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保護大氣圈
第五節 保護大氣圈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大氣圈的分層,描述臭氧層的作用。
2)初步了解溫室效應的含義,關注溫室效應的成因和對溫室效應的利弊。
3)知道什么是臭氧空洞和可能產生的危害。
4)能例舉空氣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和防治方法。
5)知道我國已開始主要城市的空氣質量預報,看懂各種媒體發布的空氣質量預報。
6)培養學生大氣環境保護的意識和了解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7)培養學生信息收集、表達交流、調查研究等方面的能力。
教學重點:環境意識培養,并對溫室效應、臭氧空洞、空氣質量預報有所了解。
教學難點:溫室效應、臭氧空洞、空氣質量預報
教學過程:
引入:兩個可樂瓶(1.25升、白色),點燃三根火柴扔進一個瓶內并用蓋蓋住(這代表臟空氣),另一個空可樂瓶(代表潔凈空氣),在學生中傳遞,問同學們喜歡呼吸哪瓶中空氣?(瓶內的是大氣一部分,使學生意識到人類活動污染會污染空氣),引出課題:保護大氣圈。
一、大氣圈的作用:
教師結合大氣分層示意圖講述,使學生對大氣圈有所認識。
大氣分層包括: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電離層、散逸層
討論:地球上沒有大氣圈(無空氣)地球上將會怎樣?
重點了解對流層、平流層中的臭氧層的作用。
二、溫室效應:
①用類比的方式(圖片)從溫室大棚能允許太陽輻射透過但阻止熱量和水分散發,使之溫暖濕潤;讓學生領會地球也是個溫室,大氣圈相當于溫室的屋頂和回壁,也使地球溫暖濕潤生機盎然。
②提問并討論:
⑴大氣圈是氣體,是什么物質相當于“棚”的作用而允許太陽輻射透過但阻止熱量散失?
⑵如果大氣圈這“棚”阻止地球熱量散失能力太強,哪會出現什么后果呢?
交流后觀看溫室效應一分鐘錄像,聽聽專家怎么說?
小結:溫室效應現象和引起溫室效應的氣體主要是那些?(結合教材中的圖進行分析)
小資料:溫室氣體 p69
⑶溫室氣體co2等地球上是怎么多起來的?(引導學生追根溯源)
播放錄像(或圖片)使學生更明白:人類活動(工業、居民生活等)產生了大量co2等)
④討論(要發散學生的思想):
a:溫室效應的危害:1)影響氣候、農作物的收成;氣溫升高造成水蒸氣加快,加劇土地的荒漠化;2)氣溫升高引起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引發水災淹沒城市等。
b:怎樣控制溫度氣體量:1)從產生源頭:減少煤、石油等會碳燃料的燃燒,減少co2等溫室氣體排放;2)從清除的辦法:植物造林,增加植物對co2的吸收等。
⑤分男、女2組課后收集資料,下課時展開五分鐘的“溫室效應的利與弊”辯論賽。
三、臭氧層空洞:
提問:紫外線有什么危害?臭氧層有什么作用?使學生意識到臭氧層的重要性,
話題:1982年南極上空發現首個臭氧空洞,至1992臭氧空洞仍在擴大,并插入一些有關臭氧空洞的錄象和圖片,使學生清晰知道臭氧空洞(臭氧層臭氧濃度明顯減少)和引起臭氧空洞形成的原因(人類活動排放了化學物質氟氯烴、氮氧化物等)。
拓展性活動(上網查閱等):⑴除了南極臭氧空洞外,是否還有其它的臭氧空洞存在或出現?⑵氟氯烴等物質在臭氧轉化過程中起了什么作用?臭氧變成了什么物質?
四、空氣污染及防治:
⑴自學課本和訪問環境保護網了解有關空氣污染的知識(空氣污染物主要有那些?有什么危害?怎樣去防止空氣污染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