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儀,
討論 從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讓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要多鼓勵。)
總結 任何一個真理的發現都不是輕而易舉的,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甚至以生命為代價。
通過對該知識點的探究,使學生理解一個道理:一個真理的發現,需要多方考證,不能簡單下結論,培養學生一種為探索真理而肯吃苦的精神。
②地球的大小
引入 現代的科學技術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課件 課本圖1.2地球的大小
讓學生讀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講解 精確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赤道半徑的長度比北極半徑的長度多21千米。實際上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樣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
引導學生在看圖的基礎上說出這些數據。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展示 地球儀
學生觀看自己的地球儀。
提問 觀察地球儀,請同學們動腦筋思考:
①地球儀與地球真實的原貌有什么區別?
②地球儀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啟發學生積極回答,不完整的讓其他同學補充,教師及時表揚、鼓勵、隨時啟發、糾正、解釋。
講述 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教師再繼續總結補充地球儀的特點。
①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②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這樣可以方便我們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
③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④地球儀上還有一個能使地球模型轉動的地軸,而這個地軸在地球上卻沒有。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地球儀的外貌,并與真實的地球作比較,使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自己總結地球儀的特點。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和歸納表達能力,還有利于學生理解、記憶所學知識的要點。
三、制作簡易地球儀
地球儀為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提供了很多方便,同學們一定想擁有自己的地球儀。下面各小組利用準備的材料制作一個地球儀好嗎?
引導學生參看教材第4頁的活動進行制作。在制作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指導,強調制作環節中的要領,通過制作地理儀起到鞏固本節知識的作用。最后,評出制作最好的優勝組,進行表揚。
通過制作起到了鞏固本節知識的作用。鍛煉了學生動腦、動手習慣。
課堂小結
和學生一起回憶本節學習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