位用千米,時間的單位用小時,速度的單位就是“千米/時”。
問:“米/秒”和“千米/時”這兩個單位之間有怎樣的換算關系?
介紹兩者之間的大小關系并推導出:1米/秒=3.6千米/時
教學中要注意糾正有些學生說“速度是每秒××米”或“速度是每小時千米”的習慣。
4.讀一讀:閱讀課本圖2-22一些物體的運動速度,感受這些物體的運動快慢。
5.例題教學
分析:(如何通過讀圖獲得解題所要的信息)
汽車在兩塊指示牌之間通過的路程是牌上這兩個數(shù)據(jù)之差。
汽車通過兩塊指示牌所用的時間是兩次時鐘讀數(shù)之差。
根據(jù)速度公式統(tǒng)一單位后求解。
(四)平均速度
討論:用速度公式能夠精確地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嗎?
師:雖然無法用一個速度值來描述物體在不同時刻運動的快慢,但可以利用公式得知一段時間內或一段路程上運動的平均快慢,由公式v= 算出來的速度稱為平均速度。嚴格說來,
任何一個平均速度總是對應于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離開了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時間,平均速度就失去可意義。
(五)課堂小結
1.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
2.速度的定義、公式、單位。
3.速度公式的應用。
4.平均速度。
三、評價與反饋
1.看著剛剛學會爬行的孩子在地板上爬行是一件很開心的事,下表是小明記錄蘭蘭和敏敏爬行時的情況,從表格中可以看出:
(1) 是勻速爬行的,他爬行的速度是 。
(2)請描述另一個孩子的爬行情況 。他倆爬得較快的是 。
時間(秒)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