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儀》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分析】
地球儀中經線、緯線和經度、緯度這部分內容,往往是教的時候學生很明白,一轉眼就又糊涂了,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形成空間觀念,又缺乏一定量的習題練習和講解。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地球儀和經緯儀以及地圖加強學生的空間感受,并輔以一定的練習,讓學生在大腦中形成立體的空間地球儀,隨時可以提取。
【教學目標】
1.利用地球儀了解基本構造
2.觀察地球儀,認識經線緯線及其特點,能快速找到特殊經線和緯線
3.觀察經度和緯度的分布規律,形成數字地球的觀念
4.練習并熟練掌握讀某一地點經緯度和根據經緯度尋找某地
【課程標準要求】
●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
●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
【教學用具】
地球儀,有關地圖和地理課件,經緯儀,學生一人一個地球儀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方法】觀察討論練習法
第一節課:認識地球儀和地球儀上的經緯線,初步認識經緯度的劃分
第二節課:熟悉經緯網
【教學過程】
地球是個球體,可對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來說,地球太大了,為了研究的方便,人們制作了地球的模型,這就是地球儀。
活動一:展示地球衛星照片,學生對比手中地球儀,小組討論總結二者的異同。
總結:
1.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
2.地球上的地理事物被化作一定的地理符號(圖例)標注在地球儀上,且有文字說明。
3.地球儀上有地軸,可以使地球儀轉動,但地球上沒有。
4.地球儀上有經緯線,但地球上卻沒有。
根據學生的匯報發言,老師適當總結并簡單加以說明。
活動二:在地球儀上找到地軸、北極點、南極點、赤道、北回歸線、南回歸線、北極圈、南極圈、本初子午線、國際日期變更線等事物,認識到地軸是傾斜的(可以穿插關于地球儀笑話的講解,但要簡單說明地理原理)。
說明:在使用地球儀過程中,教師用大地球儀演示,學生采用組長負責制,互助合作,照顧到所有同學。
活動三: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手中地球儀,根據老師屏幕展示的表格提示,比較經線緯線的不同和經緯度的分布規律。
緯線和緯度
經線和經度
形狀
長度
指示方向
0度線
度數范圍
度數分布規律
特殊線
劃分半球
說明:這是課程的重頭戲,教師要做好指導工作,引導學生總結規律并記錄下來,在實施過程中還要輔以一定的練習:從時間安排上講,可以先讓學生讀圖填表,老師第二節課總結,也可以老師先指導,學生回去填表完成。
1.形狀:一條線的范圍,指導學生看度數,一個數據是一條線,經線看起來也是一個圈,但是是由兩條相對應的經線才組成的!所謂相對應,可以讓學生看能夠組成圓圈的那兩條經線的度數規律:度數之和=180,東西相反。
2.指示方向:很多人到成人后也分不清經緯線方向,就是因為學的時候沒有實地觀察,可以教給學生記憶小技巧(不科學,只是為了記憶):經天緯地,經要到天上必須是豎著的,緯地,地是平的,橫著的!所謂緯地就是圍地,圍著地的當然是橫的!一個小典故:蔣介石有2個兒子,一個叫蔣經國,一個叫蔣緯國,經緯代表天地,經天緯地,老蔣的志向可見一斑!
3.線條長短:經線等長,緯線不等長;規律:赤道最長,度數越大,緯線越短;同緯度的緯線等長。
4.0度規定:緯度0度天然劃分;經度通過國際會議,以經過當時強國英國首都倫敦格林威治天文臺的經線為0度(可見強國說話分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