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通用17篇)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1
教 材 簡 析
本冊教材共有6個單元。第一單元是《我們長大了》。第二單元是《遺傳與變異》,第三單元是《進化》,第四單元是《共同的家園》,第五單元是《神奇的力量》,第六單元是《拓展與運用》。在各個單元學習中均有過程與技能訓練。本冊內容是科學課的深入,既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又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目 的 要 求
通過本冊教學,使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思考對現象或結果作出合理的解釋或有依據的推測。
使學生進一步明白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初步學會認識事物的相互關系。
初步學會認識動物的周期性變化。
初步學會通過調查收集證據以及對事物、現象的發展變化做出推論。
重 難 點
培養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培養學生預測收和收集證據的能力。
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
學生素質分析
六年級共有5個教學班,300多名學生。經過三年半的科學課的學習,學生體會到了科學探究的樂趣,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生對大自然,特別是對身邊的自然事物、自然現象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喜歡問個為什么,喜歡提問題,愛提問題,這將驅使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進一步的科學探究。但是在現在的大環境下,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和家長對這門學科不是很重視,而且有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不好,依賴性強,不愿動手,這些都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2
過程與方法:●能將自己的設想畫出圖樣。●能按照自己的設想去制作。●能在制作完成后進行嘗試并加以改進。●能說得出自己應用的主要原理。
科學知識:●知道張衡發明地動儀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傳導的原理。●知道瓦特發明蒸汽機是利用了蒸氣氣流的力量。●了解發電的多種方法和電轉化為其他能量的形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善始善終地從事一項活動。●有精益求精的行為傾向。
教學準備:搜集有關科學原理及其應用的資料,氣球、輪胎、卡紙、剪刀、膠帶、吸管、泡沫板、木塊、橡皮泥、葉輪、皮筋等。
教學步驟:
1、上一節課,我們已經能夠利用所學的知識和本領解釋生活中的各種現象,懂得和解釋是一種本領,能將所學的科學原理應用在物品的制作上是更大的本領。
2、你知道在科學的發展史上有哪些將科學原理應用在制作上的例子嗎?
3、學生交流搜集的有關科學原理應用在制作上的例子。
4、閱讀書上73頁的資料。
5、出示做小車的材料和要求(以空氣為動力,比一比誰的小車跑的又快又遠)
6、要想在比賽中獲勝,你覺得做小車時應當注意些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做?你的依據是什么?
7、回憶一下,做空氣動力的小車運用到了我們以經學過的哪些知識?
8、學生動手制作。
9、小車進行比賽。
10、交流有關小船的資料。
11、設計自己想做的小船的草圖和所需的簡單材料。(應當配有文字說明)
12、你認為制作的小船應當涉及哪些科學原理呢?
13、討論交流。
14、學生根據自己的設計圖利用自己準備的材料制作一個小船。
15、你造的小船涉及哪些科學原理呢?
16、今天,我們將自己所學的科學原理應用到了物品的制作上,這也是一種拓展。
17、其實,科學發展的目的本意就是用來改善人類的生活,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
18、你在平時做過哪些小制作,你知道它們是根據哪些科學原理嗎?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3
6-1拓展
過程與方法:●能夠主動探究積極發現,開展拓展性活動。●能夠在解釋過程中比較變量。●能夠在解釋中獲得新結論或新發現。
科學知識:●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義。●感受溫室效應及空氣有質量、水的傳熱、空氣動力、熱脹冷縮等原理及其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樂于拓展,增強本領,豐富知識。●進一步增強對科學的興趣和研究科學的熱情。
教學準備:尺子、報紙若干、一次性紙杯、一次性快餐盒、試管、金魚、酒精燈、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膠帶、熱水、水槽等。
教學步驟:
1、從三年級到六年級,我們已經學習了不少的科學知識,掌握了一些科學探究本領。
2、其實,像這種利用所學的知識和本領對生活中的現象進行解釋,對問題進行探究就是一種“拓展(開拓發展之意《現代漢語詞典》)”,古人曾說過“舉一反三”和“聞一之十”也是同樣的道理。
3、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釋書上的現象。
瓶中的草為什么和外面的長的不一樣呢?
