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儀,
●○教學目標①讓學生感知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大致過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②會用相關數據說明地球的大小。
③會觀察地球儀,了解地球儀的基本構造,并能制作簡易地球儀。
●○重點和難點
重點:會觀察地球儀。
難點:會觀察地球儀、使用地球儀。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地球儀、學生地球儀、乒乓球、鐵絲、膠布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晴朗的白天,我們能夠看到太陽像一個火紅的圓球;在十五的夜晚,我們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圓盤。但是,我們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樣?我們自己卻不容易看見。站在地球的表面,我們無法看到地球的整體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個巨大球體的呢?時至今日,我們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證明地球是球體的證據呢?
導課在于激發學生進入學習過程的興趣。
講授新課
一、地球的形狀、大小
①地球的形狀
展示課件 地球衛星照片
提問 地球是什么形狀?
(學生看圖討論后會得出:是一個球體。)
引導 地球是一個球體,在今天看來已經是再簡單不過的問題,在古代卻是一個難解的謎。人們對地球的認識,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展示課件 教材圖1.1
學生討論學習,小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通過互相討論探究,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天圓地方→天如斗笠→麥哲倫環球航行證實球體→地球衛星照片)
提問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根據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說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狀的事例嗎?
a.(可能出現的事例);站在海邊,遙望遠處駛來船只,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目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圖1.3)
解釋 假設地球是一個平面,我們會看到什么現象?(學生討論)
這樣引入新知識點,有親和力,比較貼近學生生活,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總結:如果地球是一個平面,我們會看到船由遠而近,由小變大,船的整體都能看到。)
b.(事例2)發生月食偏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教師及時展示課本圖1.4月食照片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及時表揚這些同學。)
啟發引導學生思索、觀察。
c.還有地球儀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
提問 還有什么辦法可以證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組同學可以充分的討論,教師啟發、解釋。)
總結 準確反映地球形狀科學證明是地球衛星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