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儀和地圖(精選2篇)
地球儀和地圖 篇1
【教學設計思想】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仍然堅持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教學中不僅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更注重“過程、方法”的展現和培養,還注重“態度、情感、價值觀”的滲透,同時也注重讓學生初步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為此在本節課教學設計中我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1.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重新確定教學目標。傳統教學中經線、緯線的特點,經度、緯度的分布規律,經緯網的應用都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故而在這里通常要花費較多的課時,課堂密度也較大。而新課程標準中關于這部分內容的主要要求是:能讓學生在地球儀和地圖上確定地理位置以及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小地球儀。為此,我將“能讓學生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理位置”定為這堂課的首要目標,而經線、緯線的特點,經度、緯度的分布規律則在實現上述目標的過程中讓學生不斷了解,不斷熟悉。
2. 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不僅要注重師生間的交流,更要注重生生間的交流學習。在本節課教學設計中我打破常規教學方法,在沒有詳細學習經線、緯線的特點,經度、緯度的分布規律,而僅是做了適當鋪墊后,就讓學生在實際問題中應用經緯網定位,顯然大部分學生會遇到困難,但知識面廣、善于思考的學生是完全可以解決這一問題的,這時再通過老師的層層追問讓這學生介紹其方法,其他同學在同伴的介紹下就會主動的學習自己欠缺的知識和技能,這時再給學生時間使其將所學的知識內化并解決剛才沒有解決的問題,如此進行螺旋式教學,學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經緯網的應用,同時對經線、緯線的特點,經度、緯度的分布規律也會逐步清晰,這樣不僅使學習變成輕松、愉悅的事,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大大的節省了課時。
3. 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突破教學難點。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就是由于受年齡限制學生往往不能很好的在頭腦中建立空間模型,從而給學習帶來障礙。為此我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將學生很難在頭腦中建立起來的空間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如:利用計算機課件將學生熟悉的平面網絡系統(座次)轉換為球面網絡系統(經緯網),使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在球面上定位的方法;又如:利用學生手頭的半圓儀了解經度、緯度的分布規律等等。這樣就使原本很抽象形象化了,使學生很容易就跨越了學習障礙。
總之:本節教學設計的主旨就是要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動眼、動耳、動口、動腦,在活動中去做,在做中去學,在學中不斷使建構的知識更明確、更系統,老師在整個過程中充當了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和合作者。
【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
①能夠利用觀察、對比等方法在地球儀上探究經線、緯線的特點,歸納經度、緯度變化的規律。②能夠通過完成情景活動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通過完成對地球儀上的經緯線的探究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熟悉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③進一步發展學生觀察、總結、表達、合作、交流的能力。
2.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能說出地球儀的特點,在地球儀上指出地軸、南北兩極、赤道,能區分經線和緯線,并能在地球儀上辯認本初子午線和赤道。②能利用地球儀說出經度、緯度的變化規律,在地球儀上劃分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區分低、中、高緯度。③能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球表面任意一點的地理坐標,并能判斷它所在的半球。
3.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觀察地球儀,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地球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②通過實踐探索活動以及小組合作學習初步養成善于與人交流、分享與協助的習慣,形成尊重別人勞動成果的意識。
4.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目標:
①通過對“確定任意點位置的意義”這一問題的了解,使學生初步認識科學技術發展的動力是社會的需求。②通過對經緯網用途的介紹使學生了解科學技術在當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用經緯網確定任意點的位置。
2.難點:
①經度、緯度。②東西半球的劃分。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量角器。
2.教學器材:兩人或四人一個地球儀、繩子、直尺、彩色粘貼紙、經緯網儀。
3.教學課件:自編計算機課件。
【教學流程】
新課引入:
用遠離地球的方法可以看到地球的形狀,但對于這么巨大的星球,怎么研究它呢?
學習新課:
一、認識地球儀
觀察、演示:觀察地球儀,模仿老師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
提問:1.觀察地球儀描述地球儀的結構。2.觀察地球儀找出地球儀轉時繞的軸。3.觀察地球儀表面都有什么?4.用地球儀我們可以干什么?