4、學生將自己的解釋填寫在活動記錄上。
5、先小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6、總結:像這樣用所學的知識對現象和問題進行的解釋就是一種對所學內容的拓展。
7、學生利用準備好的器材動手探究,并將自己的發現和解釋記錄下來。
(1)兩人小組完成尺挑報紙的實驗
(2)四人小組完成金魚在試管中存活的實驗
(3)每人單獨完成氣墊汽車的實驗
(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實驗
每一個實驗的過程中都要要求學生進行初步地假設—仔細地觀察—認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釋—討論與交流。
8、像這樣在探究活動中運用學過的知識和技能也是一種拓展。
9、你還能對生活中發現的哪些現象,利用我們學過的知識去解釋呢?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4
過程與方法:●能夠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產生不同的能量。●能夠區分不同的物品可以產生的能量。
科學知識:●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區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意識到能源的重要性。●能保護不可再生性能源,開發新能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p47的圖片。
師問:請指出圖片中的物品名稱。
學生回答圖片中和物品名稱。
問: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請學生回答。要求說得明白具體,并一一對應,不能隨便說。
師小結:生活中,有許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們把能產生能量的物品稱為能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能源一課。
二、新課
1、了解能源的來源
師問:在生活中,我們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來的?
學生可以盡情地說,師要有規律地板書在黑板上。
師問:同學們說了這么的物品,你們找找看,它們之間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并給它們分分類?
學生討論并匯報。
師小結:我們生活或生產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來自煤炭、石油、太陽能、風能等這些能源。但它們有著很大的區別,像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它們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稱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陽能、風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稱為可再生能源。
師問:對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學生表達自己對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請學生閱讀p48的資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啟發?
學生閱讀資料。
請學生說說對閱讀資料后的想法。
師小結:人們在生活生產中都離不開能量,而其中礦物燃料所占比重相當大,而這些能源都是要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才能形成,這些能源只要用一點就會少一點,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臨到枯竭的危險。所以,我們在使用能源時要注意保護這些能源,并且多開發一些新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
3、制作可再生性能源的模型
各小組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書中的一種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組自行制作,教師巡視指導。
各小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動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5
過程與方法: ●能從書刊、影視等途徑搜集有關生物適應環境的事例;●能將動、植物的形態結構與它們的生存環境相聯系,探究有利于生存的本領;●能對動、植物生存本領進行評議,并有所啟發與創新。
科學知識:●知道同類生物在適應環境方面的具體事例;●知道一些生物適應環境的事例;●知道動、植物的生存本領是與其生存的環境密切相關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動、植物生存本領的神奇與偉大;●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珍愛生命;●樂于進行發明創造,改善生活。
教學準備:搜集有關動物捕食、安家、保護自己等本領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導入
1、播放《變色龍》錄像。
2、談話: 在剛才的畫面上看到了什么?
3、提問: 它有什么本領?有什么作用?
4、動物們的哪些本領是有利于生存的?
5、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6、談話: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有利于動物生存的本領。
二、 給動物的本領分類
1、談話: 大家剛才了解了很多動物的生存本領,我們來給它們分類。
2、集體討論。
3、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捕食安家保護自己
4、談話: 上課前大家已經找到許多關于動物生存本領的資料,給資料分分類,可以根據找到的資料和自己的興趣自由分組。
5、學生自由分成捕食、安家等小組。
6、小組互相交流并討論。
三、 交流信息,探討有利于動物生存的本領
1、各小組分組匯報(形式自選),交流補充。
(1) 各種動物怎樣捕食?捕食的本領與生存的環境有什么關系?
