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評羅中立的《父親》
羅中立的《父親》 是在改革開放后初期的藝術作品; 從形式上講,羅中立借鑒了美國的照相寫實主義 從社會學上講, 父親隱喻的是當時社會的農民問題.當時有這么一句話"我們都是農民的兒子"而改革初期一個迫切的矛盾就是農民的問題.和土地承包責任制 的聯系,你自己聯想吧. 反正就是怎么偉大怎么說
農民的頭上別了一個圓珠筆, 他是想說 新中國的農民有文化
農民拿著個碗.一是告戒我們,我們有今天,有吃的,都是因為有農民. 二是農民的溫飽問題。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該畫獲得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一等獎,放大表現老農的《父親》已成為中國當代人像油畫里程碑式的作品。作者羅中立(當時還是四川美院的一名學生)也由此被譽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畫壇的一面旗幟。羅中立的油畫《父親》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的價格為400多元。盡管美術館收藏作品支付的僅僅是材料費,但對畫家來說,作品被國家美術館收藏是一種莫大的榮譽。
400)this.style.width=400;" 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java:if(this.width onclick=">400)this.style.width=400;">
羅中立,1948年出生于重慶郊區,1968年從四川美院附中畢業后主動到大巴山農村生活xx年。1980年,尚在四川美院學畫的羅中立以一幅超級寫實主義作品《父親》而一舉成名,該作品以紀念碑式的宏偉構圖,飽含深情地刻畫出了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深深的打動了無數中國心。
1975年的除夕夜,羅中立在他家附近的廁所旁邊,看到一位從早到晚一直叼著旱煙,麻木、呆滯守糞的中年農民。羅中立回憶當時:“一雙牛羊般的眼睛卻死死地盯著糞池。這時,我心里一陣猛烈的震動,同情、憐憫、感慨……一起狂亂地向我襲來,我要為他們喊叫!”后來,他畫了守糞的農民,之后又畫了一個當巴山老赤衛隊員的農民,最后才畫成現在這幅《我的父親》,開始畫的名字是“粒粒皆辛苦”,后改成《我的父親》(又名《父親》)。 <br>作為《父親》的“伯樂”,栗憲庭回憶說:“發現《父親》其實很偶然。1980年,羅中立創作完油畫《父親》時還是四川美術學院的學生,當時這幅作品參加四川省青年美展,《美術》雜志社領導去參加了,帶回來一些照片。我是《美術》雜志的責任編輯,有發稿權,在辦公室看見《父親》照片時,我跟羅中立并沒有交往,之前只是刊發了他的女知青圖等作品。但《父親》讓我特別震動,畫的尺寸是用畫偉人的規格,畫里的農民父親形象強調了真實的面貌,充滿了人性關懷。雖然當時他還是個學生,我還是在1981年第1期《美術》雜志封面上選用了。”栗憲庭當時也是頂著壓力刊發《父親》的,但讓他欣慰的是,《父親》得到了中國青年美展很多評委的認同,隨后《父親》被評了一等獎。
當然,在那個年代,這幅畫不可避免要受到非議。有些批評家說,《父親》“污蔑了中國農民的形象”,“沒有反映解放后中國農民的新變化”。于是,油畫《父親》在最后定稿時,就有了一處細節的修改。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在父親的左耳上,夾了一支圓珠筆。據說,這樣就體現了解放后的農民已經是有文化的農民了。把一切藝術品都貼上政治標簽,是“文革”期間最為流行的藝術思想。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這種有害的思想流毒還遠未肅清,對油畫《父親》的影響也不能幸免,圓珠筆這個小小細節是那個時代抹不去的標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個細節深刻地詮釋了油畫《父親》本身產生的歷史,成了《父親》的胎記。它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外延意義比用文字來解釋要好得多。