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植物與土壤(精選2篇)
3.3植物與土壤 篇1
教學目標:1、區分直根系與須根系
2、理解根尖的基本結構特點及其相關功能
3、知道根吸水的主要部位和吸水、失水的條件
4、了解植物缺乏氮、磷、鉀的病癥
5、知道水體富營養化污染的基本癥狀
6、初步學習數據處理能力――干擾數據的辨別和刪除
7、初步學習“實驗方案”的優劣性比較
重點難點:根尖的結構、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學預設:
一、植物的根系
學生活動:觀察小麥和大豆的根有什么不同,并填寫觀察表格。
小麥 大豆
根的數目
是否有明顯發達的根
你知道還有哪些植物具有這樣的根?
1、根的功能:植物的根有兩項基本功能――固定和吸收。土壤的水分和無機鹽是通過根吸收進入植物體的。
2、植物的根系
①直根系:主根比較長而粗,側根比較短而細,主根與側根有明顯的區別。
一般地說,雙子葉植物的根系都是直根系(如菜豆的根系)。
②須根系:主根不發達,須根系主要是由不定根組成的。
一般地說,單子葉植物的根系都有是須根系(如小麥的根系)。
3、根系的分布
①植物的根在土壤中分布與土壤的結構、肥力、通氣狀況和水分狀況有關。
②案倒探究:植物根系的分布與地下水位高低的關系。
方案一:野外調查。
方案二:野外栽培
方案三:實驗室栽培
學生活動:①討論哪一種方案比較好?三種方案的優劣在哪兒?
②你還能改進或設計更好的方案嗎?
③實驗數據的收集和處理。
④實驗結論:一般地說,地下水位越高,根系的平均長度會越短。
關于本節探究活動的教學建議:
1、在本節“植物根系分布和地下水位高低的關系”的探究活動中,教科書設計了讓學生面對復雜自然界,進行探究所需的必要科學方法和技能的訓練。在本次探究活動中,教師要格外關注學生以下的科學方法和技能培養:假設的技能、提出多種方案的技能、數據處理的技能、減小誤差的方法,探究活動最好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實踐。
2、如果課堂中學生提出了很多題外話:如特別長或特別短的根及其原因等,教師可讓這些追問的學生去進行綜合的分析,教師如果沒法回答,也不要緊,此時,“留下問題”也許比“問題解決”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3、在“根系的平均長度”中,應注意滲透“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減小誤差”的科學思想。
第2課時
情景展示:大雨過后,光禿的山坡常常沖下大量的泥土,有樹有草的山坡就不是這樣。這是什么原因?
案例分析:將一棵植物的根從土壤中挖掘出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根系在土壤中總是向土壤深處生長,并且向四周擴展。原來,根具有向地生長的特性。根系的入土深度一般都大于地上部分的主莖高度,根系的擴展范圍一般都大于地上部分的擴展范圍。因此,在栽培植物的生長期間,要經常耕松土壤。疏松的土壤,不僅空氣充足,有利于根的呼吸,而且阻力比較小,有利于根系在土壤中延伸。根系不但固定了植物體,而且牢牢地“抓住”土壤。人們在山坡、沙地上造林和種草,就是利用根系分布的這個特點來保持水土的。植物都有發達的根系,植物根的各個部位都能吸水嗎?
實驗觀察:①選取兩株生長旺盛、帶有綠葉和根系的小麥幼苗。將一株小麥植株的所有根的前端都剪去3~5毫米,并在傷口涂上石蠟,另一株不做任何處理。
②將兩株小麥幼苗分別放在土壤浸出液中培養,觀察其生長情況,哪一株先出現萎蔫現象?