(2) 各種動物怎樣安家?安家的本領與生存的環境有什么關系?
(3) 各種動物有哪些保護自己的高招?
2、交流、補充還有哪些生存的本領。
3、討論: 受動物生存本領的啟示,想到哪些可以改善人類生活的新方案?
(1) 分組討論設計方案。
(2) 用圖、語言或簡單實驗、制作介紹方案。
四、 鞏固、延伸
每組利用課余時間嘗試設計、實施自己的新方案,做出作品或設計圖進行展示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6
5-1各種各樣的能量
過程與方法:●能夠從生活工作中各種各樣的能量。●能夠區分各種各樣的能量。
科學知識:●知道任何物體工作時都需要能量。●知道各種各樣的能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意識到能量在生活生產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p42的圖片,并請學生們說出這些物體靠什么“工作”或運動?
學生根據圖片描述物體的運動。
師引出課題。
二、新課
1、認識各種各樣的能量
師講述:能夠使物體“工作”或運動的本領叫做能量。雖然你看不見它,但它就在我們身邊。任何東西只要有移動、發熱、冷卻、生長、變化、發光、發聲的現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從剛才的五幅圖中你能說出一些能量的名稱嗎?
學生說出圖片中的能量名稱。
問:生活中,你還知道一些什么樣的能量?
學生舉例。
師小結:在我們生活生產中,有各種各樣的能量,如電能、水能、風能、熱能等等,它們時刻在我們身邊為我們服務。
2、了解能量的作用
問:我們身邊有各種各樣的能量,它們都有什么作用呢?你能舉例說說嗎?
學生舉例并講解各種各樣的能量的作用。
出示p43的圖片,指導學生了解一些常見的能量的作用。
問:同學們,想想看,如果沒有能量,人類和自然界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
師:能量是所有物體工作或運動的源泉,沒有如果,一切物體都將停止。
3、火箭發射活動
讓學生根據p44的要求制作和發射火箭,并把活動方案寫活動記錄本上。
要求:發射時不要對著人,要盡量向上發射。
記錄時要認真仔細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7
2-1生物的遺傳現象
預期學習結果: ●知道什么是遺傳現象。●知道遺傳是生物的普遍現象。●能對自己與家人的外形特征進行比較,并能說出哪些地方相似。●能對動物的遺傳現象做出合理的推測。
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了解遺傳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難點:能對動物的遺傳現象做出合理的推測。
教學過程:
一、發現人類的遺傳現象。
1、分組做游戲。課前請小組內的一些同學從家里帶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自己的照片,混合在一起后與其他小組交換,看能不能為同學找到他的家人。
2、小組交流。用多媒體有選擇地展示遺傳遺傳特征明顯的組合。由學生本人驗證是否正確,大家再仔細觀察對照,說說到底哪里最像。
3、老師講解什么是遺傳。
4、學生把各自的照片與父母的照片進行對照觀察,然后思考并交流:遺傳了父母的哪些特征?
5、活動:在課文中,用連線的方法幫孩子找到自己的父母。
二、認識動物的遺傳現象。
1、學生分別觀察小狗、小兔、獵豹、企鵝、長頸鹿等家庭的圖片,找找它們的相似點。
2、小組討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整理好。
3、小組交流。
4、師生小結:動物界也有遺傳現象。
三、認識植物的遺傳現象。
1、提問:諺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什么意思?植物難道也有遺傳嗎?
2、小組討論。
3、學生看課文中的說明。
4、布置任務:回去找出類似“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諺語或成語。提問:通過什么方法可以找到答案?