小結:地球儀是按一定比例將地球縮小后制成的模型,它由底座、支架、斜著的一根軸、球體等結構構成,我們把地球儀繞著轉動的軸稱為地軸,它與地球表面相交于兩點,其中一點正對天空中的北極星附近,這點我們稱為地球儀上的北極點,地球上的北極是地球的最北點,和北極點相對的點叫南極點,地球上的南極是地球儀上的最南點。在地球儀上垂直于地軸到南、北兩極等距離的大圓圈被稱為赤道,順著地球自轉的方向是東,逆著的方向是西。利用地球儀我們可以了解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情況,還能演示地球的運動。
提問:1.地球儀上的球體是正圓球體嗎?為什么與實際的地球形狀不符?2.地球里真有這么一根地軸嗎?3.各種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地球上能建一座四面都朝北的房子嗎?如果可以,應建在哪里?
活動:1.在地球儀上指出地軸、南、北兩極、赤道,同學之間互相檢查。2.若用一個圓圈代表地球,你能把看到的地球儀上的地軸、兩極、赤道畫在圖上嗎?(見“實踐活動探究記錄表”中活動一)
承轉:1.學生利用在教室的座次描述某同學的位置,引出描述位置的常用方法。2.通過設問“一艘輪船在太平洋中遭遇風暴襲擊,船艙進水,現在需要緊急救援,這時船長該如何告訴救援人員他所在的位置?海灣戰爭時美軍地面戰士在沙漠中發現目標,他該如何向指揮中心匯報目標的位置……”利用多媒體演示——將平面上的橫縱網格(教室座次)經變形后繪成球面上的網格(經緯網),引出在地球上準確定位的一種方法——利用經緯網來定位。
二、經緯網
1.經線和緯線
利用經緯儀介紹概念:經線、緯線、經緯網。
提問:地球上有這些線嗎?在地球儀上這樣的經線、緯線,我們可以畫多少條?你認為我們可以如何區別它們?
活動情景1:一艘油輪在太平洋海域遭遇風暴襲擊,船艙進水,船長發出了求救信號,并告知了船只所在的位置是北緯15°、東經165°,我國一艘行駛在附近海域的輪船收到了求救信號,決定前往營救,請你幫他們在地球儀上找到遇險船只的位置,并將黃色標記粘貼在該位置上。
展示:找到的同學利用實物投影向大家介紹自己是如何找到這個地方的。
2.經度和緯度
老師追問:(視實際情況而定)在老師追問下,通過自己了解同學的介紹、老師的多媒體演示、量角器的不同擺放,使不了解的同學在地球儀上學會在什么地方找經度的標識,什么地方找緯度的標識;了解緯度、緯度的劃分并總結出經度、緯度各自分布規律。
繼續完成活動:沒找到的同學通過交流后找出自己沒找到的原因并繼續尋找,找到的同學可提供幫助。
活動情景2:埃特納火山海拔3340米,是“歐洲最高的活火山”,每隔幾年便會噴發一次。上一次噴發發生在1998年7月23日,當時火山口的煙柱高達萬米。埃特納火山在“沉睡”了數年后,今年10月27日凌晨突然發生猛烈噴發,后又在連續遭到5次地震波的襲擊后多次爆發,11月25日清晨它又噴發出熾熱的巖漿和黑色濃煙,上圖是它噴發時的壯觀場面。該火山位于北緯36°、東經15°附近的一個島上,請你在地球儀上找出該火山的位置并關注它的發展,找到后請將藍色標記粘貼在該位置上。
(活動中老師要注意根據學生遇到的困難、發生的錯誤及時引導能力強的學生告訴其他同學正確的方法,如:1.找北緯36°緯線時,要在地球儀上已繪制的相鄰兩條緯線之間估計;2.找東經15°經線時要從0°經線向東找……)
展示:找到的同學利用實物投影向大家介紹自己尋找的過程。(沒找到的同學在聽完介紹后找出自己沒找到的原因并繼續尋找,找到的同學可提供幫助)
承轉:為了需要,我們有時會將地球儀分成兩個大小相同的半球,你能利用今天所學的緯線和經線將地球儀分成兩個大小完全相同的半球嗎?