③實驗結論:根尖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學生討論:小麗想要移栽一株月季花,她應該怎樣做呢?( )
a、將月季花小心地連根拔起后移載
b、將月季花小心地連根拔起后,將根洗凈后移載
c、小心地將月季花連根帶土的挖起后移載,盡量不要損傷根系
d、以上方法均可以
實驗觀察:植物根尖縱切面的顯微結構圖,得出:
②根的長度能夠不斷地增加,就是因為分生區的細胞能夠分裂和伸長區細胞能夠伸長的緣故。
實驗觀察: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在兩個大小相似的蘿卜中各挖一個大小相等的洞,向甲、乙蘿卜的洞中分別注入等量的清水和濃鹽水,各用一個
裝有玻璃管的橡皮塞塞住洞口,記下玻璃管內液面
的高度(如圖)。放置一段時間,分析會出現的變
化:⑴甲玻璃管內液面高度將( ),乙玻璃管
內液面高度將( ) a、上升 b、下降 c、不變
⑵用手捏蘿卜的感覺甲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
⑶通過該實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_____________。
解析:植物細胞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植物細胞吸水或失水,主要取決于細胞周圍水溶液的濃度和細胞液的濃度的大小:當周圍水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液的濃度時,細胞就吸水;當周圍水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液的濃度時,細胞就失水。
學生討論:請設計一個實驗,粗略地測定蘿卜細胞的細胞質濃度。
(配制不同濃度的鹽水,裝置如上圖所示,觀察到玻璃管內液面變化不大,則該
溶液的濃度就約為蘿卜細胞細胞質的濃度)
關于本節實驗的說明:
1、在證明“根的主要吸水部位”的實驗中,必須以同種植物為實驗對象,所選植物生長越旺盛,實驗效果越明顯,“萎蔫”現象就越易被觀察到。
2、青菜浸在清水中的實驗現象也十分明顯,生活中學生也可能有制作咸菜的經驗,教學中可充分借助于這些生活經驗來說明問題。
第3課時
實驗觀察:①配制四種營養液,其中一種按科學標準配制,另外三種分別缺氮、磷、鉀等元素,將它們分別倒入四只三角燒瓶內,并用標簽注明“正常、缺氮、缺磷、缺鉀”等字樣。
②選取生長旺盛的植物幼苗4株,小心洗去其根部附著物,最后用蒸餾水將其洗凈,分別置于四瓶中。
③記錄四種植物生長的基本狀況,如發現異常,在相應的培養液中分別標準添加含氮、磷、鉀等元素的化合物,再觀察植物生長狀況。
④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
⑤三類無機鹽在植物的生活中各有不同的作用
三類無機鹽 缺乏時的表現
含氮的無機鹽 植株矮小瘦弱,葉片發黃,嚴重時葉脈呈淡棕色。
含磷的無機鹽 植株特別矮小,葉片呈暗綠色,并出現紫色。
含鉀的無機鹽 莖稈軟弱,容易倒伏,葉片的邊緣和尖端呈褐色,并逐漸焦枯。
2、合理施肥:要使植物生長良好,就要適時適量地給土壤施用肥料。不同的無機鹽對植物生長會起不同的作用。
3、水體的富營養化污染:水體中氮、磷等元素含量過高,導致水中藻類大量繁殖,會在淡水中出現“水華”現象,在海洋中出現“赤潮”。當這些藻類死亡后,由于細菌分解這些有機物需要消耗水體中大量的溶解氧,從而使水體中需氧生物大量死亡。此時,水體就會發黑發臭,水質嚴重惡化。
關于本節實驗的說明:
1、在植物的礦質元素缺乏癥中,實驗可提前進行,在課堂上只要以實驗報告的形式呈現。
2、營養液的配制過程,最好讓學生共同參與,以便讓學生對營養液的配制有一個基本了解。實驗中一定要用蒸餾水。
本節教學建議:
1、教學中可補充:過多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結現象和過多使用有機肥改變土壤結構等內容。
2、在水體的富營養化的教學中,教師要抱著讓學生在學習中積累保護環境的責任感比懂得一些相關知識更重要的教學思想,此處重在“體驗”而不僅是“傳授”。課堂討論題則可盡可能地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或提出一些具有建設性的建議。(至于是否可行則無關緊要)
3.3植物與土壤 篇2
第3節 植物與土壤
教學目標
1、區分植根系和須根系。
2、理解根尖的基本結構特點及其相關功能。
3、知道根吸水的主要部位和吸水、失水的條件。
4、了解植物缺乏氮、磷、鉀的病癥。
5、知道水體富營養化的基本癥狀。
6、初步學習數據處理能力--干擾數據的辨別和刪除。
7、初步學習“實驗方案”的優劣性比較。
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根尖的結構和功能(對水和無機鹽的吸收)
教 學 預 設
【引入】請同學用恰當的比喻說說土壤與植物的關系。--沒有土壤,植物就無法生長。
一、植物的根系:
1、植物是通過根來吸收土壤中的各種營養物質--水分賀無機鹽的。
【實驗】根的觀察--了解根是如何吸收土壤中的營養物質的。
植物
比較項目 大豆 小麥
根的數目
是否有明顯發達的根
還有哪些植物具有這樣的根
2、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
有明顯發達的主根和側根之分的根系,叫做直根系。
沒有明顯的主側根之分的根系,叫做須根系。
【舉例】常見的作物中,哪些是直根系,哪些是須根系?
【問題】根的功能,你知道嗎?--固定和吸收。
3、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與土壤的結構、肥力、通氣狀況和水分狀況等因素有關。
【探究】植物根系(同種植物的根系)的分布與地下水位的高低的關系
提出問題:根系的分布和地下水位高低的關系如何?