5、學生交流。
四、綜合練習。
談話:仔細觀察照片中每只小貓的顏色和花紋,然后觀察照片中的小貓媽媽,推測一下小貓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樣子的。說一說,也可以畫一畫,并講講你的理由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8
過程與方法: ●能夠提出有關進化的問題,并設法找到答案。●運用多種方法查閱信息源,了解化石和活化石的有關資料。●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探究化石的成因。●通過觀察、比較,研究恐龍頭骨化石,了解化石告訴我們的重要信息。●制作化石模型。
科學知識:●知道生物是不斷進化著的。●了解進化的歷程、規律和趨勢。●認識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成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注與進化有關的有趣問題。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化石實物或模型、課件、石膏粉、肥皂水。●學生準備:毛筆、牛奶盒或飲料瓶、貝殼(或植物、魚骨、硬幣等)。
教學步驟:本課教學時間為2課時。本課的主要活動有5個:認識化石、了解化石的成因、制作化石模型、探究化石的作用、認識活化石。其中前3個活動可以放在第1課時,后兩個活動放在第2課時,第1課時結束后應布置學生搜集相關資料。
1、教師可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談出自己關于進化知識的前概念,如:你聽說過“進化”這個詞嗎?它是什么意思?人們是怎么發現進化現象的?進化的證據是什么?生物為什么會進化?生物是怎樣進化的?——相信六年級學生一定所知不少。
2、讓學生提出關于進化還有什么感興趣的問題,并把問題記錄下來。
3、思考:我們應怎樣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關于進化知識的學習,什么是最好的方法?
1、認識化石。除了教材提供的圖片,最好能為學生提供化石的實物、模型,或補充更多的化石圖片。在觀察中,教師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說說它們分別是遠古生物的什么形成的——是遺體、遺物還是遺跡?以使學生對化石的種類有比較全面的認識。
2、了解化石的成因。在四年級時,學生們已學過煤的成因,因此這部分知識對學生來說并非難點。教師應先請學生談談化石是怎樣形成的,再利用課件補充糾正。在這一部分,教師要啟發學生想一想,化石會保存在哪種地層中——是巖漿巖、沉積巖還是變質巖?
3、拓展活動:制作化石模型。可以按照教材中的方法來制作化石模型,也可以自行設計其他的方法。
4、探究化石的作用。——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活動。科學家會怎樣研究化石,以獲取更多的信息呢?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的觀察、討論時間。除了教材中展示的恐龍頭骨化石,教師還應適當補充一些化石資料讓學生試作分析。
5、認識活化石。課前應布置學生查閱有關資料:為什么這些生物被稱為“活化石”?它們最早出現在什么時代?你還認識哪些活化石?上課時由學生進行匯報,教師進行必要的補充。
以上活動結束后,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反思:化石告訴了我們什么?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9
過程與方法:●能夠理解能量之間可以相互轉換。
科學知識:知道能量能夠轉換其它形式的能量,并以不同表現形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在上節課里我們講到各種各樣的能量都有著不同的作用,其實能量之間是可以相互轉換的。
同學們自己搓搓手,你有什么樣的感覺?
學生搓手,然后描述自己的感覺。
師:在搓手的時候,同學們會感覺到手里慢慢有點熱,其實是由我們體內的化學能轉換成了熱能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能量的轉換。
二、新課
1、認識能量之間的轉換
出示p45頁的圖片,請學生們觀察并描述圖中能量轉換是如何進行的。
學生觀察并描述。
教師規范學生的描述:如光能轉換為化學能 太陽光使西紅柿生長,西紅柿儲存有化學能的方式描述。
盡量讓學生描述完整。并且讓學生把能量轉換的過程寫在活動記錄上。
2、運用能量轉換的知識
師:運用你掌握的關于能量轉換的知識,以卡通畫的形式將你的能量轉換過程畫出來,其中應至少兩種能量轉換。
學生動手去畫,師巡視指導。
3、制作能量轉換玩具
出示p46頁的制作說明,并講解給學生聽。
讓學生們按要求制作玩具。
學生動手制作,師巡視指導。
學生們展示自己的玩具,并比比誰做得好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10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講述:我們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能源,然而地球存儲的能源是有限的,面對日益枯竭的礦物能源問題,人們正竭力尋找解決的辦法。
今天我們來學習節約能源與開發新能源。
二、新課
1、節約能源
師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費能源的生活方式?
