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沃的土壤(精選2篇)
肥沃的土壤 篇1
教 學 設 計學校:班級: 三年級人數:日期: 月 日學科:科學課題:肥沃的土壤教時:執教:1、 教學目標:1、知道什么是腐殖質,知道腐殖質的多少影響土壤的肥力。2、知道一些小動物和微生物在成肥過程中的作用。3、知道土壤貧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方法。4、會做腐殖質形成的實驗2、 教學目標設計依據:(1)內容分析:本課通過組織學生觀察、討論,知道死了的動植物會變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質是由腐爛的動植物遺體變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質的概念。同時,知道在這一變化過程中蚯蚓等動物的作用,確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關的意識。讓學生親歷成肥的全過程,又是培養學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時機,從而達到“堅持長期持久觀察,在科學學習中克服困難,善始善終,關愛生命”的目標。 (2)學生分析:在學習這一課之前,學生已經了解了土壤的常見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長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雜物,蚯蚓生長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夠長出各種各樣的植物,在孩子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從泥土里長出來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組成物質——腐殖質,就成為本課的重要教學內容。
教 學 過 程
時間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 導入二、探索土壤二、 延伸活動:管理肥料袋
談話:關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興趣的問題?
談話:今天我們一起來做一回偵探,查一查土壤里能長出各種各樣植物的原因。
(一)室外活動:帶領學生采集土層。 活動:分發工具,和學生一起到室外(花圃、菜地)采集土層帶回教室。 (二)室內活動。 探索枯死的植物變成了什么?觀察采集到的土層,你發現了什么? 大家有什么想法? 讓我們一起再去“考察”一下其他地方的土層吧。(教師分發其他地區的土層標本) 觀察不同地方的土層,你又發現了什么? 你能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推測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會發生什么變化? 探索動物生活對土壤肥力的影響。談話:在有的小組同學挖到的土層中,我們還發現了一種小動物。這種動物身體細長、很軟,它沒有眼睛,在泥土里生活,下雨的時候會爬出地面,你們知道那是什么嗎? 教師出示昆蟲飼養盒,里面是自己幾個星期前培育的有蚯蚓開墾痕跡的土壤。 教師小結:像這樣顏色發黑、潮濕肥沃、蚯蚓喜歡生活的土,我們稱之為含有腐殖質的腐殖土。什么是腐殖質呢? 討論:有人說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這是為什么呢? 小結:蚯蚓在土壤里不僅可以松土,還可以制造肥料,使其生活的環境更肥沃,利于植物的生長。所以,蚯蚓是益蟲,我們要保護蚯蚓。 講述:其實,在土壤中還有一些動物,對土壤的肥力有較大的影響。
做肥料袋。談話:枯死的植物到底到哪里去了?蚯蚓對土壤有什么影響?你們愿意親手做個實驗來驗證一下嗎? 討論如何設計實驗。(給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教師啟發對比實驗的做法) 教師巡視,適當地給以必要的指導。 教師提示: 把塑料袋的口封好。 填好標簽。 本實驗需要三個星期的觀察,每周觀察一次,記錄觀察結果。每次觀察時,要上下翻動土壤。 實驗結束后,把蚯蚓放回到它的生活環境中去。 談話:我們從現在開始,每天都要介入這個實驗的管理、觀察和記錄,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會面臨哪些困難?應該怎樣來解決? 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教師根據學生的提問,引導學生確定本課的研究內容。 討論:我們將去干什么?要注意些什么? 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觀察土壤 學生討論、交流。 學生思考
學生觀察,并說說看到了什么
學生討論
學生討論
學生動手制作肥料袋。 同桌為一對比小組,依據討論結果做肥料袋。 整理桌面,清理桌上殘留物,填寫觀察和制作記錄。
