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儀和地圖(第1課時)
2.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能說出地球儀的特點,在地球儀上指出地軸、南北兩極、赤道,能區分經線和緯線,并能在地球儀上辯認本初子午線和赤道。②能利用地球儀說出經度、緯度的變化規律,在地球儀上劃分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區分低、中、高緯度。③能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球表面任意一點的地理坐標,并能判斷它所在的半球。
3.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觀察地球儀,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地球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②通過實踐探索活動以及小組合作學習初步養成善于與人交流、分享與協助的習慣,形成尊重別人勞動成果的意識。
4.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目標:
①通過對“確定任意點位置的意義”這一問題的了解,使學生初步認識科學技術發展的動力是社會的需求。②通過對經緯網用途的介紹使學生了解科學技術在當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用經緯網確定任意點的位置。
2.難點:
①經度、緯度。②東西半球的劃分。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量角器。
2.教學器材:兩人或四人一個地球儀、繩子、直尺、彩色粘貼紙、經緯網儀。
3.教學課件:自編計算機課件。
【教學流程】
新課引入:
用遠離地球的方法可以看到地球的形狀,但對于這么巨大的星球,怎么研究它呢?
學習新課:
一、認識地球儀
觀察、演示:觀察地球儀,模仿老師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
提問:1.觀察地球儀描述地球儀的結構。2.觀察地球儀找出地球儀轉時繞的軸。3.觀察地球儀表面都有什么?4.用地球儀我們可以干什么?
小結:地球儀是按一定比例將地球縮小后制成的模型,它由底座、支架、斜著的一根軸、球體等結構構成,我們把地球儀繞著轉動的軸稱為地軸,它與地球表面相交于兩點,其中一點正對天空中的北極星附近,這點我們稱為地球儀上的北極點,地球上的北極是地球的最北點,和北極點相對的點叫南極點,地球上的南極是地球儀上的最南點。在地球儀上垂直于地軸到南、北兩極等距離的大圓圈被稱為赤道,順著地球自轉的方向是東,逆著的方向是西。利用地球儀我們可以了解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情況,還能演示地球的運動。
提問:1.地球儀上的球體是正圓球體嗎?為什么與實際的地球形狀不符?2.地球里真有這么一根地軸嗎?3.各種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地球上能建一座四面都朝北的房子嗎?如果可以,應建在哪里?
活動:1.在地球儀上指出地軸、南、北兩極、赤道,同學之間互相檢查。2.若用一個圓圈代表地球,你能把看到的地球儀上的地軸、兩極、赤道畫在圖上嗎?(見“實踐活動探究記錄表”中活動一)
承轉:1.學生利用在教室的座次描述某同學的位置,引出描述位置的常用方法。2.通過設問“一艘輪船在太平洋中遭遇風暴襲擊,船艙進水,現在需要緊急救援,這時船長該如何告訴救援人員他所在的位置?海灣戰爭時美軍地面戰士在沙漠中發現目標,他該如何向指揮中心匯報目標的位置……”利用多媒體演示——將平面上的橫縱網格(教室座次)經變形后繪成球面上的網格(經緯網),引出在地球上準確定位的一種方法——利用經緯網來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