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儀和地圖(第1課時)
【教學設計思想】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仍然堅持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教學中不僅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更注重“過程、方法”的展現和培養,還注重“態度、情感、價值觀”的滲透,同時也注重讓學生初步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為此在本節課教學設計中我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1.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重新確定教學目標。傳統教學中經線、緯線的特點,經度、緯度的分布規律,經緯網的應用都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故而在這里通常要花費較多的課時,課堂密度也較大。而新課程標準中關于這部分內容的主要要求是:能讓學生在地球儀和地圖上確定地理位置以及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小地球儀。為此,我將“能讓學生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理位置”定為這堂課的首要目標,而經線、緯線的特點,經度、緯度的分布規律則在實現上述目標的過程中讓學生不斷了解,不斷熟悉。
2. 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不僅要注重師生間的交流,更要注重生生間的交流學習。在本節課教學設計中我打破常規教學方法,在沒有詳細學習經線、緯線的特點,經度、緯度的分布規律,而僅是做了適當鋪墊后,就讓學生在實際問題中應用經緯網定位,顯然大部分學生會遇到困難,但知識面廣、善于思考的學生是完全可以解決這一問題的,這時再通過老師的層層追問讓這學生介紹其方法,其他同學在同伴的介紹下就會主動的學習自己欠缺的知識和技能,這時再給學生時間使其將所學的知識內化并解決剛才沒有解決的問題,如此進行螺旋式教學,學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經緯網的應用,同時對經線、緯線的特點,經度、緯度的分布規律也會逐步清晰,這樣不僅使學習變成輕松、愉悅的事,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大大的節省了課時。
3. 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突破教學難點。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就是由于受年齡限制學生往往不能很好的在頭腦中建立空間模型,從而給學習帶來障礙。為此我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將學生很難在頭腦中建立起來的空間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如:利用計算機課件將學生熟悉的平面網絡系統(座次)轉換為球面網絡系統(經緯網),使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在球面上定位的方法;又如:利用學生手頭的半圓儀了解經度、緯度的分布規律等等。這樣就使原本很抽象形象化了,使學生很容易就跨越了學習障礙。
總之:本節教學設計的主旨就是要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動眼、動耳、動口、動腦,在活動中去做,在做中去學,在學中不斷使建構的知識更明確、更系統,老師在整個過程中充當了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和合作者。
【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
①能夠利用觀察、對比等方法在地球儀上探究經線、緯線的特點,歸納經度、緯度變化的規律。②能夠通過完成情景活動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通過完成對地球儀上的經緯線的探究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熟悉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③進一步發展學生觀察、總結、表達、合作、交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