3.半球的劃分
多媒體演示:南、北半球的劃分;東、西半球的劃分。
邊觀看演示,邊觀察地球儀,邊回答老師提問:如果沿緯線分,你有幾種分法?如果沿經線分,你是否能將地球儀分成兩個半球?怎樣才能將它分成兩個半球?有幾種分法?如果讓你分你會怎樣分?國際上是選用你提出的經線圈來劃分東、西半球的嗎?為什么這樣劃分?
小結:
項目 南、北半球 東、西半球
界線 赤道(0°緯線)
20°w、160°e
練習:1.在地球儀上找到分半球的界線。2.在地球儀上找了各半球分布的主要大洲。
承轉:有時為需要我們還會按緯度將地球儀分成中、低、高緯度區。
4.低、中、高緯的劃分
讀圖練習:你能讀圖說出各緯度帶的緯度范圍嗎?
小結:
緯度帶 范圍
低緯 0°-30°
中緯 30°-60°
高緯 60°-90°
5.經緯網及應用
觀看影片:“國家公敵”片斷。
提問:影片中什么內容與我們今天所學知識有關?你還知道我們今天所學的經緯網知識在哪里有用嗎?你認為經緯網的最主要用途是什么?(學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目前經緯網在生活中的應用,老師也可做適當補充。)
小結鞏固:
在現代社會中很多新技術中都要用到經緯網知識,如地球表面各點的經度、緯度是現代gps、gis、rs技術的基礎數據,今后地球的數字化管理也需要它做為基礎數據來支持。因此,每位同學都要學會很好的使用經緯網。
練習:1.讀出地球儀上所指位置的經緯度。(見課件)2.地球儀上找到40°n、116°e,并將紅色標記粘貼在相應位置上,看看有什么你熟悉的大城市,說出它的名稱,并判斷它在哪個半球,屬低、中、高緯哪個緯度帶。
作業:
以小組為單位完成附表:“實踐探索活動記錄表”,準備下節課交流。
【板書設計】(略)
實踐探索記錄表
1.活動一:在下面的底圖(一個圓圈,略)中繪出你在地球儀上找到的地軸、赤道,用文字標出南、北兩極點。
2.活動二:在下面的底圖(一個圓圈,略)中繪出你在地球儀上看到的緯線、經線。
3.活動三:在地球儀上,利用老師提供的繩子、刻度尺,通過觀察、測量、對比等方法,小組同學合作共同總結出經線和緯線的特點,并將活動結果記錄在下表中(表1)。
活動內容 緯線 經線
它們的形狀是圓圈還是半圓?
緯線的長短是否是一樣的?
經線的長短是否是一樣的?
若不一樣哪條最長?
緯線之間是相互平行還是相交?
經線之間是相互平行還是相交?
緯線能指示東、西方向還是南、北方向?
經線能指示東、西方向還是南、北方向?
4.活動四:在地球儀上,通過觀察、尋找、歸納出緯度、經度劃分的規律,并把活動結果記錄在下表中(表2)。
探究內容 緯度 經度
你觀察到的緯度、經度的最小度數是多少?
緯度值從起點向南、北兩側是增大還是減小?
經度值從起點向東、西兩側是增大還是減小?
你觀察到的緯度、經度的最大度數是多少?
你知道從起點向北的緯度叫什么?從起點向南的
緯度叫什么?
你知道從起點向東的經度叫什么?從起點向西的
經度叫什么?