學生舉例。
出示p50三幅圖,師講解生活中浪費能源的例子
如:在使用空調時設定的間諜過高或過低,造成浪費電的現象。
人們的生活不斷改善,擁有汽車的人越來越多,造成汽油的緊張。
在白天的時候,路燈一然大開。
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看到的常見的現象,不僅僅這三種情況,還有更多。
2、做實驗:比較白熾燈和熒燈哪個效率更高。
此實驗以教師的演示為主,以免學生出現傷害。
3、充分利用自然能源
出示p51頁的未來的住宅圖,請學生仔細觀察哪些是利用了自然能源?
學生觀察并討論。
學生匯報自己的觀察結果。
閱讀p51的資料,了解太陽能的作用。
4、介紹幾種新能源的開發。
海洋潮汐能、沼氣能、地熱能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11
教
學
措
施
帶領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加強學生動手、動腦,做好探究實驗。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
學
進
度
序號
課 題
課時
序號
課 題
課時
1
我在成長
1
16
能量轉換
2
2
悄悄發生的變化
1-2
17
能源
1-2
3
人生之旅
1
18
節約能源與開發新能源
1
4
踏上健康之路
1
19
拓展
2-3
5
生物的遺傳現象
1
20
應用
2
6
生物的變異現象
1
21
復習
4
7
尋找遺傳與變異的秘密
2
22
考試
8
消失了的恐龍
1-2
9
化石告訴我們什么
2
10
達爾文與他的“進化論”
1
11
尋找生物的家園
2
12
有利于生存的本領
2
13
有趣的食物鏈
1
14
生態平衡
2
15
各種各樣的能量
2
審查意見
教研組
教務處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12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3-3達爾文與他的“進化論”
過程與方法: ●通過查閱多種信息源,了解經典進化論的基本觀點及其受到的挑戰。
科學知識: ●知道達爾文經典進化論的基本觀點。●能夠對生物的進化、適應和滅絕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知道自然淘汰、物競天擇的道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十分奇妙的。●意識到科學探索是永無止境的。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有關課件、資料。●學生準備:課前查閱的相關資料。
教學步驟:
1、教師可在課前布置一部分學生分課題查閱好有關資料,在課堂上,研究相同課題的幾個人組成專家組進行匯報交流,最后各“專家”回到本組,向本組的其他同學進行講解。有條件的學校,也可組織學生當堂上網查閱資料并在網上交流。
2、在討論達爾文經典進化論的基本觀點的同時,教師結合教材中“牧民人工選擇綿羊毛色”的例子和“狼在夜間捕捉白色綿羊”的例子,
它建立在三個業已得到確認的觀察基礎上:
(1)在每種機體內部的遺傳因素中,都存在某些變化;
(2)某種遺傳因素使某些個體在生存和繁衍方面具有超過其他個體的優勢;
(3)這些具有遺傳優勢的個體造就了更多的后代,這些后代的生存、繁衍能力也超過其他個體。
結果,數代成功的繁殖以后,這種具有遺傳優勢特征的個體數量逐漸增加。——這是達爾文進化論的精髓。
3、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到:澄江化石等考古新發現挑戰的是達爾文的“生物的進化是緩慢的、漸進的”這一觀點。達爾文的觀點受到挑戰,并不有損于他本人的偉大。——這只是又一次證明了科學探索是永無止境的。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13
過程與方法:●收集各種食物鏈的資料。●能夠進行生物食物鏈的模擬活動。●能夠通過食物鏈的游戲活動意識到人的活動對自然界的影響。
科學知識:●解食物鏈的組成,知道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意識到每一種生物都是生物食物網中重要的一環。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意識到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賴于環境,又影響環境。●呵護生物的家園,能自覺地保護生物的生存環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同時出示植物的果實、老鼠和貓頭鷹三張照片,問:“這三張照片中的生物放在一起,你覺得會發生什么事情?”
