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科學土壤
第三節:土壤1.土壤的結構(1)土壤的成分①土壤是由水分、空氣、礦物質和腐殖質等構成的。②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動物、植物和微生物。(2)土壤的類型土壤顆粒質地性狀對植物生長的不同影響砂土類土壤砂粒多,黏粒少顆粒較粗疏松,不易黏結通氣、透水性能強,易干旱。有機質分解快,易流失黏土類土壤黏粒少,粉砂多顆粒較細黏性,濕時黏,干時硬保水保肥能力強,通氣、透水性能差壤土類土壤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等量質地較均勻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氣、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種(3)植物對土壤的作用①有機質的積累過程。植物吸收養分,合成有機質,在母質中不斷積累。②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植物根系有選擇地吸收營養元素,儲存在生物體內,并隨生物殘體的分解釋放到土壤表層。隨著生物循環的進行,養分元素在土壤表層不斷富集。2.土壤污染及保護土壤資源是有限的,而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對它的依賴是必然的。土壤資源的最大威脅來自于土壤的污染和過度開發。現狀危害治理措施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面積廣,流失量大。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特別嚴重耕地退化、沙化,洪澇加劇,生態惡化植樹種草,綜合治理土壤荒漠化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最為嚴重耕地減少,沙塵暴頻發植樹種草,合理開發土壤污染我國土壤污染仍在不斷惡化農產品品質下降,危害人體健康預防為主,加強管理、監測和綜合治理
第四節:地球上的水體1.水體的分類地球上的水中96.53%是海水,只有2.53%是淡水。淡水又可分為冰川水、地下淡水和其他水體。目前人類可以開發利用的淡水只占全部淡水資源的0.3%。2.水循環分布在地球各處的水通過蒸發、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或地下徑流等一系列環節和過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進行著持續不斷的循環。通過水體的相互轉化和水分交換,水資源得以不斷更新。3.水資源(1)世界和我國淡水資源的嚴重危機①全球有60%的地區水資源缺乏,供水困難。②我國是世界“貧水國”之一,人均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供水不足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2)合理開發和利用水資源的措施①節約用水,循環用水,充分利用。②防治水體污染,保護水資源。③修建水庫,進行跨流域調水,改變水資源的時空分布。
第五節:天氣與氣候1.天氣與氣候(1)天氣的概念①短時間內近地面的大氣溫度、濕度、氣壓等要素的綜合狀況稱為天氣。②天氣現象:晴、陰、雨、雪等。③天氣要素包括:氣溫、氣壓、風、濕度和降水等。(2)氣候的概念①氣候是指某一地區在多年內的大氣平均狀況或統計狀態。平均狀態通常是用氣溫、降水等氣候要素的平均值或統計量來表現的。②影響氣候的因素有: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和人類活動等。2.人工降雨(1)冷云人工降雨①用飛機或氣球把冷凍劑_一干冰噴撒到云中,使云內的溫度迅速下降,這樣過冷水滴極易凍結,從而可形成大量冰晶。冰晶增大增多,即可下落為雨。②云內播撒碘化銀,形成大量人工冰核,從而使云中形成很多冰晶。冰晶增大增多,即可下落為雨。(2)暖云人工降雨用飛機(或高炮、火箭)向云層播撒氯化鈣、氯化鈉等吸濕性強的微粒,將這些微粒作為凝結核,在云中吸收小水滴,小水滴相互碰撞合并成為雨滴,降落為雨。3.空氣質量報告(1)空氣質量報告的概念空氣質量報告是通過新聞媒體(報紙、電視臺、網絡等)向社會發布的環境信息,可以讓人們及時了解空氣質量狀況,增強環境保護意識,促進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它主要包括“空氣污染指數”“空氣質量狀況”“首要污染物”等指標。(2)空氣污染指數空氣污染指數(api)就是將常規監測的幾種空氣污染物濃度簡化成數值形式,分組表示空氣污染程度和空氣質量狀況。目前計入空氣污染指數的項目暫定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和臭氧等。4.人類與氣候(1)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人類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對氣候產生影響,包括改變大氣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氣釋放熱量;改變地表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學特性等。(2)城市“熱島”現象城市上空經常維持一個氣溫高于四周郊區的暖空氣團,形成一種氣溫較高、濕度較低、云霧增多的特殊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