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小纜車》(精選2篇)
《我們的小纜車》 篇1
[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能產生拉力;知道一定的拉力可以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嘗試控制實驗中的條件,發現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系;
2、指導學生學會安裝用重力拉動小車的裝置,培養動手能力;能根據假設的答案,制定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計劃;
3、培養學生注重獲取證據、用證據來證明觀點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重力的概念,探究發現拉力與小纜車運動的關系
[教學難點]
制定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快慢的關系的研究計劃
[課前準備]
1、小車、墊圈、小鉤、細線;木板,粉筆;秒表
2、計劃表、記錄表;
3、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課件出示各種車)談話:幾千年前,人類就發明了車,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車的種類也越來越多了,那么它們都是靠什么動力運動的呢?(點擊播放)
車可以使用不同的動力運動。
2、(用課件出示纜車)認識這輛車嗎?這就是有名的香港太平山山頂纜車,車子里沒有任何動力裝置,只有一個方向盤,那這輛車是靠什么來運動的呢?
3、(點擊:鋼纜繩閃動)在它的前面拉著一條鋼纜繩,纜車就是用鋼纜繩拉著前進的車。
二、安裝小纜車,認識重力
1、師: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輛小車,你有辦法用細繩、鉤子、鐵圈等這些材料讓小車運動起來嗎?(課件出示細繩、鉤子、鐵圈、小車)
2、(課件出示安裝好的小纜車)想讓小纜車開得又直又遠,安裝時有什么決竅嗎?(課件出示繩子太長了會碰地,太短了小車行駛的時間太短不利于我們觀察)(不讓小車掉下桌子去,細繩要拴在中間)
3、問:在這個裝置里,鐵墊圈起了什么作用?鐵墊圈是怎么拉動小車運動的?(動畫:小車運動)
4、師:由于地球吸引而使鐵墊圈受到一個向下的力,這就是重力。(課件)
師:重力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能夠體會到。比如(課件出示:提牛奶、背書包、蘋果落地,拋出去的球落回地面)。除了剛才你看到的,在生活中你還有哪些地方感受過重力?
學生舉例。
5、師:還有很多吧,其實地球上的任何物體都有一個向下的重力。
(課件出示)正是因為鐵墊圈的重力對小車產生了拉力,使小車運動起來。(板書)這里拉力的大小是由什么決定的?那拉力的大小就用墊圈數來表示吧!
6、課件出示:掛幾個墊圈,剛好使小車運動起來?
師:那幾個墊圈的拉力,能使小車剛好運動起來呢?那你估計一下,一個墊圈的拉力能讓小車運動起來嗎?那兩個呢?
7、你能用實驗來驗證你的假設嗎?(從掛一個墊圈開始,一個一個地增加墊圈)
8、那就讓我們先來安裝一輛用重力拉動的小纜車,再看看掛幾個墊圈,剛好使小車運動起來吧。
9、學生安裝小纜車,并實驗。
10、學生交流后(幾個墊圈的拉力能讓小車剛好運動起來?)
三、拉力與小纜車的運動
1、師:你有辦法讓小車跑得更快些嗎?(課件出示)
2、師:拉力與小車的快慢有什么關系呢?(課件出示:拉力越大,小車運動的越快)你們也這么認為嗎?你能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你們的推測嗎?
3、學生小組討論,教師提出要求:討論時不能動桌上的實驗器材。
課件出示:
討論:1、這是一個對比實驗,實驗時要改變的因素是什么?不變的因素有哪些?
2、說說你們的實驗過程。
4、小組交流
師:哪一組先來展示一下你們的實驗計劃,其他組做什么?(認真傾聽)
對他們組的實驗計劃有什么意見和建議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標明小車的起點和終點,每次實驗都從起點開始,終點結束
掛的墊圈數要大于等于剛好使小車運動起來的墊圈數。
多個多個增加墊圈,觀察和記錄小車運動是怎樣變化的。
……
這里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標明小車的起點和終點;為什么墊圈不能小于讓小車運動起來的數;為什么剛才實驗時墊圈墊圈要一個一個掛,現在要多個多個增加。
教學用秒表計時的方法。
5、學生實驗并記錄
師:就讓我們按照制定的研究計劃來研究“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快慢的關系”。并把實驗結果記錄在科學記錄表中。
學生實驗并記錄
6、交流實驗結果
全班數據匯總后分析:你們有什么發現嗎?
四、總結
同學們,你們看,小小的一輛小車里蘊含著這么多的科學,其實只要我們繼續去探究小車,一定還會有更多新的發現。那么在今天這節課中你有什么收獲呢?
下節課我們繼續研究小車,下課!
板書: 我們的小纜車
重力 拉力越大,小車運動越快
(墊圈數)
附:
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關系的記錄
第( )組
拉力大小
(墊圈數)
實驗
次數
小車運動的快慢
從起點到終點的時間
快慢順序
1
2
3
1
2
3
1
2
3
……
…
……
……
我們的發現:拉力大小和小車運動快慢的關系是
《我們的小纜車》 篇2
雙修日我已經開始了準備,找了一塊自己演示用的長條板,裝上了固定位置用的扣子,組裝好12輛小車,選擇并買好大小合適的墊圈。
我對這堂課的實際操作略做了些改變:
因為是一單元第一課,開始做了些單元的介紹,并以各種各樣的車的交流引入到《我們的小纜車》。
接著,以課本小纜車插圖為例,分析小車的動力從何而來,進而認識墊圈的重力、物體的重力。(有意識的把時間控制在5、6分鐘左右,想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后面的探究環節。)
然后,課堂的重點就此展開。提出:到底幾個墊圈才能讓小車剛剛動起來呢?墊圈越來越多的時候,小車的運動會怎樣?然后針對性的討論測試的方法,展開測試。
課堂實施下來,感到課堂時間還是很緊張的。因為這個實驗挺花費時間,學生考慮并調節繩子、確定起始點和終點等都需要很長的時間。(第二個班級因為前面的班級已經調節好了繩子,時間相對充裕一點。)
雖然課本提示用秒表和目測都可以,但實際測試的時候,用秒表記時遠比目測效率高且準確。所以還是事先提示學生借調好帶秒表的手表比較好,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效率。
雙修日我已經開始了準備,找了一塊自己演示用的長條板,裝上了固定位置用的扣子,組裝好12輛小車,選擇并買好大小合適的墊圈。
我對這堂課的實際操作略做了些改變:
因為是一單元第一課,開始做了些單元的介紹,并以各種各樣的車的交流引入到《我們的小纜車》。
接著,以課本小纜車插圖為例,分析小車的動力從何而來,進而認識墊圈的重力、物體的重力。(有意識的把時間控制在5、6分鐘左右,想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后面的探究環節。)
然后,課堂的重點就此展開。提出:到底幾個墊圈才能讓小車剛剛動起來呢?墊圈越來越多的時候,小車的運動會怎樣?然后針對性的討論測試的方法,展開測試。
課堂實施下來,感到課堂時間還是很緊張的。因為這個實驗挺花費時間,學生考慮并調節繩子、確定起始點和終點等都需要很長的時間。(第二個班級因為前面的班級已經調節好了繩子,時間相對充裕一點。)
雖然課本提示用秒表和目測都可以,但實際測試的時候,用秒表記時遠比目測效率高且準確。所以還是事先提示學生借調好帶秒表的手表比較好,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