建立假設:(1)地下水位高,植物根系分布淺。
(2)地下水位低,植物根系分布淺。
(3)地下水位的高低與植物根系分布無關。
實驗方案:1、野外調查
2、野外栽培
3、實驗室栽培
實驗方案優劣評價:
⑴組織野外觀察較難,還要強調安全問題。雖然觀察條件不是任何學校所在地都能滿足,但是一旦觀察到,則實驗成功率就較大;
⑵野外栽培,可控性增強,但實驗條件也不是任何學校都能滿足的;
⑶實驗室栽培,雖然可控性較強,但模擬地下水位的高低不大容易做到。
數據處理:一株植物根系的長度是根系所有根的平均長度--所有植物根的長度之和除以根的總數(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數據處理時,應該去掉無效數據。
實驗結論:地下水位越高,根系的平均長度會越短,根系分布淺。
二、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實驗】研究根的吸水部位
實驗現象:被剪去根的前端的小麥先出現萎焉現象。
結論:說明根吸水的部位在根尖。
【討論】在農業生產中,移栽作物幼苗是時為什么要帶土移栽?--免于損傷幼嫩的根尖,使根尖在適應“新環境”以前,仍舊在一段時間內可以從被夾帶的土壤中獲取水分和營養物質。
【問題】為什么根尖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呢?
【觀察】了解根尖的結構:顯微鏡觀察根尖
根尖的結構:
根冠:細胞排列不整齊。保護后面的組織,使根在向前生長時,不被土壤顆粒檫傷。
分生區:細胞質的密度較大,沒有液泡。能不斷分裂,使根生長。
伸長區:細胞的液泡較小(通過吸收水分而形成),細胞壁較薄。細胞能迅速生長,把根尖推向土層。
根毛區:細胞有較大的液泡(由小液泡融合而成),細胞壁較厚,內有輸導組織(導管)。植物的根毛很多,保證了植物能吸收足夠的營養。根毛區是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
有人統計:正在抽穗的一株黑麥的根系具有1381萬條根和140多根億條根毛。
【問題】植物的根是否在如何情況下,都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呢?
實例:當作物施了過多的肥料時,作物反而發生萎焉現象。這表明作物體內的水分減少了。為什么?
【實驗】植物細胞失水的實驗
實驗現象:在清水中的青菜沒有出現萎焉現象,在濃鹽水中的植物出現了萎焉現象。
結論:植物細胞細胞液的濃度只有在高于土壤溶液的濃度時,植物的根才能吸水。
【思考】有無其它方法證明根毛確實必須在土壤濃度小于細胞液濃度時才能吸水?
腌制青菜時,青菜失水;海水漫入農田,作物萎焉等。
正常情況下,植物根毛細胞的細胞液中營養物質的質量分數一般高于土壤溶液的質量分數,因此它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若施肥過多,土壤溶液的質量分數會超過根毛細胞液內的質量分數,細胞就會失水過多而發生“燒苗”現象。
當土壤溶液的濃度高于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失水;當土壤溶液的濃度低于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吸水。
三、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
1、植物的生長除了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外,還需要無機鹽。
【實驗】配制四種營養液,觀察植物在營養液中的生長。
實驗現象:在分別缺乏氮、磷和鉀元素的培養液中,植物的生長狀況不同,分別出現生長異常。當分別按標準添加含氮、磷和鉀的化合物后,植物的生長慢慢恢復正常。
實驗結論:植物的生長需要無機鹽,不同的無機鹽對植物生長起不同的作用。
2、植物和環境是相互影響的。
植物可以幫助土壤積累有機物,農林業生產也會對土壤產生一些負面影響。
(1)過多施肥會使土壤板結,改變土壤的結構。
(2)“水華”現象介紹
水華 (water blooms)是淡水中的一種自然生態現象,只是僅由藻類引起的,如藍藻(嚴格意義上應稱為藍細菌)、綠藻、硅藻等,也就是水的富營養化。“水華”發生時,水一股呈藍色或綠色。這種在自然界就有的“水華”現象,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就有記載。在自然界中它們很快消失,并沒有給水產動物和人類帶來危害。
淡水中富營養化后,“水華”頻繁出現,面積逐年擴散,持續時間逐年延長。太湖、滇池、巢湖、洪澤湖都有“水華”,就連流動的河流,如長江最大支流----漢江下游漢口江段中也出現“水華”。淡水中“水華”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飲用水源受到威脅,藻毒素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類的健康,藍藻“水華”的次生代謝產物mcrst能損害肝臟,具有促癌效應,直接威脅人類的健康和生存。此外,自來水廠的過濾裝置被藻類“水華”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水華”影響景觀,并有難聞的臭昧。
【閱讀】植物營養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