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下得有多大(精選3篇)
雨下得有多大 篇1
教學目標
嘗試根據空氣的溫度推測會不會下雨。
知道下雨前空氣溫度會增加。
知道用測量的方法可以明確空氣的溫度和降水的多少。
知道計量標準的統一,才能得到正確的雨量測量效果。
教學準備
釘子、大頭針、木板、長頭發、硬紙板、紐扣、線軸、小錘、膠水、兩粒小珠、彩筆。
塑料瓶、剪刀、透明膠帶、標尺。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檢查學生帶來的物品。
復習引入。
自主學習
下雨前,空氣的濕度會變大。我們通過觀測空氣的濕度變化,就可以判斷會不會下雨。
做個頭發濕度計。
小組合作來完成。
小組展示各自的成果。
師生小結。
在一個下雨天,觀察天空和地面的情景。記錄下來和同學交流。
活動時要注意安全。
分小組進行測量。小組匯報。
比較各小組測得的數據,大家測量的雨量一樣嗎?說說這是為什么?
教師小結。
課后作業:寫幾個描寫雨的成語。
教學反思:
雨下得有多大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會用簡易雨量筒來測量雨量。
2.會制作簡易的雨量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樂于合作、善于合作。
科學知識
1.知道雨量筒的結構和用途。
2.知道雨的大小是根據雨量來判斷的。
教學準備:
雨量筒的實物或模型、自制簡易雨量筒的材料。
一.教學導入
1.猜謎:千條線,萬條線,落到水里看不見。
2.指導學生看教材第23頁導入部分的三幅圖,提問:怎樣判斷雨的大小呢?
二.活動 測量雨量
1.出示實物或模型讓學生觀察,使他們了解其構造。
2.明確:雨量筒是測量雨量的儀器。
3.指導制作雨量筒。
(1.)看圖。
(2.)所需材料:大可樂瓶、剪刀、刻度尺等。
(3.)講解制作步驟。
4.自制雨量筒。
5.交流、評價。
6.教師教給學生測量雨量的方法。
7.雨量等級表
(1.)明確:人們根據雨量的大小,制定了雨量等級表。
(2.)學生熟悉雨量等級表的劃分。
(3.)對照雨量等級表,確定所測雨量的等級。
8.布置作業:下雨天用自制雨量筒測量雨量并填寫教材第24頁的記錄表。
三.指南車信箱
1.學生自由閱讀。
雨下得有多大 篇3
雨 下 的 有 多 大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云的形狀和顏色判斷哪種云會下雨。
2.能用雨量器測量雨量的大小,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常見的幾種云,知道哪種云可能會下雨。
2.知道制作簡易雨量器,并知道怎樣使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愿意研究和制作雨量器。
2.愿意和雨水親近,體驗大自然的感覺。
二、教學準備
學生自帶大的塑料瓶、膠帶、蠟筆、剪刀。教師準備噴壺、白紙。
三、教學過程
1.從觀察自然界的云朵引入教學。通過觀察云朵,思考:什么樣的云會下雨?討論:什么樣的云會下大雨,什么樣的云會下小雨,什么樣的云不會下雨?指導學生了解積云、卷云、高層云一般不會下雨;積雨云、云層云有可能會下雨。
2.怎樣才能知道一場雨下得有多大。學生根據經驗或者感受,也許不能準確描述一場雨到底下得有多大。因此,要引入雨量器的概念,使學生知道雨量器是測量雨量大小的科學儀器。
(1)討論本地一般雨下得有多大?鼓勵學生說出他們是日常生活經驗中得到的雨量的概念,如看水花和積水等。
(2)介紹用小尺、刻度來測量雨的大小的方法。講解雨量器是用來測量雨的一種工具。
(3)對照教材上雨量器的制作方法,了解制作過程;教師演示如何將膠帶貼在塑料杯上。
(4)討論為什么在有的雨量器的底部經先倒進一些水。
(5)學生把刻度貼在杯子上后,在上面寫上自己的名字。
(6)把學生帶到選好收集雨的地方,模擬雨云用噴壺向每個學生的雨量器里“降雨”。
(7)指導學生讀出雨量的大小。當學生帶著他們的雨量器回教室的時候,提醒他們走路時要小心,免得濺出“雨水”。學生應該把他們的雨量器放在一個平坦桌面上,在與眼水平的位置上讀出降雨量。
(8)指導學生回家用自制的雨量器測出下一次下雨時的雨量。
四、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