思考回答
給孩子一個空間,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給孩子一個自由表達的機會,就可以充分展現他們對問題的思索。而“頭腦風暴式”的討論,最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觀察中學會推理,從推理中發展邏輯思維能力,正是這一活動設計的目的。 動物對土壤的形成、發育、物質循環、肥力演變等有較大影響。因而引導學生認識并了解土壤動物,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益蟲的保護意識,連接人與動物之間的感情。 這一過程可以讓學生親眼看到腐殖質的形成過程,從而驗證假設。因此在動手前要給學生留出思考討論的時間,讓學生在頭腦中先做一回“實驗”。在學生討論和思考的同時,教師加以適時地引導,使學生了解設計對比實驗的方法。 科學不僅是知識,還是一種方法,一種精神。現代科學教育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通過對肥料袋管理過程中會面臨困難及解決方法的討論,可以使學生從中逐漸領悟到科學精神并將其進行內化,培養學生探究的恒心和毅力。板書設計:
肥沃的土壤
肥沃的土壤 篇2
一、活動背景
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應以學生發展為本,因地制宜,挖掘課程資源。組織學生對地方的自然資源,社會背景進行調查,開發和利用地方教育資源,本著“立足學校,輻射周邊,人為我用,地為我用,資源共享,健康發展”的思想,深入了解學校周邊的工業、農業、風土人情等,確定了學生觀察、調研、實踐的場所。
我們的家鄉,地處浙江中部沿海地區,是“中國蜜橘之鄉”、“中國楊梅之鄉”。“一方水土養一方物產”,這豐盛的物產來自于肥沃的土壤。土壤是農作物生長的搖籃。土壤的種類、土壤的酸堿性、土壤的肥效都影響著農作物的生長。自從學習了《科學》中土壤的種類和土壤酸堿性的測定以后,學生已經從課本得知這些因素都直接決定植物生長狀況。有必要讓學生實測當地農作物中的土壤和土壤中有機物的含量,并調查農民對農作物如何選擇季節施肥,施什么肥料?對植物補充那些營養元素,充分認識土壤性狀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說實在的,現在的學生,雖然吃過很多的水果和特產,但對植物的本身一無所知。還可以通過這次活動,讓學生對自己所選擇植物作個簡介,使他們對植物有個比較系統的認識。此活動比較適合九年級學生。
二、活動目標:
㈠知識目標:
1、通過本次活動,讓學生們了解各種農作物生長不同的土壤環境,明確土壤性狀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
2、讓學生了解家鄉豐富的特產。
㈡情感目標:
1、通過開展調查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體合作意識,讓學生感受到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樂趣。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的品德。
㈢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調查、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2、培養學生測定土壤酸堿性和有機物含量的實驗能力
3、培養學生實踐活動能力。
三、活動器材:
精密ph試紙、玻璃片、標準比色卡(或ph儀)、玻璃棒、酒精燈、燒杯等。
四、活動準備:
提出問題:自己的家鄉有什么土特產,可以是水果或經濟作物?學生展開了熱烈討論后,有藥山的楊梅、澄江的本地早、魚岙的水蜜桃、長潭水庫的枇杷、店頭荸薺、上洋的竹筍等等,這些都是在黃巖很有名的特產。植物的健康生長與土壤的性狀密切相關。于是就順勢提出如何利用我們已經學過的課本知識去測量土壤的性狀?學生經過熱烈討論后得出可通過測量土壤的酸堿性、有機物的含量和土壤種類的辨別,了解這些因素對農作物生長的實際影響。布置各位同學選一種自己比較熟悉且家鄉就有特產植物,按植物的種類組成四人小組,例如柑橘小組、楊梅小組…… 。如何完成任務呢?經討論形成以下共識:取土壤,注意采集方法,要選取生長旺盛和生長不良典型植物的土壤,并調查農民對農作物如何選擇季節施肥,施什么肥料?另外到學校圖書館和上網查找有關資料匯成特產簡介,制成表格,并根據實際提出改良土壤的建議。
五、實地調查、研究
利用周末學生回家的時間,通過實地調查、采集。將采集的土壤按地點、植物的種類進行編號。在學校的實驗室中完成各種數據的測定。
1、酸堿性的測定土壤編號植物種類采集日期采集地ph土壤的酸堿性
2、土壤中有機物的含量
土壤編號
植物種類
采集日期
土壤中有機物的含量
六、收集整理
在實驗數據測定完成以后,小組各位成員將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匯總,制成各種表格,在教室的閱覽窗中展覽。教師評選等級,在課堂上予以表揚。部分學生的調查報告記錄如下:
1、柑橘小組的調查報告