請學生描述會發生的事情。
二、新課
1、理解食物鏈的概念
師講述:同一區域里往往生活著許多不同種類的生物,它們有的是相互合作的“伙伴”,有的是相互敵對的“競爭者”,但不管是哪種情況,生物之間普遍存在一種“吃與被吃”的關系,就像同學們剛才所說的,把植物的果實、老鼠和貓頭鷹三種生物放在一起生活,植物的果實會被老鼠吃掉,而老鼠同樣會被貓頭鷹吃掉,這種關系像鏈條一樣,把一些生物緊密地聯系起來,生物學家把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叫做食物鏈。
問“你能舉幾個像植物的果實、老鼠和貓頭鷹一樣的食物鏈嗎?”
學生舉例。
出示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問:誰能解說這個成語的含義。
師:這個成語它反應了生物中最普遍最常見的食物鏈,在我們生活還有一些類似的成語,你們知道嗎?
2、了解食物鏈中的組成
師:生物學家給在食物鏈上的生物有著不同的名字: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產者、以其他生物為食的消費者和分解動植物殘骸或廢物的分解者。
師指植物的果實、老鼠和貓頭鷹三張照片問:這三種生物哪個是生產者,哪個是消費者,哪個是分解者?
出示p35上面的圖片請學生講講哪些是生產者,哪些是消費者,哪些是分解者?
閱讀p35的資料,了解生產者的營養和分解者的來源。
出示p35的生物界中的各種分解者
師:如果生物界中沒有了分解者,將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組織各小組討論,并匯報。
師總結。
師組織學生進行食物鏈的游戲活動。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通過閱讀有關資料和討論研究使學生初步了解染色體是人類遺傳的物質基礎;●生物遺傳的秘密在基因里,基因是遺傳物質的最小單位;●1對基因決定人體的一個性狀。●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準備: ●人體染色體配對掛圖、眼瞼基因遺傳圖解、男女性別決定圖。●有關“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報刊、光盤資料。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1、提問:什么是遺傳?什么是變異?
2、講解:為什么子女有些特征像父母,有些又不像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遺傳變異的秘密。(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染色體是人類遺傳的物質基礎。
(1)結合課本人體細胞圖講解: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知道,人類遺傳的物質基礎是細胞核里的染色體,染色體在人體細胞中成對存在。父母在形成生殖細胞時,成對的染色體兩兩分開,各將自己一半的染色體傳遞給孩子。因此,孩子從父母那兒各得到一份染色體,他們的染色體是父母染色體的重新組合,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不同的組合會產生不同的個體。
(2)提問:現在你知道為什么孩子總有一些特征像父母,又不完全長得像父母了嗎?
(3)學生討論、匯報。
(4)小結:由于孩子的染色體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是父母染色體的重新組合,因此,他們總有一些特征像父母,又不可能與父母完全相同,甚至差異還很大。
(5)講解:人體細胞共有染色體23對,其中第23對染色體決定人的性別。當人的第23對染色體是由1條x和1條y染色體組成時,是男性;由兩條x染色體組成時,是女性。在形成生殖細胞時,這對染色體也要分開。
(6)提問:為什么你會是男孩?為什么你會是女孩?
(7)學生討論、匯報。(出示男、女性別決定圖)
(8)小結:在形成生殖細胞時,第23對染色體也要分開。父親產生含x染色體的和含y染色體的兩種精子;母親產生的卵都是含x染色體的。通過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結合形成受精卵,這樣,就產生了xy和兩種組合。xy的組合是男孩;組合是女孩。
2、指導學生認識基因及其作用。
(1)提問:為什么子女的某些特征會特別像父母中的一方,而有時卻誰都不像?都是雙胞胎,有的彼此長得特別像,有的卻不太像?這是為什么?