地球儀和地圖 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儀上的兩極、經線、經度、本初子午線、東西半球劃分,了解地球儀上的赤道、緯線、緯度、南北半球劃分、高中低緯度劃分,了解經線、緯線表示的方向、經緯網及其作用。
2.學會制作小型地球儀。
3.知道地圖是地理事物縮小在平面上的圖形,了解地圖三要素,
4.了解常用的地圖類型及作用,學會使用常用的地圖,學會繪制簡單平面示意圖。
二、教學安排: 本節建議3課時。
三、教學準備:
地球儀(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地球公轉影像片、與課本上的圖3—12、圖3—12、圖3—13相同或相似的地圖、杭州市區交通圖,地圖制作原理的展示工具(會亮的燈、經緯網地球儀和白紙屏),
四、教學過程設計:
基本按照課本的順序展現,采用啟發式、講解式、比較法等多種教法綜合應用的方式進行教學。
五、對本節課提出一些建議:
本節課的內容在社會課中已經有講述,所以可以有適當的擴充。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我們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而地球在茫茫宇宙中不是靜止的,它是在不停的運動著,所以毛澤東曾有過“坐地日行八萬里”的詩句。地球這么大,要學習、研究和利用它,我們就必須借助工具——地球儀。
〖板書〗(一)地軸、兩極和赤道
1.展示地球儀。
請學生上講臺來看地球儀,然后提問:地球儀是由哪幾部分構成的?(地球儀由底座、固定架、旋轉軸和球面共同組成)
2.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提問:
①地球儀上的南北極點是如何確定的?
[指向北極星附近(即北方)的一點為北極;與北極相反一點為南極。]
② “地球儀是否裝斜了”?
(地球儀傾斜裝置是因為地球是斜著身子繞太陽公轉的,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度的交角)。在討論問題后,較為自然的提出地軸、兩極和赤道,并且得出它們的概念。
3.播放地球公轉影像片,加深學生對于“地球儀傾斜裝置是因為地球是斜著身子繞太陽公轉的,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度的交角”的認識。
〖板書〗(二)經線和緯線
1.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提問:
(1)地球儀上連接南北極的線稱為什么線?(經線)在地球儀上沿著東西方向, 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稱為什么線?(緯線)
(2)觀察地球儀,經線和緯線,哪個是半圓,哪個是圓?
(3)所有經線長度是否相等?所有緯線長度是否相等?
(4)緯線自成緯線圈,那么,經線如何組成一個經線圈?
(5) 經線和緯線各指示什么方向?
學生小組討論以后,代表發言,全班總結。
學生填表:
經 線 緯 線
定 義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 在地球儀上,沿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
圓弧狀況 半圓,兩條相對應的經線組成經線圈 圓,每一條緯線自成緯線圈
長 度 每一條經線長度都相等 就半球來說,每一條緯線長度都不相等;就全球來說,緯度相同的緯線,長度相等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東西方向
2.繼續觀察地球儀,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上有多少條經線?(無數條)。為了區別出每一條經線,人們給經線規定了不同的度數,即經度。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找到0度和180度經線,由0度經線向東西各劃分出180度。分別稱為東經度和西經度。 觀察0度和180度經線組成的經線圈同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經線組成的經線圈,哪一個經線圈穿過的陸地面積大? 哪一個小?(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線組成的經線圈穿過的陸地面積小)。