名稱:本地早簡介:黃巖本地早分布在澄江兩岸,其樹勢強健,樹冠高大、開展、整齊,呈半圓形,小枝多而較柔軟;單果重80克左右,扁圓形,橙黃色,皮稍粗糙,果肉柔軟,汁多味甜,易化渣,本地早產量高,穩定性好,壽命長,抗寒耐濕強,一般用枸頭橙作砧木,栽培上要求肥水條件高,種植柑橘,理想的土壤ph指標值應在5.5 - 6.5之間。在栽培得當的情況下,進入盛果期后豐產、穩產,單株產量一般在200—300斤,曾有過達1035斤的記錄。本地早有大葉和小葉兩個品系。大葉系葉大、果大,樹冠較開展,果皮較松和粗糙,豐產;小葉系葉小、果小,樹體較直立,果皮較光滑,產量稍低而品質更優。此外尚有早熟系,在國慶節即可采收,但品質較差,風味稍嫌淡泊。
采集地點:澄江
土壤類型:壤土壤類土壤
土壤的ph值:6.2
施肥要求:氮肥鉀肥是柑橘果園施肥計劃中最為重要的兩個營養成分。每年所需要肥料總數的三分之二應該在1月-6月上旬期間施用完成,剩下的三分之一的肥料應在10月或11月前使用。
土壤中有機物的含量:3%
小組評論:我們小組采集土壤過程中,在居民的廚房間后面的橘地里發現有一棵葉色發黃,即將死亡的橘樹。經測量該地的土壤的ph值為8.4,大大超過了適宜橘樹生長的土壤ph值。應馬上施加一些酸性的肥料,停止向其傾倒廚房污水。說明土壤的酸堿性對植物生長影響很大。
2、楊梅小組的調查報告名稱:東魁楊梅簡介:最大特點是果型特大,平均單果重20克,最大單果重達50克,大如乒乓球。6月底至7月初成熟,單果深紅或紫紅,味濃汁多,酸甜適口,較耐貯運。該品種樹勢強健,抗性強,豐產穩產,是目前最為理想的楊梅晚熟品種。楊梅最適宜溫度為15-20℃,12-13 ℃也能生長,怕高溫不耐酷熱,忌烈日照射。要求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若少于1000毫米,常因夏秋干旱而枯死。栽植楊梅的土壤,要求土質松軟,排水良好,含有石礫,ph值4-5。楊梅能與菌根共生,要求比較瘠薄的山坡地;平坦肥沃地栽種楊梅反而使樹體徒長,落花落果多,降低產量。楊梅最適栽種在5-30度的山坡地。向陰地楊梅果實柔軟多汁,風味佳;向陽地果實質硬汁少,應選擇北坡地種植。海拔500米以下、年平均氣溫15℃以上的山區及深山山谷蓄水良好的坡地最適宜種植楊梅。
采集地點:藥山
土壤類型:壤土壤類土壤
土壤的ph值:5.1
土壤中有機物的含量:3%施肥要求: 楊梅根系較淺,土壤易被雨水沖刷,管理上常結合施肥進行培土、覆草。施肥方法采用逐年挖穴深施,以有機肥為主,其次鉀肥,控制磷肥。小組建議:楊梅最適栽種在山坡地,平坦肥沃地不利生長。我們小組發現有些楊梅栽種黏性比較強的黃泥土中,屬于黏土類土壤,長勢很差,說明土壤的類別對楊梅生長影響很大。
七、評價與反思
這次活動,學生的興趣 很高,我覺得在以下幾個方面學生得到了收獲:
1、在實踐中提高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實施一般包括確立活動主題,制訂活動方案,具體實施,總結交流等環節,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由于我們的課題是學生感興趣的和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看著他們認真地調查,專注地查閱,熱烈地討論,細致地實驗,嚴謹地總結,我真實地感覺到了學生在這次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2、在實踐中激發興趣 根據學校、學生、社會的實際情況擇選擇的一個小課題進行研究。由于學生擁有充分的自主權,學生研究的都是自己喜歡的或與自己知識和能力基礎相適應的目標進行探索,這不僅有益于目標的實現,也有利于其興趣的進一步深化。他們的實踐活動會自始至終充滿高漲的熱情。這樣,學生的興趣不僅在學習、活動中發生和發展起來,而且又為學生的認識和實踐活動提供了巨大動力。 3、實踐中增長閱歷
尚未成人的學生,無論在知識結構方面,還是在人生閱歷方面都不夠成熟。這次綜合實踐活動沒有固定的上課地點,沒有統一的教學內容,也沒有固定的實施模式。因此,活動的開展都可以成為學生成長的舞臺,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閱歷。4、在實踐中學會感悟 綜合實踐活動所強調的是學生走進農村,到社會中去調查,去研究,去體驗,去感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提高。學生們在開展活動的過程或成功,或失敗,或欣喜,或沮喪的親身體驗,都是成長過程中一筆不可小看的財富。如在實踐中體會了勞動的快樂和艱辛之后,學生們會愿意參加到勞動中去,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也會懂得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就會尊重勞動,轉變對待勞動的態度。
5、在實踐中學會合作
這次活動每一次數據的獲得都是學生合作后的結果。讓學生領會了合作的重要和合作的快樂當然,由于班級規模大,分組多,教師指導有限。還有一小部分同學沒有積極的參與。學生對土壤性狀的分析不夠深入,得出的改良土壤方案比較粗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