(2)觀察課本第29頁三幅(雙胞胎)插圖并討論。
(3)講解:通過現代遺傳學的研究,人們發現染色體上排列著許多基因,基因是遺傳物質的最小單位。每個基因上都攜帶著遺傳的“方案”,生物遺傳的秘密,就在基因里。由于染色體在細胞核里是成對存在的,所以染色體上的基因也是成對存在的。
(4)提問:基因怎樣控制人的性狀呢?也就是基因和性狀有什么關系?
(5)討論匯報。
(6)小結:1對基因決定人的一個性狀,如有無酒窩、有無耳垂等性狀就是由1對基因決定的。人體細胞大約有10萬個基因,排列在23對染色體上。
(7)講解:在人類約10萬個基因中,有的是顯性的,有的是隱性的。由于基因成對存在,1對基因中只要有一個顯性基因,就會表現出顯性性狀;而只有1對基因中兩個都是隱性基因時,才會表現出隱性性狀。例如,人的眼皮有雙眼皮和單眼皮兩種性狀,決定雙眼皮的基因為顯性基因,決定單眼皮的基因為隱性基因。如果用e表示顯性基因,而用e來表示隱性基因。那么單眼皮人的基因肯定是ee,而雙眼皮人的基因可能是ee,或者是ee。
(8)提問:爸爸媽媽是單眼皮,孩子會是雙眼皮嗎?爸爸媽媽是雙眼皮,生出來的孩子一定是雙眼皮,這種說法對嗎?
(9)學生討論匯報。
(10)結合眼瞼基因遺傳圖解講解:父母都是單眼皮,生出來的孩子一定是單眼皮,不會是雙眼皮;父母都是雙眼皮,生出的孩子不一定是雙眼皮,也可能是單眼皮。(如父母都為ee時,有生單眼皮的可能)
3、指導學生了解“人類基因組計劃”。
(1)講解:人體遺傳變異的秘密主要與染色體上的基因有關,基因決定人的性狀。為了解開人體遺傳變異之謎,必須破譯人體的約10萬個基因。為此,人類開展了對自己基因的研究工作,這項工作叫做“人類基因組計劃”。它的進展如何,有何意義?請閱讀課本第30頁內容。
(2)學生自學課本30頁有關內容。(結合提供有關資料和信息)
(3)提問:你認為這項工作值得嗎?它會給人類帶來些什么?
(4)學生討論。
(5)小結:這項被譽為“生命登月計劃”的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一旦全部完成,我們將能更有效地預測、預防、診斷和治療某些疑難疾病(特別是基因方面的病),為人類造福。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15
過程與方法: ●能夠對人的一生劃分為幾個時期進行探究。 ●能夠有依據地自行劃分人的一生。 ●能夠探究嬰幼兒和老年人的生活,并寫出調查報告。
科學知識: ●知道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劃分為幾個時期。●知道怎樣劃分人的一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尊老愛幼是一種美德。 ●體驗到制定計劃在調查活動中的作用。 ●愿意合作與交流。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人一生中各個時期的圖片。(2)有提示語的記錄單。 ●學生準備:收集嬰幼兒和老年人生活的資料。
教學步驟:
1、導入新課。談話:我們來猜猜,這種動物是什么?講述“斯芬克司之謎”。
2、學生自行劃分人的一生有哪幾個時期。
談話:古希臘神話故事說的是,人的一生要經過幼年、成年、老年三個階段,除此之外,還可以怎樣劃分人的一生?如果要你把人的一生劃分為若干時期,你準備怎樣劃分?
學生活動。學生們在小組內討論、交流。此時教師可以把人的各個時期的圖片發給他們,幫助他們思考。同時可提供一份記錄單。
3、學生匯報討論結果,每種結果只要大家同意劃分依據就可通過。之后,可以一起看看教材上愛因斯坦的照片,說說都是什么時期的。
4.討論交流:說說你看到嬰幼兒是怎樣被照料的?老年人是怎樣生活的?見到有困難的老人應怎樣做?