〖板書〗(三)經緯網
1.已知某點的經緯度,引導學生在圖上找到該地點
2.據圖中的某點的位置。寫出經緯度
知識擴充:
(經線和緯線的意義:經線和緯線除了是一種記錄位置的網格之外,其實具有一些地理意義。以經度而言,同一條經線上的所有地區,它們看到日出和日落的時間是一樣的,也就是它們的本身時間是相同的。地球自轉一周是24小時,亦即每小時自轉了15度,例如:就經度而言,日本的東京是在臺北東邊,經度相差大約30度,所以二地的時間差距是二個小時,當臺北是早上八點時,東京已經是早上十點了。緯度的大小也有地理意義,一個地區的緯度大小影響到該地區的氣候,越靠近南北極的地方,氣候越冷,農作物的生長季節也比較短,這些應該都屬于生活上的一些基本知識。有了這些經緯的定義之后,測量學者便可以經由測量界定出地面上任何現象的坐標,將它們登錄下來。如果我們以一個圓球來代表地球,并且在上面劃上經緯的網格,那么我們可以將測量所得的各種海岸線邊界、國界、河川、湖泊界線,轉繪到球面上)
第二課時:
導入:我們去一個陌生的地方,為了不迷路,我們往往需要一個工具——地圖。
〖板書〗(一)地圖
1.地圖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呢?(尋找地理事物,確定地理位置)
2.那么地球儀可以完成地圖的作用嗎?(可以)
3.為什么我們常用的是地圖,而不是地球儀?(地圖攜帶方便)
〖板書〗(二)地圖的制作原理
1.請學生閱讀課本87頁。
2.閱讀后,請學生來進行繪制地圖原理的操作。
〖板書〗(三)地圖的三要素
出示課本上的圖3—11、圖3—12、圖3—13相同或相似的地圖、杭州市區交通圖。
1.分別在與課本上的圖3—11、圖3—12、圖3—13相同或相似的地圖進行位置指認的提問或小競賽。
2.請幾位學生在杭州市區交通圖上指出自己家的位置。
3.對比觀察四圖的共同點。
(引導學生得出地圖的三要素,結合課本介紹比例尺、方向和圖例)
(注意:
○1在分析比例尺時,應引導學生注意比例尺是表示線狀地理事物縮小的程度。中國政區圖中的比例尺的含義是圖上單位線段長度表示的 實際距離為450千米;光明中學社區平面圖中的比例尺表示圖上1厘米代表實際距離50米。應特別指出的是,數字式地圖比例尺其分子、分母的單位都是厘米,計算實際距離時應轉化成米或千米。比例尺的大小是指比例尺值的大小。比例尺的分子為1,所以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如1:5 000的比例尺比1:500000的比例尺大。結合教科書內容介紹比例尺大小與地圖表示范圍大小、描述內容詳略的關系,同時可補充分析遙感照片精確程度與地圖制作中比例尺大小的關系。
○2在分析地圖上的方向時,通過觀察討論和繪圖練習,讓學生主動探討,例如:先請一位同學上講臺,指出掛圖中的八個方向;然后每組請一位同學在黑板上繪圖,示意用指向標確定方向;再每組請一位同學在黑板上繪圖,示意在經緯網上確定方向。在經緯網地圖上,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關于圖例的教學可采取學生繪出常見圖例相互辨認的方法進行。對非常見圖例,可以組織學生自己設計,如學校中的實驗樓、圖書館、綠地、雕塑等。)
知識擴充:
1、地圖的分類
(1)按區域范圍分類:分為世界圖、國家圖、分區圖、省圖、市縣圖、鄉鎮圖等;
(2)按地圖內容分類:分為兩大類,普通地圖和專題地圖。
普通地圖是以相對平衡的詳細程度表示地球表面上的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要素(基本要素包括居民地、交通網、水系、地貌、境界、土質植被等)的地圖。其中詳細表示地面的各基本要素的叫地形圖;內容比較概略,但主要目標很突出,以反映各要素基本分布規律為主的地圖稱為地理圖;介于兩者之間的叫地形地理圖。
專題地圖是以普通地圖作為底圖基礎的,重點反映某一種或幾種專門的要素,依內容要素可分為:自然地理圖、社會經濟地圖和工程技術圖。
(3)按比例尺分類
大比例尺地形圖:1:5千~1:2.5萬比例尺地形圖;
中比例尺地形圖:1:5萬~1:25 萬比例尺地形圖;
小比例尺地形圖:1:50萬~1:100萬比例尺地形圖。
我國常用1:1萬、1:2.5萬、1:5萬、1:10萬、1:25萬、1:50萬、1:100萬七種比例尺普。
第三課時:制作小型地球儀和繪制簡單平面示意圖。也可以把實驗安排穿插在前面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