5、指導怎樣寫調查報告。
(1)通過談話向學生講明活動為什么要做訪問。“科學家有時會利用一些溝通技巧來收集信息。對可能會提供有用信息的人進行采訪是科學家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在采訪中,通常是一個人向另一個人問一些和某個主題相關的問題。”
(2)步驟:(要提供給學生)
①想出一位你要采訪的人,可以是你的父母、叔叔、阿姨、祖父母,或者是熟悉的鄰居;
②詢問對方是否愿意接受你的采訪,記住交流的時候要表達清楚,約定一個采訪時間;
③在采訪開始之前,先要把你要問的問題列出來;
④在問完對方所有的問題之后,要向對方表示感謝。
(3)整理采訪資料,完成調查報告。
可以針對以下幾項來完成。
①調查對象;②調查人數;③調查內容;④調查時間;⑤調查問題;⑥調查結果;⑦其他。
調查活動結束后,通過交流,讓學生們談談感受。
此項調查活動建議每個小組只調查一組人群。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16
預期學習結果: ●知道變異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了解變異有兩種:可遺傳變異和不可遺傳變異。●能對同一種類的動植物外形特征的差異性進行觀察比較,并做出解釋。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知道變異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難點:能對動植物的特征及其差異性進行分析,并做出解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上節課我們做了一個游戲,有的同學一下子就被認出是誰家的孩子,甚至是誰家的孫子或孫女,但是有的為什么很難被認出來呢?
2、學生討論。
3、小結:我們并不是和父母一模一樣,還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
二、了解生物變異的概念。
1、游戲:找找照片中這一家人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并記錄下來。
2、學生仔細觀察。
3、交流發言。
4、匯報課前圍繞自己家庭成員特征調查的結果。
5、小結。
6、統計各組數據,匯總出全班的數據。
7、講解:變異。
三、認識變異是普遍存在的。
1、提問:動植物身上也有這樣的變異現象嗎?
2、引導學生進行假設。
3、指導學生觀察教材上的插圖。
4、匯報交流。
5、小結。
6、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19頁關于三葉草的資料。
7、補充我國培育金魚的歷史,指導學生體會對生物變異現象的利用。
四、了解變異的種類。
1、用課件展示介紹變異的種類。
(1)可遺傳的變異。(2)不可遺傳的變異。
2、小結。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17
3-1消失了的恐龍
過程與方法:●能夠對生物的進化、適應和滅絕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
科學知識:●對有關恐龍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到人應與環境和諧相處。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有關課件,有關恐龍種類、生活方式及絕滅原因的圖文資料。●學生準備:紙板、石膏粉、布條、水粉顏料、鐵絲、報紙、膠紙帶等制作恐龍模型的材料。
教學步驟:本課教學時間為兩課時。課前布置學生查閱有關恐龍和其他滅絕及瀕危動物資料。
1、研究與恐龍有關的問題。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別進行研究,最后寫出一份研究報告,然后在班級內交流。
2、搞一個恐龍博覽會。每個小組可根據愛好選擇其中的活動,做一兩件作品。
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恐龍頭骨復印件、恐龍爪子的制作過程圖。
如有條件,教師最好課前制作好樣品。如果課堂教學時間不夠,教師可鼓勵學生課后完成。
3、了解其他已滅絕或瀕危的動物,并調查它們滅絕或瀕臨滅絕的原因。教師一定要要求學生通過各種信息源,調查相關資料,讓他們有一次心靈上的震撼。
4、討論:恐龍等物種的滅絕給我們什么啟示。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交流,引導學生認識到環境對生物的制約作用,使他們感悟到,如果人類再無視自然規律,肆意破壞自然環境,那么,人類也終將退出生命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